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堪印骨伤科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股骨干骨折临证经验

股骨又指大腿骨、髀骨、楗,解剖学同名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髌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素问·骨空论》:“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股骨体粗壮,为圆柱形,全体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行的骨嵴,叫做粗线。粗线可分内侧、外侧两唇,两唇在体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两端则逐渐分离。外侧唇向上外移行为臀肌粗隆,内侧唇向上前止于小转子。两唇向下形成两骨嵴,分别连于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两唇在股骨体下端后面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腘平面。正面观股骨长轴与两髁关节面的切线并不垂直,而是在外侧成角80°,称股骨角。侧面观上中段与下1/3段长轴在股骨干后方的成角,约170°。二为股骨干下段长轴与股骨髁在后方的成角,在90°~110°之间,谓之股骨髁干角。

股骨干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粗隆下至股骨髁上2~5厘米之间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6%,男性多于女性,约2.8∶1。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约为总数的1/2。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

(一)病因病机

先生认为股骨干骨折多为强大直接暴力所为,骨折后体征明显,以中下1/3交界处骨折最为常见。

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车撞击、重物砸压、辗压或火器伤等,骨折多为粉碎、碟形或近似横行,故骨折断端移位明显,软组织损伤也较严重。因间接外力致伤者,如高处坠落,机器绞伤所发生的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旋转性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见于儿童。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

骨折发生的部位以股骨干中下1/3交界处为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收缩,下肢本身重力的牵拉和不适当的搬运与手法整复,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移位。骨折后易发生不同方向的转移,可分三型:

上1/3骨折: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的牵拉前屈,臀肌和髋关节外旋肌群的作用而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端受内收肌的牵拉向上、向后、向内移位。

中1/3骨折:除明显的重叠移位和侧向移位外,因内收肌的收缩,故有向外成角倾向。

下1/3骨折:因受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倾斜,易损伤腘部动、静脉和神经。

参见图3-21。

图3-21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最坚强的管状骨。为人体支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髋关节和骨盆连接,承载体重,又通过臀部及股部肌肉来维持直立和髋膝关节的结构,故主要功能为负重与支撑人体。

骨折发生后,骨折局部疼痛剧烈、压痛、肿胀、畸形、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可能存在的其他损伤有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由于骨折后症状典型,体征明显,故诊断较为容易,一般有受伤史,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

(三)治疗方法

在四肢骨折中,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比较复杂,因为大腿和臀部肌肉丰厚,整复固定比较困难,加之有肢体重力和体重压力的影响,处理不当,轻则影响功能,重则造成残疾。那么在“四步、五动法”原则下,牵引技术及中药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非手术疗法 牵引术在股骨干的治疗上特别重要,临床上常见到股骨干骨折不用牵引术而致畸形愈合者不少,而牵引时间过久或部位选择不当,发生后遗症也依然存在,故牵引问题必须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的部位、骨折的类型不同,辨证施用,体现了先生“辨位施治”的思想。

持续牵引: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型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

(1)年龄不同,牵引方法各异:

1)悬吊皮肤牵引法:用于3周岁以内儿童,所用重量,以患者臀部稍能离床为主,健侧重量可少轻于患侧,为防止向外成角畸形,可同时绑夹板固定,一般牵引三周,即取牵引,夹板继续固定2~3周,练习负重活动。

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能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参见图3-22。

图3-22

2)水平皮牵引法:适用于4-8岁患儿,将患肢平放在床上,或在患肢下垫枕,牵引重量2~3kg。或按年龄酌情增减。

对股骨上1/3骨折,患肢应充分屈髋、外展、外旋位放置,使骨折远端靠拢近端;对股骨下1/3骨折,须尽量屈膝,以松弛膝后关节囊及腓肠肌,减少远端向后移位的倾向;对中1/3骨折,远端稍给外展,防止内收向外成角,牵引后待肿胀稍消,绑上夹板,按移位加用纸压垫,四周去牵引,继续夹板固定2~3周,练习负重活动。

3)骨牵引术:适用于8~12岁的患儿,为避免损伤胫骨结节骨骺,牵引针可穿过胫骨结节下1~2厘米处的骨皮质,重量为3~4kg,牵引后放支架,消肿后绑夹板,患肢所放置位置与水平皮牵引相同,四周去牵引,继续夹板固定2~3周,练习负重活动。参见图3-23。

图3-23

(2)骨折的部位:骨折的部位不同,牵引的位置亦不同,一般对股骨上三分之一的骨折,胫骨结节牵引,放托马氏支架,远端外展30°~40°,屈髋45°,外旋15°,用远端去对近端,临床上对位比较困难,畸形愈合者不少。对中三分之一骨折,股骨髁上牵引,放托马氏支架,中立位或外展15°。对下三分之一骨折,骨折远端向前移位者,用胫骨结节牵引,放托马氏支架,屈膝45°。骨折远端向后移位者,股骨髁上牵引,放托马氏支架,屈膝90°~100°。

但先生临床上体会到股骨髁上骨牵引与胫骨结节骨牵引相比,前者牵引力量直接,且不妨碍膝关节的活动,值得提倡使用。

(3)骨折的类型不同,牵引有快速和缓慢之分。

1)对股骨横断骨折,牵开重叠之后,立即手法复位,复查对位满意后,给维持牵引,千万防止过牵。

2)对斜型、螺旋型,穿针后即加大重量,力争在短时间内(24小时内)牵开重叠,对好错位(即快速牵引)。

3)对蝶型、粉碎型,牵引重量开始不宜过大,可逐渐增加重量缓慢牵引,3~5日内牵开重叠即可。

4)牵引的方向与出现成角畸形的处理:在股骨髁上一般要求平行纵轴牵引,但也要根据骨折移位的不同而有别,如骨折远端向后错位,重叠较多时,开始牵引线可高于股骨纵轴10°,待重叠牵开后,若未复位,可降至平行纵轴或低于纵轴10°,若重叠不多,开始低于纵轴10°。

在牵引过程中出现成角畸形,常常是牵引重量不足,或患肢位置不当所致,应予适当调整,上三分之一骨折时,因骨折近端外展屈曲,所以牵引时,须将远端放置于外展40°和屈髋位,以利于断端对位。中三分之一骨折时,屈髋和外展程度可减少到25°~30°左右,下肢不需外展,下三分之一骨折时,重点在于膝关节较多的屈曲,约在90°~100°之间,借以松弛腓肠肌,纠正骨折远端向腘窝倾倒的情况,先生的临床体会是前成角多为屈髋不足,屈膝有余,向后成角多是屈髋过度,屈膝不足,只要掌握这个规律,随时调整牵引姿态,成角都可矫正。

(4)牵引针的位置问题:正确的股骨髁上骨牵引,牵引针一定要打的正确,在正位上针与股骨干纵轴垂直与膝关节面平行,在侧位上针一定要穿在股骨干的纵轴线上,不要歪前错后,影响正确对位,就临床治疗股骨干骨折时,打牵引针不加注意,给骨折对位带来一定困难,必须引起注意。

(5)牵引的重量问题:牵引的重量,一般应按体重的七分之一计算,先生在临床上体会,这个常规重量一般是偏轻,往往达不到牵开重叠的目的,具体使用时,要灵活掌握,对青少年,全身发育较好,牵引重量亦略加重些,除此而外,对胫骨结节牵引,同膝关节成角缓冲,宜增加1~2kg为宜,一般1~2天内,即可自行复位,及时将重量减到维持量,而股骨髁上牵引,宜减轻1kg。

在牵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出现的过牵,三周以内的,减轻重量,加强肌肉收缩训练。一月以内的去牵引,在夹板固定下,脚底加砖,练习蹬砖活动。一月以上者,在夹板固定下,下地负重,经上述措施,多能纠正过牵。

(6)牵引的时间问题:牵引的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牵引时间过长,不仅易使肌肉萎缩,还能使关节僵硬功能丧失。牵引时间过短,也影响骨折对位的稳定性,先生临床实践认为,成人牵引时间以4~6周为宜,即骨折断端骨痂出现或纤维性软骨连接,去除牵引,在夹板固定下,断端不会变位,这样有利于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

2.中药治疗 先生认为,对于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同样遵从于三期辨证用药。

中医学理论认为骨折后,由于离经之血,瘀积不散,因而经脉受阻,气血流通不畅,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所以在初期,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剂为新伤续断汤。在必要时,可抽吸局部血肿。中期在祛瘀的基础上加和营生新的药物,常用方剂如接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由于伤后日久,通过以上治疗,骨以接续,但不够坚实,治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方用壮筋养血汤。

3.手术治疗 适用于复位不理想或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夹,或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切开复位。固定方法可用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同时,适当考虑应用外固定,要求达到固定确实可靠的原则。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经常必须考虑优先处理,如延误诊断或处理不恰当,常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如急救输送时未做好固定,骨端活动反复刺伤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特别是股动静脉、腘动静脉的破裂,可以引起大出血。股骨骨折后骨髓腔的出血也常可达1000~1500毫升。因此观察和治疗休克是治疗股骨骨折重要的一环,不可忽略。

(1)手术适应证: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手术适应证有所放宽。具体的手术适应证有:

①牵引失败。

②软组织嵌入:骨折端不接触,或不能维持对位,检查时无骨擦音。

③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者,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

④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

(2)常用的手术方法

1)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过去用开放式打入髓内针的方法,近十年来已被X光电视机(XTV)控制下,仅在穿针处作小切口,不显露骨折端的闭合穿针方法所代替。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给,有利于骨折愈合。

2)股骨中1/3或中下1/3骨折,传统方法是采用6-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固定。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活动。加压钢板有多种类型,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其后出现自身加压钢板固定沿用至今。有关股骨干骨折手术及内固定材料选择,要严重掌握适应证,不可滥用。要力求手术成功,防止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四)预防与调护

股骨干骨折患者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并且可以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

功能活动不仅可以防止关节强直,而且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措施,尤其是股骨干骨折后,患肢的正常功能丧失,治疗采用牵引的时间较长,故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一般规律是从复位或牵引的次日起,开始练习股四头肌的收缩及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从第二周开始,直坐床上,用健足蹬床,以双肘撑床练习抬臀,使身体离开床面,以达到髋、膝关节开始活动的目的,从第三周开始,两手抓吊杆,健足蹬床上支架,收腹、抬臀,使臀部完全离床,使身体大腿、小腿成一直线,以加大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四周后,骨折断端出现骨痂,取下牵引,在坚强的夹板保护下,扶床练习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