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前沿
王毅1,2,徐晗2,王萍萍2,董宇星2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系统阐述了我国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进展、挑战和发展方向;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国外学术研究的异同,详细论述了其研究进展。认为:我国未来学术研究要重视中国情景、放眼全球问题,并注意回归熊彼特、回归基础研究范式,要着力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理论,引领全球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进展。
关键词:创新管理;回归熊彼特;中国情景
1 前言
关于创新的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早期,其中熊彼特(Schumpeter)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熊彼特将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研究经济和社会的长周期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归于创新,开创了创新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创新成为世界热点研究问题。当时,我国国内若干重要研究机构和著名大学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对技术创新展开研究,不仅取得了学术进展,而且推动了创新实践。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创新管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成为技术经济学重要的新研究领域之一。金融危机以及对新技术革命的热切期待甚至推动,促使创新理论学者积极思考创新管理研究的新范式。探讨我国技术创新管理前沿问题,有助于我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一起探讨理论突破的方向,共同追求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除了学术界,创新管理实践界也希望了解创新管理研究前沿。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相继推出了“技术创新工程”;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2006年,自主创新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创新实践及其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技术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就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向创新型经济体转型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实践界需要寻求理论指导,因此对理论前沿问题非常关注。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企业竞争优势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加强,强化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潮流。我国在一系列政策中也已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为各界共识,自主创新得到企业重视,以创新求发展成为主流,技术创新管理得到各企业的广泛重视。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部分表现与已有的理论研究保持着高度一致,有效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必须承认,我国企业实践在很多方面仍与理论研究前沿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在改进创新管理模式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些都需要了解创新管理前沿。
综上,分析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前沿对于学术界及实践界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我国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进展、前沿挑战和前沿展望3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明确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实践界提供指导。
2 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前沿进展
本节分析创新管理的前沿进展,首先对比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然后分析总结创新管理研究中的中国情景。
2.1 国内外创新管理研究前沿比较
为了分析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前沿问题,我们首先对比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创新管理研究领域文章的发文量,分析我国相关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的距离。我们检索了2006—2010年各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有中国大陆作者署名的创新管理类论文。具体检索过程如下:在SSCI数据库中,先以“innovation”作为“topic”、以“China”作为“address”做检索,再从“management”类别中挑选出有大陆学者署名的文章116篇。
图1显示了2006—2010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有中国大陆作者署名的创新管理类文章的年度发表数量。从图1可以看到,中国大陆作者署名的、刊载于国际期刊的创新管理类文章的发表数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学者们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从发表的期刊来看,中国大陆学者的发文量居前5位的期刊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和Technovation。这说明我国学者已具备在本学科内高水平的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能力,我国学者在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刊物发表能力逐步提高。
图1 2006—2010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有中国大陆作者署名的创新管理类文章年度发表数量
在对中国大陆学者在创新管理领域的论文发表情况有了简单认识后,我们将中国大陆的发文量与美、英、德等创新管理研究发文量领先的国家的发文量(见图2)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图2所示:中国大陆的创新管理领域论文发文量仅约为美国的1/10,与英德两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但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表明我国大陆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
图2 2006—2010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中、美、德、英创新管理类文章年度发表数量
进一步,基于SSCI数据库,将中国大陆学者的创新管理类文章发表数量与韩国、日本、法国以及其他金砖国家(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的此类文章发表数量(见图3)进行对比。从图3可以发现,我国大陆的创新管理领域论文发文量一直领先于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2008年更是超过日本、韩国国家,并且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
图3 2006—2010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各国创新管理类文章年度发表数量
此外,如果将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创新管理领域论文发文量进行加总,那么中国的发文总量可在全球排在第三位,并且与排在第二位的英国差距不大,但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仅约是其1/3。
综上,近年间中国大陆学者在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发表论文数量已高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且与领先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与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德国等)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学者要想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上赶超先进国家仍需努力。
2.2 与国际接轨的研究体系
除了进行简单的数量对比外,我们还对国内外创新管理研究的主题及领域进行对比,研究我国此类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为此,我们将2006—2010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每年被引频次前10的文章、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陆作者署名文章以及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被引频次前100的文章进行分类,并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如下过程检索2006—2010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每年被引次数居前10位的文章:在SSCI数据库中,先以“innovation”作为“topic”进行检索,再从“management”分类中找出2001—2010年各年被引频次居前10位的文章,共计100篇,剔除了其中2篇关于IT信息系统的文章后,共选出98篇常被引论文。
按照如下过程检索2006—2010年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陆作者署名的文章:在SSCI数据库中,先以“innovation”作为“topic”、以“China”作为“address”做检索,再从“management”类别中挑出中国大陆学者署名的论文,共计116篇。
按照如下过程检索2006—2010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每年被引频次前100的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结果为基础进行分类分析,按照“被引频次”对每年所有的创新管理类文章进行排序,并且人工判断并剔除与创新管理无关的文章,最终得到各年有效的被引频次前100的文献。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有效性,2010年的文献只选了被引频次不低于5次的前20篇文章,因此共计为420篇文献。
2.2.1 研究体系概述
我们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的创新管理研究体系进行对比,初步对比结果见表1。可以认为,我国学者已建立了与国外可比的创新管理研究理论体系,包括微观(企业)层次的价值管理、中观(产业、区域)层次的集聚管理和宏观(国家、跨国)层次的系统管理。
微观(企业)层次的创新管理正在向价值管理发展,相关研究沿着创新创造价值的链条延伸,破坏性创新、开放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动态能力、服务创新等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在这些领域展开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创新战略、创新能力、创新组织、合作创新、知识管理、商业模式、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这既是创新管理学科从单一的R&D管理向综合的创新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水平不断提高、面对的长周期技术-经济范式相对稳定的结果。
中观层次的创新管理的焦点转向集群、网络和平台等,强调企业与相关主体的联结和群体优势,具体体现在区域集群、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共性技术和创新平台等研究主体中。这是企业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发展加深的体现,也是创新管理在价值链上延伸的同时,为在专业化分工前提下实现价值链的全面管理而进行的横向联合,联合的形式和程度都是多样的。
宏观层次的创新管理仍主要集中于创新系统这一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宏观层次的创新管理向一国创新系统的国际化——创新系统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发展;另一方面,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跨国创新系统成为研究对象。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正从创新系统向创新生态系统转化,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互惠和共存。
表1 2006—2010年不同检索方式下创新管理类论文研究主题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国外学者,普遍关注创新战略、创新能力、合作创新、知识管理、创新集群和创新系统、创新组织以及服务创新等主题。同时,凡是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章的研究主题,中国大陆学者都进行了高水平的研究。此外,中国大陆学者还在创新绩效和创新测度、创新平台和创新扩散、管理创新和创新过程等方面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当然,国内外学者在每个主题下具体研究内容存在差异。
2.2.2 微观层次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创新战略方面,中国大陆学者主要关注R&D决策、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与创新、创新模式选取、全面创新、破坏性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等。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关注创新战略选取、R&D决策、FDI与创新、破坏性创新、全面创新和追赶战略等,这与中国大陆学者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情况基本一致。国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开放式创新、创新模式选取和全球化3个方面。综上,开放式创新和创新模式选取是国内外学者在创新战略方面共同的研究方向。
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大陆学者主要研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等。在中国大陆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能力发展、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是研究热点。这与国外学者主要研究动态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情况比较一致,国外学者在研究动态能力时也会关注其发展机制和模式。
中国大陆学者发表于国内期刊上的合作创新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产学研合作,而发表于国外期刊的此方面文章的研究主题扩展到了对绩效影响、产学研合作和治理结构3个方面。国外学者关注组织内部合作、公司间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发表于国内期刊上的产学研合作研究文献研究得更加透彻——不仅关注合作模式,而且关注绩效评价以及存在的风险。也有部分文献专门针对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研究。
中国大陆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等方面,而其发表于国外期刊上的文章的研究重点转向了知识创造、知识外溢以及知识管理的影响。国外学者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方向与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但我国学者的关注焦点是企业,主要分析知识传递对企业的影响,而国外学者更关注企业内外网络关系。
在创新组织方面,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是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治理结构和社会资本等,中国大陆学者发表于国外期刊上的文章主要涉及内部合作和领导人作用等两个方面。国外学者将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本方面。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关注组织中的人,而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更关注组织结构。
2.2.3 中观层次
在创新集群和创新网络方面,中国大陆学者的相关研究主题既有最基本的关于集群概念的界定 [1],也有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技术创新优势和技术创新环境 [2],还有集群的“学习”特性,同时还包括集群与创新的关系、产业集群风险、创新网络的交互作用等定性研究。也有很多学者紧密地联系中国的实际,从国家/地区、产业和企业等层面,对创新集群和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有些实证研究提出了实践中可供参考的方案,有些实证研究检验了集群中的协同、互动关系。此外,有的研究认为,创新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产业创新体系是新兴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从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来看,我国学者主要关注网络结构、网络间学习和网络影响。有的学者通过案例研究检验创新网络的一般结构和参与者的配置对技术创新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有的学者研究分析了中关村研发人员的网络学习,有的学者研究了集群内网络对公司创新责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刺激机制。 [3-5]
国外学者重点关注集群对信息流动的影响、能力开发和网络结构3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外学者较多关注网络中的信息流动。有的学者利用实证方法发现地理相邻和组织的形式基础都是信息流动的影响因素;有的学者认为,优越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对内部能力的开发以及企业绩效的提高,认为企业需要发展依附于创新公司的网络能力来填补结构洞;有的学者认为,创新网络的编制包含知识迁移性、创新专用性和网络稳定性,并信奉网络中基本的成员结构二元性。 [6-8]
2.2.4 宏观层次
在宏观层次上,中国大陆学者关注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有的学者建立了以国家创新系统为基础的复杂技术追赶框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政府支持的自主创新、政府支持的技术学习、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学习4种复杂技术追赶模式。有的学者提出构造知识基础和建设技术体系是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 [9-10]。从中国大陆学者发表于国际期刊上的此类研究文献来看,中国大陆学者主要分析系统改革以及创新系统观点的应用。国外学者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也以提供政策建议等应用型研究为主,他们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用于实践的创新系统动力学分析,该研究结果既可被政策制定者用来定义关键的政策问题,也可被用来设置政策目标 [11]。因此,国内外学者在此层次的研究均关注应用层面,基本保持一致。
2.3 中国情景:创新的特色理论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具有很多特色理论,有些在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创新,有些对某个主题下的具体研究方向进行了探索和突破。我国学者针对中国情景进行的理论发展主要集中在创新战略、创新能力等方面,其理论贡献非常有特色。下面我们对这些中国情景下的特色理论进行分析。
在创新战略主题下,我国学者主要关注R&D决策、FDI与创新、破坏性创新和全面创新等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在研究R&D决策时,我国学者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R&D投入或溢出对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R&D投入的影响因素。一系列相关理论在实证检验中不断产生。关于FDI与创新的关系,由于FDI在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学者们不断争论FDI与我国企业创新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FDI有利于我国企业创新,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FDI不利于我国企业创新,双方在争论中发展了理论。我国学者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的理论体系,是以培养企业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利用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和处处创新。它是在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后,我国学者建立的又一个自己的理论体系。破坏性创新理论更是因为我国各行业均处于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中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我国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促进处于追赶地位企业的发展。
自主创新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战略,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中指出,2006—2020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同时强调了自主创新在全部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创新也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青睐。与国际学术界相比,我国学者做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自主创新六论(新壁垒论、创新意志论、创新实践论、广义轨道论、能力阶段论和开放创新论)等理论体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概念、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自主创新路径、评级体系构建等方面。学者们针对目前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以及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面临的众多困扰展开了全面研究,这符合我国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对自主创新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关心企业创新管理的实效,因此,相比国际学术界,我国学者在创新能力测度、创新绩效衡量等领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种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测量层次涵盖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等,测量内容涉及绩效、能力和风险等。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创新能力主题下,中国大陆学者会更多地关注测度和衡量体系,研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创新与低碳以及管理创新主题也受到了更多中国大陆学者的关注。绿色创新与低碳是新兴的研究主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主要对生态化技术创新及与之匹配的国家政策制度进行探讨。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管理创新引进模式的思考、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等的协同等方面。
3 我国创新管理的前沿挑战
通过分析我国创新管理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但与国外研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给我国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在本节中,我们对创新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出建议。
3.1 呼唤中国情景的创新管理理论
表2列示了2006—2010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被引频次前100文章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者在国内发表的被引频次高的论文多为概念研究及其他,实证研究所占比例只有35.2%,案例研究所占比例更是低到11.2%,而这加起来所占比例还不到一半。而实证主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社会科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现在,管理学研究中更是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实证研究既可以支持或反对理论假设,也可以更贴近现实从而给实践更好的指导,其中案例研究能够对案例进行厚实的描述与系统的理解,而且对动态地互动历程与所处的情境脉络亦会加以掌握,从而获得一个较全面与整体的观点 [12]。因此,加强实证研究,尤其是加强案例研究,是我国未来创新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我国学者需要将实证研究与概念研究进行更好的平衡,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表2 2006—2010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被引频次前100文章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
3.1.1 对“中国情景”的理解
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管理理论,除了选好研究方法外,选好研究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研究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据上文分析,有很多符合中国情景的研究问题,如R&D决策、FDI与创新的关系、破坏性创新、全面创新和自主创新等,以及创新能力测度、创新绩效衡量等,这表明我国学者已开始对部分中国情景展开研究。
我们可将这些研究中的中国情景分为三类——模仿型情景、差异型情景和开创型情景。在模仿型情景中,我国的实践主要是模仿国外的创新管理模式,如关于破坏性创新的研究。在差异型情景下,我国实践者与国外实践者采用类似的模式,但由于中国情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实践效果和影响因素会有较大差异,我国学者开展研究的关注点和结论也与国外学者有所区别,如关于FDI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组织、知识管理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在开创型情景下,我国企业完全根据中国情景开创了独特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尚未在其他国家出现,因此相关研究也仅局限在中国大陆学者范围内,如关于自主创新、全面创新、绿色创新与低碳等方面的研究。
针对以上三类中国情景,未来研究需要各有侧重,定位好“中国情景”,建立企业提供实践指导的理论体系。
3.1.2 创新管理研究分类
我们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将创新管理的学术研究分为4个象限(如图4所示),它们分别代表四类研究。
图4 创新管理研究分类
第一象限中的研究包括:国外学者根据全球问题提出的理论;用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来检验全球问题的研究。目前此类研究不是我国学者的重点工作。第二象限中的研究包括:用国外学者的理论检验中国情景或中国问题的研究;基于中国情景提出的能被世界接受的理论。此类研究中的前者多处于模仿国外研究的状态,基于中国情景提出能被世界接受的理论是我国学者寻求突破、引领未来全球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三象限中的研究包括:基于中国情景得到的中国理论;用中国大陆学者的理论解释中国情景的研究。此类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但其影响只局限在我国国内。第四象限中的研究包括用国内理论解释全球问题的研究。此类研究得到全球的认可和关注,从而引领全世界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大陆学者未来努力的重点。
目前我国研究中模仿式研究偏多,创新式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但到目前为止依然很少有足以站上国际舞台上的突破式甚至引领式研究,这是我国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因此,现阶段我国学者要注重中国情景与世界问题的结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的创新管理理论,并努力争取在未来形成可以引领国际研究的理论前沿。
3.2 经济长波视角下的创新管理研究——呼吁新范式
全球经济危机将沉浸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增长中的人们拉回现实,促使理论界和实践界重新思考长期经济发展及其驱动力的问题 [3]。技术创新是驱动经济长波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研究中也可发现经济长波与创新理论、技术管理学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长波阶段与创新管理理论发展状况的对照如表3所示 [7] [13-14]。
表3 经济长波阶段与创新管理理论发展状况对照表
根据Perez的观点,我们分析的第一个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该阶段仍属于第4个经济长波的末期,经济繁荣,而第5个经济长波正在孕育中。当时创新理论研究的关注点是工程管理和R&D管理等基础研究,相应的技术管理学派也是与之相关的R&D管理学派,主要的研究问题是人员、创意、资金和文化。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属于第5个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前端。此时创新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从R&D管理扩展到创新全过程管理,对应的创新管理学派也逐渐发展,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技术发明和技术实现,研究范式已开始向价值挖掘转变。第三个阶段对应第5个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后端,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前几年。此时创新价值管理成为热门领域,技术规划是价值挖掘的主流方式,相关研究的研究重点被放在技术开发、复杂过程的分析和计划上,对新技术的关注度逐渐下降。第四个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1世纪中期到现在。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第5个经济长波进入了萧条期,创新管理延续此前的创新价值管理范式,但与战略管理结合更为密切,战略性技术管理学派应运而生,技术进化、全价值链分析和处理是研究热点。这也将挖掘价值的范式发挥到了极致,已有研究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根据历次经济周期的经验,我们预测第6个经济长波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新的技术来引领,要想在未来10余年中实现经济长波的平稳过渡,需要学术界和实践界同时将关注点转回到R&D管理等基础研究,将研究范式调整为对新技术的开发而非挖掘价值,学术界的理论前沿将沿着回归R&D管理学派的方向发展。
可以看出,我们正处在经济长波的低谷阶段,并且即将进入新的阶段。Sidney G. Winter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道路。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可以拯救我们吗?”他自问自答,认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重大问题,需要新的基础研究,需要新的创新管理理论来引领未来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但是,目前全球的基础研究投入都在下降,我们需要打破挖掘已有研究的价值创新范式,回归到基础的R&D管理和R&D学派,引领新的经济长波的形成。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国学者可以在新的、与之适应的理论范式下有所发展,解释该阶段出现的各种现象,为实践提供指导,提出可以引领全球的理论前沿。
4 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前沿展望
虽然我国创新管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机会。正如上一节的分析结果,我国学术界在未来发展中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调整研究范式,争取引领未来国际创新管理研究。在本节,我们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展望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前沿。
4.1 回归熊彼特
首先,我国创新管理未来研究的发展,需要从回归熊彼特做起。熊彼特认为,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开发新的产品;开发新的生产工艺;采用新的组织方式;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原材料。创业者的核心作用在于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在回归熊彼特时,首先要看到其研究的根本问题——经济长波。熊彼特是第一位深度剖析经济长波机理的学者,他利用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来解释经济长波。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能力和主动性会牵引科学家和发明家不断创造新的投资、增长和就业的机会,而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会导致经济暴涨;紧接着,模仿者不断进入,边际利润开始下降,人们对新技术的狂热开始慢慢退去,一些人开始离开这个市场,经济开始变得不景气,直到下一次周期。因此,熊彼特研究创新的初衷是为了找到经济长波的驱动因素,寻求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新发展。回归熊彼特,回归对经济长波的研究是必要的,这也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回到我国的情景,熊彼特的理论同样为我们带来启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想彻底完成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就必须在新一轮的破坏性创造中寻求突破,引领新的经济长波的发展。
回归熊彼特,广义轨道理论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基础理论。广义轨道理论的研究视角从技术维度扩展到技术创新涉及的其他维度(如市场、商业运作等);在此基础上,从更广义的“创新”视角考察创新轨道,提出市场轨道、技术组织轨道、商业模式轨道和业务组合轨道等。这种对创新范围的扩展给了我们一种超出技术创新的视角,未来研究要关注创新价值管理。
正如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中所提到的,创业者的核心作用在于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创新的5个主要表现均能体现要素的新组合这一特点,也就是说,创业行为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未来研究要更多地考虑将技术创新与创业相结合,以技术创新带动高科技创业的发展,以创业行为推动新一轮长波的形成。
4.2 重视中国情景
未来研究还应注重对中国情景的研究。前文已分析,结合中国情景、解决全球问题进行研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理论,这是我国学术研究未来的前沿。根据前文的分析以及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以下两类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对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在创新研究中,很多学者意识到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非单一的时点。组织研究者和创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了描述,形成了下述理念:(1)创新是将发明商品化的过程;(2)创新是组织变革的过程;(3)创新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应用新知识、并使众人受益的过程;(4)创新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迭代性的复杂过程;(5)创新是在隐性知识的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复性的线性过程 [15]。因此,研究创新必须研究创新过程,关注从新思想的形成到其最终商业化的全过程,分解每一个环节。通过分析笔者所检索的文献,也可以发现,虽然大量文献的研究主题并不是创新过程,学者们必须将研究问题放在创新过程中进行分析,这体现了创新过程研究的意义。
第二,关注中国企业的案例,增加案例研究的数量。首先,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利用案例研究方法能够对案例进行翔实的描述和系统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动态的互动历程和所处的情境脉络,从而获得一个较全面、整体的观点 [12]。其次,中国企业处于中国的环境中,面临着来自世界的挑战,其生存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情景与全球问题的结合。对中国企业的案例开展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理论层面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从中发现新的理论研究方向。最后,利用中国企业的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情景究竟是如何被实践的,找到实践与理论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使新的理论前沿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4.3 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
要想将中国特色的理论输出国外,只了解中国特色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全球都关注的问题。除了前文提及的问题外,我们难以提出和罗列所有的问题,但认为至少以下4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
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全球技术-经济范式正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对社会包容、和谐发展的贡献。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如何构建创新系统网络各组成要素高效分工协作的机制是研究重点。
(2)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创新管理
这是另一个热门话题。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创新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活动的国际化意味着知识流动也日益国际化,各国创新系统的开放性日益增强,地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国创新系统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新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如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跨国技术并购、国际产业技术联盟、跨国研发网络管理和制造业服务增强的国际化。以上5类问题都是全球化的产物,在实践中频频发生,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3)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产业,它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和综合效益好等特征。作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转型的新生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全球创新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服务业的创新管理
服务业的创新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发达国家已形成以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的从业人口比例日渐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无形的“服务”作为一种满足人们需求的经济活动结果,在现代经济体中已同有形的“产品”同样重要。首先,服务与产品存在差别,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从产品生产到服务提供的成功的产业战略转型机制;其次,服务创新是一个新兴领域,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必要的;最后,服务创新有多种诱发因素,且多受无形因素和隐性知识所驱动。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经济经纬,2006(2):65-68.
[2] 陈赤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6):90-91.
[3] LINSTONE H A, DEVEZAS 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long wave theory revisited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2):414-416.
[4] RAMIREZ M, LI X.Learning and sharing in a Chinese high-technology cluster:a study of inter-firm and intra-firm knowledge flows between R&D employees[J].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2009,24(3):277-296.
[5] HE Z, RAYMAN-BACCHUS L.Cluster network and innovation under transitional econom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haxi garment cluster[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4):360-384.
[6] OWEN-SMITH J, POWELL W W.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1):5-21.
[7] PEREZ C.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2.
[8] DHANARAJ C, PARKHE A.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3):659-669.
[9] 王毅.我国复杂技术追赶路径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6,24(z1):62-66.
[10] 欧雅捷,林迎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探讨[J].技术经济,2010,29(12):7-11.
[11] BERGEK A, JACOBSSON S, CARLSSON B, et al.Analyzing the functional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a scheme of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8,37(3):407-429.
[12]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 FAGERBERG J, VERSPAGEN B.Innovation studies—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a new scientific field[J].Research policy,2009,38(2):218-233.
[14]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5] 蒋贵凰.企业创新过程解析[J].改革与战略,2008(12):191-193.
Frontier of Study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Wang Yi1,2, Xu Han2, Wang Pingping2, Dong Yuxing2
(1.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progresses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And it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in China focuses more on China's context with global impac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n innovation are expected to return to basic research paradigm with Schumpeter tradition.In this way, Chinese research would contribute to global innovation study with theories from China's context.This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d the future frontier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world.
Key words:innovation management; Schumpeter tradition; China's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