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以《纲要》为指引,培育学校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所呈现出的特有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课程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它既是课程活动本身,也是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素材和条件。这里要体现的管理思想是课程文化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所呈现出的特有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主题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核心思想是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应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发展;发挥主导作用,要以教师为主导。体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一、引导解读《纲要》,助推全员教师更新理念

学校引导教师解读《纲要》,促进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内涵认识的提升。

(一)更新转变观念,明确课改目标与要求

素质教育是教改发展的战略主题,它包含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三大培育目标的内涵意义。

《纲要》指出: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课程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张华博士提出:课程就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关键是做好三件重要的事情,即:更新观念、转变观念、重建制度。

(二)把握新旧课程区别,积极改进教学行为

在解读市二期课改理念中,学校进一步引导教师首先要明确这次课改的三层内涵,即一是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励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愿望,树立课程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经历、夯实培养创造性学力基础的观念;二是强调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两纲”融入学科教学,加强生活德育研究;三是加强课程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益,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学校把这三条作为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标杆去不断贯彻、反思,努力引导教师体现在教学行为的改进上。教师有认识了,并统一了思想,就由教导处带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明确学校提出的课改总目标,明白在实践中要改进的不足。

在实施中教导处引导教师明确了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从单维向多维转变;进一步了解了新课程特点;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理解了新课程内容特征: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整体性。

二、培育教师文化,提供造就名师的舞台

《纲要》特别强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体现大爱无疆、有教无类、爱满天下;要求教师静心读书,提高文明素养;在学科育德研究中学习潜心育人,潜心即静心专一,全身心地拥抱和献身教育事业。校本师训定位在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两个方面,主攻课堂、研训一体,引导教师在合作共营的校本教研中成长。

(一)科研兴校,自上而下科研兴校

《纲要》提出,以教师为主导,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的难题就不难解决了。“群众性教育科研”是上海教育科研的一种创举。它是以学校为舞台,强调第一线校长、教师的参与和提高,注重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实践性教育科研,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学校在“科研兴校”过程中体现了三个特点:① 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紧紧抓住学校主动发展的契机;② 科学的学校管理特别是有效的科研和课题管理,使促成学校和教师主动发展的机制有一个良好的生成环境,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时具体化为有关的教育教学管理常规,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稳步发展;③ 学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帮助教师正确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实现“课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科研目标。学校在科研兴校上提出了具体要求,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与指导:

1.明确教师教育科研的指向

学校把教师教育研究定位在行动研究上。让教师明确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关心的不仅仅是统计数据,还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日记、照片、录像等所有对以后的回忆和评价有帮助的材料,真正理解“行动研究就是由教师或其他实际工作者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科研室指导教师把行动研究看作是教师所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倡导教师等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

2.学校课题研究倡导踏实的科研作风

(1)讲究主体性。要求教师理解两层含义,其一学校确定的每一个科研课题应体现学校的主体特色;其二引导参加的教师有发挥主体积极作用的意识。在实验中,校长做有心人,带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教师也会形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科研作风。

(2)讲究计划性。一个成功的课题必须有一个用心的设计者,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制定年段或阶段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总目标、分目标,对围绕目标开展哪些研究活动作出规定,并对怎样实现目标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根据实验计划,要求实验教师及时总结、促进深化,将研究目标细化为策略。

(3)讲究层次性。从学校重点课题实施看,应注意发挥龙头课题作用,由此带动小课题,成立体网状,在突出主课题基础上全面启动子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在大课题带动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分层开展科研活动,使实验切实地落到实处。

3.指导教师在课题实践中学会搞科研

让广大教师明确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是学校深化整体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形成示范性学校特色的客观要求,启发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科研中,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群体科研素质。经过学习理论,逐步改变教师的观念,并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它必须和教育实施紧密结合,离开了教学教育实践,科研将不复存在。因此,教师搞科研必须扎根于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2)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社会自然知识和从事专业学科教学的本体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较系统的教育原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门理论。

(3)新时期的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也应具有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在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与新需求下,能够具有敏锐的专业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与假设,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在学校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中提倡科研工作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支撑点,也是造就名师的舞台。在实践中教师们深深地体会到,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从中可以促进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教科室提出在学校管理上要不断地为学校的问题、发展提出阶段性有价值的课题,而通过课题实验不断培养出许多优秀教师。学校多年来坚持抓好这项工作,提出一作为领导要率先作榜样,二作为领导要积极引导教师投入课题实验,避免孤军作战。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科研兴校方面落实积极的行动举措,以校长领衔深入开展了校、区、市级以上的各项课题研究,具体见图1-1。

图1-1 青浦区初等职校课题数统计图表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不少项目被列为市、区的重点研究项目,如:“教产结合工学一体:以现代学徒制培养初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在区级课题评审中被列为重点课题,后又被批准为上海市德研课题。该课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指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校要把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重心放到企业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还要像有些学者所提到的那样,应将主阵地放到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上,寻找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契合点及有效的策略和途径。对于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来说,把他们全部培养成精英是不现实的,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潜质和努力程度,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位置,让他们做适合的事。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其能够做到对于工作服从安排、踏实、认真、细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律性,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

4.以综改项目的实施,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步伐

十三五期间,根据《纲要》要求,学校围绕“学做人、学文化、学技术”的目标,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初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方案》,被列为区综改项目。在实施方案的五年规划中,学校主动承担了教改的三项任务:

(1)课程创新。积极探索青东片和朱家角地区的旅游资源与现代服务业,青西片地区现代农庄园艺种植课程内容的拓展与创新,为学生今后回归社会的就业与发展提供机会、创设条件。

(2)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强学校对专业开设所需的硬件设施的配置,积极争取各镇、街道、社区的资源与支持,开拓与企业间的互联与合作。

(3)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学校课程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岗位需求,为学生制订职业发展规划与课程实施提供切实的保障。

学校在已实施的近两年时间内,已开展了面向未来的对旅游服务、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庄“小小课植园”基地项目的具体研究。基于青浦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的趋向,立足朱家角地区的旅游资源、青东片现代制造业和青西片现代农业三个项目内容,一方面将学校已有的烹饪、面点、会务、餐饮、客房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机整合到项目之中;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课程专业内容如茶布艺、织袜技术、园艺种植等。课题组继续开展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完善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围绕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效益,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主动地去适应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使之在身心发展、品德与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学有所成,成为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并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劳动者。目前,项目实施呈良性发展态势,正步入中期总结阶段中。

(二)开展校本教研,建设合作共赢的学习型组织

一个成功的学校,必然有一个科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学校提倡教师成为互动、合作的同伴,把教研组建设成优秀的“教研共同体”,在日常教学中关注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相融。

1.围绕课堂主阵地,构建“教研共同体”

学校主攻课堂,引导教师在互动中形成真实、有效的听课制度:一是建立“互补性常规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向教导处申报一节实践课,在听课研讨中建立教学对话交流制度;二是建立教研大组探讨教学制度,每学期每个学科组申报一节主题研究课,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研究如何将“两纲”融入学科教学;三是建立向全体家长、社会公开展示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式教育大网。

在构建人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学校引导教师结合学科进行审美教育,使真善美相互渗透,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向往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学校还建议教师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更多地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技术水平,增强学生的技术素养。

在常态课教学中,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形成一课一反思并提炼撰写案例的良好氛围,不断锤炼教师反思与改进教学的能力。学校采用松散型和紧密型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引导全员参与科研,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学会转型,各教研组、年级组提出教学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把问题提炼成课题,并开展教学问题研讨。

2.研训一体,打造研修文化

为了完成提高教师实践智慧这一目标,课题研究由注重从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到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从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到侧重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提出两次有引领的合作反思:① 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② 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在多次统整中,引导教师完成更新理念。采用这样研训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外聘专家老师、内重教学研讨,既关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努力形成了优秀的学习型组织,使团队精神成为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最终落实课堂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

三、建设课堂文化,变革课堂教学行为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提出以“三个面向”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九大转变,体现时代要求:加强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创新精神培养;“双基”能力培养;身体素质提高;审美与情趣培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课改背景下,学校进行了课程实施与改进教学的新思考,一切应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教导处认真研读三类课程要求,从优化课程体系出发,确立新的课程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课程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经历,夯实培养创造性学力基础的观念;二是强调以德育为核心,强化学科育德要求,将“两纲”融入学科教学;三是加强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效。

在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过程中,学校注重两方面的实践探索:一是从基础型课程的要求出发,引导教师聚焦课堂,彰显教学文本的核心地位,利用文本资源并拓展教材的弹性空间;二是在优化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教师明确课改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述三大任务中的核心),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强调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践行《纲要》指引下的课改行动

学校指导教师认真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纲要》中提出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纲要》的学习使教师体会到“教学质量的优质来自日常的课堂教学”。因此,学校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中始终将“改进课堂教学”这一永恒的教改主题作为要继续深化的课题,以改进课堂教与学为直接目标,形成了一种校本教师行动研究的模式。

1.落实向课堂主阵地要质量的要求

学校将体现二期课改理念的人文课堂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明白真理、传承美德,培育人文精神;二是倡导学习中发扬学科中的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为使教师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给予一个积极的回应,学校把握课堂,提出向教学主阵地要质量的课改要求,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聚焦四方面的探索:

(1)让学习成为一种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活动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榜样,也是从“教师灌输授知”转向“学生自主习得”的一个主要变化。

(2)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地重新定位。

(3)以和谐浓郁的人文环境催发孩子心底的真、善、美-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关注不断生成的信息资源,从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学校强调贯彻“学生主体、思维主线、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注意师生交互活动的形式下改进方法,珍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冲动,努力让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2.努力建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

学校十分专注课堂教学的改革。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引导教师走进新课程,学习“绿色指标”,感悟“好课观”的核心,重视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新课堂:一是从“注重教师灌输授知”转向“学生自主习得显示内在变化”;二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三是从“师道尊严”转向“注重师生共同合作”;四是从“注重封闭式教学”转向“注重开放式教学”。

教师们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在同行的实践探讨课中、在榜样的示范课中悟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应充满激励,二应充满赏识,三应充满尊重,四应充满期待。在新的感悟中,教师们努力将其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凸显爱的教育。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提高中也积极提升自己,成为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纵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课堂学习研究现状,可看到全世界的教育都在关注课堂学习的研究,并认识到这是立足于一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重要问题,致力于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乃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导处引导教师体会到:首先,要改进课堂教学,体现课堂的生命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让教师明确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努力以民主平等型的师生关系,取代教师权威型的关系。这是教师在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学引导、改进教学行为的两个核心内容。在近年中,学校教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变革,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以下(见表1-1)是学校教师参加市级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评比课的获奖情况:

表1-1 市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获奖情况

四、培植课程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充分运用教师队伍中的优势力量,致力于开发适合特殊学生特点的本土化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构建,是课程多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使课程尽可能贴近学生、使人文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使教育内容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重大改革。

(一)顶层设计,宏观导向

学校教导处带领各科教师研读三类课程要求,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造学习经历,以德育为核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改精神。领悟加强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把握三条原则:一是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二是发扬学校课程、课堂发展的优势,以生为本的观念,以实现育人理想为目标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三是主张多元、微型、本土化。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学校将创造的权利让给老师,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在体验中形成课改意识,促进专业发展,理解并实施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品味“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课程观念、学习方式变革;在构建课程和实作课堂中,解读课程观念、构建学校课程、打造课堂活力。

学校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多元、微型、本土化。以“民俗面点”校本课程为例,它突破了学科体系的固定程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学科知识割裂、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经整合后互相贯通、互相联系、既有校本特色又有乡土特色的鲜活生动的校本课程。

(二)基于学校教育,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开发探索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技术不断提高、学校课程资源不断建设与利用的过程。

1.完善和丰富“校本”内涵

教导处注意在教改中立足校情,逐步完善和丰富了“校本”的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2)“校本”研究的范围,应在学校中,告诉教师,学校中的问题应由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和研究解决。

(3)“校本”研究的立足点,该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校情,充分发掘校内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共同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而课程承载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应是校本发展的落脚点。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从学校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实现育人理想为目标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引导教师开发特色课程

学校从办学特点和师资条件出发,在开设的中式烹调和中式面点的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除了教会学生初级考证所要求的24样中式点心和28种各式流派菜肴外,以饮食文化为主线,拓展以上海地方传统小吃和地方特产的制作、餐饮服务、食品雕刻、菜肴围边等同属于饮食文化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学习内容,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培训学习中注重实践、学会反思,体现了在课改中与学生共同发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师在体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增强德育意识,形成课改思想、促进专业发展、加强团队建设。校本教材的本土化建构,还使师生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研修水平。

随着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持续与深入的探究过程。学校的课程改革除了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服务于学生劳动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任务外,更要适应发展学生个性的需求,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