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从排斥走向包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普惠金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金融的产生发展源自包容

我们知道,金融即资金融通,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庙宇。由于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信奉宗教。各地均设有庙宇,一方面接受当地居民的香火和捐赠;另一方面向当地居民传教和做慈善业务。当周围信徒为了感恩而加倍偿还时,庙宇与周围的信徒之间便建立起实物信用。当实物信用产生后,其在发展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实物种类繁多而且有些实物容易腐败变质,于是一些大的实物信用在发展过程中便演变成以货币计价的金融活动;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金银首饰加工匠和工商业巨贾。他们由于相对集中地占有不易腐烂而易保存、质地均匀的黄金、白银和珠宝,因此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当地穷人经常向他们借钱度日,并以更高的回报报答他们;而富人则通常将自己多余的金银珠宝寄放在那里以期获得额外收益。当他们认识到这种方式能够带来稳定收入时,独立的钱庄、票号便出现了。可见,无论哪一种说法均表明金融源自实体经济包容发展之需要,体现的是经济人之间的一种互济、帮助和共赢。

二、金融发展加剧了行业垄断

金融一旦产生,其信用形式很快由货币信用向银行信用(如银行券、票据等)、国家信用(如国家主权货币)、区域货币(如欧元货币区)等方向全方位拓展。并且在业务品种和市场结构上不断细化成复杂的业务结构(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和市场结构(如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体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交易对象的货币属性。货币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性”特征,而且此“三性”在货币仅执行“交易媒介”功能时是高度统一的,很难出现背离。但当货币作为金融交易对象时,其执行的功能是财富功能,原来凝结在一起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开始重新组合,使得不同利益主体在金融领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可能。于是,金融行业的货币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层出不穷。

但必须指出,传统金融业是垄断行业。可以说,没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商誉的任何人一开始就被该行业拒之门外。引入国家信用后,政府为了获得稳定的铸币税和金融秩序更是严格设定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因此该行业越发展,其机构规模越大、社会财富集聚成的金融资产越多。

三、行业垄断限制市场效率

如今没有哪个行业比金融行业垄断程度更高。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垄断因其市场价格由垄断者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决定,而不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由供求双方决定,因而效率最低,其结果必然有“脱实向虚”倾向。

典型案例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对冲基金为首的巨量国际游资在泰国、韩国等新兴金融市场兴风作浪,将这些国家多年积累的外汇储备血洗一空!直到开始做空香港市场时才遭到有强大后盾的香港政府的猛烈阻击,不得不受挫折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明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高,全球各类相关金融机构却设计出各种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催生房地产泡沫。结果泡沫最终破灭,华尔街五大投行轰然倒地,许多大银行元气大伤,小银行破产关门。

而且,一些国家央行如丹麦、瑞士、日本实行负利率政策,更是表明这些国家银行系统的资金“空转”程度非常严重,整个银行体系宁可接受央行的负利率也不愿意对实体经济投资,以至于其中央银行都看不下去,不得不出手刺激实体投资。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缺乏竞争的动力。

四、金融效率来自包容发展

很显然,如此高度垄断的金融行业自娱自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因为巨大金融资源的体内空转对实体经济来说既是风险又是浪费。而完全由金融机构和市场去配置金融资源,结果必然是金融资源难以流向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率实体经济,造成一部分大企业资金过剩,另一部分中小微企业资金饥渴的现象。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金融的包容发展,试图在制度内、外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发达国家市场体系比较发达且制度比较完善,因此多从制度内引入竞争机制。例如,美国金融行业与市场的进入门槛不高。无论是银行牌照的发放还是企业上市,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获得通过。其目的就是希望在美国金融行业和市场内部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那些适应的市场主体生存发展,而淘汰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这种从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好处在于可直接降低传统金融风险,让传统金融在服务和发展上更具有包容属性。因此,当制度外金融发展的时候,制度内金融与制度外金融的对接非常平缓,既不存在冲突也不存在爆发。

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多数采用“加法规则”在传统的金融制度外引入竞争机制。例如,孟加拉国的Grameen Bank(GB)模式、印度的小额信贷、肯尼亚的M-PESA手机银行模式以及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P2P网络借贷市场等,都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补充和延伸。这种制度外引入竞争机制做法的好处是如同雪中送炭般地直接发展传统金融抛弃或忽略的金融服务。虽然不能直接降低传统金融风险而且可能遭到传统金融势力的打压,但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能够优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并提升其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

究竟制度外金融与制度内金融关系怎样?可以用“小草”与“大树”的关系来比喻。单独一棵小草无法与大树相比,其生存环境要比大树恶劣得多,更别说能够有机会像大树那样受到关注与培育。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足够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就能够让荒漠变成一片绿洲!甚至还可以与“大树”一起构成交相呼应的普惠金融蓝图。这里,对于制度外的普惠金融来说,“阳光”就是政策,“空气”就是技术条件,“土壤”就是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在21世纪的今天,原来作为普惠金融“短板”的技术条件已经被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彻底突破,因此普惠金融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