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福利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一直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丰富的历史经验。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探寻其变化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语义阐释
中国共产党文献表述的“社会福利”通常是民政福利,但是学界关于“社会福利”的语义理解和使用存在较大分歧,通常绕不开“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关系的讨论,也引发狭义社会福利和广义社会福利的争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史的研究,必须界定“社会福利”的语义,这样才能明确讨论的范畴,也才能洞察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的演变过程。
围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关键概念,争议集中于多个方面:第一,内涵理解方面。狭义社会福利理解为“为弱者提供的福利性服务与保障,”广义社会福利理解为“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物品、机会和服务的制度”。第二,外延理解方面。狭义社会福利认为社会保障应当涵括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一起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部分;广义社会福利认为社会保障、教育保障和健康保障等都是社会福利指涉的范畴。第三,关系理解方面。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两者关系,狭义社会福利往往认为两者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并不存在成熟程度的差异;广义社会福利则认为社会福利的发展更加成熟,社会保障体现为一种基础的、物质的社会福利。第四,功能理解方面。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功能,狭义社会福利倾向于社会福利主要功能表现在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广义社会福利主张社会福利主要功能在于维护社会成员的民生权益。
两个关键概念的争议,不排除源于中西方语义差异而导致的话语混乱。从词汇来源和发展态势来看,西方“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社会福利”的概念都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丰富,但是西方“社会保障”的概念一般都小于“社会福利”的概念。美国《社会保障法》和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对于“社会保障”的界定主要以收入维持型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基础,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导言》对于“社会保障”的界定扩展为收入维持为主、照护与补贴为辅的综合公共政策。尽管社会保障概念不断发展,但是始终坚持收入维持的宗旨。相对而言,“社会福利”的概念大于“社会保障”。美国社会保障署所指的“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此后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和《社会工作词典》等关于“社会福利”的界定不断扩充,始终都强调收入和服务并重的制度目标。我国现行制度中“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概念界定与西方迥然不同,社会保障居于更高层次的概念,社会福利成为社会保障的从属部分。中西方两个概念在理论与实践上发生显著错位,学界在使用上经常出现所指混乱,成为狭义社会福利和广义社会福利分歧的一大学理诱因。
两个关键概念的争议,更源于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福利政策及其发展趋向的分歧。概念争议是一种学理表象,实质上反映出学术界对于党的民政福利政策变迁存在不同看法:一方面对于民政福利理念及其实践的成效评价不同。伴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党和政府着手开展社会建设,确立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逐步选择了社会保险为主体、劳动保障为基础、收入维持为内容、社会救助为补充的补缺型社会福利设计。民政福利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努力保障特殊人群的生活问题。然而民政福利难于满足民众普遍的社会福利诉求,以社会保险为中心制度设计往往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公问题,由此,引发对于补缺型民政福利理念的质疑。另一方面对于党的福利政策变迁的看法不同。这种不同既表现为学界的学理分歧,也表现为不同管理部门的思路差异。广义上的社会福利体系以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管理为核心,具有多头管理的特征,部门发展思路各有定位。民政部主张以民政福利为基础优先发展“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张优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这也加重了理论和实践上对于党的社会福利语义理解上的混乱。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语义之争固然不能完全排除部门利益与学科视角的差异,但是本质上体现着关于补缺型民政福利政策定位的不同。基于此,考虑到改革开放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秉持的补缺型民政福利,审视新时代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历史机遇,本书对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的语义阐释尊重历史发展事实,社会福利的表述以狭义理解为主,兼顾广义理解,也就是以民政福利为主,同时根据福利社会化普惠化发展趋势,适度拓展社会福利外延与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史研究现状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史的研究,目前可供使用的史料比较丰富,包括国家各级政府机关、机全国各省区、地方收集整理的档案资料,还有文件汇编、报刊、资料集等大量文献资料等。这些史料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例如,中央文献研究室撰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从十二大到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档案馆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以及农业卷(1949—1952)》,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福利卷以及农业卷(1953—1957)》;国家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的《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大事记(1949—1986)》、《民政30年(1978—2008)》及各省卷、《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等;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等。另外,还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关于党的领导人文献汇编、文稿、个人传记、年谱、文选、文集等,均是研究的基础资料。
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史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分历史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视角。
历史学出版了一批相关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既有专门研究著作和论文,也有党史、国史著述论及党的社会福利建设问题。专门史或党史、国史类著作主要有:王子今、刘悦斌著《中国社会福利史》,孟昭华著《中国民政史稿》《中国民政社会思想史》《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康沛竹著《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程连升著《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孙绍骋著《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周秋光、曾桂林著的《中国慈善简史》,李立志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师吉金著《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1949—1957)》,高冬梅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李小尉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研究》,徐国普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研究(1949—1956)》,高中华著《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历程研究(1921—1949)》等;党的社会福利史学论文也比较丰富,如常宗虎《聆听历史的教诲——近50年来中国社会福利史的三点启示》,苏振芳《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历史演变及其构建》,朱汉国《新中国社会建设的瞩目成就》,郑秉文、于环、高庆波《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回顾》,徐国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为路径的考察》,许虹《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筒述》,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陈辉《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与变迁》等等。党史、国史类研究著作关于党的社会福利建设的研究也比较丰富:郭德宏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二卷,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通史》,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庞松著《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刘国新等著《新中国历史长编(1949—1956)》第一卷,《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民政》,刘宋斌著《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陈红霞著《社会福利思想》,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等。
历史学关于社会福利建设的研究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民政社会思想史及中国慈善史的研究。王子今、刘悦斌、常宗虎等从国家政策、社会组织和文化思想及源流等方面考察了社会福利史的发展状况及历史特点,探讨了新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从初创、发展到转型的历史过程及启示;孟昭华、谢志武、傅阳等阐述了各历史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周秋光、王卫平、莫文秀等研究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慈善思想及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另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社会福利事业历史演变研究。常宗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概念的演变、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生产发展史进行了历史考察;苏振芳界定了民政福利事业的内涵及特征,考察了民政福利事业创立、发展和改革转型的艰难历程,提出了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基本要求;李小尉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事业开创、探索、过渡、转型的发展轨迹,总结了该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成效、局限和教训;徐国普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演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救助机制和社会动员进行了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伴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而不断丰富,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如彭华民《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构建》,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韩克庆《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等,还公开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研究,毛振华、王齐彦等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问题;二是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研究,郑功成、彭华民、韩克庆等分析了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现状、挑战与任务,阐述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阶段与步骤,周沛从广义的社会福利概念出发,论证了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五个方面内容,景天魁、毕天云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构建问题;三是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研究,刘继同研究了全球化社会福利处境和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回应及改革创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状况及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对等问题,郭伟和探讨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演变的文化价值基础和影响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模式变化的若干因素,沈洁、周晓炎、张建华等对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构建的理论和路径以及包容性增长视野下的中国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进行了探讨,成海青、阎青春、阎慧娜等研究了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童星、廖文君、周沛等研究了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刘继同探讨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家庭结构功能变迁与儿童福利政策、社会转型时期儿童福利政策的理论框架和政策框架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社会政策、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保障思想研究等方面,出版的学术专著主要有:苑芳江著《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胡映兰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还在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和制度方面也出版了理论著作,公开发表地研究文章更加丰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社会福利保障思想,成海军等人研究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思想;宋沅沅、梅哲、李青和陈彦艳、裴爱红和戚露露等分别研究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社会保障思想。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政策研究,张敏杰分析和归纳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政策的特点;董永在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及基本经验;陈位志考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社会事业政策与实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政策发展过程及规律。三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苑芳江、胡映兰等系统和完整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理论,认真分析和总结概括了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及历史进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社会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和探索。
回顾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史的研究,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为今后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有的研究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从中共党史学科视角的专业研究不够。目前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较少,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二是研究学科视角单一,内容缺乏整体性。以上历史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多是单一学科的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且偏重于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具体政策的学科研究,缺乏从历史角度对不同历史阶段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分析,对历史经验与历史教训、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局限性研究不够,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全面。这些不足表明,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有必要进行专业与系统研究。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建设史研究思路方法
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史研究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主要环节:第一,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价值追求的思想前提和基础;第二是从发展历程和方针政策等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历程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全面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的政策基础;第三是总结经验,系统总结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实践成效、基本经验与历史教训,揭示其特点和内在规律;第四是历史评价,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第一,文献研究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收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研究档案文献和理论成果,为准确提炼和概括历史经验提供扎实的文献材料支撑,增强研究结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第二,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相统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历史与现实统一、综合与分析统一、抽象与具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本质与现象统一等多种分析方法,系统总结经验教训,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第三,政策分析与比较研究相融合。运用制度分析、系统分析、价值分析等政策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完善等运行过程,评估政策的运行效果。同时,比较不同历史阶段党的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的特点与规律;比较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其中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提炼出有益于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与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党的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史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比较薄弱环节,加强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可以及时回应中共党史理论研究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同时,研究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等多重视角出发,进行整体性、多层次和立体化的阐述和解读,拓展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专门史的综合研究和全面把握;研究内容之间应该构建起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全面的涵盖范围,为系统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福利政策与实践提供完整的分析框架,拓展和丰富研究内容。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福利事业历史研究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涉及许多学科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必须整合运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历史分析、理论分析、政策分析及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才能对党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历史进程进行全方位的科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