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当前,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差异十分明显,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更大,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时期,而西部大开发战略被摆在了优先位置。国家鼓励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且旅游者在空间上的流动,会带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收敛和发散,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是可行的。

本书首先运用区域分工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基本理论,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可行性;然后运用区域要素流动理论和区域旅游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并对该影响机理进行初步验证;继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旅游经济差异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般机制与路径,提出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路径和保障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1)发展旅游业是西部地区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富民兴边等多重目标下的必然选择,旅游业可以作为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特色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

(2)区域旅游流可以分为区际旅游流和区内旅游流。区际旅游流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是双重的,即一方面产生要素的扩散效应,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另一方面旅游漏损导致回流效应,并使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一般认为,一个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环境越好,旅游企业的自生能力越强,那么,该地区的旅游漏损就越少。因此,在区际旅游流影响下,区域经济差异存在条件收敛。区内旅游流的特征是,发达地区内旅游流在流量、流速上都要大于欠发达地区,从而使得要素在发达地区的流动性更强、更活跃,范围也更广阔,从而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

(3)我国东、西部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跨区域旅游流,东部地区的西向旅游流规模略大于西部地区的东向旅游流规模;而东、西部地区内的旅游流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区内旅游流规模大,西部地区的区内旅游流规模小。

(4)短期内,旅游业对区域要素集聚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趋于收敛。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初始年份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拥有更快的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在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后发优势。

(5)旅游业协调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有三种:赶超机制——基于区内旅游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机制、帮扶机制——基于区际旅游的先行区域的拉动机制,以及协同机制——基于区内和区际旅游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