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3个发展阶段,人们一直在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服务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人类就步入了大量能源消耗时代。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发展的基础就是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使用。经济发展和能源的消耗几乎可以画等号。随之而生的是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球。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审视经济发展中不良影响,着力解决越来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话题。
1.1.1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尘、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由于人为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垦荒等行为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危害是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如岛国马尔代夫将在50年后被全部淹没);引起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频发,造成较大的自然灾害。同时,还将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疾病防控等人类生活各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暖到一定程度,现存生物链将不可逆转地崩溃,危及人类生存。
根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灾害和台风,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等。虽然受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还存在疑问,但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1.1.2 能源枯竭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的严重制约
从世界能源储量来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一段时间。据科学家们估算,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可以用40多年。当这些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一是要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能力;二是要加强对核能的利用(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三是要寻找其他的能源物质;四是开发利用“地球能”。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能源枯竭进一步加深。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重要领域。
1.1.3 社会文明对经济调整与增长的必然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是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采取的措施。低碳经济则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崭新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其实质是清洁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产业清洁生产等。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必然要求,其本身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保持发达国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已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21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1.4 国际社会对低碳减排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由欧洲发达国家提出,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了一大批专利技术。经过西方国家十几年的鼓动和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从经济和发展问题逐步演变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问题。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举行,大会通过了《世界气候大会宣言》。宣言指出,粮食、水源、能源、住房和健康等各方面均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人类必须了解气候,才能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和避免不利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具体规定参加国的义务。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碳减排的义务,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义务。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约,美国作为当时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国,拒绝签约。根据2007年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缔约方大会,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2012年)到期后的碳减排方案,但未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达成了政治协议。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发展空间的扩展和争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CO2减排难度较大,并且消除贫困的发展压力大,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了履行国际义务,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