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慢性便秘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也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疾病。慢性便秘患者可能就诊于内科、消化内科、外科、肛肠科、妇产科、老年科、小儿科、中医科等科室,长期以来,临床医生会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处理慢性便秘,使许多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也有相当部分患者的便秘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究其原因,引起慢性便秘的原因十分复杂,单纯从通便或某一个角度处理很难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在慢性便秘的临床和研究领域开展了跨学科交流,在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组织修订“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时,诚邀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的5位专家参加,这次修订讨论使我们了解到内科和外科对慢性便秘的诊治颇具学科特点,在有些方面甚至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亟须规范、共识的是疾病名称和手术适应证。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在多次探讨慢性便秘的学术会议上,内科、外科和各相关学科专家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地讨论和交流,应该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基本共识,这为我们着手编写本书奠定了基础。
在构思本书时,我们没有设定学科界线,也没有硬性统一疾病的名称,让每位作者能充分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学术观点。全书共43章,第一章~第二十二章概述了慢性便秘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第二十三~第三十六章重点介绍慢性便秘的常见疾病,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三章重点介绍需要外科治疗几种疾病。本书的62位作者来自9个不同学科,相关章节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如第二十三章功能性便秘,从内科角度重点介绍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功能评估和药物治疗,而第四十三章慢传输型便秘则主要从外科学处理角度介绍本病。在对书稿的审阅和校对过程中,我们反复讨论,在一些内科和外科目前尚存争议的问题上力求达成基本共识或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在第一章概述和相关章节内对同一现象、不同疾病名称,同一疾病的新旧名词转换,功能异常和形态结构改变并存等内容作了解释和注解。同时在概述中提出了我国今后在慢性便秘的研究重点,希望能以此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诊治规范化。
我们的初衷是集基本理论、临床经验和研究进展于一书,充分体现实用性。本书可以作为各科临床医生的工作参考,也可以作为年轻医生和研究人员的继续教育读物,有些内容如医学营养干预也可供患者参阅。我们经过3年的努力,仍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赐以批评指正。
方秀才 刘宝华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