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生命木之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者和手艺人

我的祖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从前手艺人在学者之上”。明治维新以来,西洋的文化进入日本,连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变成了西洋式的,所以学者占了上风,他们看不起我们这些有现场实际经验的手艺人。这是很奇怪的事吧?所以社会上就说我们手艺人也应该钻研学问。

叉首束 Nekosuki/摄

就说学者吧,他们到底有多深的学问?他们也许读了很多书,但是毕竟没有实际经验,也不了解现场的情况,但是他们都很坚持自己的学问。这是不对的。

现在的学者都盖不了建筑。他们只知道“这个是大陆的形态”、“那个是印度的形态”、“这个是怎么从印度传过来的”,这些书本上能找到的知识他们都了如指掌。但是,关于建筑本身,关于材料,他们的学问是完全不够的。比如,什么是垂木,什么是斗拱,他们就不明白了,也就是说其实他们是不了解真正的木造建筑的。如果不亲临其境,不设身处地地感受木造建筑的现场,你又怎么能说你是木造建筑的专家呢?所以我说这些专家们你至少要有一次实际的现场经验以后,再开始做案头的研究才对吧。

跟专家们一起开会讨论重建庙宇的时候,我们从不随便发言,都是在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以后才参加讨论会议的。之前,我们会把调查做得细而再细,包括对于被放置在屋顶后面的每一块废木料,我们都要彻底地调查。这用的是什么木料,为什么用在这里,这个样式究竟是怎么来的,把这一切都调查清楚了,才能在讨论会上说明这种形态的建筑是怎样来的。

每每一到这个时候就会引起争论,学者们就会说,这个时代应该是这样的建筑形式,因为伽蓝就是这个时代的样子,这里的形态也是这个时代的样子,所以……说来说去,他们习惯于先入为主地首先用形式去套。其实不是那样的,应该更多地关注立在眼前的建筑本身,这些废料不是就能说明问题吗?但是他们早已经忘了,那些建筑可是要早于他们的大脑不知道多少年。

一个建筑,先有手艺人来建造,再有学者们来研究。是手艺人在他们之前,而绝非学者在前。

要重建一座塔的时候,学者说了,需要使用铁。我们说,如果用铁的话最多就能保持两百年,但是如果木头用好的话能保持上千年。因为眼前最好的例子就是法隆寺嘛,那里的塔都已经一千三百年了。他们竟然可以无视眼前这些最好的例证。我们跟学者在建法轮寺三重塔的时候,以及在建药师寺大雄宝殿的时候都因此发生了争论。

他们不相信我们手艺人的经验和体会,居然可以忽视眼前存在着的事物,只重视书本上的文章和论文。我跟学者打了很长时间的交道,对于他们的领域我毫无兴趣。

但是其中也有尊重我们手艺人的学者,他们没有固执于自己的学问。这样的学者才是真学者,才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