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认知论
一、职业的内涵
何谓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职业的英文为career,依据《牛津字典》的解释,career是指人生的道路或进展。然而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对此却有不同的解释。
1.对职业的不同解释
目前可以概括出如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1)说明个人职务晋升与发展(Hall,1976; Van Maanen & Schein,1997)。从这个意义上,“career”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或组织中的不断的进步和不断的成功。
(2)说明一门职业的地位(Hall,1976)。一些人用“career”来区别“professions”,如果把律师与管道工相区别,律师被认为有职业而管道工则被认为没有。
(3)说明职业特点和组织的性质(Dalton, Thompson & Prise,1997; Van Maanen & Schein,1997)。此时,“career”描述的是职业本身,如销售和财务,或说明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期望。
(4)说明陷入工作之中(Schein,1987)。有时,“career”被用于否定的意义。描述一个人极度陷于任务和工作之中,正如俗语所说“别管他,他有职业病”。
(5)说明一个人一生所有的工作汇总(Van Maanen & Schein,1977)。“career”指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汇总。
2.职业的含义
人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侧面,对职业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上进行了考察。
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一定的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实现,因此职业包括工作、工作的场所和地位。他认为,职业是社会与个人,或整体与个体的结合点,通过这一点的动态相关,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结构。整体靠个体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个体则通过职业活动对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英国迈克尔·曼主编的《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指出,职业这一术语最初本是表示从事教会、医疗、法律和军事服务的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的职业”,现在被认为具有职业的或声称有职业身份的职业群体的数量。“职业是作为具有自我利益的职业群体在分工中力图保持和维护其垄断领域而予以运用的工具。”国家通过对某一职业群体的社会承认和对其他职业地位的法律有效性的认可,直接介入和成就了职业领域。
日本劳动经济学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需要发挥个人能力,为社会做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
国内学者姚裕群认为,所谓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李怀康认为,“职业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潘锦棠认为,“职业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程社明认为,“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总结社会学家的意见,社会意义上的职业的含义是:
(1)职业首先是一种社会位置,但职业位置不具有继承性,而具有获得性,是个人进入社会生产过程之后获得的。
(2)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人群关系,它是从事某种相同工作内容的职业群体。
(3)职业同权利紧密相连。一是拥有垄断权,每一种职业在社会分工中都有自身的位置和作用,使别人依赖于它们,需要它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对他人的权利,而总是要维护这种权利,保持自身的垄断区域;二是经济收益权,任何一职业凭其被他人所需要、所依赖,获得经济收入。
(4)职业是国家、社会授予的。任何一种职业,必定为社会所承认,其存在有法律效应,为国家所授予和认可。
经济学上的职业概念与社会学上的不尽相同。我们认为:“职业”就是劳动者相对稳定地担当某一专项具体的社会分工,或者较稳定地从事某类专门的社会工作,从而获得某种劳动角色,并从中获得劳动报酬。
一般讲,在传统的意义上,职业是指人的职务在工作和组织中演变的过程或职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称为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面对不同组织对人员的选择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一份工作,并逐步作出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寻找一个能使自己在职业上有所发展的组织。此时,人员、职业、组织之间的双向性相互选择,就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在组织与人员互相选择以后,双方即达成一种心理契约:组织提供就业保障与职业发展,个人提供组织忠诚和责任感。然而,组织随着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职业的传统观点(终身制、系统性提升)正逐步被抛弃,职业不再是稳定的工作岗位与可以预测的逐级晋升,人们将需要为职业的不确定性而苦恼;尽管社会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企业招聘合同,但其中将可能没有一份合同是永久性的;人们的主要资产是他们的个人核心能力,同时,人们对组织也不再从一而终,契约需要随环境变化而重新协商。因此,新的职业定义可以解释为“一个心理契约不断再协商的序列”(赫里奥特)。就职业生涯的全部内容来看,也应该更加扩展、丰富。主要有:个人所经历的一系列工作活动、职位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态度与反应;员工的成就史、薪金史;职业的不断变化;工作岗位上的新技能的发展;在不同地区、组织、职位上的工作转换;工作经验的积累过程、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过程;个人经历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多样性;义务工作、家务工作等。
二、职业的特征
1.职业具有社会性
劳动者所从事的每项职业均为他人所必需的,职业是劳动者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所以,职业是社会的职业。
2.职业具有经济性
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工作,目的之一要从中获得经济收入。
3.职业具有连续性
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连续、不间断地从事某种社会工作。
4.职业具有稳定性
劳动者相对稳定的从事某项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
5.职业具有变化性
任何职业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革不断地进行着变化。
6.职业具有影响性
社会出现任何一种职业,都是社会需求引发的产物。而一种职业能否长期存在和发展,则取决于两点,一是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该职业能够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因此,一种职业对社会、对任职者都具有重大影响力。
7.职业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职业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不同组织提供的各种实际工作及其连续过程的总称,是客观性的职业;另一方面,职业是指人的生命生涯,即个人一生中的价值观、处世态度、动机和对人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等的变化过程,是主观性的职业。
三、职业的类型
1.谢恩(Schein)
从个人理想、需要的特征出发,把职业分为5类。
(1)管理者——沿着组织阶段往上攀登,认为自己是具有管理他人才能的多面手。
(2)技术专家——在专业的具体问题上集中精力,致力于成为专家。
(3)安全顾问——个体只考虑稳定的工作环境,视晋升为奖励,这体现了组织对他们的重视与挽留。
(4)高度自主需求者——对个体自由很重视,能够在组织工作找到恰当的工作。
(5)创业者——甘愿冒险,以满足自己的创造需求。谢恩还提出了“职业支撑点”概念,认为它影响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并有三种形式:为某一思想、事业或群体而奉献;接受真正的挑战,渴望竞争、投机或冒险;在职业与个人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2.德里弗(Driver)
按照职业发展过程特征,把职业分为4类。
(1)稳定性职业——个体选择一个职业,并期望一生都稳定在这个职业上,表现出很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如律师、会计员等专业性强的职业。
(2)线性职业——个体在某一职业中可以获得稳定的发展,如管理者在组织权力阶梯上稳步向上攀登。
(3)螺旋式职业——不断地以前一个阶段的工作技能、技术、知识、经验为基础,从一个职业换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职业上。如组织管理者转到大学做工商管理教师,再做管理咨询师等。
(4)跳换式职业——个体频繁地变换工作,而这些工作在主要特征上往往毫无关系。
3.职业咨询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
提出的职业生涯类型理论,选择职业要以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为基础,要寻找能让自己发挥技术、能力,能表达自己的态度、困难与承担角色的职业环境。按照人们的个性(人格性向)进行分类是职业期望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好的预测器,它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个人性向和职业类型,指导人们正确选择职业。
按照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把职业分为6类。
(1)常规性向/传统型——这是指具有以下特点的人们适合的职业:易服从、易组织起来;喜欢与数字型的事实打交道;喜欢明确的目标,讲秩序,讲效率、重实际;不能接受模棱两可的状态;缺乏想象力,能自我控制,无灵活性。如出纳员。
(2)艺术性向/艺术型——这是与传统型反差最强烈的一种职业。适应此类职业的人具有以下特点:认为自己富有想象力,直觉强,易冲动,好内省、有主见;语言资质强于数学资质;感情很丰富;组织纪律性差。如音乐、艺术、文学戏剧等方面职业。
(3)实际性向/现实型——适于这类职业的人具有以下特点:真诚坦率、情绪稳定、讲求实利;害羞、缺乏洞察力;机械方面的能力强,乐于从事半技术性、手工性的职业(如装配工作)。职业特点是有连续性的任务需求而社会性需求少(如谈判等)。
图2-1 霍氏人格性向与职业类型
(4)社会性向/社会型——这是一种与现实型几乎相反的职业。适于该类职业的人具有以下特点:喜欢为他人提供信息,帮助别人;喜欢在秩序井然、制度化的工作环境中发展人际关系和工作;爱社交、机智老练、友好、易了解;独断专行,爱操作别人等。如护理、教学、市场营销、培训开发等工作,如图2-1所示。
(5)组织性向/创新型——组织者型职业。适于该类职业的确具有如下特点:喜欢与人合作、喜欢领导和控制他人;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为中心;自信、有雄心、精力充沛、健谈;专横、权力欲极强、易于冲动等。
(6)调研性向/调研型——与创新型特点几乎相反的职业。适于此类职业的人具有如下特点:为了知识开发与理解,乐于从事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工作;思维复杂,有主见,但无纪律性,不切实际、易冲动等。如生物学家、社会学家、数学家,以及商业组织中的研究开发职务、咨询参谋职务等。职业特点是复杂的分析而不必去说服他人。
根据霍氏的研究,6种人格性向/职业类型构成一个六边形,如图2-1所示。其中,哪两种性向越接近,其相容性越高。这类员工就会很容易从中选择一个职业;如果该员工的性向是相对立的,如实际性向、社会性向,则其择业时就会面临更多的犹豫不决。这种职业性向(Pccrpational Orientation)的典型职业类型如表2-1所示。
表2-1 各职业性向中得分最高的职业
资料来源:[美]加里·德斯勒著.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刘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我国的职业类型
职业所反映的是不同劳动者所从事的不同种类的社会劳动。任何一种职业都可以归属于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某一行业,职业类别也是以产业、行业类型为基础来划分的。因此,由各种各样的职业所构成的职业体系是由国民经济中产业、行业与职业三个层次构成的。在职业体系中,产业、行业与职业三者之间存在着归属关系,其中不同产业包含着相应的各种行业,不同的行业包含着相应的各种职业。
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类型。产业结构不仅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而且也是职业体系的基石。按照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有关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制造业与矿业等工业部门以及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文教卫生业、科研事业、其他各种公共事业,以及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
在上述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区分各种各样的行业。行业是根据组织事业单位所使用、加工的原料,或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不同种类而进行的社会分工的划分。不同的产业可划分出各种不同的行业,不同行业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现行的分类方法,将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为16个门类,93个大类,366个中类。其中16个门类分别是:
(1)农、林、牧、渔业;
(2)采矿业;
(3)制造业;
(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
(6)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8)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9)金融、保险业;
(10)房地产业;
(11)社会服务业;
(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15)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16)其他。
在各种行业中都包含着特定的职业,一定的职业从属于一定的行业,但同一职业又可以存在于不同的行业之中。各种职业的分类是以劳动者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来进行划分的。1986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颁布了《中国职业分类与代码》标准,目前,正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同时,劳动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编修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所有职业分为8个大类,70多个中类,300多个小类和2000多个细类。其中8个大类分别是: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
(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职员);
(4)商业与服务业人员;
(5)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
(6)生产人员、运输人员和有关人员;
(7)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8)军队。
如果将整个国民经济比作是一架复杂的机器,那么各种职业就可以看做是组成这部机器的各种零部件,它们各自承担着特定的职责,从而保证了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转。各种各样的产业、行业和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经济结构和生产行业的变化也日益加快,不断产生新的职业,淘汰过时的职业。各种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和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每个劳动者加强学习和训练,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