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全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方圆并用,柳暗花明

对于欲念,不要因为一点眼前的利益就想占为己有,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堕入万丈深渊;关于道义方面的事,不要因为畏惧困难而退缩,一旦退缩就会离真理越来越远,如隔千山万水。为人处世,不可至方,也不可至圆,只有把方和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刚柔并济,才可做到古人所说的“中和”。

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原典再现】

事穷势蹙①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②之士,要观其末路。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③,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④,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⑤其病矣,如何不败?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重点注释】

①势蹙:势态紧迫,意指穷途末路。

②功成行满: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圆满。

③忌刻:忌,猜忌、嫉妒。刻,刻薄、寡恩。

④敛藏:敛,收、聚、敛束。敛藏就是深藏不露。

⑤懵:心神恍惚,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不明事理。

【白话翻译】

对于在事业上失败而心灰意冷的人,要帮助他恢复奋发上进的信心;对于事业成功感到万事顺利的人,要看他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否保持下去。有钱人应该待人宽仁,如果一味挑剔苛刻,那么即使是处在富贵之中,其行为和贫贱无知的人是没有两样的,又怎么能够长久享受富贵的生活?聪明有才华的人也要学会低调,如果到处炫耀,那么他就跟愚蠢无知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他的事业哪有不失败的道理?站在低处的地方,才能体会到攀登高处的危险;处在昏暗的地方,才知道当初的光亮会刺眼睛;持有宁静的心情,才知道四处奔波的辛苦;保持沉默的心性,才知道过多的言语会带来烦躁不安。

【深度解读】

低调做人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爱摆“身架”的人,哪怕只是当了芝麻大的一个小官,也要把官腔打得十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装腔作势,表现出一副威风、了不起的样子。殊不知,他们“身架”摆得越大,在别人的心目中其“身价”就越低。

其实,人生的真谛,不在高山大川,巍巍峰顶,而在舒云流水,曲径通幽。放慢脚步,放低姿态,让心灵在低调的人生节奏中低吟浅唱,闲庭信步,最终通向成功。可见,做人就应该低调一些。

何谓“低调”?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是自己选取较低的标准、要求、观点和看法,去面对和处理他人或所发生的事件。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高于众,众必非之。”所以,不如低调一点,“夹起尾巴做人”,这样更能增加你的亲和力,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最起码的前提。

昔日越王勾践若抱住身份不放,无卧薪尝胆的低姿态,那么就没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而是以“皇叔”的身份高高在上,就不会有三国争雄的故事;在世界上名声赫赫、几千年都受人尊敬的儒家创始人孔子说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名句。所以,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要把自己的“身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追随者的敬重和信赖。

毫无疑问,低调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低调不是软弱、怯懦,不是忍受、退缩;低调应该是一种基于自信的宽容博大,一种基于智慧的积极进取,就像饱满的稻穗谦虚地低下头来,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隐藏锋芒。

老子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好胜者必败的道理。有时候,适当表现自己的无能,“让”别人一下,或许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三国时,曹植出尽了风头,深受曹操的喜爱。在太子争夺战中,曹丕也曾经恐慌过,生怕输给曹植,他向自己的老师贾诩讨教。贾诩说:“您只要兢兢业业,不违背做儿子的礼数就可以了,不必去想那些虚名。”曹丕接受了贾诩的建议。

有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作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曹丕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不说。

曹操看到曹丕这样,连忙问他:“怎么了?”曹丕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做儿子的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曹操听后,非常感动。最终,曹丕被立为太子,而曹植则因为风头过盛、才能过显丢了前途。

可见,风头过盛只能成为众人围攻的靶子,往往会招来大家的攻击,而低调为人,往往可以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取得最后的成功。

古人亦有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所以,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要以豁达谦卑的心态低调做人;也不管他的出身多么卑微,都要以卓然而立的姿态高调处世,借以激发潜能,提升人生。唯有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纷繁的世态中拥有一份从容,一份淡定,并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风云莫测的人生,从而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

放得道德,才可入圣

【原典再现】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①;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②。利欲未尽害心,意见③乃害心之蟊贼④;声色⑤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⑥。人情⑦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重点注释】

①脱凡:脱,脱俗,即超越尘世外的意思。

②入圣:进入光明伟大的境界。

③意见:本是意思和见解之意,此处为偏见、邪念。

④蟊贼:蟊,害虫名,专吃禾苗。这里比喻贪财的人。

⑤声色:指沉湎于享乐的颓废生活。

⑥藩屏:原指保卫国家的重臣,此处指屏障、藩篱。

⑦人情:指人的情绪、欲望。

【白话翻译】

一个人如果能够丢开功名富贵的思想,就可以做个超凡脱俗的人;如果能摆脱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就可以进入超凡绝俗的圣贤境界。名利欲望未必会伤害自己的本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淫乐美色未必会妨碍人的品德,自作聪明、目中无人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碍。人情冷暖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当你遇到走不通的地方,要学会退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

【深度解读】

刚愎自用要不得

刚愎自用,就是自认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听不进不同意见,固执任性,独断专行。有这种性格缺陷的人,大多事业不幸,难以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凡是刚愎自用的人都非常自负,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一厢情愿、唯我独尊,认为自己是穷尽了真理的人。刚愎自用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身败名裂越来越近。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和项羽是两支反秦武装的领袖,他们是战友,也是同盟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下咸阳后,接受张良等人的劝告,与当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由此收买了当地百姓的民心。同年,项羽在经过巨鹿的浴血苦战消灭秦军主力后,率诸侯兵西抵函谷关。一看关门紧闭,又听说沛公已定关中,当即大怒,命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大军蜂拥而上,进驻鸿门。

被项羽奉为亚父的范增此时已看出了刘邦的野心,于是劝势力强大的项羽于次日清晨消灭刘邦的势力。在这一紧要关头,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将实情告诉张良。项伯和张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劝张良赶紧脱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张良认为做人不能不讲义气,反而拉着项伯一起见沛公。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并听从项伯的建议,于次日清晨到鸿门向项羽请罪。

第二天早晨,刘邦早早赶到鸿门,向项羽面谢,一番话语让项羽顿时犹豫不决,最后只得设宴接待刘邦。在宴席上,范增好几次用眼睛示意项羽攻击沛公,项羽却毫无反应,结果错失了杀刘邦的绝佳机会。后来,刘邦便利用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多疑的性格弱点,对他进行反间计,用一系列的计谋让他身边的忠臣良将一个个弃他而去,并最终落得了“乌江自刎”的下场。

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和中期,刘邦实际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然而,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与刘邦善于听信忠言,能够使用人才,为了大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有关,也与项羽的刚愎自用不无关系。

总之,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就好像用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任何人的谈话都听不进。他们为人做事,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势必让人产生压抑感,顿生排斥心理,避而远之。不过,只要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多种毛病,那么,他一定会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有生命激情的人,一个有事业广阔前途的人。

留正气还天地,遗清白在乾坤

【原典再现】

待小人①,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宁守浑噩②而黜③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④。降魔⑤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⑥;驭横⑦者,先驭此气⑧,气平,则外横不侵。

【重点注释】

①小人:泛指一般无知的人,此处含品行不端的坏人的意思。

②浑噩:同浑浑噩噩,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浑浑,深大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

③黜:摒除。

④乾坤:象征天地、阴阳等。

⑤降魔:降,降服。魔,本意是鬼,此处指障碍修行。

⑥退听:指听本心的命令。又当不起作用解。

⑦驭横:意指那些外来纷乱的事物。

⑧气:此处指情绪。

【白话翻译】

对待心术不正的小人,要做到对他们严厉苛刻并不难,难的是不憎恶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对他们恭敬并不难,难的是遵守适当的礼节。人宁可保持纯朴、无机诈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聪明才智,以便保留一点浩然正气还给大自然;人宁可抛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而过着清虚恬静的生活,也要在世间留个清白的声名。要想降伏恶魔,必须首先降伏自己内心的邪念,只有做到了,那么恶魔自然会消除;要想驾驭住悖礼违纪的事情,必须首先驾驭自己的浮躁之气,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浮躁,那些外来的纷乱事物就自然不会侵入。

【深度解读】

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少年入仕,为官多年,但他一向主张“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平时衣食似平民,出行坐骡车,自己的俸禄多用来接济穷人,曾开仓赈济灾民几十万。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为后人称颂。他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当时,地方官员每年轮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方法记下来,便准备动身了。

手下人拦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手下人着急地说:“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呢!”

“地方特产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你看,这里就是我要带的东西。”于谦说着,提起了自己的两只袍袖。

手下人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

于谦说完哈哈大笑,道:“两袖清风!”

于谦的清廉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在于谦六十岁寿辰的时候,当天家门口聚集了很多送寿礼的人。于谦叮嘱管家,无论何人送礼一概不收。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按照于谦的叮嘱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

太监不悦,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的“条子”叫管家送给于谦。于谦见了,在“条子”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太监无话可说,只好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

于谦的一生就如同他《石灰吟》的诗一样,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他坦荡高洁、刚直不阿的人生真实写照。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大树,才能是其果实,功业是其枝干花叶,那么道德修养就是它的根本。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枝繁叶荣、花香果硕,就应加强道德修养,留正气还天地,遗清白在乾坤。

严出入,谨交游

【原典再现】

教弟子①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②,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③矣!

【重点注释】

①弟子:同子弟。

②匪人:泛指行为不正的人。

③嘉禾:长得特别茂盛的稻谷。

【白话翻译】

教育学生就好像养女儿一样,最重要的是严格管理她的生活起居,与人交往要谨慎。一旦结交了品行不端的人,就好像在肥沃的土地中种下了一颗坏种子,这样永远也长不出好的庄稼了。

【深度解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说过:“无友不如己者。”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朋友的影响是深刻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朋友来往久了,就不免会受其影响。与有品德的人相交,自己也会品德高尚,与小人交往,自己的名声也会毁掉。所以交友一定要慎重,要精心选择,莫毁了自己的名声。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所以,要想对自己的品德修养、事业前途有帮助,就要慎交益友,切勿结交损友。

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纪晓岚,对孔子的教诲自然是非常清楚的。在纪晓岚的仕宦生涯中,他与刘墉关系最为密切。这不但因为他是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生,更主要的是两人皆正色立朝,又皆至耄耋之年,以廉洁自持,被嘉庆帝称为“国之二大老”。

在现实生活中,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败。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天上掉馅饼砸到你,不是捡了钱,也不是中了大奖,而是有人把你带入更高的平台。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就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就能登上人生巅峰。要知道,你的出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胡雪岩十二三岁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一家钱庄做学徒。在钱庄里,他擦桌、扫地、倒夜壶等,这是每天的家常便饭。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个天天倒夜壶的小孩日后竟然能发达起来。

有一天,胡雪岩认识了一个穷书生叫王有龄。当时,王有龄已经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通过交往,胡雪岩发现王有龄这人是个做官的料,日后定能飞黄腾达。于是,他决定赌一把——他把收账得来的五百两银子借给了王有龄。

有了银子,王有龄即刻启程,途经天津时,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在何桂清的举荐下,王有龄到了浙江巡抚门下,当上了粮台总办。王有龄这边发达了,胡雪岩那边却因为私用账款被炒了鱿鱼。

王有龄发迹不忘旧恩,立即拿出钱来,资助丢了工作的胡雪岩,于是胡雪岩开了一家名为阜康的钱庄。之后,随着王有龄的步步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店铺。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胡雪岩小小年纪,就能把眼光放远,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人脉基础,不得不令人赞叹、佩服。假如胡雪岩没有认识王有龄,也许他就很难发迹了。

古时孟母三迁,正是由于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如今,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尽量做到“交益友而不交损友”。通过与益友的交往,不断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

【原典再现】

欲路①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②,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③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念头浓④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⑤,亦不宜太枯寂⑥。彼富我仁,彼爵我义⑦,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⑧,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⑨。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⑩,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重点注释】

①欲路:泛指欲念、情欲、欲望。

②染指:比喻巧取不应得的利益。

③理路:泛指义理、真理、道理。

④念头浓:念头,想法、动机。这里指热情。

⑤浓艳:此处指奢侈讲究。

⑥枯寂:寂寞到极点。此处指吝啬。

⑦我义:意指高尚情操和正义之感。

⑧志一动气:一,专一或集中。动,统御、控制、发动。气,情绪、气质。

⑨陶铸:范土曰陶,镕金曰铸。变通造作使之成为一定形式之义。

⑩泥中濯足:在泥巴里洗脚,比喻做事白费力气。

【白话翻译】

对于欲念方面的事,不要因为一点眼前的利益就想占为己有,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堕入万丈深渊;关于道义方面的事,不要因为畏惧困难而退缩,因为一旦退缩就会离真理越来越远,如隔千山万水。热情的人,不但能够善待自己,而且对待别人也讲究丰足,因此他凡事都讲究气派豪华;而冷漠淡薄的人,不仅自己过得清苦,同时也处处苛求别人,因此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可见,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在日常生活及为人处世方面,既不可过分热情奢侈,也不可过度冷漠吝啬。别人富有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守有为的君子绝不会为统治者的高官厚禄所收买。人定胜天,意念可转变受到蒙蔽的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的君子绝不会向命运低头。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如同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处世如果不退一步考虑,就像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抵撞篱笆一样,怎么会有安乐的生活呢?

【深度解读】

不向命运低头

关于“命运”二字,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理解。很多成功人士喜欢说他们的“运气”好,而不大舒畅的朋友就总是抱怨自己的“命”不济,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社会不公平等。其实,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与无奈都需要我们把封闭的心灵之门敞开,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并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美好和不幸。

是成为笑傲天穹的精灵,还是成为陆地上平庸的小丑,一切的一切都由自己决定。毕竟,上帝只决定了我们的外貌,但命运却由我们自己掌控。只要我们在心中确立自己的目标,并不懈追求,一定会冲破生命中的困难之茧,化蛹成蝶。

其实,我们都在怀疑自己:我行吗?我们总是不相信自己,总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时间,却未曾想过去主宰自己的命运。有些时候就该试一试,在面对命运对你发起挑战时,不管成功与否,不妨对自己说,试一试,再试一试。

许多人的弱点在于只想享受成功的鲜花和掌声,却不能忍受失败背后的痛楚和折磨。只有战胜自己的这种弱点,才能够在失败中成功吸取教训,才能够在不懈的坚持中找到成功的影子。西兰帕曾经说过:“所有胜利的第一条件,是要战胜自己。”

明朝万历年间,袁了凡出生在一个江南小镇,由于家境清贫,只得学医谋生。有一次,他在慈云寺遇到精通算命之术的孔先生。孔先生说他本是读书做官的命,第二年就可以考上秀才,劝他读书。袁了凡把孔先生请回家,先以家人的八字请他算,果然灵验如神。然后又以自己的八字请他详批终身。孔先生一点也不含糊,算了袁了凡的一生功名,还算出他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丑时死在家中,没有子孙。

后来,三场考试的名次,果然与孔先生的推算一样,一一得到应验。因此,袁了凡深信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丝毫不可勉强。直到后来他因事到南京栖霞山中,遇到高僧云谷禅师,禅师给他详细解说了“命运由自己掌握,幸福由自己创造”的道理。袁了凡在禅师点化下幡然醒悟。

从此,袁了凡每天从思想上、语言上、行为上检查自己的过错,把自己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填写在“功过格”中,时刻不忘在收获自己人生的幸福时给予一切生命以幸福。经过十几年的行善积德,改过自新,他终于克服了不良习气,重塑了高尚人格。袁了凡不仅取得了功名,还生了两个儿子,活了七十四岁。

在六十九岁那年,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改造命运的心得写成家训,用来教育儿子怎样做人。他把这本家训取名为《了凡四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渴望改变命运的人。袁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先战胜自我,不向命运低头,这样才能拥有全新的人生。

不得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不过,在朝着梦想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在困难面前,我们是那么渺小,它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让我们的前方一片茫然。此时此刻,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虽然陷入了极端的困境中,但他仍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

当时,好莱坞共有五百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后来,他又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量身定做的剧本逐一拜访。但第一遍下来,这五百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虽然被拒绝了,但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结果,在第二轮的拜访中,五百家电影公司依然拒绝了他。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选择放弃,但他不同,他要为自己心中的梦想坚持下去。接着,他又开始第三轮拜访,不幸的是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依旧不灰心,咬牙开始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好消息传来了,这位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最终,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这位年轻人就是席维斯·史泰龙。

每个人都有失败的经历,成功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能在失败中寻找转机,迅速从失败中站起来,获得新的成功。正因为坚持,才有了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史泰龙。

莎士比亚曾说过:“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船只都可以齐驱竞争,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冰心也曾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一个人在遭遇磨难时,如果还能用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他就是勇敢者,他的人生就是精彩的。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总是要经历挫折,才能慢慢成长、成熟起来。人世间所有的美好只属于那些拥有顽强品格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

总之,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人生路上虽然有风有雨,到处荆棘丛生,但只要去奋斗、去拼搏,就一定会有鲜花和掌声在等待着我们。

善人和气,凶人杀机

【原典再现】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①;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人人有个大慈悲②,维摩③屠刽④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进德修道⑤,要个木石⑥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⑦的趣味,若一有贪着,便坠危机。善人无论作用安详⑧,即梦寐神魂⑨,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重点注释】

①实诣:实在造诣。

②大慈悲:慈,能给他人以快乐。悲,消除他人的痛苦,这是佛家语。

③维摩:佛名,即“维摩诘”。释迦同时人,也作毗摩罗诘。

④屠刽:屠,宰杀家畜的屠夫。刽,指以执行罪犯死刑为专业的刽子手。

⑤修道:泛指修炼佛道两派心法。

⑥木石:木柴和石块都是无欲望无感情的物体,这里比喻没有情欲。

⑦云水:禅林称行脚僧为云水,其到处为家,有如行云流水。

⑧作用安详:言行从容不迫。

⑨梦寐神魂:指睡梦中的神情。

【白话翻译】

求学问一定要摒除杂念,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如果立志修养品德却又在乎功名利禄,必然不会有真正的造诣;如果读书只是为了附庸风雅,吟诗咏文,必定难以深入,也难以有所收获。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连以慈悲为怀的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也都相同;人间处处都有一种真正的情趣,连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与简陋的茅草屋也没什么差别,所差别的只是,人心往往被欲念和私情所蒙蔽,以至于错过了慈悲心与真情趣,结果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凡是培养道德、磨炼心性的人,必须具有一种木石般坚定的意志,若对世间的名利金钱稍有羡慕,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凡是治理国家、服务人群的政治家,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如果有了贪图荣华富贵的杂念,就会陷入危险的深渊。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论言行举止都是镇定安详的,就连睡梦的神情也都洋溢着一团和气;反之一个性情凶暴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狠毒,甚至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恐怖的杀气。

【深度解读】

与人为善和为贵

善,是人性中最透亮的品格,善行如同绵绵暖流,给人生以慰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推崇的就是“善”。《三字经》开篇便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与人为善,多行善事。

孟子曰:“以善养人,能服天下。”意思是说,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人心服。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行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所以,与人为善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一片广阔的视野,能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看清前进的道路,从而为获取成功开辟捷径。

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我们要大力提倡与人为善,使人与人之间少一分轻蔑与猜忌,多一分尊重和信任;少一分挑剔和苛求,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分掩饰与冷漠,多一分坦诚和关心。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人和事业兴。事实证明,社会与人为善蔚然成风时,同事之间、邻里之间、成员之间关系就会更融洽,大家都来干事创业,就一定会出现事业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人损人利己、以邻为壑,那就必然会带来纷争不断、内耗严重、离心离德,进而导致工作难有起色,事业难以发展。

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当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生活就是这样:对别人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生活中还是让我们从与人为善做起吧!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哭声。于是,他跑到泥沼边,把小孩救了起来。

第二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儿子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答。”

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还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被父亲从泥潭中救出的那位绅士的儿子,成了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后来担任英国的首相,他就是温斯顿·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出访非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这紧急关头,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到非洲,用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肺炎。丘吉尔激动地说:“谢谢,你们父子二人给了我两次生命!”

弗莱明微笑着说:“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父亲救了你,但是如果不是你父亲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父亲救了你。”

一个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可见,善良是一棵希望的种子,只要舍得播种,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欲成大业,首先在于修炼自己的善德、善言、善心。无论为人还是处世,皆离不开“善”。修身之道,首在独善其身,善德常驻;待人之道,讲究与人为善,良言善语,乐善好施;处世之道,强调应心存善念,一心向善;而当你倘若身处庙堂之上时,则更应该“兼善天下”。

只要你拥有善良,秉操善行,你就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好心态,你就会浑身焕发出迷人的光辉!因为心怀善者谦让、宽容、淳厚、朴实,能够赢得每个人的欢迎与尊重。让我们扬起善的风帆,把自己的光辉洒得更远吧!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原典再现】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①,先无得罪于冥冥②。福莫福于少事③,祸莫祸于多心④。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重点注释】

①昭昭:明亮、显著,明显可见。

②冥冥:昏暗不明,隐蔽场所。

③少事:指没有烦心的琐事。

④多心:这里指猜忌,疑神疑鬼。

【白话翻译】

肝脏如果得了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有了毛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然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内脏,可表现出来的症状人们都能看见。所以君子要想表面上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无谓的牵挂,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多疑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真正知道无事清闲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的人,才知道疑心病是最大的灾祸。

【深度解读】

疑心太重,害人害己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还有比痛苦更可怕的事情,那么就是多疑。心中的多疑就如同鸟中的蝙蝠,生活在阴暗的洞穴里,它可能会摧毁光明的信仰,毒伤美好的感情。多疑的性格具体表现为过度的神经过敏,凡事总是疑神疑鬼。

生活中这些猜疑心很重的人,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他们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不得不说,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却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明朝建立以后,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性猜忌的心理日益显露出来,他为了自己的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借胡惟庸、蓝玉之案,大做文章,火烧庆功楼,诛杀功臣,排除异己。为了皇权的巩固,他制订了《明律》,设立了东厂、西厂的锦衣卫特务机构,明朝成为历史上专制最严重的王朝之一。

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当时因文字被杀的人不计其数。最能体现朱元璋猜疑心理的是连备受他重用的宋濂也难免遭殃。大学士宋濂告老还乡,每年都要来觐见朱元璋。有一年没有来,朱元璋就将他的儿子杀掉,并将宋濂谪居茂州。

另外,朱元璋还下令天下大办学校,初衷不是振兴文化,而是为了统一思想,从这个举措上,也可看出他那多疑狭隘的心态来。洪武二年,朱元璋诏令天下建立学校。他做了校训刻石于校门前,不许生员“矜奇立异”,不许生员直言。他多疑的心态使他残酷迫害一切,尤其是对文人的迫害,形成了轻视和践踏文化教育的恶劣风气。

朱元璋的多疑还体现他谋杀开国元勋上,他称帝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大杀臣子甚至皇族。当时的京官去见皇上之前,都要和妻子儿女诀别,到下午平安地回到家,全家人才高兴起来。可见朝臣的恐怖达到了何等程度。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一位猜疑心很重的人,他统治的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较为血腥的一段时期。可见性格对于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优良的性格可以成就人一生的伟业,反之不良的性格则足以毁掉一个人。

李密,出身显贵,曾祖李弼,为西魏司徒,北周时为太师、魏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密生活的时代,正是隋朝统治摇摇欲坠的时期。

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李密成为重要参谋。杨玄感失败后,李密流落江湖,后经王伯当介绍参加了瓦岗军,其军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在李密的帮助下,瓦岗军由数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人,斩张须陀,拔兴洛仓,降裴仁基,逐渐成为隋政权的主要对手,李密也成为各地反隋起义军的盟主。

后来,李密与杀隋炀帝急于西进关中的宇文化及十万军队火并,实力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劲卒良马多死”。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与王世充邙山决战,李密失利后迅速走向溃亡,他多疑的性格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李密为人,善谋而多疑,往往在关键时刻、关键的决策上犯致命的错误。翟让虽然才能不及李密,但是心胸广阔,在李密为瓦岗立下大功之后全力推举李密为瓦岗领袖,自己甘居其下。但是,他的一位部下却为他鸣不平,劝他将李密的权力收回。翟让虽然没有收回李密权力的想法,但李密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却害怕翟让夺权,很快将其谋杀了。

就在翟让被杀的同时,他的心腹部下徐世绩也被砍伤。应该说,翟让和李密是瓦岗军共同的缔造者,李密其实并没有非杀翟让不可的理由,有的只是杯弓蛇影的多疑心态,以及“壮士断腕”的权术手段。

谋杀翟让,无疑加大了瓦岗诸将对李密的猜忌之心,后来邙山大战失利,瓦岗军将领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等纷纷投降王世充就是证明。

还有徐世绩,他英勇善战,但曾是翟让的部下,并且在李密杀翟让时险些丧命,因此,李密害怕徐世绩报复,对徐世绩多方猜忌。

在与王世充决战前,李密派徐世绩出镇黎阳。李密邙山失利后,徐世绩在黎阳,有众十万,李密并没有投靠徐世绩,而是选择去关中投靠李渊,这让人很难理解。其实,李密当时新败,军队只有两万人,徐世绩有众十万,如果投靠过去,有被吞并的危险,何况徐世绩还曾险些被自己杀害。

后来的实践证明,李密对徐世绩的猜忌和怀疑是多余的。李密被杀后,“世绩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为之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仪卫,举军缟素,葬密于黎阳山南”。如果李密不再多疑,而是和徐世绩合兵一道,有众十多万,还有重整旗鼓、恢复元气的机会,就不至于落下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了。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的确,有多疑性格的人最后只能是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正所谓:“多疑是误解和忧患的红娘。”我们的心态要平和一些,心境要宽阔一些,遇事常露笑颜,遇人常给笑脸,将“多疑”赶出生活,快乐将常伴我们左右,不离不弃。

方圆并用,宽严互存

【原典再现】

处治世①宜方②,处乱世③当圆,处叔季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重点注释】

①治世:太平盛世。

②方:指品行端正。

③乱世:动荡之世,与“治世”对称。

④叔季:古时长幼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排行最后,指衰乱将亡的时代。

【白话翻译】

生活在太平盛世,为人处世应当严正刚直,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人处世就应圆滑婉转,生活在一个新旧更替的时代,为人处世就要方圆并济;对待心地善良的人要宽厚,对待邪恶的人要严厉,对待普通百姓则当根据具体情况,宽容和严厉互用,恩威并施。

【深度解读】

方与圆的智慧

天圆地方,无限广阔。人在其中,微如芥子。然而,掌握了方圆之道,天地就会变得很小,事业就变得成功,人生就变得幸福。因为,此时的你已经真正看清了世界,真正读懂了自己。

方圆之道,自古至今便被视为生命之大道,做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方,就是做人要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融。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

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者的奥秘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方圆合一。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使人受益终生的话:“方圆的世界,方圆的人。”为人处世,无非三种情况:方、圆或兼而有之。方则有刚,圆则有柔。不可至方,也不可至圆,只有把方和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刚柔并济,凡事力求恰到好处,才可做到古人所说的“中和”。

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那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就是做人要有自己的准则,但又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适应社会潮流的韧性。否则,为人没有方,会被视作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会处处树敌。但倘若太过方正或太过圆滑,又会寸步难行。所以,在为人处世中,要方圆有度,该方时方,该圆时圆,才能做到圆润通达,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方圆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必须把握方与圆的“度”,在行为做事当中,把方与圆有机地统一起来,不多不少,不大不小,刚好适用。谁的“度”把握得好,谁就可以超越别人,取得工作和事业的成功,生活也会充满幸福和快乐。

反之,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果丝毫不懂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更谈不上发展。即使是高官富豪,如果不能应用方圆之术,终究要吃大亏。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之人,原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号称江南第一富豪。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不懂得用“圆”壳隐藏自己。曾经为了讨好朱元璋,给皇帝留一个好印象,沈万三拼命地向新政权输银纳粮,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

而朱元璋想利用沈万三这个富豪达成自己的愿望,就命令沈万三出钱修筑金陵的城墙。沈万三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占到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最后,沈万三不仅按质按量提前完工,还提出由自己出钱犒劳修筑金陵的士兵。

沈万三本来是想讨朱元璋的欢心,但他的一番好心却弄巧成拙。朱元璋当下就火了,说:“朕有雄师百万,你能犒劳得了吗?”这时,沈万三还没有听出朱元璋的话外之音,面对如此刁难,他居然还是毫无畏惧地表示:“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

当初,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因为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让自己吃尽苦头。如今沈万三竟敢越俎代庖,代替天子犒赏军队。朱元璋心里怒火万丈,虽没有立即表现出来,但却暗自决定要找机会治治沈万三的骄横之气。

后来,朱元璋下令将沈家庞大的财产全数抄没,又下旨将沈万三全家流放到云南边地。这一切都因他不知富不能显、富不能夸,为富要自持、谦恭,要懂得方圆之道,才能长久保持富贵的。

总之,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前进,还是退却,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有功于人不念,有恩于我不忘

【原典再现】

我有功①于人不可念,而过②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③可当万钟④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⑤难成一文之功。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⑥,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⑦,亦是一方便法门。

【重点注释】

①功:对他人有恩或有帮助。

②过:对他人的歉疚或冒犯。

③斗粟:斗,量器的名,十升。斗粟,一斗米。

④万钟:钟,量器名。万钟形容多,指受禄之多。

⑤镒:古时重量名,《孟子·梁惠王》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镒是为二十四两也。”

⑥情理:这里指情绪,精神状态。

⑦相观对治:治,修正。相互对照修正。

【白话翻译】

自己帮助过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但若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应时时放在心上反思。反之如果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恩惠不可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应当及时忘却。一个施恩于别人的人,不应总将此事记挂在心头,更不可存让别人赞美的念头,这样即便是一斗米的付出也可收到万斗的回报;一个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如果计较自己对别人的施舍,而且要求对方的回报,那么即使是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每个人的际遇有所不同,有的可成就一番事业,有的则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自己又如何能要求特别待遇呢?每个人的情绪各有不同,有的稳定,有的浮躁,又如何要求别人事事都与你相同呢?假如自己能心平气和地来观察,设身处地地反躬自问,将心比心,也不失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好方法。

【深度解读】

以德报怨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能是大多数人对待对手最容易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了。古往今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演绎了太多的冤冤相报和世代为仇的历史悲剧。回望历史,冤冤相报给人类造成太多痛苦和悲剧,留下无数遗恨和灾难。

诚然,许多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杂的原因,但争端无不起源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和冤冤相报。如果我们在面对仇恨时能够平和心态,宽以待人,能够放弃不必要的争斗,以德报怨,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能会呈现一种别样的美丽。

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在位期间,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郑国从一个小国变成春秋初期非常强大的国家。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母亲是武姜,弟弟叫叔段。武姜很喜欢小儿子,从来不考虑大儿子的感受。不管有什么好的事情都想着叔段,就好像自己只有叔段这一个儿子一样。

后来,郑庄公继承了王位,不久,武姜要他将一个叫制邑的地方赐给叔段。庄公没有答应武姜的请求,因为制邑这个地方的地势很险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关系着整个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

虽然郑庄公一直向武姜解释,但武姜还是很生气,却没有办法强迫郑庄公,于是就要郑庄公把另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京邑封给叔段。京邑是郑国的最大的都城,四周不仅有高大的城墙保护着,而且还有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物产。郑庄公本来也不愿意的,但看到武姜已经很生气了,他只好答应了。

朝廷大臣对郑庄公说:“京邑这个地方比郑国的都城还要大,不能将它封给您的兄弟啊!否则将来会出问题的!”因为当时郑国的法令规定,所有作为封地的城池,最大的不能超过京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京邑的大小远远超过了法令规定规模。郑庄公却说:“这是我母亲提的要求,我这个当儿子的怎么能不听呢?”

郑庄公以德报怨,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不仅是一个孝子,更是一个好君主。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佳话。

三国鼎立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稳定,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时,却一次次放走对手孟获,最后使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从此效忠蜀汉,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石。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现实生活是复杂的,有时我们可能会被别人误解或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些“怨”呢?先哲孔子早已为我们找到了完美的答案——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与祥和。

也许你曾经受过别人的帮助,感受过关爱的温暖,也许你也曾有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经历,也许你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也许我们大家一样都在盼着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的到来。那就请不要忘记感恩于人,让我们大家都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是生命与生命间高境界的交流。以德报怨,是对爱心最好的慰藉。以德报怨,是伟大的情怀。以德报怨,更是对美好社会的深情呼唤。

心地干净,方可学古

【原典再现】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①,闻一善言,假以覆短②,是又藉寇兵而济盗粮③矣。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④,何如拙者逸而全真⑤?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⑥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⑦;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⑧;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重点注释】

①窃以济私:偷偷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②假以覆短:借名言佳句掩饰自己的过失。

③济盗粮:比喻被敌人所利用。

④府怨:府,聚集之处。府怨指大众的怨恨。

⑤逸而全真:安闲而能保全本性,道家语。

⑥铅椠:铅,铅粉笔。椠,削木为牍。铅椠就代表纸笔。

⑦衣冠盗:偷窃俸禄的官吏。

⑧口头禅:不明禅理,袭取禅家套语以资谈助者,谓之口头禅。

【白话翻译】

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够读圣贤书,学习圣贤的美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看见善行好事就偷偷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利用它来掩饰自己的短处,这就等于送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豪奢的人拥有再多财富也感到不满足,这如何比得上那些虽然贫穷却因为节俭而有富余的人呢?有才干之人忙碌操劳反而招致众人怨恨,还不如那些愚笨的人,尽管安闲无事却能保全纯真本性。读书却不研究古圣先贤的思想精义,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当官却不爱护黎民百姓,就如一个穿着官服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就像一个只会口头念经却不通佛理的和尚;追求成功立业却不考虑积累功德,就像眼前昙花转眼凋谢。

【深度解读】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类有所贡献。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问,却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做各种危害人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就属于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

所以,古人讲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德才兼备”是全世界无数组织千百年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其本质是要求员工的一切行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两者兼备,不可缺一,而且是德在前,才在后。事实上,一个人的才能越高,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

因此,要想成为组织重用的人才,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不管你在企业或者单位中扮演何种角色,担当何种职位,德才兼备都是你努力的方向。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说:“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的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而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资治通鉴》中有一名句:“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内心没有道德底线,行为不检点,轻则误人子弟,遭到谴责,重则危害社会,伤害性命。因此,正如“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所言,我们应该把培养优良品德放在首位。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品行优良,举止端庄,人们自然就愿意接近他,并与之共事。即使他缺乏专业知识,抑或是不够聪明,他也易于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成功。

扫除外物,直觅本来

【原典再现】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①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②,都被妖歌艳舞淹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③。苦心④中,常得悦心⑤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⑥。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⑦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⑧,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重点注释】

①残篇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此处有物欲杂念之意。

②鼓吹:乐名。

③真受用:真正的好处。

④苦心:困苦的感受。

⑤悦心:喜悦的感受。

⑥失意之悲:由于失望而感到悲哀。

⑦舒徐:舒,展开。徐,缓慢。舒徐指从容自然。

⑧瓶钵中花:插在花瓶里的花。

【白话翻译】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篇好文章,可惜却被残缺不全的杂乱文章所遮盖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首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艳的歌声和淫靡的舞蹈所淹没了。所以做学问的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才能求得真正享用不尽的真学问。在困苦时能坚持原则把握方向,当问题解决时自然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只有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反之,顺心得意时,因为面临着顶峰过后的低谷,往往潜藏着失意的悲伤。世间的荣华富贵,如果是通过高深的道德修养得来,那就如同漫山遍野的花草,自然会繁荣昌盛绵延不断;如果是通过建立功业所换来,那就如同盆栽一样,只要稍微移动,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若靠特权或恶势力而得,就如插在花瓶中的花,因为没有根基,花草会很快地凋谢枯萎。

【深度解读】

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因为坚持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风得意、马蹄潇潇、高潮迭起的快乐,又有万念俱灰、惆怅莫名的凄苦。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但是,有多少人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中,遇到过各种挫折、失败而选择了退缩?

古今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昂首挺胸,笑对生活。坚持,才能成就人生。

要知道,许多的努力不是一下子看到成果的,需要耐心和坚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只要愿意付出坚持的代价,我们终究可以享受到成功的甘甜。努力之后,我们会渐渐明白,生命中总有那些笑不出来的时刻,但只要我们咬紧牙关,挺一挺,一切都会过去。

王羲之是一千六百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他七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

十七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黎明,迎来黄昏,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不知用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是因为坚持!

生活并不那么矫情,容不得你任性!当困难绊住你成功的脚步时,当失败挫伤你进取的雄心时,当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时,不要退缩,不要放弃,不要裹足不前,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曾看到一则《卖油翁》的故事。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因此洋洋得意。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恼怒地问:“你敢轻视我射箭的技艺?”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只见,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翁接着说:“这也没有什么奥秘可言,不过是手熟罢了。”

可见,只要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恒心、毅力去面对遇到的困难,就一定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让我们拥有一份锲而不舍的坚持、一份脚踏实地的耐心,去期待机会与成功的垂青。无论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份境遇,都要坚持到底。生活中的很多事不也都是这样吗?坚持住,不放弃,静下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在厚积薄发中,成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趣味潇洒,如春生物

【原典再现】

春至时和①,花尚铺一段好色②,鸟且啭③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④,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⑤清苦,是有秋杀⑥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⑦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欹器⑧以满覆,扑满⑨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居缺不处完。

【重点注释】

①时和:气候暖和。

②好色:美景。

③啭:鸟的叫声。

④头角:比喻才华出众,一般说成“崭露头角”。

⑤敛束:收敛约束。

⑥秋杀:与春生相对,气象凛冽、毫无生机。

⑦大巧:聪明绝顶。

⑧欹器:倾斜易覆之器。

⑨扑满:用来存钱用的陶罐,有入口无出口,满则需打破取出。

【白话翻译】

春天,风和日丽,花草树木争相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景色,鸟儿也唱出美妙的歌声。一个读书人,若能侥幸出人头地,又能过上奢华的生活,却不肯为后世写下几部不朽名著,或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做学问的人抱有专心治学的心思,行为要谨慎,同时又要有潇洒脱俗的超凡胸怀,凡事都不拘泥细节,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反之,假若一味克制自己,过极端清苦的生活,就如同大自然中只有落叶的秋天,而没有和煦的春天,如何去滋育万物成长呢?真正廉洁的人并不一定非要树立廉洁的美名,那些为自己树立名声的人正是因为贪图虚名;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屑去玩弄那些技巧,玩弄技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拙劣和愚蠢。倾斜的容器因为装满了水才会倾覆,储蓄盒因为空无一钱才得以保全。所以正人君子,宁愿处于无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宁可有些欠缺而不要十全十美。

【深度解读】

缺憾也是一种美

融化了的雪花是遗憾的,然而它却可以融入泥土滋润万物,孕育春天;折翅的百灵是遗憾的,然而它却可以唱出动人的音符;失聪的贝多芬是遗憾的,然而《第七交响乐》却令人震撼;断臂的维纳斯是遗憾的,然而它的美可却让全世界惊叹。

造物主在创造世间万物的时候,并不想让世界都是完美的,因为这种完美并不是真正的完美。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可以将那些曾经的遗憾转化成心底最珍贵的回忆,把缺憾化为前行的力量,把遗憾变成唯美的诗歌。

很多时候,缺憾是一笔财富,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熟;遗憾的内涵,值得用一生去品读品味。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了缺憾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没有了月缺,夜夜圆月当空,会不会是一种单调?没有了风霜雨雪,日日艳阳高照,会不会是一种乏味?没有了悲伤,怎么能够深谙快乐的价值?没有了苦难,怎么能够珍惜幸福的意义?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艰难和坎坷,这可能就是人生的缺憾。的确,厄运的到来是我们所无法预知的,面对它的巨大压力,怨天尤人只会使我们的命运更加灰暗。我们必须忽视缺憾,接受现实,选择一种对我们有好处的活法,换一种心态,才能不为厄运所淹没。多用包容心对待,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少一些苛求,也许就能看到另一片美丽的天空。

苏轼一生被贬十几次,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痛苦过后的他却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刘禹锡二十三年被弃置在巴山蜀水凄凉地,寂寞的他依然显现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

还有,唐代张继落榜,这对他而言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夜晚悲伤的张继来到了寒山寺,如火的枫叶,若隐若现的渔火使他想起曾经的种种忧伤。雄浑的钟声震醒了张继那颗悲伤的孤独的心,一首千古流传的《枫桥夜泊》诞生了。如果没有张继的落榜之痛,也就不会有如此的千古佳作了。

所以,面对缺憾,我们要勇敢地正视它,不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相反还要明白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看见坎坷人生路上的奇美风景。要知道人生如果没有残缺和遗憾,也许只是淡如水的时光流逝。

我很喜欢这样对生活概括:寻找千百个理由之后,才发现生活在我们的视野之下,呈现出与别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们的不同,而是在我们的胸襟之中盈盈满满载着两个字:坦然。让我们以坦然的胸襟面对残缺,去体会那残缺的美吧!

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

【原典再现】

名根①未拔者,纵轻千乘②甘一瓢③,总堕尘情④;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⑤。心体⑥光明,暗室⑦中有青天;念头暗昧⑧,白日下有厉鬼。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重点注释】

①名根:功利的思想。

②千乘:乘,车,谓一车四马。

③一瓢:瓢,用葫芦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

④尘情:人世之情。

⑤技:伎俩之意。

⑥心体:智慧和良心。

⑦暗室:隐秘的地方。

⑧暗昧:昧,暗。暗昧指阴险见不得人。

【白话翻译】

一个人若不从内心彻底拔除追逐名利的思想,即使他表面上能轻视荣华富贵,甘愿过清贫生活,到头来仍然无法逃避名利的诱惑;一个人若受外力的影响但不能被自身的正气所化解,即使他能恩泽天下甚至造福千秋,终究也只是多余的伎俩。心地光明磊落,即使身在黑暗世界,也如站在万里晴空下一般;心地邪恶不正,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人们只知道有了名声地位是一种快乐,殊不知那种没有名声地位牵累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世人只知道挨饿受冻是最痛苦的事,殊不知那些不愁衣食却精神空虚忧愁的达官贵人更为痛苦。

【深度解读】

不为名利所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待名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也许你会说,追求名利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不违背道德标准,不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正常需要。正当地追求名利,没有错,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获取名利,还应进行鼓励。但凡事过犹不及,一旦天天想着争名夺利,甚至不择手段,名利就变成了名缰利锁,不仅会使人道德沦丧,还可能把人拖向罪恶的深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应宠辱不惊,归心自然。如果我们把名利当作自己生命的支柱而孜孜追求,待名利得到后,还要机关算尽,弄得身心憔悴,这是不可取的。只有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控制物欲,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中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曾说:“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可见,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实为做人的美德思想。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麾下的冯异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号——“大树将军”。原来,冯异为人谦虚退让,遇事隐忍,虽然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每在路中遇到诸将,不论官职高低、战功大小,皆驱车让路。

刘秀带领众将军行军打仗时,每次战斗结束后,将领们总是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论功谈赏。而冯异则常常独自避坐大树之下,静静地思考着战斗的经验得失,久而久之,将士们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和淡泊名利的态度,便戏称他为“大树将军”。

攻破王朗后,刘秀整编部队,把投降的将士分给诸将军,结果众军士纷纷表示愿意归属“大树将军”,刘秀因此对他更为欣赏,屡屡委以重用。冯异之所以能够长期得到重用,善始善终,就在于他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有一个正确的名利观。

我们再看一个不慕名利的事例。

晋文公流亡归国后,一一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而介之推因没有提及禄位,所以晋文公也就没有封赏他。

介之推对母亲说了一些对赏赐的看法,母亲对他说:“你何不也去讨赏呢?万一这样死了,又能抱怨谁呢?”介之推说:“明知错误而去效仿,那错误就更大了。而且我已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禄。”母亲说:“那也该让君王知道一下。”介之推说:“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都将要隐藏了,哪里用得着文饰?这不是故意把身体显露吗?”母亲说:“你如果能这样,我就和你一起隐居吧!”

人都有七情六欲,自然也离不开追名逐利。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我们常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殊不知,这正是他们受到当朝权贵排挤而愤然遁世,他们的作为正好说明身虽出世,但心却入世。他们追求名利,却没有违心屈从名利。

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要有正确的名利观,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只会看重眼前的利益。历览古今中外无数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不难发现,只有视事业重如山,才能做到看名利淡如水。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淡泊名利,必先修身正心。荣华梦一场,功名纸半张。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汁,多一点的贪婪都是幸福的刽子手。

人生一世,选择什么样的名利观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贪婪就选择了低俗,选择淡泊就选择了高尚。若想不为名利所累,其实也简单:视之越重,害处愈大;视之越轻,益处愈多。面对名利,请从淡泊始。

逆来顺受,居安思危

【原典再现】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①;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②。天之机缄③不测,抑④而伸⑤,伸而抑,皆是播弄⑥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燥性者火炽⑦,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⑧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⑨。

【重点注释】

①善路:向善的道路。

②恶根:恶,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恶根指过失的根源。

③机缄:指推动事物运动的造化力量。

④抑:压抑。

⑤伸:指舒展。

⑥播弄:玩弄、摆布,含有颠倒是非、胡作非为的意思。

⑦炽:火旺。

⑧凝滞:停留不动,比喻人的性情古板。

⑨祉:福。

【白话翻译】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可见这种人还有羞耻之心,还保留一些向善之心;一个人做了善事却急于让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他做善事的同时就已种下了恶根。上天的奥秘变幻莫测,有时让人先陷入困境然后再进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得意而后再受挫折,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英雄豪杰。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够坚忍地抵御住外来的困厄和挫折,平安之时不忘危难,这样,就连上天也无法施展他捉弄人的巧计了。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一言一行就像炽热的烈火,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会被焚热;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寒冷的冰块一样冷酷,无论何人碰到他都要遇到残害;一个顽固而刻板的人,就像静止的死水和腐朽的枯木,毫无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业,造福于人。

【深度解读】

刀不磨不锋利,人不磨不成器

我们都曾暗暗许愿:希望人生之路能够坦荡无阻,希望得到细心体贴的关怀,希望一切烦恼和痛苦都远离我们。然而,我们的愿望从没有实现,我们仍然在红尘中挣扎,生命中那些源于心灵的痛苦时时折磨着我们,让我们不愿意面对,却又无法逃避。对此,有人备感折磨,有人却能淡然处之。

其实,人生本就是一条漫长的旅途。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灿烂的鲜花,也有密布的荆棘。每个人都难免会遭受挫折,你跌倒了,不要乞求别人把你扶起;你失去了,不要乞求别人替你找回。因为刀不磨不锋利,人不磨不成器。

面对磨难,你是怨天怨地、破罐子破摔,还是坦然接受呢?其实磨难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灾难,相反却能带给我们很多人生经验和智慧。通过磨难,我们获得了再次成长的机会。所有的事物都是“双刃剑”,磨难也是如此。的确,磨难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但生命却因为有了坎坷才美丽。经过磨难之后的我们,不仅获得了成长,而且会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泰戈尔说过:“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斗争。”在这个世界上,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既活着做人,就只能迁就所处的实际环境,凡事忍耐些。

人生也是这样,只有历经磨炼才能造就精彩人生。许多的如意和不如意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果能经常换个角度思考,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其实是非常精彩的。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如果我们渴望成功,就不能总是蜷缩在温暖的火炉旁,畏惧磨难的袭击。

要知道,磨难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知道如何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而在磨难面前败下阵来,就等于承认了我们的懦弱,意味着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没有经历过磨难的成功称不上真正的成功,只有磨难才能让成功显现得更有意义。

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必须经过重重磨炼,吃尽千辛万苦,才能享受丰硕的果实。

我们总是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渴求与放弃的转变间,经历着痛苦,同时也感受着快乐。正是这些经历,这些感受,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性格趋于完善,在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学会了发现,懂得了珍惜。切记,只有洒脱地转过身,我们才能发现新的风景。成长是一种痛,痛过才知道幸福的真相;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孟子早已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绊脚石可以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但将其垫脚,却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美丽景色。所以,挫折并不可怕,它也可能是我们人生的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在挫折面前不投降就行。

要知道,挫折是上天磨炼我们意志的方法,一切挫折中都包含着希望,只要用心寻找,努力追求,总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让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翻越挫折吧。

路就在脚下,不管过去多么暗淡,不管未来多么辉煌,一切都以现在为起点。输并不可怕,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努力奔跑,接受风雨的洗礼;为了实现人生的夙愿,我们要学会飞翔,去迎接春风和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