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人类生存发展面临能源危机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依赖。在农业社会,人类以薪柴为主要能源;产业革命后,人类以石油、煤炭为主要能源,满足衣食住行生活需要,支撑经济飞速增长,但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会出现能源危机。

1972年,一批西方学者聚集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地球上的资源是否还够使用,人类会不会陷入能源危机?随后,他们发表了一个题为《增长的极限》的宣言,指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索取,应该控制增长。

果不其然,20世纪70年代,一个由“石油危机”为代表的能源危机悄然降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给人类敲响了第一次能源危机的警钟。

30年后,能源危机再次来临。这一次,又是从主要能源——石油开始的。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国际原油期货大幅上涨,突破了100美元/桶。在后来的日子里,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直指150美元的大关,再次敲响了能源危机的警钟。

其实,这次危机早在一年前就已开始。2007年,世界银行一份报告称,部分非洲国家面临能源危机。加纳、肯尼亚、塞内加尔和坦桑尼亚发电能力供不应求,电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实行燃料定量配给和用电管制。2008年年初,欧盟发出全球能源危机警报,发布了《世界能源技术展望·2050》报告,报告中指出世界能源格局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压力。首先,高油价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反映在货币价格上。随着美元的疲软,人民币面临双重风险:一是在国际主要工业国的一致要求下大幅加息,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已创出新高;二是由于国际资源价格提高,中国经济紧缩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输入型通胀会部分消解国内抑制通胀风险的努力。也就是说,人民币将继续面临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情况,内部通胀风险不会因为外部升值而轻易化解。

其次,石油等能源价格的飙升,也导致基础原材料价格向下游传导的速度加快。比如,部分轻工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后,引发了部分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据统计,2008年5月份美的、海尔、格力、奥克斯、LG等名牌主流产品出厂价格提高了15%左右,而燃气热水器、燃气灶具、冰箱的价格也均有上涨。据商务部分析,尽管由于家电销售渠道竞争激烈,暂时不会出现家电产品全面上涨的局面,但石油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必将随着上、下游之间的价格矛盾加剧释放出来,从而引发不同产品价格轮番上涨。

再次,油价的飙涨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渗透更为全面而广泛。运输业不得不提高运价以弥补亏损,而运价的上涨势必造成各种消费品的涨价,最终推高柴、米、油、盐的价格。2012年,农业大宗商品市场的回报水平为近30年来最高;国际农业大宗商品指数CRB涨幅为31%,为198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人口增长、燃料需求与生物能源原料需求为农产品价格提供了三重支撑,2008年以来,大豆、玉米、木薯等基本农产品价格直线上升。

最后,能源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推动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并最终加大我国的通胀风险。面对国际高油价,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成品油价格;二是政府进行隐性补贴。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国内成品油价格每上涨1%,将会导致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0.3%~0.4%,而政府对石油公司的隐性补贴金额大约占到2011年政府总收入的2.9%。中国为预防通货膨胀,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因为油价高起而更紧,这对中小企业将会形成较大的压力。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对中国经济已形成巨大冲击,中国制造业的利润通过高起的原材料价格,又回到国际能源巨头手中。要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增强能源自给能力必将成为我国重大的经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