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用什么险招杀死袁崇焕
看过金庸小说《碧血剑》的人都记得,那里面武艺高强的男主角是袁承志,他乃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之子。袁崇焕是明末与清作战最得力的大将,战功赫赫,结果却被崇祯斥为通敌谋反,凌迟处死,遭到当时人的唾弃。袁崇焕明明战功盖世,却为什么会以谋反罪被处死了呢?
明末的几个皇帝都昏庸无能、不理国政,使得大明王朝江河日下,万历皇帝尤甚。可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却雄心勃勃,他不忍看到明朝就这么被葬送,于是励精图治,想要挽救日渐倾颓的国家。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有心治国的君主,却亲手杀害了一个最有用的忠臣——袁崇焕,这就全是当时满清的首领皇太极的功夫了。其父努尔哈赤的死与袁崇焕不无关系,皇太极使计害死袁崇焕为父报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袁崇焕(1584~1630),明朝末年人,万历进士,因获宁远大捷官至辽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崇祯年间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警入援京师。终被崇祯帝下狱后处死。
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以后,领导军队与明朝对抗,明朝东北地区的领土被女真军不断占据。努尔哈赤节节胜利,萨尔浒之战以后,声威大震,对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使得明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满人攻势正盛,如果一路就这么胜利下去,恐怕明朝已经不能支撑到农民军到来的那一天。而这个时候挫了满军锐气的,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是万历年间进士,曾做过邵武知县。他胸怀大志,一心报国,在北京朝见天子时见辽东形势危急,曾单骑出塞察看明金对阵形势,回京后上书陈辞,论谈对辽东局势的看法及解决方案。崇祯帝认识到他是一个人才,而且当时的明军面对满洲铁骑溃不成军,没有将领可用,于是在这个危急关头任命袁崇焕驻守辽东,抗击后金军。袁崇焕到了东北以后坚守宁远城,并在城上使用了西洋火器红衣大炮,重创满洲军队,宁远城一直没有被攻下来。努尔哈赤也在攻城过程中受了炮伤,而袁崇焕这时只是一个无名文臣,努尔哈赤连伤带气,不久便一命呜呼。
首领就这样身亡,满洲人当然对袁崇焕恨之入骨,继任领导者的皇太极更是如此。他又率军反复进攻宁远,却屡次被袁崇焕击退,一直没有拿下。皇太极这才真正意识到,杀死他父亲的绝不是一个无名文臣,而是一员善于用兵的大将。无疑,袁崇焕成为满军进攻明朝的最大障碍。
皇太极是个十分有谋略的人,他在积极组织军事进攻的同时,也在考虑“不战而屈人之兵”。明朝的几个成为他障碍的人,他想到的是为己所用。如果能使他们倒戈,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缜密的筹划与努力,他成功招降了祖大寿、洪承畴两位重量级的明朝将领。然而,这招对袁崇焕却不奏效,他一心效忠明朝,对皇太极的招降丝毫不为所动。皇太极不能用他,就设计了反间计,借崇祯之手来除掉他。
满军进攻宁远不成,就绕过袁崇焕把守的地方,直接威逼明京师。这个时候袁崇焕被命守顺义、蓟州,他见都城告急,忙挥师返京救驾。他与满军在广渠门大战一场,随后皇太极退兵城外,抓了一个皇帝身边的太监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让两个汉人将领鲍承先、高鸿中进到隔间去假装商量作战部署。他们说道:“这可是个机密,千万别被人听到!袁崇焕已经和咱们首领谈好,达成了秘密约定,几天后就举城投降啦。”这话被那太监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天他就被放回去,他忙把这消息告诉了崇祯帝。
崇祯帝虽然有治国之心,也有识人之智,却是个多疑的性子。之前袁崇焕未经他同意就诛杀大将毛文龙,而且未按指示驻守蓟州而是自作主张退守京师,广渠门战后又请求退入瓮城,这时候统统引起了崇祯的怀疑。他听到太监的禀报,又想起之前的事情,认定了袁崇焕通敌叛国。当即,崇祯帝命人捉拿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墓
凌迟是最残忍的刑罚,也即千刀万剐。明朝的国民也都以为袁崇焕叛国通敌,在刑场上唾骂不止,传说行刑以后的尸体都被百姓痛恨地咬噬掉了。可怜一代忠臣名将,死前仰天长叹:“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最后死不瞑目。直到清修《明史》如实记载了他被离间而处死的经过,才还他清白。
袁崇焕被设计害死,皇太极报了杀父之仇,也除掉了进攻明朝的最大障碍。自古忠臣难做,岳飞以莫须有之罪被害,袁崇焕被离间而凌迟,莫不令人扼腕叹息。崇祯帝还是败在了自己的多疑性格上,残忍诛杀无辜的忠臣良将。不过,即使袁崇焕仍在,恐怕也难以挽回明朝的穷途末路。只是不知道袁崇焕会不会后悔,如果直接投降皇太极,或许是另一种挽救天下苍生的办法呢!大概也不会,在这位儒将的心里,永远不会有投降两个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