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1 已有研究成果
在世界毒潮冲击下,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金三角”为代表的境外毒源对我国的渗透加剧。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对毒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毒品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与此同时,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新型合成毒品迅猛增长,对我国构成巨大威胁,云南更是深受其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数直线上升,空间分布大面积蔓延扩散,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大批青少年误入歧途,严重影响了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稳定。
鉴于上述严峻形势,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与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新型合成毒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
1.3.1.1 毒品研究方面论著
第一类为专著类。首先是阐述毒品犯罪方面的,其内容多为对毒品犯罪概念的界定及各类毒品犯罪构成特征的认定等,主要有桑红华著:《毒品犯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欧阳涛、陈泽宪主编:《毒品犯罪及对策》(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赵秉志主编:《现代世界毒品犯罪及其惩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蒋筑君著:《新刑法与毒品犯罪》(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赵长青、苏智良主编:《禁毒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邱创教主编:《毒品犯罪惩治与防范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赵秉志、于志刚著:《毒品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2003年版),崔敏主编:《毒品犯罪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张辛陶主编:《毒品犯罪的认定与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周欣、王若阳主编:《毒品犯罪案件证据实务》(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其次是有关禁毒的专业教材,其内容涉及领域全面、广泛,大多涵括毒品预防、禁毒法规、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等内容,主要有莫关耀主编:《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0年版),郭建安主编:《吸毒违法行为的预防与矫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肇恒伟、关纯兴主编:《禁毒学教程》(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魏东、赵勇著:《诱惑侦查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于燕京、张义荣等主编:《禁毒学》(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杨凤瑞等主编:《中国禁毒志愿者手册》(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梁晋云编著:《毒品违法、犯罪案件认定处罚、立案标准及法律依据与相关规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国外有关毒品的专著主要有:美国司法部缉毒署编:《毒品案件侦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美国O.瑞、C.科塞著:《毒品、社会与人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美国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著:《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法国普吉兰著:《毒品致富:毒品走私、洗钱与冷战后的金融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美国埃德温·麦卡锡·雷默特著:《人类异常行为、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Lemrt, Edwin M., Human Deviance,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Control.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等。
第二类为论文类(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主要有云南高级人民法院编:《惩治毒品犯罪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集),罗秉森、梁晋云主编:《云南禁毒研究论文集》(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吉林大学陈谞博士论文:《吸毒预防论》(2004年),安徽大学周建红硕士论文:《吸毒预防论》(2005年)等,以及在《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云南警官学院学报》《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等刊物和学报上发表的各类与毒品犯罪有关的文章。
1.3.1.2 新型合成毒品研究方面的论著
著作类:何颂跃编著:《冰毒危害与毒品犯罪法律惩罚》(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杨凤瑞主编:《新型毒品防范手册》(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任克勤主编:《新型毒品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及联合国禁毒署每年公布的《世界禁毒报告》等。
论文类:主要有彭勇、黄强、邓立军:《成都市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现状及遏制对策思考》(《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蒋庆明:《新型合成毒品问题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公安学刊》2004年第3期),罗毅:《新型毒品犯罪浅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任克勤、艾明、邹晓越:《广东冰毒等精神类毒品犯罪的犯罪场域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朱晓莉:《福建省苯丙胺类毒品犯罪的特点及侦控对策》(《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傅是杰等:《福建省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现状及打击对策》(《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阮惠风:《云南新型毒品违法犯罪形势与对策研究》(《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等。
1.3.2 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
上述诸多科研成果的研究范式和主要贡献,褚宸舸在《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学术史和方法论述评——兼论毒品犯罪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中,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首先,从“法律规范研究范式”来看,此类研究成果主要从刑法学角度,探讨毒品犯罪概念的界定、各类毒品犯罪的构成以及毒品犯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关系。主要著作有赵秉志、于志刚著:《毒品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2003年版),张辛陶主编:《毒品犯罪的认定与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杨鸿著:《毒品犯罪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祝铭山主编:《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陈忠林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贩卖制造毒品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等。
其次是“毒品问题研究范式”。在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毒品违法犯罪及相关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段与措施控制毒品及解决毒品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诸多学者站在犯罪学角度,以研究“动态的法”或“毒品问题”为主,目前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吸毒矫治及戒毒问题研究。主要成果有姜佐宁主编:《毒品的危害与防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魏玉芝主编:《毒品学》(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杨凤瑞主编:《2003年中国禁毒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杨凤瑞主编:《2004年禁毒论坛——戒毒康复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等。
二是毒品犯罪案件侦查问题,特别是关于诱惑侦查的争论。主要著作有周欣、王若阳主编:《毒品犯罪案件证据实务》(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莫关耀主编:《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0年版),魏东、赵勇著:《诱惑侦查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此外,美国司法部缉毒署编:《毒品案件侦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多次重印,是毒品问题领域内影响较大的国外著作。
三是某一地区或省份毒品犯罪的综合研究(实证研究和地方立法研究)。代表著作有林辉等著:《为了这片净土:福建禁毒斗争的历史、现状和对策》(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赵翔等著:《毒品问题研究:从全球视角看贵州毒品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
再次是史学研究范式。从禁毒史角度,以资料梳理、鉴往知今为目的的研究。较早的成果有苏智良著:《中国毒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马维纲编:《禁娼禁毒:建国初期的历史回顾》(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诸羽主编:《割除毒瘤:共和国首次禁娼禁毒述实》(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马模贞作为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相继编著出版了《毒品在中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百年禁毒历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和《中国禁毒史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其中《中国禁毒史资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详尽的史料汇编,是研究中国毒品问题的重要工具书。
最后是其他学科研究范式。其中,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的主要有刘白驹著:《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方贻儒主编:《迷失的乐园:烟、酒、毒品成瘾行为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的主要有王晗编著:《白色恐怖:中国禁毒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陈淑庄著:《世界毒品大战》(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等。在这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国外相关研究,有美国O.瑞、C.科塞著:《毒品、社会与人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美国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著:《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等。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的主要有法国普吉兰著:《毒品致富:毒品走私、洗钱与冷战后的金融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国内刘增合著:《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从医学角度研究的主要有何颂跃编著:《冰毒危害与毒品犯罪法律惩罚》(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王文甫、陈列编著:《吸毒的危害与戒毒》(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版),杨良主编:《海洛因的毒性及危害》《海洛因成瘾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汤宜朗、郭松著:《人类的枷锁——成瘾行为》(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等。
概而言之,上述成果从不同的角度与视角研究了毒品或新型合成毒品问题,不仅厘清了诸多较为模糊的概念,而且对当前公安禁毒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总结与分析。如联合国禁毒署每年公布的《世界禁毒报告》,都会从宏观上对全世界新型合成毒品的滥用状况加以对比分析,依据主要是年内各国缴获的新型合成毒品数量及销售情况、滥用人群的分布空间等要素。崔敏、蔡志基等学者在论述毒品犯罪及毒情形势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对新型合成毒品的滥用原因与发展趋势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何颂跃等则从法学、犯罪学的角度对新型合成毒品类型之一的冰毒的危害从法律惩罚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毒品与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1.3.3 已有研究成果尚待完善之处
由于学术视野的不同,在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研究领域仍存在着诸多有待加强与完善之处。
其一,“法律规范研究范式”有待提高。法律规范研究是毒品犯罪研究的传统领域和方法,毒品犯罪的规范研究往往表面繁荣,实则突破性成果少。一些成果基本沿着罪名解说——犯罪构成——此罪与彼罪的关系的教材模式展开,创新少。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在毒品犯罪与其他犯罪的联系、各国犯罪构成的微观比较方面尚缺乏标志性成果。
其二,从方法上而言,一些成果重视宏观而忽视微观,重视具体数据事实而忽视理论提升,造成禁毒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脱节,指导意义不大。同时大多数著作只是对现状、原因、对策的三段论做简单的描述性研究,缺乏较为科学的逻辑论证,重视定性而忽视定量,理论分析多,实证研究少,导致研究内容不全面,尤其是在对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方面尚有诸多不足。
其三,对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诸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关关系的深层次实证研究,迄今还是一大薄弱环节。
其四,就本选题社会学理论背景而言,诸多的社会学学者都关注犯罪、越轨等热点问题,如互动论者强调越轨等行为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现象,亚文化主义则将社会内部矛盾视为犯罪的重要原因,而新犯罪学认为越轨是被有意选择的,控制理论学者赫希则从家庭、学校、投入时间、信念等方面去探讨青少年失足的原因。
由于研究假设、研究地域等诸因素的不同,这些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实际,以达到本土化的目的,还需要人们设计相关指标加以检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外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本土化研究。如苏泽兰德认为,犯罪行为大部分是在初级群体、尤其是同伴群体内部习得的。据此,对于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中的初级群体,便可以结合我国实际,设计滥用群体的交往方式、地点、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对非滥用群体的态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