1.4.3 逻辑思路与写作安排
全书根据上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为11个章节。按照惯例,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文献综述。首先介绍本书涉及的核心概念,并对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教育市场化的思想渊源入手,对有关教育市场化的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以厘清该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现有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第3章从微观基础出发,探究教育市场化的微观机制。本章构建了一个基于同群效应的学校教育定价模型,对教育市场的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为教育市场化提供理论支持。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种。本书第4章首先基于C-D生产函数来探讨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教育看做一种直接要素投入,估计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大小。
第5章为人力资本(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检验。本章利用纳尔逊和菲尔普斯模型、卢卡斯模型以及融合了两者的混合模型,对中国1978—200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考察人力资本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
第6章为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研究。本章以菲德(Feder)的静态两部门模型为基础,在考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经济增长对教育的引致效应的前提下,构造一个基于适应性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用以检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考察完中国的情况之后,本书将视角转向国际领域。第7章将首先对教育市场化的进程进行国际比较。本章选取了美国、英国和俄罗斯作为比较对象,详细介绍了这三个国家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并对其中富有特色的教育券制度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金融支持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第8章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国际比较。与第4章类似,本章仍基于C-D模型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比较这三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并就这三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弹性及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第9章为中美教育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比较研究。为了考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本章利用第6章的模型,将教育部门视为出口部门,估计中美两国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外溢效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并揭示中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差异。
第10章为教育金融保障系统。教育市场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章分别探讨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着重分析了财政投入、商业银行助学贷款、慈善捐助等因素对教育市场化的推动作用。
第11章为全文总结。本章对全文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就加快教育市场化改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