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媒体特征
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学界存在争议。网络媒体刚刚面世时,人们称之为“新媒体”,国内微博、微信等互联互通的应用以及国外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及跨越媒体平台的App和各类媒介应用不断丰富新媒体的概念和内涵,为新媒体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新媒体是指借助计算机来传播信息的载体,按照这个概念,网络媒体、智能手机以及未来的智能电视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匡文波,2012)。
2.1 以数字化为基础
新媒体的出现源于传播技术革新,新媒体的根本特点是数字化,其他特点都以此为基础。在互联网环境下,数据的输入、输出、存储、运算均以数字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方式数字化,以比特的方式来呈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信息流的传输是以数字流为基础,以有限数“0”和“1”的组合和排列来表示。
同时,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用一定时间内通过网络链路的数据量来表示,即每秒传送的比特量,也就是带宽。在Web 1.0时代,音频和视频信息的传送由于带宽限制,传输受阻。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经1G、2G、3G、4G阶段,1G模拟通信系统以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为基础,2001年,中国移动全面停止使用模拟移动电话网络,2G进入数字蜂窝通信阶段,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是首个商业营运的2 G系统,信息传送以数字传输为基础,传送速度和系统容量较1G有所提升。3G以移动宽带技术为基础,采取国际宽多码分多址(WCDMA)和码分多址2000(CDMA2000)标准,以及国内的TD-SCDMA标准,允许数据快速传输流通,传送速率较2G技术进一步提升。而4G通信以高速融媒体传输技术为基础,集成3 G和WLAN,是大带宽和高容量的高速蜂窝系统。移动通信技术从第一代模拟手机时代发展到如今的宽带移动网络时代,多媒体信息能够以高达100 Mbps的速度传送。信息生产的数字化,传送带宽的增加带来信息量传送的巨大扩张,数字化伴随着巨量信息的传播,也带来信息批量复制和传输过程中即时传达的便利。同时信息的数字化生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闻的机器生产,网络虚拟主持人播报,虚拟新闻发言人等虚拟信息生成方式得以产生,并对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用户的角色互动产生影响,瓦解了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者与受众的角色定位,深刻地改变信息交流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2.2 互动性
新媒体传播尤其是社交媒体具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性质,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的传者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媒介组织,受众是分散的、异质的、广泛的社会上的大众。传播者运用传播科技,以产业组织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复制以及传播。从传播过程的性质和传受双方的互动来看,其既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又是缺乏即时反馈的单向性的传播,受众难以迅速地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传播者和传播进程。新媒体打破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界线,人际传播具有信息传输和接受渠道丰富,方式灵活的特点;具有传受双方反馈频繁,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最为高效率的传播方式,也是使用表情、姿态、语言等最多的传播活动。新媒体具有人际传播的上述特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界线被打破,信息用户之间,传者与用户之间,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公告板、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方式实现即时的互动。新媒体既是信息交流和传送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协调的手段。就微观的传播过程而言,网络表情包、网络热门语言等网络传播方式的创造和使用,表达语言之外的意义,丰富了新媒体的传播话语,如同日常人际传播。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暴露,间接实现了人际传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功能。
新媒体传播过程实现了用户与用户之间,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话语权力的平衡。信息的传送方对于信息的控制不再是单向和线性的,传受双方各自作为主体,身份是互相转换的,反馈是在传受双方之间即时进行的。不仅信息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且参与传播过程的双方甚至多方对于信息传播环节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内容运营商将自己定位为联结信息内容和用户的中介和桥梁,以商业意识运营、链接用户和内容。例如信息内容聚合商今日头条,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运营商可以不被用户知觉地记录用户浏览的时间、网页以及停留时间、用户偏好等信息。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浏览或不浏览,浏览后也能够自由发表评论,其他用户在浏览新闻内容的同时,也能浏览他人的评论,并随时互动。运营商在向用户推送的移动页面和内容呈现末尾均设立了按钮,用户可以在点击之后,表达对信息是否感兴趣以及不喜欢理由,用户能够即时反馈,而运营商能够借此分析用户行为,以便更好地推送信息。在新媒体传播的进程中,大众传播的制度化生产特点和人际传播的非制度化生产特点兼具,以多元符号表达的视频节目来说,观众的自主选择取代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节目单,各类屏幕数字终端使得综艺或电视剧等传统电视市场的节目价值不再通过收视率来衡量,而是通过优酷土豆等网络视频聚合平台的点击量、观影量以及搜索平台的搜索量来衡量。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能生成信息内容,内容产业的制作和传送主体突破了专业媒介机构的范畴,新媒体打造了规模庞大的、分散的传播主体,数字信息的采集和获取已经不是专业传媒机构的专利,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的市场表现符合摩尔定律,价格更加低廉,功能更加丰富,这一类数字设备很快普及。图片、图像、视频的采集变得更加容易,网络平台的各类数字编辑教程和图片编辑宝典,以及开源的各类数字信息编辑App的运用等综合因素,促使数字信息的生产门槛降低,数字信息的传送更加便捷,只需要单击发送按钮就可以实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和小组,改变了传统媒体带有强制性质的单向信息传送和受众的被动接受模式。
2.3 突破时空界限的即时通信
信息生产、制作、传输和接受的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根本特点,其他的特征均以此作为基础。基于数字技术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量的增加和信息传送速度的增加,信息的迅速传递,打破地理区域的限制,突破时间的约束。按照媒介的补偿机制,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对既有媒介不足的补充和完善,扩大了社会传播的范畴,改变了社会文明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如电报技术塑造了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新的传播技术革命消解了传播的时空限制,打破了传统信息生产机构的话语霸权,以及对于媒介占有形成的知识特权和信息特权。就物质的空间传送而言,物流是市场营销进程中重要的环节,而对信息的空间传送而言,传播技术使得地球变成地球村,空间距离被大大压缩,物理的空间区隔功能减弱,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信息传播限制趋于减少,跨文化的传播对政府的国家治理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不同时空的文化相互碰撞,赋予社会大众新的认知和叙事方式,诸多新媒体应用的不断面世,为人类文明进程带来崭新的发展方向。
2.4 超文本形成链接,互联互通
超文本是指将信息单位组织到用户可以选择的关联中,是一类非线性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其信息呈现方式数字化,信息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建立和表示通过超链接实现。这一技术以信息的互相关联的方式展示真实世界的系统和知识,大大拓展了信息组织的方式和信息用户的思维地图。信息选择和控制权在用户手上,信息内容之间彼此通过超文本链接,为人与机器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更符合用户习惯的方式。数字使得信息呈现的方式越来越随心所欲,满足了用户需求。语音、文字、图像、图片、视频等符号之间的界线被数字化打破,各类符号之间的任意转化和互联互通成为趋势。
2.5 媒体平台的开放性
新媒体搭建开放的内容平台,开放和共享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基因,开放意味着内容平台的自由接入和输出,以及用户上传和下载、浏览内容的便利性。
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和表现形式在不断改变,手机媒体出现时被称为第五媒体,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手机短信、手机报是手机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现在回看不过是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带来的一叶障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的功能类似于掌上电脑,是一个数字媒体终端,数字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送、接受过程均可以通过手机实现。
新媒体是面向制度化的媒介机构和分散用户个体的开放平台,用户群体的自生成内容备受关注。如网络长评、微信公众号的评论,用户上传的音视频信息等。当下,新媒体的运营机构正在不断加强内容平台的开放性建设,实现对原创内容生产的激励。以互联网龙头企业腾讯为例,2017年11月,腾讯发布内容生产促进计划,斥资百亿元,以“一点接入、全网接通”为诉求点,将集团所属的高流量互联网应用界面包括全民K歌、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平台、新闻平台等全面整合,以此鼓励内容创作者,促进内容生产和发行、内容盈利生态产业链的建成。新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互联平台的运营,联通内容创作的上游和下游受众的需求,打通流量大的众多数字传输平台,内容创作者不需要到每一个平台注册账号,只须登录就可接入,整合多个内容数字平台,实现用户与内容创作者的更好联结。鼓励用户自生成内容的商业举措是互联网行业近期的潮流,2016年以来,互联网知名企业百度、阿里、腾讯、今日头条等纷纷推出了各种针对内容生产者的扶持策略,通过技术赋能,运用社交媒体积累的大数据,挖掘用户心理和行为偏好,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帮助产业链的上游寻找和定位用户喜好,顺应市场潮流,生产出受用户欢迎的内容。又如近年流行的IP热和IP的全媒体平台开发,网剧发展如火如荼,影视生产平台与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相互结合,影视剧的制作依托网络文学和已有的热门作品,企业热捧IP, IP投资规模空前,IP价格暴涨,其实质是跨媒体平台的内容运营。热门IP前期经过网络传播的筛选,传播范围广,集聚了口碑,具有庞大的用户群,投资方借助成熟的IP,吸引大量的用户,降低投资风险。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如《甄嬛传》《美人心计》《琅铘榜》等大量网络作品经过改编,成为年度大剧。电视综艺节目也借助已有的品牌效应,改编成电影作品,《奔跑吧!兄弟》等节目走上大银幕,亦票房不菲,新媒体平台的开放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全媒体传播,也实现了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和增值,促进了产业链的整合。
在信息生产的过程中,无论是媒介机构的制度化参与,还是自媒体用户的自行生产,都带来了庞大的信息量。智能手机、iPad、Kindle等数字终端的普及带来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便利。新闻本就是时间的易碎品,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的时效性显得更加重要,一周前的新闻热点话题可能早就被人们遗忘,新媒体环境信息的巨量带来信息轰炸,加剧了信息理解的难度,更促进了用户对信息的选择性遗忘。然而,信息获取的便利,带来信息筛选的困难,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的危险并不比信息贫乏低。可以预见,新媒体的应用形式和表现将会不断地革故鼎新,新媒体一对一传播的点状传播方式和多对多的网状面上传播方式的融合,将使社会传播进程中多元传播主体、传播过程智能分发、用户分化等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信息传播秩序正在不断改变,传播理论将不断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