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新禁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不创新,让别人去创新,行吗?

为什么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要创新?这是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尤其重要。希望读者已经读了知识流的介绍。知识的传播有必然性。创新是人类知识流动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人类总是从源头采集知识。这些知识流到了技术层面,就会产生新的技术、材料,新的能力。如果你不做创新,别人也会做的;你不发明,别人也会发明。创新是一个很有颠覆力的过程。创新可以使小胜大,使弱胜强。更进一步讲,创新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竞争。创新的结果,就是小的一定会打败大的,新的一定打败旧的。不是“是否”的问题,只是“何时”的问题。即使你是创新的公司,一旦停止创新,也会被创新者赶上。让我们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大公司,利润稳定,功成名就,还需要创新吗?

case 12:我是盖茨,我怕谁?

再大再强的公司也有危机。创新者永远会挑战既得利益者。在1998年,微软是一个年收入数百亿美元的超级帝国,有视窗操作系统、办公系统、游戏软件等强大的产品。当记者问微软的总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最让你担心的是什么?是不是苹果公司的微机?乔布斯?还是Unix操作系统?”盖茨的回答是:“我担心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年轻人在车库里捣鼓的东西。”盖茨并不是特指某个人。他的意思是说,即使像微软这样的巨无霸,实际担心的是草根里的颠覆性革命。盖茨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烧得很快。历史证明盖茨的担心是对的。1997年,在盖茨回答记者这席话的时候,两个年轻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拉里·配奇(Larry Page)和西尔盖·布林(Sergy Brin),刚刚发明一种新的网络搜索的算法。在这两个毛头年轻人在斯坦福校园新生招待会见面后三年,Google公司就一举占据了互联网的高地。Google从搜索做起,一直发展到2010年,公司拥有邮件、文件管理、地图、网络浏览器、手机操作系统、微机操作系统,直逼微软的核心产品,逼得微软步步为守。

实际上,大名鼎鼎、聪明绝世、资产敌国的比尔·盖茨,被小小的二人组合逼宫,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93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克拉克(Bill Clark)和伊利诺伊大学本科生安德森(Marc Andressen)创立的网景公司(Netscape),就把微软的软肋暴露无遗。若不是微软使出浑身解数,无保留地利用自己大公司的垄断优势,恐怕就会被网景打翻。微软为这些防范手段,吃了美国和欧盟多年的反垄断官司。所以盖茨知道,这次不可一世的微软躲过了二人组,下次可能没有那么走运。

同样,如果在2010年问Google的领导层他们最担心什么,回答很可能不是苹果、微软、IBM等大公司,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车库里捣鼓的东西”。实际上,Google凭借自己的名气和钱,买下了很多重要的小公司,比如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如果Google不买下这些创新的小公司,就会失去很重要的机会。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像谷歌这样的公司也有一天会被小公司逼到墙角。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2001—2011年人们比较熟悉的倒闭和并购案例中,就可以看到如下新闻:

——老牌的音像出租公司Blockbusters被新起的Netflix搞得倒闭,虽然Blockbuster原则上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Blockbuster到底也没能和Netflix还手;

——老牌的书店连锁店Borders被新起的亚马逊Amazon打垮,虽然Borders理论上也可以像亚马逊一样搞网上售书,但最终无法招架后起之秀;

——老牌的拨号上网公司American On Line(AOL),在电缆电视和高速网崛起后就一蹶不振,虽然AOL从技术上可以和新的公司(如雅虎)匹敌,但最终还是衰落下去。

最让人惊异的,是为什么这种没有任何公司经历的二人组如此厉害?为什么“在车库里捣鼓出来的技术”会有这么大的能力?为什么强大的公司防不住这些拥有颠覆性技术的小公司?为什么创新的技术能够如此快地把又大又强的公司搞垮?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再详细讲。

case 13:社交网站的兴衰

社交网站是最近10年兴起的新概念。第一个社交网站Friendster.com是在2002年由Jonathan Abrams和Peter Chin联合创办的,很快就有了300万人注册。它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是1200万美元。很快,MySpace.com受Friendster的鼓舞和启发,在2003年8月正式开始运营。MySpace吸取了一些经验,包括允许用户使用匿名,而不是真名。这个网站很快替代了Friendster的地位,在2008年达到1亿用户。2003年10月,哈佛大学的扎克伯格创建了Facebook网站,并于2004年正式开始运营,在2011年达到6亿用户。很多人问,为什么MySpace会被Facebook盖了风头?这里面当然有很多技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MySpace过早地懈怠,在创新上被Facebook赶过。

让原创成为中国工业的名片

中国靠拉动内需、靠加工、靠发展成熟工业链,也已经跻身世界工业、金融大国之林。中国为什么要创新?要如何为创新定位?中国市场有巨大的人口优势,虽然中国企业没有开发出iPhone手机,但我们可以“国产化”,可以紧跟,甚至可以做升级改进。这些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虽然是可以接受的创业或商业模式。

中国的企业家都很明白,如果不创新,可能也有活路,比如给人代工生产。但是企业是在有知识产权和品牌资产的企业夹缝中生存,做利润低的工作。从工业化角度考虑,一个工业和一个产品都是一个金字塔,一个产品链。创新者拥有话语权,拥有法律保护,拥有构建生态系统的先机。在产业金字塔塔尖是品牌拥有者,包括著名的品牌如可口可乐、苹果、星巴克、耐克、联想和凯迪拉克等,这些品牌本身就是价值不菲的。换种说法,这些品牌本身就是钱。可口可乐公司把牌子借给任何公司,那个公司的销售马上就会攀升,而可口可乐公司不用做任何工作。金字塔下一层是设计和专利的拥有者。像谷歌的搜索引擎、亚马逊的卖书系统、高通公司的手机信号处理器、苹果iPhone和iTune的设计,都是受专利保护的。这些公司在利润上占的比重最大。再下是做产品销售的公司。再向下,才是制造者。从金字塔自上而下,利润逐级降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减弱。

case 14:金山胶囊胃镜

有人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好,我们可以让别人先做实验给我们看,然后吸取经验教训,做更好的产品。换句话说,我等着别人创新,然后快速跟进行不行?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说这种话的人,大概觉得跟踪别人很容易。事实上,即使采用这种方法,也要有很多的资源。重庆金山公司在看到一个以色列公司开发出照相胶囊胃镜后,也很快跟上,开发国产替代品。但是即使这样,金山公司还是花了大约2500万人民币才开发出国产化的产品。在公司开发初期,烧钱很快,但是公司的总裁王金山顶着管理层的怀疑和反对,毅然坚持追加研发投资,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故事说明,即使想紧跟其他创新者进行模仿,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资源。不创新并不是什么捷径。

即使不创新,也要有创新头脑

像以后几章要讲的,创新不容易,需要担风险,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流汗。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创新。但是即使安分地做本职工作,了解创新的理论也是必需的。做管理工作的人也要对创新有精准的理解。如果一个管理者不体会创新人的辛苦,不了解创新会给自己生活、工作带来的可能的快速、巨大的变化,或者不会管理有创新意识的员工,不会预测未来的竞争,那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一语道破

创新是历史车轮的滚动,不为人的意志左右。不创新,就会“被创新”,被创新者抢了饭碗。不创新的公司,迟早要被创新者打下去,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