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蓝青强教授临床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临床疾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慢性支气管炎与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功能下降等相关,病情迁延反复,缠绵难愈。中医学虽无慢性支气管炎之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中医之“咳嗽”“喘证”等病证范畴。

[辨病辨证要点]

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者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即可确诊。中医认为,外感六淫邪气和内伤致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是病变的基础,肺气失宣肃,肺气上逆引发该病,肺肾两虚是疾病发展的结果。其辨证要点如下。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咳嗽、骨节酸痛等肺卫表证,舌质淡白,脉浮;内伤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有它脏见证,蓝教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在治疗内伤型时注重整体辨证用药。

2.辨寒热

寒邪侵袭肺脏,主要表现为咳嗽声重,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清鼻涕、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热邪侵肺,主要表现咽痛干燥、痰黏稠或黄、鼻流黄涕、口渴、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滑。

3.辨痰湿之轻重

痰湿蕴肺,主要表现为咳嗽声重浊,痰多,痰黏腻不易咳出,色白或黄,以早晨或时候咳痰明显;痰湿阻滞胃肠,可见厌食,呕恶食少;湿困四肢,可见体倦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等;痰湿化热可见痰稠有腥味、口干、身热等。

4.辨肺肾之虚

久病耗伤肺、肾两脏,肺阴亏虚可见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有午后潮热、盗汗、神疲乏力、消瘦等;病程日久,肾气耗伤,肾不纳气,可见喘息、呼多吸少、四肢逆冷、眼睑浮肿、舌红少津、脉沉细等。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较长,病情迁延反复,中医病机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临床应予详辨。

[辨证施治]

1.急性发作期——须分寒热

寒证:治以散寒化痰,宣肺降气。常以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桂枝、橘红各9g,白芍、杏仁、制半夏各10g,甘草、五味子各6g,细辛、干姜各5g,黄荆子15g。如咳喘剧烈,不能平卧者加射干、款冬花,严重者加天仙子粉0.1g(冲服),每日3次。

热证:治以清肺化痰。常以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甘草各9g,杏仁、知母各10g,生石膏、野荞麦根各30g,鱼腥草20g,炒黄芩15g。咳甚加川贝母粉6g(分冲),枇杷叶、矮地茶各10g;喘加地龙15g;痰黏咳不爽加桔梗10g、麦冬15g。

2.慢性迁延期——标本兼顾

病久肺脾两虚:治以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常以六君子汤加减:党参、制半夏、百部各15g,白术、云苓、橘红、炙紫菀、芥子、炒莱菔子、炙紫苏子各10g(后3味研细末,分3次冲服),炙甘草3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30g、山药15g;自汗易感冒加黄芪15g。

病久肺肾两虚:治以补肾纳气,佐以活血化瘀。常用麦味地黄汤加减:麦冬15g,五味子6g,生晒参、山茱萸、牡丹皮、紫河车粉(冲服)各9g,云苓、泽泻、杏仁各10g,蛤蚧粉4g(冲服),丹参15g。肾阴虚加知母10g;肾阳虚加补骨脂、淫羊藿(仙灵脾)各10g。

3.缓解期

此时应以扶正固本为主,佐以化痰、活血。方用人参、蛤蚧、三七、冬虫夏草、川贝母各等份,研细,水泛为丸或装胶囊,每服2g,每日3次,久服有效。此外,加强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可以改善肺功能,并能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的发作。

[蓝教授治疗法则]

蓝教授根据本病病因病机特点,从整体治疗入手,遵循扶正祛邪、气血同治原则,注重脏腑、气血功能的恢复。并因势利导,驱邪外出。首先针对脏虚之本,即肺脾肾脏气虚的特点,主张补益正气;其次针对邪实之标,主张活血化瘀、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以驱邪外出。因该病病程较长,虚实夹杂,倘若单纯扶正或者祛邪则有失偏颇,不能周全,无法取得最佳疗效,故须标本兼治,以止咳平喘祛痰为基础治疗,同时补气活血化瘀贯通于治疗之始终。

[蓝教授用药特色]

蓝教授根据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蓝教授自拟咳宁方,该方主要由麻黄、杏仁、紫菀、款冬花、射干、蝉蜕、桃仁、地龙、黄芪、太子参、五味子、补骨脂等药物组成。方中麻黄主要功效为平喘;杏仁、紫菀、款冬花等为祛痰止咳要药;桃仁、地龙主要活血化瘀,而地龙兼有平喘之功效;黄芪、太子参均为补气要药;五味子、补骨脂可敛肺纳气。上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临证之时,若汗出恶风,易于感冒,肺气虚甚者,应重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佐以防风,共奏固表之效;若纳呆食少,便溏,脾气虚者,加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以增强健脾利湿之力;若喘息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肾气虚者,加蛤蚧、沉香、熟地黄、山茱萸等;若寒痰较重者,可加三子养亲汤等。

[验案]

1.验案1

李某,女,45岁,工人。初诊2015年3月14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喘息5年余,加重3个月。

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痰量多、色白、质稀薄,乏力,纳差,每遇冬寒加重,3个月前不慎受凉,出现咳嗽气短,咳痰,量多色白,气不得续,恶寒怕冷,睡眠不佳,二便调,舌淡白,苔白滑,脉弦细。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肺肾气虚,痰阻血瘀。

治法:行气化痰,健脾祛湿。

处方:咳宁方加减。

麻黄10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太子参20g、桃仁10g、地龙10g、黄芪30g、五味子20g、补骨脂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喘息咳痰较前明显好转,舌淡暗,苔白,脉沉细。守上方加苏子、莱菔子、芥子。

处方:守上方加三子养亲汤。

麻黄10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太子参20g、桃仁10g、地龙10g、黄芪30g、五味子20g、补骨脂10g、苏子10g、芥子10g、莱菔子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畅情志,调节饮食,给予玉屏风散原方长期服用。

处方:

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

30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慢性支气管炎是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肺系疾病中常见的症状。该案例中患者素有喘咳,久病必耗气,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故感受寒邪而发病。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肾气虚,故而咳嗽气短,动则喘甚,咳声低弱;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见恶寒怕冷;痰浊阻肺则咳痰白滑量多;肺肾气虚则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二诊患者痰湿仍在,故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但久病易耗气,故予以玉屏风散服用,巩固疗效。本例患者证属肺肾气虚,痰阻血瘀,故治当标本兼顾,以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

2.验案2

陈某,女,80岁。初诊2015年6月20日。

主诉:反复咳嗽气喘10年,加重1周入院。

病史: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余,1周前不慎受寒,出现咳嗽、气喘、气短不得续,恶寒,怕冷,四肢不温,自觉后背发凉,无心悸心慌、胸闷胸痛,伴有气短乏力,二便调,舌淡白,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喘证。

辨证:肺肾两虚。

治法:补肾益气,温阳通络。

处方:六味地黄丸和桂枝加黄芪汤加减。

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0g、牡丹皮15g、茯苓15g、白芍15g、黄芪30g、桂枝15g、大枣15g、生姜10g、泽泻15g、当归10g、细辛5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四肢不温、气喘较前明显改善;守上方加川芎,处方如下。

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0g、牡丹皮15g、茯苓15g、白芍15g、黄芪30g、桂枝15g、大枣15g、生姜10g、泽泻15g、当归10g、细辛5g、川芎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给予参蛤散长期服用,三七粉可每日少量顿服。

处方:红参10g、蛤蚧10g。

30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该案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耄耋之年患者气血较弱,加上患者久病更加耗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无以温煦四肢,故见四肢不温,气虚则气短不得续,肾不纳气,故见呼多吸少;营卫不和,故见恶寒怕冷,背后发凉;舌淡苔薄白,脉细亦为肺肾两虚之状;治疗上以补肾益气、温阳通络为法则。故在选方上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桂枝汤调和营卫又温阳通络;重用黄芪以加强补气之效;全方共奏补肾益气,温阳通络之功。二诊,患者症状较前减轻,加用川芎,构成四物汤,可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但老年人气血较弱,故予以参蛤散服用,巩固疗效。红参大补元气、益气摄血,可延年益寿;蛤蚧补肾纳气,可减少喘息的发作,故可长期服用。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从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大多数人认为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是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键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或气急、胸闷、呼吸困难等。中医学虽无COPD之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中医之“哮病”“喘证”“肺胀”等病证范畴。

[辨病辨证要点]

COPD之诊断主要是根据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同时也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同时对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寒、热、痰、气是COPD发生的根本原因,肺肾俱虚是病变的基础,在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孤阳欲脱,多累及心阳,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其辨证要点如下。

1.辨痰热蕴肺

痰热蕴肺主要表现为咳喘气急、胸闷不适、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丝、身热、汗出、口舌干燥、面赤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等;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蓝教授在治疗该类患者,多用千金苇茎汤合小陷胸汤加减以化痰热;在清热化痰同时应该顾护患者胃气,可酌情与焦三仙或四君子汤等方剂配伍。

2.辨寒邪侵肺

对于年老体弱患者,每遇风寒容易诱发此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怕冷,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若治疗失当,寒饮伏内,久而化热,可见痰黏稠、口渴等症;蓝教授在治疗该类患者时,多采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能温化内饮,又能驱邪外出;表寒里热轻者亦可用麻杏石甘汤;临床上亦可见有咳吐不利,食少,呕恶者,可予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

3.辨气滞血瘀

随着疾病的发展,气道不通,气滞日久则血瘀表现突出,临床可出现胸闷不适加重,喉中痰鸣不著,心悸,失眠;或有情志抑郁,多忧思焦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等。蓝教授治疗该类患者主要以行气活,血散瘀、化痰宣肺为原则。主要运用血府逐瘀汤加行气补气药物治疗。

4.辨虚

由于COPD病史较长,病情迁延反复,往往容易累及肺、肾、心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自汗畏风、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眼睑浮肿、四肢逆冷、心慌心悸、咳声无力、舌质淡白或有剥苔、脉软弱或细等。蓝教授在治疗该病时多采用补命门,存津液的原则;用方上予八味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证治用药心得]

1.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病变早期或缓解期复感者。临床常见咳嗽咳痰、咳痰不爽、痰色白或黄或黄白相间、或兼表证、舌红苔薄白、脉浮或滑数等。治疗用清热宣肺法,驱其有形之痰,达到肺府洁净的目的。常用桑白皮汤、清金化痰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清热常用野荞麦根、鱼腥草、炒黄芩、肺形草、佛耳草、老鹳草、桑白皮、云雾草、七叶一枝花等。野荞麦根、鱼腥草用量均达30g。清热药一方面助抗生素抗菌,另一方面其又有抗内毒素的作用。

2.健脾涤痰法

蓝老认为,健脾涤痰治疗应贯穿于COPD的整个病程中。临床常见咳嗽、咳痰、痰多黏稠色白、咳吐不利,伴胸满闷窒,如气短、气促、气急,或胸闷心悸,或有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白或厚腻、或中剥,脉弦滑等。治疗当用健脾涤痰法,杜绝其生痰之源,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常用二陈汤、平胃散、导痰汤加减,重用苍术、厚朴,加薏苡仁以理脾行气、助阳化湿。朱丹溪亦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其常重用枳壳达30g,既起化痰消积的作用,又达到破气除痞的效果。认为枳壳在治疗痰饮中起一个引物的作用,能引导其他化痰药直达病所,从而更好地发挥功效。豁痰药常用桔梗、浙贝母、天竺黄、海浮石、蛤壳、生(炒)薏苡仁等。其中桔梗用量一般为12~18g。涤痰药常用芥子和皂角刺,两药行气散结,荡涤皮里膜外之痰,用于长期咳嗽并有痰湿阻于经络的患者,疗效较好。

3.活血通络法

此法适用于COPD中晚期合并肺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口唇爪甲发绀、面晦暗,咳嗽,痰色白或黄白相间,胸闷气急,或胸痛,动则加剧,舌质黯紫绛,舌苔白厚,脉细涩或细沉等不一。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多无明显的血瘀表现,但通过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发现,该病存在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现象,通过活血化瘀的治疗,能够改善缺氧,增加临床疗效。常用活血药:丹参、川芎、红花、桃仁、赤芍、莪术、王不留行等。常用通络药物:生枳壳、紫苏梗、橘络、丝瓜络等。

4.补益肺肾法

此法适用于COPD的缓解期。补益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补肺气的方药与补脾气的方药雷同,故此法归纳为补益肺肾法。症见咳嗽气短,声音低怯,倦怠懒言,易感冒,痰多色白或稀泡沫状,胸闷,倦怠少气,食少腹胀,便溏,吸多呼少,胸闷气急、动则气促,半卧位,甚则不能下床活动,精神疲惫,面色灰暗或无华,健忘,夜尿多;舌质淡或舌质正常,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通过补益肺肾增强体质,改善疲乏虚弱状态,控制气短气促症状,减少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常用方剂有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人参蛤蚧散等。治疗肺脾气虚具有代表性的药是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肾气虚常用淫羊藿(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仙茅、肉苁蓉。

[验案]

1.验案1

陈某,男,71岁,退休职工。初诊2015年6月13日。

主诉:咳嗽、气喘反复发作10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有COPD病史十年余,平素咳吐痰沫,动则气喘,胸部膨满,今日感恶寒发热,咳嗽咳痰,痰白黏稠,胸闷气喘,口干烦躁,不欲饮,面色青暗。舌苔白滑,脉浮。血常规未见明显一次,全胸片提示慢性肺气肿表现。

中医诊断:肺胀。

辨证:外寒内热,痰饮郁结。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麻黄10g、桂枝15g、半夏15g、干姜10g、细辛5g、五味子15g、甘草10g、生石膏2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痰液由稠变稀,守上方减生石膏,加玉屏风散。

处方:麻黄10g、桂枝15g、半夏15g、干姜10g、细辛5g、五味子15g、甘草10g、黄芪20g、防风10g、白术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畅情志,调节饮食,给予八珍汤原方长期服用。

处方:黄芪30g、熟地黄2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白术20g、党参20g、甘草6g、茯苓20g。

30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肺胀咳喘之证,原因甚多。虽同属内外合邪,肺气胀满,但由于发病因素不尽相同,因此病机表现上也有差异。如本病患者概因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所引起。外邪束表,故脉浮;水饮侵肺,故咳而喘逆;饮邪郁而化热,故烦躁。治疗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备急千金要方》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本条正是寒协热之咳喘证。《重订通俗伤寒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咳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二诊,患者痰热去其大半,可减掉生石膏,加玉屏分散顾护营卫;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但久病易耗伤气血,故以八珍汤补益,巩固疗效。

2.验案2

李某某,女,66岁。初诊2015年3月22日。

主诉:气喘5年余,加重1周。

病史:患者有“慢支、肺气肿”史5年余,平素短气息促,腰酸脚软,初期仅在冬季发作,后来逐渐加剧,稍感寒冷或劳作即发。近日气喘加重,症见喉中哮鸣音,咳不甚,痰咳出不爽,胸膈满闷,畏寒肢冷,口唇微绀,舌苔白润,脉浮。

中医诊断:哮病。

辨证:肺实肾虚。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苏子降气汤加减。

紫苏子10g、半夏15g、当归15g、甘草10g、前胡15g、厚朴15g、山茱萸15g、黄芪30g、诃子15g、炮附子10g、补骨脂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守上方,处方如下。

紫苏子10g、半夏15g、当归15g、甘草10g、前胡15g、厚朴15g、山茱萸15g、黄芪30g、诃子15g、炮附子10g、补骨脂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给予八珍汤长期服用。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0g、当归20g、熟地黄20g、甘草10g。

30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该验案属于上实下虚之喘咳。所谓上实,即痰沫壅肺,肺失宣降,故胸膈满闷,喘咳不止。所谓下虚,即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化饮,故见短气气喘、腰酸脚软等。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痉挛,引起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证候特征。哮病反复发作,可以从实转虚,肾虚精气匮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上干于肺,而致肺气失司。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证,当兼以治之,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气短不足以息,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苔白润,脉沉细者,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配黄芪、山茱萸等。二诊,患者症状较前减轻,效不更方。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但患者气血较弱,故以八珍汤服用,巩固疗效。

三、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者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因还不十分清楚,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医学虽无支气管哮喘之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中医之“哮病”“喘证”等病证的范畴。

[辨病辨证要点]

支气管哮喘之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患者有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经治疗后可缓解或自行缓解。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发生的根本原因较多,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与气、血、湿、热、郁等相关。其辨证要点如下。

1.辨个体差异

过敏体质患者,往往具有家族遗传史,常见过敏性哮喘临床表现。因禀赋不足,邪气外侵,引动伏痰,郁而化热,肺失宣降而致哮病发作;且有痰热壅肺的证候出现。蓝教授认为治疗该类患者以脱敏调体、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为治法,自拟脱敏方为主方,此方含有乌梅、蝉蜕、灵芝、防风;脱敏扶正调体针对过敏体质患者;此外以张仲景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降气平喘以针对哮病发作之机;以黄芩、贝母、金荞麦清热化痰针对痰热之证。临床上若合并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常在此方上加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等疏风通鼻窍药物。

2.辨气郁

此类患者在哮喘发病过程中常表现出抑郁、焦虑状态。哮喘已被公认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哮喘发作受到“始基作用”的生物因素、“扳机作用”的社会因素和推波助澜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心理因素在哮喘发作的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哮喘可以伴发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恐惧、紧张、愤怒等;另一方面上述心理异常又可成为诱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互为因果。蓝教授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理气机、调畅情志、通利气血的功能,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舒畅,情志和合;气郁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为肝失疏泄,因此,调肝理肺是蓝教授治疗该类患者的手段之一;旨在调气机、畅情志、和气血、化痰郁、适寒热,肝肺和合,则枢机通利、开阖有序;蓝教授以小柴胡汤和四逆散加减,其中柴胡、白芍、枳壳、黄芩、半夏疏肝理气、和调肝肺;地龙、钩藤、前胡、麻黄、葶苈子解痉平喘、降逆止咳以治肺气上逆;若伴有上腹胀满、嗳气吞酸等肝胃不和证候,可选四逆散和旋覆代赭汤主之。

3.辨痰湿

此类哮喘患者肥胖者居多,常合并支气管扩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患,亦因感染诱发,病情反复发作,不易控制。“痰为哮病之夙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痰湿内蕴,肺气郁闭,升降失司为此类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蓝教授确立化痰祛湿、降气平喘为治疗法则。以麻杏石甘汤和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方中二陈汤化痰祛湿以调痰湿体质;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体证并治;以麻黄、杏仁、厚朴开宣肺气、降逆平喘以针对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的病机。全方宣降同施,适用于哮喘发作期或慢性迁延期以痰湿为突出表现者。若患者脾虚明显,可守上方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若合并支气管扩张,守上方合苇茎汤以增加清热化痰排脓之功。

4.辨湿热

此类患者夏季易发,常合并鼻窦炎、湿疹、支气管扩张等,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均可见到。蓝老认为其病因病机乃湿热之人复感外邪,新旧合邪,湿热交蒸,壅滞三焦,闭阻于肺,肺气上逆,发为咳喘。蓝老确立了清热利湿解毒、降气化痰平喘的治疗法则,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方进行化裁。方中茵陈、滑石、藿香、通草、石菖蒲、白豆蔻清热利湿以调湿热体质;射干和杏仁降气化痰平喘以针对气机壅滞、肺气上逆之病机;连翘、薄荷、黄芩、贝母疏风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利咽以应对湿热交结、疫毒上攻之证;全方上中下三焦并调,内外兼治,机圆法活,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若患者外感症状明显,酌加牛蒡子、厚朴以增强疏风散热、宣肺降逆之功。

5.辨血瘀

此类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临床上除见哮喘外,伴有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胸痛、舌暗或有瘀点、瘀斑等瘀血内阻证候。久病入络,瘀血内阻,枢机不利,升降失和,肺气上逆,哮喘乃做,因此,理气活血通络、降逆化痰平喘为此类哮喘的治疗法则,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加减化裁。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和牛膝活血化瘀通络,既能调血瘀之体,又治瘀血内阻之证;以四逆散和桔梗、前胡调枢机,和升降,化痰止咳平喘以策应哮喘枢机不利、升降失和之病机。全方气血双调,升降同治,标本兼顾,为哮喘血瘀之首选。

6.辨气虚

此类患者容易反复外感,与痰湿质相兼为患,在缓解期表现明显,以肺脾气虚证居多。肺气虚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哮喘易发;脾气虚则健运失司,痰饮内停,潜伏于肺,渐成夙根。由此可见,益气健脾化痰为此类哮喘的治疗法则,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主方化裁。方中玉屏分散益气固表、祛风散邪以除哮喘诱因;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以杜生痰之源,两方合用,标本兼顾,体证双调;陈皮、法半夏、薏苡仁、桂枝、紫苏子温肺化痰利湿、降逆止咳平喘以治哮喘痰饮内停、肺气上逆之病机。全方体病症三者合一,验之临床,疗效颇佳。若患者以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常服用冬虫夏草菌粉补肾益肺、止咳平喘。

7.辨阳虚

此类患者常见于哮喘病程日久或重症哮喘如激素依赖型哮喘,在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均可见到,常与痰湿质兼为患,以肺肾阳虚证居多。其临床表现皆因肺肾阳虚引起,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肺肾摄纳失常之喘息气短,呼吸困难;②肾失温煦之畏寒肢冷,腰膝酸软;③肺失通调、肾失气化之痰饮内停,小便不利。论其治法,蓝老认为在缓解期可选用综合调理的方法,如冬病夏治,三伏天穴位贴敷哮喘膏(由芥子、细辛、延胡索、麝香等药物组成),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口服参蛤散补肾益肺,止咳平喘。临床实践表明,此种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阳虚体质,减少复发次数,提高生活质量。若有外感风寒诱发者,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散寒平喘;若临证表现为上实下虚,虚实错杂者,可选用苏子降气汤温肾纳气,化痰降逆。常用药如紫苏子、当归、陈皮、半夏、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等。

8.辨阴虚

此类患者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和激素依赖型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每于秋冬发作,干咳少痰,持续不已。秋天燥气主令,阴虚之体亦受燥邪侵袭,耗津酌液,肺失清肃,上逆而咳。蓝老认为,治疗该类患者以疏风清肺化痰、养阴润燥止咳为治疗法则,以桑杏汤为主方加减。方中南沙参、麦冬、百合养阴润肺调阴虚之体;以桑叶、苦杏仁、贝母、枇杷叶清肺润燥化痰以策应咳嗽变异型哮喘发作之病机;蝉蜕、栀子等疏风清热之品以策应燥热伤肺之证。全方清宣凉润,体证兼顾,临床往往效果显著。

[验案]

1.验案1

刘某,男,66岁,工人。初诊2015年5月12日。

主诉:反复发作性气促20余年,加重一周。

病史:患者反复发作性气促20余年,1周前不慎受凉感冒后出现反复气促,咳嗽,胸闷喘憋,咽痒干咳,无鼻塞流涕,无头痛头晕,曾在外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平素规律适用舒利迭治疗,口服舒氟美等药物,气促时有发作,1周前患者曾到当地医院呼吸科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故来笔者所在医院求诊于中医。症见:呼吸气促,咳嗽,以干咳为主,咽干,咽痒,口干,时有心慌、胸闷,胃纳可,无恶寒发热,无鼻塞流涕,舌质淡红、苔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哮病。

辨证:风热犯肺。

治法:祛风化痰,清热宣肺。

处方: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麻黄10g、射干15g、半夏15g、杏仁20g、黄芩20g、紫苏子10g、贝母10g、紫菀15g、款冬花15g、旋覆花15g、地龙10g、白果10g、甘草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气促及咳嗽症状减轻,诉四肢乏力,纳谷不香,夜寐不安,前方去黄芩,加山楂、神曲。

处方:麻黄10g、射干15g、半夏15g、杏仁20g、山楂10g、紫苏子10g、贝母10g、紫菀15g、款冬花15g、旋覆花15g、地龙10g、白果10g、甘草10g、神曲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本案患者起病已达二十余年之久,但现为急性发作,主要症状为呼吸气促,咳嗽,以干咳为主,咽干、咽痒,口干,舌质淡红、苔黄,脉滑数。蓝教授认为本病为外感风热引起,风热与痰相搏结,堵塞气道,肺失宣降,上逆为喘。治疗上以祛风化痰、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为主。蓝教授强调对哮喘病证要点要分清主次,治疗上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此首方以越婢加半夏汤加减;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清肺热,紫菀、款冬花、半夏、地龙等化痰降逆、止咳平喘,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二诊时,蓝教授认为哮喘症状改善,热邪消退,但患者四肢乏力,纳谷不香,夜寐不安,遂去黄芩,加山楂、神曲健脾消食,以后患者气促缓解。

2.验案2

陈某,女,72岁。初诊2015年6月20日。

主诉:咳喘发作10年余,加重3天。

病史:患者10多年来咳喘反复发作,每遇寒冷或变换季节则症状加重。平素服用贝莱口服液、舒利迭等药物。就诊时症见喉间哮鸣如水鸡声,咳嗽,咳痰不利,咳吐白泡沫痰,喘息气促,咽痛,伴胸闷气短,形寒怕冷,纳食一般,二便调,舌苔紫暗、脉细涩。

中医诊断:哮病。

辨证:痰瘀互结。

治法:温肺化痰,益气活血。

处方:自拟咳喘宁方加减。

丹参30g、干姜10g、半夏15g、瓜蒌10g、细辛3g、杏仁15g、橘红15g、莪术10g、地龙15g、水蛭10g、紫菀10g、款冬花10g、麻黄10g、白前10g、五味子15g、葶苈子30g、紫苏子10g、甘草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守方不变,处方如下。

丹参30g、干姜10g、半夏15g、瓜蒌10g、细辛3g、杏仁15g、橘红15g、莪术10g、地龙15g、水蛭10g、紫菀10g、款冬花10g、麻黄10g、白前10g、五味子15g、葶苈子30g、紫苏子10g、甘草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蓝教授认为哮喘的发生多因痰饮内停,血脉阻滞,气机瘀滞,肺失宣肃所致。而痰饮、瘀血均为阴邪,易于胶结为患,致病具有协同性,故治疗以祛痰行气、宣肺止咳为主。方中丹参、水蛭、地龙、莪术活血化瘀,瘀血去,新血生,脏腑得养,气机调畅,津液得以正常输布,使胶结之痰得去,痰之再生之根得除。且地龙本身有行水之功,可助化痰。麻黄、射干宣肺化痰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葶苈子、紫苏子泄肺降逆,酌加杏仁、橘红等化痰利气。瓜蒌理气祛痰,且瓜蒌为血中之气药,有行气活血之功。因药证合拍,故收效良好。

四、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的急性炎症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预防。中医学虽无冠心病之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中医之“感冒”“风温”等病证范畴。

[辨病辨证要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西医诊断主要是根据鼻咽部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中医认为,外感六淫邪气为根本原因,肺卫不固是病变的基础,正邪相争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其辨证要点如下。

1.病因多毒

蓝教授认为本类疾病鉴于毒从外受,当列入温毒、瘟疫来辨证。毒邪从口鼻而入,生热化火,毒愈甚则热愈炽,这与一般温病的形成概念有所不同,是毒邪的直接侵入而不是间接由热极转化成热毒。并设想在中医外因致病的六淫中增补一个毒的因素,突出毒邪致病,既符合病毒性感染的特点,又充实中医病因辨证理论。此外,也可认为当属瘟疫范畴,其病因都是病种不同但性状相似的疠气,疠气侵入人体后造成阴阳气血的运行不通而发病,其发热机制也可为邪正搏结产生壮火,使营卫在壮火的水平进行体温调节而致发热。

2.辨证多湿

蓝教授认为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在临床表现上除了和细菌感染所共有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等外,还具有明显的全身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昏重等湿邪侵犯肌肤、筋骨的表现,以及胸脘痞满、食欲缺乏、恶心,便秘等湿困脾土的表现。其证既不是外感风寒,又不是外感风热,而是具有湿证的特点。

3.辨风寒

风寒型:发冷发热,以发冷为主,无汗,头身疼痛(寒邪束表),鼻塞、喷嚏,流清涕或咽痒咳嗽,咳稀薄痰(肺气不宣)。舌苔薄白,脉浮数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穗、防风、羌活、前胡、生姜各9g,甘草6g。

随症加减:头痛重加白芷9g;咳嗽重加杏仁、桔梗各9g;痰多加陈皮、半夏各9g;若发热恶风、头痛项强、汗出、脉浮而缓者(风邪在表,营卫不和),宜用桂枝汤。

其他参考疗法:(1)生姜3片,紫苏叶15g,水煎服;(2)葱白1棵,绿豆50g,生姜3片,水煎服;(3)生姜9g,红糖适量,沸水泡服。

4.辨风热

风热型:发冷发热,以发热为主,自汗(热犯表卫,疏泄失常)。口干微渴,咽喉肿痛或咳嗽,咳痰黄稠(肺失肃降)。苔薄微黄,脉浮数(肺卫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2g,豆豉6g,桔梗10g,薄荷6g(后下)。

随症加减:头痛加桑叶、菊花各10g;咽喉红肿加玄参、山豆根各10g;痰黄黏稠加瓜蒌皮、川贝母各10g;心烦口渴加知母10g、生石膏12g。如发热不高,咳嗽较明显的可用桑菊饮。

其他疗法:(1)板蓝根、大青叶各15g,桔梗10g,薄荷10g(后下),水煎服;(2)鱼腥草、野菊花、金银花各15g,水煎服。

5.辨暑湿

暑湿型:发冷发热,头闷痛,肢体困重,胸闷(邪犯肺卫,疏泄失调)或恶心呕吐、腹泻(胃肠湿热,运化失常)。舌苔薄腻或微黄,脉濡或濡数(湿热之象)。

治法:清暑利湿,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紫苏各10g,香薷、白芷各6g,半夏、厚朴、扁豆各10g。

随症加减:汗多去藿香加西瓜皮15g;热盛加黄连6g,金银花12g;湿重加佩兰10g,薏苡仁12g。

成药:藿香正气丸。

其他参考疗法:(1)藿香、佩兰、薄荷各10g,水煎服;(2)滑石15g,甘草6g,薄荷10g(后下),水煎服。

[证治用药心得]

蓝老师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无明确病因,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中医治疗该病应采用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用药宜采用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的方法。中药抗病毒作用如下。

依据蓝教授多年临床实践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类。①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增殖的中药,常用的有金银花、甘草、黄芪、黄芩、连翘、板蓝根、鱼腥草、艾叶、大青叶、黄连、黄柏、桂枝、柴胡、茵陈、芍药、蜂胶和射干等。②诱导干扰素生成或促进机体免疫力提升的抗病毒中药,常用的有人参、党参、灵芝、黄芪、茯苓、猪苓、巴戟天、山药、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刺五加等。现代药理亦表明:金银花所含抗病毒活性成分主要有绿原酸、异绿原酸、双花醇、芳樟醇、黄酮类化合物等。甘草中富含多种抗病毒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皂苷和甘草多糖等。甘草酸也称为甘草甜素,已被证实具有广泛的抗病毒谱,能抑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疱疹病毒及SARS冠状病毒等。甘草酸抗病毒活性较强,能阻碍多种互不相关的DNA、RNA病毒的增殖,而且不影响正常机体细胞的功能活性。甘草皂苷被发现能破坏病毒培养物中的HIV。连翘是中医中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连翘中的苯乙醇苷类、木脂素类及黄酮类物质是连翘抗流感病毒胶囊中抗流感病毒的主要活性成分。板蓝根抗病毒作用疗效明确,抗病毒应用范围广泛,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等。研究表明,板蓝根中总生物碱是发挥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蓝教授认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的研究结果,临床上往往能相得益彰。

[验案]

1.验案1

李某,女,35岁,工人。初诊2015年1月13日。

主诉:恶寒发热,伴有头痛3天。

病史:患者高热不退,39.8℃左右,头痛较剧,无明显咳嗽咳痰,纳少,寐欠安,二便可。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仍高热不退,对症退热后,高热旋即又起,头痛,肌肉酸痛,舌红,苔薄黄,脉滑。请陈师会诊,蓝老认为患者壮热、肌肉酸痛,病属阳明,发热前有恶寒,寒热如疟,病属少阳。

中医诊断:感冒。

辨证:少阳与阳明合病。

治法:解肌退热。

处方:柴葛解肌汤加减。

炒柴胡10g,葛根10g,牡丹皮6g,生石膏20g(先煎),生地黄10g,炒黄芩10g,知母6g,生甘草6g。

3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无明显发热恶寒;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5g,白术20g,茯苓20g,太子参20g,甘草10g。

2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蓝教授师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对该患者辨证准确,全方用量轻,符合吴鞠通的“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原则。方中生地黄、牡丹皮除能清热养阴之外,亦有凉血之功效,有截断防传之效,防止邪气由气分传入血分,考虑周全;炒柴胡、炒黄芩清解少阳之热;生石膏、知母、葛根解阳明之邪;生甘草泻火,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辛凉解肌之功效,辨证准确,方药得当,故效如桴鼓。二诊,患者无明显恶寒发热,改为小柴胡汤疏解少阳,兼顾后期胃气恢复,饮食调护,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

2.验案2

陈某,男,30岁。初诊2015年3月20日。

主诉:发热、咳嗽、咳痰1周。

病史:患者1周前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在当地诊所予抗感染、补液治疗后,咳嗽、咳痰好转,但仍低热不退,每逢上午9~10时发热明显。收住入院治疗。经多项检查后仍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症见低热,上午9~10时发热明显,汗出不多,纳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初辨为“风热外袭”,予银翘散加减及西医抗病毒、抗感染治疗,5日后热仍不退。遂请蓝老会诊。

中医诊断:感冒。

辨证:少阳湿热证。

治法:疏解少阳,清热利湿。

处方: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15g,黄芩10g,六一散10g(包),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5g,炒枳壳10g,炒神曲10g,生薏苡仁20g。

3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守上方,处方如下。

青蒿15g,黄芩10g,六一散10g(包),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5g,炒枳壳10g,炒神曲10g,生薏苡仁20g。

3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平素身体较虚,易于感冒,予金匮薯蓣丸和泽泻饮服用半年改善体质。

按语

蓝老认为正当夏季暑湿之会,患者出现低热,汗出不畅,纳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辨为“少阳湿热”之证时,蓝老从清化少阳湿热的角度辨治上呼吸道感染,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蓝老从夏季暑湿之气候,结合患者具体症情,辨为少阳湿热证,符合《黄帝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旨。《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易受邪侵,故在三诊蓝教授以“薯蓣丸”: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补肺脾之气,防风驱散外邪。《黄帝内经》“泽泻饮”中鹿衔草,取其祛风、补肾、止汗、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用于补虚,效果良好。治疗后,采用丸剂巩固善后,符合蓝老“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原则,守方巩固疗效后才能使慢性病逐渐康复。

五、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原后导致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在中医属于“鼻鼽”范畴。过敏性鼻炎有发病率高、难以根治等临床特征,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其临床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连续喷嚏、鼻塞、鼻痒、清水样鼻涕等,严重者可伴咽痒、眼痒、咳嗽,甚至哮喘。多数患者经过长时间的规范治疗后,临床症状可显著减退或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中医治疗在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辨病辨证要点]

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主要是由于体质因素或与过敏原接触所致。过敏性鼻炎一般多发于过敏体质人群身上,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另外,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加剧,也使得一部分人转变为过敏体质。此外,接触或食用过敏原亦可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家中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宠物毛发、昆虫、霉菌、螨虫等,户外的一些花粉、树脂等亦是常见的过敏原。空气中的一些芳香烃、甲醛等,也是常见的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刺激物。另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如熬夜、睡眠不足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使得血清中引起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的组胺、免疫球蛋白(IgE)升高,容易导致变态反应的发生。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与中医“鼻鼽”的症状相似,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气为病……肾为欠、为嚏”“嚏咳鼽衄,从火化也”的记载。《东医宝鉴》中亦有“嚏者鼻为肺窍,痒为火化”的论述。《古今医统大全》中认为,“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景岳全书》中则有“肺热则鼻涕出”的记述。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机制可以概括为“津液停聚,鼻窍壅塞”,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内伤、劳欲久病、饮食失宜或体质因素等病因造成,从而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发生。蓝教授认为该病其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主要有风、寒、热三个因素,病性分为虚和实两个方面。虚的方面主要是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实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外感风寒、肺经郁热等。

1.辨脾虚湿困

主要表现为鼻痒、鼻涕黏白、喷嚏不止、肢体困倦,甚或浮肿、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泄,甚或恶心欲吐、口黏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厚腻脉缓。鼻腔镜检见鼻黏膜微红,下鼻甲肥厚。

治则为透窍升清,健脾利湿。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组成:人参15g、茯苓20g、白术20g、莲子肉30g、薏苡仁30g、砂仁10g、桔梗15g、白扁豆20g、甘草10g、山药30g、白芷10g、陈皮10g、大枣5g。水煎服。

2.辨肾阳亏虚

主要表现为长期鼻痒、清涕较多,早晚较甚,喷嚏不多。此类患者大多平日畏寒肢冷,甚至肩背部自觉寒冷,同时还会面色淡白,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白、有齿痕,脉沉细弱。鼻腔镜检见鼻黏膜苍白或呈灰蓝色,鼻甲稍大。

治则为温补肾阳。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方药组成:肉桂10g、制附片10g(先煎)、山茱萸12g、熟地黄12g、五味子12g、赤石脂12g、枸杞子10g、金樱子10g。水煎服。

3.辨肺经郁热

这一证型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初起或过敏体质者。主要表现为患者遇热气或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出现鼻胀、鼻塞、鼻痒不适、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鼻腔镜检见鼻下甲黏膜肿胀,颜色呈红色或紫暗,也有患者出现咳嗽、咽干、咽痒、口干、烦热等肺热证的表现。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

治则为宣肺清热,散风止痒。

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方药组成:银柴胡10g、乌梅10g、蝉蜕10g、五味子10g、甘草10g、麻黄6g、石膏30g(先煎)、杏仁10g、甘草10g。水煎服。

4.辨肺气虚寒证

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呈大量清涕,同时伴有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一般多发于平日易感冒、怕风怕冷的患者。大多数患者遇风冷时易发作,且反复不愈。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白。用鼻腔镜检查示鼻黏膜淡白,鼻甲肥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治则为祛风止痒,温肺散寒。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桂枝10g、白芷10g、川芎10g、辛夷10g(包煎)、薄荷6g、白芍12g、细辛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生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水煎服。

[证治用药心得]

蓝老师认为,过敏性鼻炎无明确的病因,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中医治疗该病应采用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的原则,用药宜采用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自拟方法治疗:黄芪10g,白术、辛夷、白芷、苍耳子各10g,藿香10g,菟丝子15g,路路通15g,地肤子10g。该方可用作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期,亦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活用此方。

[针灸治疗]

蓝教授认为针灸疗法可以有效控制过敏性鼻炎的急性发作,明显改善症状,延长缓解期,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常用穴位有迎香穴、上星穴、印堂穴、合谷穴、上迎香穴(鼻通穴)等;可在发作期或缓解期按揉或敲打这些穴位,有一定预防保健作用。

[验案]

1.验案1

丁某,男,23岁,职员。初诊2015年2月13日。

主诉:鼻痒、鼻塞、流涕2年余,加重1周。

病史:患者诉每于秋冬季节,就会出现鼻痒、鼻塞、流涕等症状,气候偏冷时症状明显加重,鼻痒,喷嚏接连数十个,流大量清涕,而后出现鼻塞,平素体虚易感冒,肢冷畏寒,易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一般,夜寐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鼻鼽。

辨证:肺虚寒证。

治法:温肺健脾,宣通鼻窍。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炙麻黄6g,制附子10g,细辛3g,桂枝15g,荆芥10g,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苍耳子6g,辛夷10g,炙甘草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畏寒、乏力减轻,喷嚏、流涕减少,仍有鼻痒、鼻通气不顺。

上方加乌梅10g、蝉蜕6g、路路通10g、地龙10g。

处方:乌梅10g,蝉蜕6g,路路通10g,地龙10g,炙麻黄6g,制附子10g,细辛3g,桂枝15g,荆芥10g,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苍耳子6g,辛夷10g,炙甘草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守上方。

处方:乌梅10g,蝉蜕6g,路路通10g,地龙10g,炙麻黄6g,制附子10g,细辛3g,桂枝15g,荆芥10g,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苍耳子6g,辛夷10g,炙甘草10g。

15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平素体虚畏寒易感冒,受凉后鼻炎加重,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化裁,麻黄宣畅肺气、辛温散寒,制附子通阳温经,既助麻黄辛温之力,又解里寒之乘,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内助附子以兴阳,外助麻黄以解表。加入桂枝、炙甘草助温阳解表、调和营卫;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防风驱散风邪,辅以荆芥、苍耳子、辛夷祛风寒、通鼻窍。二诊仍鼻痒、鼻塞,故加乌梅、蝉蜕以敛肺、抗过敏;加路路通、地龙以祛风活络、活血通窍。全方共奏温肺健脾、宣通鼻窍之功效,疗效满意。

2.验案2

张某,女,32岁。初诊2015年6月20日。

主诉:反复鼻塞、鼻痒2年,发作7天。

病史:自诉2年前出差时感冒,治愈后出现鼻塞、鼻痒症状,晨起喷嚏伴流清涕,自服抗组胺药后缓解,症状在2年内反复发作,近7天症状发作。现症见:鼻塞、鼻痒,晨起喷嚏伴流清涕,纳差,眠差,大便不利,每日1~2次,小便正常。平素易觉疲惫,乏力,肩颈强痛,时有心悸,易感冒,自服补中益气丸或西洋参症状未见减轻,同时出现小便黄,眼睛干涩昏蒙。月经量少,有血块。舌淡暗有齿痕,苔腻黄。脉细数微涩。

中医诊断:鼻鼽。

辨证:气虚血瘀,内有郁热证。

治法:补气养血,升清散热。

处方:自拟方加减。

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2g,白附子3g,僵蚕3g,辛夷15g,细辛3g,苍耳子9g,桔梗12g,枳壳12g,姜黄12g,川牛膝20g,柴胡12g,红花12g,蝉蜕9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鼻塞、鼻痒症状减轻,晨起喷嚏和流清涕次数减少,乏力改善,肩颈稍有好转,眠可,大便可。继服上药,处方如下。

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2g,白附子3g,僵蚕3g,辛夷15g,细辛3g,苍耳子9g,桔梗12g,枳壳12g,姜黄12g,川牛膝20g,柴胡12g,红花12g,蝉蜕9g。

7付,日1付,水煎服。

按语

患者平素体虚乏力,但脉象细数微涩,为气虚血瘀证,而单服补中益气或西洋参又会出现热象,属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治疗中以心肾相交为根,脾胃转枢为主,肝肺升降为佐,结合引经药,共奏益气活血、升清散热之效。蓝老认为过敏性鼻炎的病机很复杂,但概而言之,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只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充分领会中医“辨证”的要领及“整体观念”,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六、肺癌

肺癌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较高。一般来说,肺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总发病人数的80%。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城市中居于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显增高的趋势,5年生存率最高仅为15%,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中医药作为肺癌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中医学虽肺癌之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中医之“肺积”“息贲”“血证”等病证的范畴。

[辨病辨证要点]

蓝青强根据《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痞癖源流》“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认为肺癌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内侵有关。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正虚邪实。即阴阳失调、正气不足,邪毒滞于肺,致肺失宣降,气滞痰凝,瘀阻络脉,瘀痰胶结,日久形成积块。蓝老认为癌瘤与邪毒也有密切关系,“毒发五脏”,“毒根深茂藏”。肺癌属于五脏癌瘤之一,因此也在这个病机里。认为正气虚损,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肺癌的主要病因。肺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以气虚、阴虚尤为明显。因肺升降失司,气机失调致气虚;因手术、放疗、化疗、疾病本身恶化,严重耗竭人体的气血津液致气阴亏虚贯穿肺癌发病的始终。邪实为气滞、血瘀、痰凝、六淫邪毒入侵,留滞于肺,肺气塞滞,津液不布,积液成痰,痰结气滞,气滞血瘀而成有形之积,结聚于肺,日久则成瘤。

[病因病机分析]

蓝老认为肺脏自病,癌瘤内生,肺位最高,称为“华盖”,又为“娇脏”,易被邪侵,功能主气,故肺气虚是肺系疾病的基础病机。肺癌作为肺系疾病之一,与肺气虚关系密切,蓝老认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又朝百脉,五脏中肺脏与经络关系最为密切,故易代它脏受过,导致肺本脏正气虚损;肺主气,调节气的运动,与宗气生成密切相关,故易出现本脏气滞与血瘀,气滞和血瘀日久是肺本脏癌瘤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肺主行水,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留驻日久,变生痰毒,是导致肺癌发生及转移的重要因素。

蓝老认为此病肺脾相关,《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肺癌虽为肺脏疾病,但最终皆因脾胃功能虚衰,胃气败,谷气绝而不治。肺癌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蓝老认为,肺癌病位虽在肺,但与脾、胃关系甚密,肺癌患者正气之虚常由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或加重,其实亦常因脾病助湿生痰而加重,故蓝老临证中也强调肺癌治疗“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善从脾胃论治,在于促进气血生化,培育正气,祛除邪毒,以利于肺癌病机向有利于健康方向转化。

蓝老认为肺癌责肾,金水相生,肺金肾水,母子相生,二者生理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肺癌发病与肾密切,因为肺癌发生是建立在内因基础上的,其中体质“内虚”是内因的重要一环,而体质主要由肾中精气决定,肾中精气决定了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参与并影响病机形成,若肾精不足,失其滋养温煦功能,常会减弱肺的功能,生痰聚湿成毒,导致肺癌发生。可见,肺癌发病与肾关系也很密切。多因气血阴阳虚损,尤与气、阴、阳虚有关。正虚与老年肺癌发病密切相关,人入老年,阳气和精血逐渐虚衰,正虚是形成肿瘤的重要内在因素。肺癌发病机制以正虚为本,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首先是正气不足,无力抵御毒邪才导致毒瘤内生。

[辨证分型]

1.痰热郁肺证

该证型临床常见症状有:咳嗽痰多,痰黄黏稠,喘促气急,喉中痰鸣,鼻扇或痰中带血,发热,面赤唇红,口渴,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自拟经验方清金散结方加减:黄芩20g,胆南星10g,瓜蒌皮15g,浙贝母10g,旋覆花10g,紫苏子10g,芥子10g,莱菔子10g,黛蛤散10g,猫爪草30g,鱼腥草30g,蛇六角20g,红豆杉10g,僵蚕10g,白术10g,茯苓10g,桔梗6g,炙甘草6g。

方中运用浙贝母、黛蛤散、猫爪草、鱼腥草、蛇六角、红豆杉、僵蚕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抗癌消肿之药,配合扶正药白术、茯苓等培土生金,调和脾胃,重在攻邪,兼顾扶正。

2.气滞血瘀

临床常见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或痰血暗红,便干,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或涩。治宜理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拟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红花6g,桃仁10g,赤芍20g,枳壳12g,炒当归15g,生地黄10g,川芎15g,丹参10g,制香附15g,蒲黄10g(包),五灵脂6g(包),延胡索20g,桔梗10g,鳖甲15g,僵蚕10g,地龙10g,炒莱菔子10g,紫苏子10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杏仁10g。全方重在理气活血,祛瘀生新,兼以肃降肺气,使邪去而正复。

3.气阴两虚

症状:咳嗽,痰少,或稀而黏,或痰中带血,咳声低弱,乏力,气短喘促,面色白,恶风,自汗或盗汗,口干少饮。舌红,有齿印,苔薄,脉细弱。

治宜益气养阴,化痰消瘿。

方拟生脉饮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西洋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炒山药15g,炙黄芪15g,黄精15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2g,北沙参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20g,浙贝母10g,天花粉10g,瓜蒌15g,芦根30g。方中以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炒山药、炙黄芪、北沙参、天花粉、芦根等益气养阴、生津润燥以治本,辅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浙贝母、瓜蒌等化痰散结,抗癌消肿以祛邪,标本同治。

4.脾肾亏虚

症状: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气短乏力,面色无华,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耳鸣,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补肺益肾。

自拟经验方芪脂固本方加减: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补骨脂20g,陈皮6g,薏苡仁30g,山药30g,茯苓15g,姜半夏6g,鸡血藤30g,仙鹤草30g,淫羊藿10g,炙甘草6g。《医宗必读》有云:治病必求于本。蓝师治肺喜通调脾肾,三脏兼顾。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等益气健脾以培土生金,补骨脂、鸡血藤、淫羊藿等补肾益精起金水相生之效。

[验案]

1.验案1

林某,女,68岁,2013年9月14日初诊。

病史:患者3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痰,咯少量血,未引起重视。两天前突然咯血,胸部闷,胸痛,咯血色鲜红,血量约为25mL。入某医院诊治,病理示:右肺周围型肺癌(ⅢA期,腺癌)。X线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阻塞性肺炎,同侧纵隔内及隆突前淋巴结肿大。医院予以化疗、抗感染、止血、镇咳等治疗,因患者难以耐受,拒绝再次化疗,遂入本院寻求中医药治疗。现症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气促,胸闷痛,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型: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兼以清肺化痰解毒。

方选四君子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如下。

黄芪30g,北沙参20g,麦冬15g,太子参25g,百合15g,生地黄15g,薏苡仁20g,桃仁15g,半边莲20g,仙鹤草15g,半枝莲20g,山慈菇20g,全蝎15g。

二诊:患者服用2个月后,咯血渐止,咳嗽、胸闷痛减轻,痰量减少,但见:咳白色痰,腹胀,便溏,纳差,苔薄滑,脉细弦。当继续益气养阴,健脾化湿。处方:

黄芪30g,北沙参20g,麦冬15g,太子参25g,百合15g,生地黄15g,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2g,陈皮15g,九香虫10g,藿香10g,薏苡仁20g,半边莲20g,半枝莲20g,山慈菇20g。

14剂,服之腹胀既除,咳嗽、咳痰减轻,大便正常,精神振作。此后复诊皆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继服中药,定期复查示病灶稳定,随访至2015年8月,患者仍健在,病情稳定,一般情况良好。

按语

肺癌的形成过程既是邪正相争的过程,纯用扶正亦或祛邪之法断不可取,当令二者有机结合,方可相辅相成。因而刘师确立了扶正祛邪治肺癌的基本原则,在病变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患者在早期正气尚能御邪,驱邪重于扶正,宜用宣肺益气化痰之法;若失治误治,迁延至中期,则正气亏虚较著,可有痰凝、血瘀之象,正气已无力抗邪,可用清热、化痰、祛瘀、解毒、益肺、健脾、养血、滋阴等治法,攻补兼施;及至晚期,正虚邪实,元气大伤,不耐攻伐,宜固护正气为主,可在益肺健脾补肾之时酌加解毒抗癌之品。唯有谨守病机,力求辨证论治,方可抓住病变的主要矛盾,妥善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掌握肺癌治疗的主动权,此亦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肺癌特势之体现。

2.验案2

李某,男,82岁。2014年4月,患者出现咳嗽不适,胸闷气急,咳少量白色泡沫痰,无咯血、胸痛,自行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014年5月查癌胚抗原(CEA)98.08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56.97ng/mL,CY21-1 64.73ng/mL。CT报告示:①右肺下叶占位,并右侧肺门淋巴结转移,双肺支气管狭窄,右侧大量胸腔积液;②心包少量胸腔积液;③慢性胆囊炎;④肝多发囊肿。即行胸腔穿刺,引流出血性胸水约2800mL后予香菇多糖胸腔灌注,胸水病理可见恶性肿瘤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示肺腺癌。故诊断为右肺腺癌伴右侧肺门淋巴结、右侧胸膜转移,右肺阻塞性肺炎。家属考虑患者年事已高,不能耐受手术及放化疗,要求中医保守治疗,遂求诊于蓝青强教授。

初诊:2015年5月10日。患者神疲乏力,纳差消瘦,咳嗽频作,咳少量白黏痰,胸闷气急,动则气喘,面色无华,夜寐欠安。查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侧语颤增强,左侧正常,右肺叩诊呈浊音,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0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质红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弦细。证属正气亏虚、痰瘀互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吾师从中焦脾胃入手,健脾益气以扶正,同时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配合化痰行瘀以祛邪。处方:炒党参10g,茯苓30g,炒白术10g,陈皮6g,姜半夏6g,黄芩20g,浙贝母10g,枇杷叶10g,猪苓10g,泽泻20g,生薏苡仁30g,龙骨10g,煅牡蛎30g,芥子10g,紫苏子10g,炙桑白皮10g,猫爪草10g,半枝莲20g,金荞麦20g,僵蚕10g,炙甘草6g。服药半个月后症情好转。

二诊:2015年5月26日。患者咳嗽咳痰减轻,胸闷气急明显缓解,胃纳增,夜寐改善,但自汗较甚,舌红有齿痕,苔薄少,脉细。吾师考虑久病伤阴,阴不敛阳,虚阳外浮,重在益气养阴固其本,行瘀化痰治其标。处方:南北沙参各15g,麦冬10g,五味子6g,炒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0g,黄芩20g,浙贝母10g,半枝莲20g,蛇六谷10g,白花蛇舌草20g,瘪桃干20g,麻黄根20g,炙甘草6g。后坚持服药,随症加减。3个月后复查CT示右肺下叶实变区病灶较前相仿,右侧胸腔积液减少,心包、胸腔积液消失,提示患者病情平稳。复查肿瘤指标:CEA51.26ng/mL,NSE 39.18ng/mL,CY21-125.42ng/mL,较前明显下降。

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