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三
一
由于汽车产业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和高新技术吸附性及其资本与技术密集性,它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一直被当作国家的战略产业,尤其是大国。汽车曾经是中国人的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工业梦和幸福生活梦。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备受重视,并且曾经被当作国家经济独立发展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中国的工业几乎是在封闭的经济环境中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其中包括汽车产业。其结果是,尽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最终也能够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汽车,但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浪潮中,中国汽车产业也开始了对外开放,逐步引入代表世界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希望以此通过学习、消化和借鉴,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条件的逐步放宽,本土企业的逐步兴起并壮大,主导跨国公司的全部进入,汽车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及全球化性质使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而成为全球战略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在2009年的产销突破1350万辆,使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到2012年的产销规模已经超过1900万辆。回顾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探讨汽车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对于理解并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未来更好地发展和国内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质上,中国汽车产业是在本土企业的自主发展和跨国公司的“技术换市场”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这个战略简单而实用。其实,后起国家对外开放引进技术与资本,发展本国产业大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是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却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就中国的汽车产业而言,由于其产业本身的战略性,因其专门的汽车产业政策而受到特别的管制,从而显示出其特殊性。
一般来说,对于后起国家而言,产业内的主导力量主要包括其原有的本土企业及外来的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市场力量的对比随着国家的开放条件及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发展而变化。对于开放条件来说,从理论上讲,越有限的开放条件,越保护就越有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因为在对外开放初期,国内产业处于发展的幼稚期,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过于强大。之后,随着保护的逐步撤离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及市场的成熟,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会随之变化。但是,保护过多可能会导致幼稚产业如温室花朵,没有竞争压力就没有技术挑战,结果是发展畸形,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当然,适当的幼稚产业保护是需要的,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