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堪印骨伤科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躬耕杏林 大道岐黄

——李堪印教授行医之路

李堪印,男,193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陕西省周至县人。1963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现任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科教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陕西省名老中医。历任陕西中医学院骨伤教研室主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务科科长,陕西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卫生技术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1990年)特诊专家等职。

1.博古通今,衷中参西 先生认为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治疗原则和方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疾病难以做出深入细致的说明,现代医学是在近代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解剖、生理、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对疾病的认识比较细致,诊治骨伤科疾病主张中西医结合。先生一生深入研究中医典籍,熟谙中医四大经典等基础理论,精研《医宗金鉴》、《伤科补要》、《医林改错》、《世医得效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著作,师古而不泥古,锐意探索求新。攻读人体解剖学、生理病理学、骨病学、矫形外科学等现代医学,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学术上倡导中西医结合,融合新知,并将其运用于骨科临床实践,提出了符合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规律的“辨位施法”理论。在继承中医学的基础上精通现代医学技术,认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临床诊治手段,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重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及设备,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师从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科名医孙绍良、王树梓教授,后多次赴广东、天津系统学习现代骨科学及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理论,集各家之长,丰泽了自己,为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树立了信心,铺平了道路,也为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先生坚持务实,以临床疗效为主,不受学科限制,主张中西医汇通,充分发挥两门学科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对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病、颈椎病、骨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腰腿痛等疑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辨位施法,彰显特色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减轻和解除患者疾苦、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代骨伤大家和骨伤名医的学术经验、正骨手法和临证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医骨伤科学理论与实践,促进了中医骨伤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先生一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医骨伤理论,把骨伤科的诊疗理论和原则确定为:局部与整体兼顾,辨证与辨位相辅相承,手法治疗与药物治疗并重,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结合骨伤科专业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符合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规律的“辨位施法”理论。认为骨伤科疾病只讲辨证,难以做出确切的诊断,必须深入到辨位,因为不论骨折、脱位、筋伤,就各自的临床症状而言基本相同,但从病损的位置、病变的深浅来看,却是各式各样。因此,不提辩位,就抓不住骨伤科疾病的实质,只有抓住病位的要害做出的诊断,才是实质性的诊断,只有诊断确切,才能根据病损的具体情况,施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目的。“辨位施法”是辨证施治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符合骨伤科的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辨位施法”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上既符合现代解剖学观点,又是中医传统理论的延伸。既提出了骨伤科疾病在诊断上要分型、分类,又指导了治疗上应施行不同的、多样的方法。“辨位施法”理论的提出,有可能会为中医骨伤专业的发展指明一点方向,有可能会为中医骨伤专业的弘扬光大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3.精研医道 推陈出新 先生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骨折治疗方面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如在运用中西医结合骨牵引法治疗股骨干骨折,提出了三个“一”的方法,即一根针(骨圆针),一个部位(股骨髁上),一个方向(中立位)。克服了胫骨结节牵引法治疗股骨干骨折作用力方向与股骨干成角造成骨折对位困难的问题;以及作用点经过膝,造成力量衰减,需要的牵引力过大,关节不能自主活动,容易出现关节功能障碍等弊端。在其撰写的“股骨干骨折牵引疗效初探”一文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文中详细论述了三个“一”牵引法的优点,并从牵引速度的快慢、引针位置的选定、牵引方向的角度、牵引重量的大小、牵引时间的长短、夹板压垫作用的估价、功能锻炼的要求七个方面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进行了探讨,翔实、具体、实用。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上常规采用四块夹板固定,但所用的前面夹板比较短,未能超越骨折线,因而起不到相应的固定效果。先生通过分析夹板固定力的来源,认为“不超越骨折线的夹板放置是不会产生固定力的”,以往固定肱骨髁上骨折的四块夹板,实际起作用的只有内外侧面两块,因为前面夹板在骨折线之上,不会产生固定力,故可弃而不用,利用屈肘后肱三头肌产生的收缩作用,维持整复后的前后位置。这种新型的夹板固定方法,解除了夹板对肘窝的压迫,有利于血液回流;既保证了骨折整复后的稳定性,又大大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对桡骨远端骨折,特别是老年患者,骨折后往往是远近段相互嵌入,尺倾角明显减小,桡背侧移位不大,往往会引起错觉,传统认为移位不大,不进行复位即行夹板固定,而先生认为此类骨折应该先进行复位,手法以在拔伸牵引的基础上,多次捋骨,尽可能使嵌入的远近段得到矫正,恢复正常的尺倾角,矫正桡背侧移位后,再行夹板固定,疗效才会满意。

4.承前启后 遵古从今 先生在骨性关节病的治疗方面独具匠心。骨性关节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关节软骨完整性受损有关的一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关节的负重密切相关。骨性关节病的病变由关节软骨面开始,具有两个特征性的病理过程,其一是关节软骨面完整性的变化,早期是纤维化,继而出现蚀损和软骨溃疡(破坏),最终导致关节间隙变窄、丧失;其二是相邻骨组织增生形成骨赘(溃疡面再愈合)。骨性关节病最主要的症状是受累关节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关节肿胀、变形、活动受限。X线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赘形成,软骨下骨质囊性变或硬化等。先生通过分析研究其病因病机,提出了防治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以及本虚标实,从虚论治,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治疗方法。强调了“防”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先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性关节病的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使骨性关节病的治疗走出了“痹证”的迷宫。

先生摸索出了“腰痛病”的诊断规律。腰痛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名称,而作为临床症状,是骨伤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据统计约占门诊患者的30%以上,由于引起腰痛的病种多,给其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先生通过分析研究人体脊柱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致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等,认为腰痛是在组织结构病损的基础上发生的,涉及的组织有骨关节、神经、肌肉、韧带、椎间盘以及其他脏器等。概括地讲,腰痛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骨组织为主的腰部骨关节病损,包括炎症破坏、骨折损伤、增生退变,约占30%,如腰椎结核、肿瘤、骨折以及腰椎退变、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另一类是以软组织为主的骨关节周围韧带、筋膜、肌肉病损,包括发炎、损伤、肥厚、钙化,约占70%,如棘间韧带损伤、黄韧带肥厚、腰三横突综合征等。先生认为临床上绝大多数腰痛属于第二类,以功能障碍为主,从而提出了腰痛以软组织病变为主,在肌肉、韧带,多由风寒、外伤、劳损所引起;急性发病多为损伤,慢性发病多为劳损;临床表现以下肢症状为主者,多因腰椎间盘脱出,硬膜囊受压所致,以骨关节疼痛、僵硬症状为主的老年患者,多为骨关节退行病变的基本规律。认为腰痛的临床诊断要结合其病因、发病部位、病变组织及现代医学检查。这些念观的提出,抓住了腰痛这一临床症状的本质,使原本十分复杂的腰痛诊断,变得简明扼要,打破了“腰痛是肾虚”的传统认识,对腰痛的临床诊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励练专业 打造团队1964年初,由于骨伤科临床教学的需要,院方组建了骨伤科,先生服从组织安排,开始从事骨伤临床与教学工作,新建科室,一切从零开始,在两位高年资老师孙绍良、张超然的指导下,开展了门诊、病房工作,开设床位20张,收治病种以四肢闭合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伤病、腰腿痛等为主,治疗方法以手法、复位、推拿、按摩、中药内服外用为主。从此走上了中医骨伤科的专业之路,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努力开展骨伤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1971~1973年支援三线建设,在石泉县举办新医培训班(二期),1975年参加广州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骨伤师资提高班学习,1978年参加天津医院举办的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学习,得到了尚天裕、陶甫、郭巨灵等老一辈专家的亲自指导,系统地学习了骨科基础理论和临床专业知识,使掌握的骨科中西医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学习回来,一方面积极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了骨折的整复手法,全面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脊柱骨折。一方面购置设备,配备人员,于1980年2月组建了骨科整复室,对四肢骨折从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定期复查提高了骨折的治疗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也为骨伤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984年2月骨伤科从原来的大外科系统独立出来,骨伤科正式成为一级临床科室,先生被聘为骨伤科主任,作为第一任科主任,从医护人员组成、设备配备、制度建设、业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开展了开放性骨折、脊柱骨折合并截瘫、骨关节脊柱结核、急性骨髓炎、半月板损伤等的手术治疗业务。1988年任医务科科长、骨伤科教研室主任,参与临床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骨伤科的教学做了大胆的改革,按照个人的特长安排教学任务,充分发挥老师的长处,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先生在任骨伤科教研室主任、骨伤科主任期间尽心尽力,带领科室人员总结了骨折手法的治疗经验,主持整理并出版了骨折手法治疗图谱,在国内骨伤科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先生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学习,要崇尚理想,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们,为骨科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学科的建设和团队的打造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多年来历任学院、附院职称评委,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编委,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华医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年被聘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7年陕西省中华医学会脊柱分会授予脊柱医学杰出贡献奖,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称号,2010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成立了“李堪印名老中医工作室”。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成立了“李堪印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从事医教研工作,成绩显著,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和表彰。

6.言传身教 德高望重 先生为人谦逊、诚恳,有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一生辛勤耕耘,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注重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担任了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多年来,在临床医疗教学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骨伤专业人才。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生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始终将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准则,无私奉献,廉洁行医,医德高尚。他经常告诫下级医生,医乃仁术,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重视医德修养,要拥有一颗普爱众生的仁人之心,具备精湛的医术,三者缺一不可。五十年的从医生涯,胸怀宽广、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淡泊名利、勇于开拓,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也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先生虽年过花甲,仍虚怀若谷,诚以待人,已经退休多年,还一直关心着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仍兢兢业业的工作,让我们祝福他永葆青春,为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