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最后8套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卷(一)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2.考生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考生离开后,方可离开。

给定资料

1.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含义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使城市区域产生实质性的增长。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非农村社区中不仅包括大中小“城市”,还包括“镇”(含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因此,“城镇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即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限制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城镇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存在很大的“虚高”成分。一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地、县改为市后,将大量周边农村划为市区,同时大中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空间扩张,也将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这些被划归为市区的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实现城镇化,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二是农村人口“被市民化”。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71182万人,但实际享受城镇化制度安排的人口要远远低于该数据。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如果仅仅扣掉进城务工农民人口数的话,我国的城镇化率就会大幅下降。实际上,这两类人口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增长,因为我国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很少考虑农民工进城这一因素的,同时进城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也无大的变化。仅以消费为例,2011年城乡居民年均消费分别为15160.9元、5221元,两者相差近一万元。如果通过体制改革,能将进城农民工的30%转化为市民,这将会带来5000多亿元的消费增加额,这还不包括农民转化为市民所带来的公共投资需求的增加。很显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我国的城镇化不是超前了,而是大大地落后了。

2.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我国众多的城镇化地区资源、生态和环境状况严重恶化。自然环境基础不能支撑这种“急速城镇化”和空间蔓延式大扩张。城市,要求大规模电力、优质能源供应以及大型集中型的水源供应。目前我国每生产一万元的GDP其能耗、水耗与地耗都比发达国家高出10~12倍,同时城市的人均耗能、人均用水以及集中产生的垃圾量要比农村大得多。2003年,全国70%城镇缺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我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90%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许多城市的河流不能提供饮用水,甚至连一般用水都不合格。全国污水处理率只有36%。全国垃圾堆放累积总量已高达70亿吨,占地5亿多平方米。其中,全国城市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引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供排水、环保等)的投资逐年增加,但缺口并没有相应缩小。

而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具有庞大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但这些产业还将存在很长的调整与重构历程。虽然这些产业的规模近年来经历了持续的大扩张。依靠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空间已经不大。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化进程需要与产业结构及其转型的进程相适应。而近年来,城镇化发展和就业人口的增加越来越依赖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特别大,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增长,就业岗位就要求增加800万~1000万。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也无法持续提供这个就业岗位规模的大部分。

3.在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上,他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仍然是“城镇化”。

李克强表示,要努力去实现2020年的目标,需要年均增长7%的速度,这不容易。但是,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在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中,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可能都会在城镇化进程中遇到。李克强还特别指出:“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的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他在本次“两会”期间就表示,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镇化成果的门外,这样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蔡继明的观点也代表了众多学者的担心,在记者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向李克强提问道:“当前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城镇化的讨论,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没有必要主动去推进。也有人担心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会有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进而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城市贫民阶层。针对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总理怎么看?”

李克强的回答非常坦率,“你刚才讲到了社会上对城镇化有许多议论,我大都听到了,也很关注。因为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这些议论、担心,我想都是为使城镇化的路走得更好。”

李克强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中国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还是“土地城镇化”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新型城镇化要避免‘房地产化’和‘农民被上楼’。”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曾表示,必须处理好“人的城镇化”和“地的城镇化”的关系,加快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民工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

在“两会”代表、委员中,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众多主政一方的官员,他们谈及城镇化时,也格外强调“人的城镇化”要大于“地的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市长魏国强说,推进城镇化特别要注意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要考虑由速度的扩张转到质量的提升上,要注意城乡统筹。

“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李克强特别指出。他还表示,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发现,已经出炉的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化均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如何使得农民市民化则有比以往更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重庆市提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2015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和47%。所谓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区别于依照常住人口数目统计出来的城镇化率。

此外,山西省也将研究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行居住证制度,解决好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等问题;广东省则要破除地域、户籍等限制,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参与社会管理等制度。

李克强在回答问题时,还提到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思路,“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他表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数十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有上百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中心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城市建成区的盲目扩张。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就称,大城市建设近十年近乎爆炸式的扩张,导致了一些“病灶”在日积月累后集中爆发。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堵车、污染、内涝、房贵”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

大城市无限扩容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在于产生大量“候鸟式”迁徙的人群,农村甚至许多小城镇都由于留不住人而导致空心化。

据统计,我国县域城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只有7000人左右,相当多的建制镇居民则不足5000人。超过两亿的外出农民工,在县级城市居住就业的只有20%左右,在县域城镇居住就业的则不足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孔庆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城镇化不是一个大城市的无限扩容,而是类似于卫星城镇的概念,是乡镇在社会服务方面能让老百姓、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

而这也引起了许多“小城市”执政者的共鸣。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市长曹存正表示,鼓励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集聚,加快农村“就地城镇化”,不失为可行之措施。“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民适应新环境,减轻大城市的压力,防治“城市病”。

全国人大代表詹纯新还建言说,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进入城镇,出台企业落户城镇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以增强成熟企业进入城镇的动力,“国家及各级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区域经济布局、地域产业特色、城镇区位优势,对交通、能源、环保、城镇建设等进行通盘的统筹规划,以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前瞻性。”

4.2012年9月7日,在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李克强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规律、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能够使我国巨大的回旋余地得以充分施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问题。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有关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

第一,中国城镇化拉动内需的规模和潜力是巨大的。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率还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李克强指出,差距就是潜力。考虑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需要的时间会更长。真正的城镇化率应当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最后基本公共服务也应该是公平均等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巨大潜力,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靠什么样的力量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讲话的理解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努力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我们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

第二,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一是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

李克强还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5.“2010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即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4个部门启动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在大量前期研究、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基础上,起草形成了规划文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中。”

2013年6月27日,中国人大网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披露了上述信息。

根据《报告》,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与此同时,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

《报告》坦言,中国“仍处在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期”,但城镇化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变化。

从外部条件看,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全球市场争夺、资源供求矛盾和减排压力加剧。从内在动力看,“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

《报告》也提出了城镇化的基本思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6.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上百位专家历时1年多就城镇化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希望和国务院领导进行交流。201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

徐匡迪同志、陆大道院士分别介绍了工程院、中科院城镇化课题研究成果。10余位院士、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纷纷发表见解建议。李克强认真倾听,与大家互动探讨。

工程院课题组大样本抽样调查显示,现在“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不愿再回乡务农,他们迫切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李克强说,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城镇化会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放在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把握。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又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叶大年院士拿出自己最近手绘完成的地级市分布图向总理介绍,经过长期历史沿革,我国自然形成了呈网格规律分布的200多个地级市,依托这些节点推动就近城镇化大有可为。郭华东院士也谈了城镇化布局中应注意的问题。李克强听后说,我们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实现人口就近就业,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朱高峰院士提出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系,李克强接过话头说,兴城首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才能有就业,特别是要发挥好服务业这一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如何做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融合发展,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大课题。刘彦随研究员向总理反映,对土地流失、农村空心化等“乡村病”,应高度重视。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要突出统筹城乡,根本前提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这样才能使城镇化成果真正惠及农民,这根弦一定要绷紧。

座谈中,不少院士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确实存在质量不高、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尤其是城镇化率虚高,1亿多农民工进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务,只能算是“半城镇化”。李克强表示,对于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去做。钱易院士和唐孝炎院士提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李克强赞同道,新型城镇化,要树立集约高效绿色理念,努力寻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办法。

李克强最后说,现在社会上对城镇化有各种讨论,这些都是为了让新型城镇化之路走好走顺。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科学论证,周密谋划,使实际工作趋利避害。当前,要选择棚户区改造等已经形成共识的重点领域,一步一步加以推进。他还请院士专家们就科学衡量城镇化水平、优化人口与经济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消费模式等重点难点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决策。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梳理“给定资料”,简要概括“城镇化”的基本含义以及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20分)

要求:概括准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二、“给定资料3”提到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我国“城镇化”的规划设计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建言献策。请简要分析这些做法对我国“城镇化”工作的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到位,言简意赅,具有针对性;不超过350字。

三、“给定资料4”提到“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假如你是我国××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向上级部门起草一份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建议书,就如何“推进人的城镇化”,提出你认为的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20分)

要求:格式规范,理解准确,切合题意,措施得当;不超过600字。

四、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9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