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组织大块、亚大块坏死或严重损伤,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肝脏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严重症候群。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根据临床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三个类型。在中医文献中虽无重型肝炎这一病名,但有丰富的类似记载,一般认为重型肝炎属于中医的“急黄”“瘟黄”“血症”“臌胀”等范畴,在它的后期,与水肿、昏迷、抽搐、癃闭等关系密切。清代由于温病学派的兴起,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至今仍运用于临床。
病因病机
重型肝炎的病因一般认为有内外两方面,外因感受湿热疫毒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内外二因又互为关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瘅”,由于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流膀胱。热毒炽盛,弥漫三焦,化火、化瘀、痰凝、腑实、化风,出现高热、神昏、抽搐、腹胀、出血、尿少、黄疸等实证。
后期,正气虚甚,心、肝、脾、肾诸脏气阴耗竭,常见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等虚证。
临床表现
极度疲乏;频繁呕吐、呃逆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急剧加深;皮肤、黏膜出血;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治法治则
由于重型肝炎在不同阶段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治疗也截然不同,故应仔细辨证,尤其应区分阳黄、阴黄和虚证、实证。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如湿热毒盛,弥漫三焦,治宜重剂清热解毒;湿热伤营入血,迫血妄行,治宜清营凉血化瘀;瘟邪逆传心包,治宜清营开窍;邪入血分应凉血止血。按阳黄、阴黄辨证,阳黄治以清热化湿为主,必要时还当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阴黄以温中化湿为主。
1.茵陈合小承气汤加味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茵陈蒿30g,栀子12g,大黄后下15g,枳实12g,厚朴10g,硝石30g,猪苓10g,泽泻10g,滑石30g,板蓝根20g,车前草20g,金钱草30g,田基黄20g,白茅根20g,牡丹皮10g,犀角粉冲服1.5g(或用水牛角30g水煎代)。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腑,凉血化瘀开窍。
【主治】重型肝炎,中医辨证为急黄者。症见:目肤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其色如金,烦躁,胁胀满,高热,不能食,鼻衄,齿衄,便结,小便量少色如浓茶,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等。
【用法】水煎,按需不定时服用。
【处方总结】此方乃李昌源名老中医治疗急性重型肝炎的常用经验方。李老认为,中医对重型肝炎的治疗当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清热解毒,利湿通腑、前后分消,活血化瘀,凉血开窍。湿热疫毒内侵肝胆,弥漫三焦,导致多器官的严重损害,方用板蓝根清热解毒,以捣其根,折其势,阻止病情恶化;茵陈蒿、栀子、大黄、金钱草、田基黄等,大队清热利湿通腑药物合用,利湿通腑、前后分消,则可使湿热疫毒速从二便出,邪气祛,则诸病可解;肝主藏血,湿热疫毒内侵肝胆,肝疏泄失常,则瘀血内停,瘀血不去,可使黄疸加深,方中大黄、白茅根活血化瘀,使瘀祛黄退;牡丹皮、犀角,凉血开窍。若见热陷心包症候,当急投清营凉血之品,增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若腑实证不明显者,可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随证加减。
【来源】李昌源. 重症肝炎的中医临床治疗[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8(1):17-18.
2.下瘀血合犀角地黄加减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犀角9g,桃仁9g,生地黄30g,地鳖虫9g,生大黄24g,牡丹皮12g,连翘12g,黑大豆30g,对坐草30g(大叶金钱草),黄连6g,龙胆草9g,栀子9g,田基黄30g,茵陈蒿30g,白茅根30g。
【功效】清热解毒化湿,清营凉血散瘀。
【主治】重型肝炎,证属急黄。症见:黄疸迅速加深,目肤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其色如金,烦躁或见谵语狂躁,发热,腹胀满,胁痛,厌食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此方乃姜春华名老中医治疗重型肝炎的经验方。中医认为,此病由于热毒所致,或天行疫疠造成。姜老认为,治疗须以猛药重剂直接截断病邪入侵,迅速扭转病势,不能再守卫气营血之分,而将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散瘀合为一方。方中犀角,其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力甚强;大黄,清热解毒,攻下邪热,亦具凉血散瘀之功;黄连、龙胆草、栀子、连翘,皆清热解毒利湿之药,大清心、肝、肾三焦之火邪;生地黄,凉血养阴清热,经临床验证治疗传染性肝炎特别是降低谷丙转氨酶有较显著的效果;牡丹皮、白茅根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地鳖虫,《神农本草经》说其能治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桃仁,主祛瘀血,药理证明桃仁有抗凝血作用及溶血作用;对坐草,清热利湿,治黄疸,消结石,药理证明有促进黄疸排泄的作用;茵陈蒿、田基黄,经临床证实对急性肝炎有很好的退黄除湿作用;黑大豆,《别录》说其“主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下瘀血”。全方既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除病毒,又以凉血散血,改善肝脏的病理变化,力求挽救危急重症。
【来源】张云鹏.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姜春华[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9-60.
3.清化逐水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半边莲30g,猫须草20g,玉米须20g,地胆草30g,荠菜20g,薏苡仁30g,厚朴6g,莱菔子10g,茵陈蒿30g,郁金10g,茯苓皮30g,猪苓15g,田三七粉冲服2g,葶苈子12g,大腹皮10g,泽泻15g,琥珀粉冲服2g。
【功效】化瘀逐水,泻火解毒。
【主治】重型肝炎,属毒陷脾肾证。热毒内陷证者,迅速出现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或胀或痛,小便短赤,甚至癃闭,大便秘结或有肝臭,舌质红绛或紫绛,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此方乃康良石名老中医治疗毒陷脾肾型重型肝炎的经验方。方用泻火解毒、化瘀逐水的半枝莲,合茵陈蒿、郁金、琥珀、田七、玉米须、猫须草加强清热化湿,化瘀行水,利胆退黄之效;配猪苓、薏苡仁、茯苓皮、腹皮、地胆草、葶苈子更能发挥通调水道,渗湿消肿,共达行气化瘀以泄水湿,清热泻火以消疸胀。若尿癃便秘者,加牵牛子10g,郁李仁10g,二味捣如泥同煎,以利水走别道,增强逐水之功;若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或嗜睡者,可加至宝丹或牛黄丸,以开窍醒神,泻火解毒。
【来源】康俊杰,康素琼. 肝脏七病诊断与治疗.康良石医案选[M]. 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79-80.
4.加减黄连解毒汤合牛黄丸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黄连10g,黄芩10g,龙胆草10g,蚤休6g,败酱草20g,板蓝根20g,蒲公英30g,水牛角30g,栀子根60g,茵陈蒿30g,郁金10g,玄参15g,万氏清心牛黄丸4粒,白花蛇舌草30g。
【功效】凉血救阴,泻火解毒。
【主治】重型肝炎,属热毒内陷证。症见:高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宁,黄疸迅速加深,身目较快呈深金黄色,且极度疲惫困重,胁灼胁痛或胁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频繁,小便短赤色深,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多黄燥,脉弦大或弦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送服万氏清心牛黄丸2粒。
【处方总结】本方既取黄连解毒汤之意,通泄三焦火毒,又用疏利肝胆、解毒退黄的栀子根、茵陈蒿、白花蛇舌草、郁金;并依据“泻火必先清心”,用清心牛黄丸合胆草、蚤休直折肝胆之火并消肿解毒,加入败酱草、蒲公英、板蓝根,更提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妙在早用凉血养阴的水牛角、玄参,以拯救受邪火逼灼之营阴。
若高热不退者,可加羚羊角2~3g(冲服),金银花10~15g,连翘10~15g,以清解肝热邪毒;若有嗜睡状态或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者,清心牛黄丸可改用至宝丹,增强开窍醒神,清热解毒;若恶心、呕吐频繁或食入则吐者,加半夏10~20g,竹茹10~20g,以和胃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用生大黄粉30g,调开水保留灌肠,以泻火解毒,通腑泄热;若口渴不解者,可加石斛10g,芦根10g,麦冬10g,以存津止渴;若有出血倾向者,加紫珠草30g,仙鹤草30g,凉血止血,以防暴衄;若有臌胀趋势者,加半边莲30g,玉米须30g,以清热解毒,利水退黄消肿,防臌胀日重。
【来源】康俊杰,康素琼. 肝脏七病诊断与治疗.康良石医案选[M]. 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74-76.
5.至宝牛黄合加减清宫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及古方新用
【组成】石菖蒲6g,郁金10g,玄参15g,莲子心10g,鲜竹心15g,金银花15g,连翘15g,水牛角30g,麦冬15g,茵陈蒿30g,栀子根60g,至宝丹或牛黄丸2粒
【功效】开窍醒神,泻火解毒。
【主治】重型肝炎,属毒陷心包证。症见:迅速出现喜卧嗜睡,神志朦胧不清,或由烦躁不宁继而狂躁不安,出现神昏谵语,舌紫有裂痕,起芒刺,或伴肝臭,脉弦细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服一粒至宝丹或牛黄丸。
【处方总结】方用牛黄丸,具清心、泄热、凉血、泻火解毒,并辟秽、开闭、豁痰、通窍醒神为主;配清心解毒、养阴生津的清宫汤以泄心包之邪热;合泻三焦、凉肝胃、利膀胱的栀子根、茵陈蒿解毒退黄;与郁金、石菖蒲配伍,更增强芳香开窍的功能。若瘛疭痉厥者,加服羚羊角5g(磨汁),钩藤10g,蝉蜕5g,麦冬15g,生地黄15g,龟板15g,五味子6g,水煎,每日1剂,与牛黄丸合清宫汤交替,以增强凉肝息风;若痰涎壅盛者,再加珍珠母30g,川贝母10g,竹沥汁一杯,猴枣散,以息风化痰。
【来源】康俊杰,康素琼. 肝脏七病诊断与治疗.康良石医案选[M]. 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77-78.
6.解毒化瘀汤、凉血化瘀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解毒化瘀汤
【组成】茵陈蒿30g,白花蛇舌草30g,赤芍30g,丹参30g,田基黄15g,栀子10g,郁金10g,石菖蒲10g,木通10g,枳壳6g,生甘草5g,生大黄后下 10~15g。
凉血化瘀汤
【组成】赤芍60~80g,丹参30g,葛根30g,茵陈蒿30g,牡丹皮20g,半枝莲20g,茜草15g,白花蛇舌草15g,虎杖15g,生大黄后下15g。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伴重度黄疸、重型肝炎以及淤胆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属急黄证。症见:黄疸迅速加深,全身皮肤巩膜深度黄染如金,小便短赤如浓茶,伴神倦乏力,胸闷不饥,少食腹胀,恶心厌油,肝区疼痛,甚则呃逆频作或现腹水,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谌宁生名老中医认为,重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关键在“瘀”、“毒”二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而毒与瘀又可互为因果。针对“毒瘀胶结”这一病机,其提出重型肝炎的治疗法则“重在解毒,贵在化瘀”,采取快速截断治疗的果断措施,以阻断瘟邪热毒侵入营血,扭转病机,不致内陷心包。解毒化瘀汤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凉血活血化瘀,加强利湿退黄功效;而凉血化瘀汤则以凉血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辅;二方治则用药虽侧重不同,但基本法则一致,均具有强大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退黄的功效。谌老认为,赤芍和大黄为治疗重型肝炎之要药。
【来源】谌宁生,孙克伟. 试谈重型肝炎辨证论治之经验[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3):163-164.
7.丹黄方
出处:经验方
【组成】丹参30g,大黄15g。
【功效】化瘀解毒。
【主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辨证属毒盛血瘀型。症见:黄疸,神昏,乏力,纳差,腹胀,胁痛,大便不爽,舌红绛或有瘀点、瘀斑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服用。
【处方总结】此方为综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的文献,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味中药,既丹参、大黄,以2∶1的比例组方而成。大黄通里攻下,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具有排毒、抗菌消炎之功;丹参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具有减轻中毒性肝损伤和改善肝脏微循环的作用,针对肝衰毒盛血瘀的成因合而用之,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减轻中毒性肝损伤和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再生,防治肝衰竭之效。
【来源】梁红梅.丹黄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
8.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出处:古方临床新用
【组成】茵陈蒿60g,栀子10g,大黄10g,黄连10g,黄柏6g,黄芩6g,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30g。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
【主治】重型肝炎,属热毒炽盛证型。症见:黄疸急起,迅速加深,黄色鲜明,如橘子色,高热烦渴,呕吐频作,脘腹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而干,苔黄少津,脉弦大。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方中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并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加强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全方大队清热解毒祛湿药合用,使湿热毒邪迅速溃退。若热毒重者,加虎杖30g;若见出血伴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以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治疗。
【来源】杨丽华,曹廷华. 重型肝炎新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0.
9.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
出处:古方临床新用
【组成】清瘟败毒饮:生石膏120g,知母9g,犀角(现用水牛角代)15g,生地黄15g,玄参9g,牡丹皮9g,赤芍9g,黄连12g,黄芩9g,栀子9g,连翘9g,竹叶9g,桔梗9g,甘草9g。
普济消毒饮:黄连15g,黄芩15g,牛蒡子3g,连翘3g,薄荷3g,僵蚕2g,玄参6g,马勃3g,板蓝根3g,桔梗6g,甘草6g,陈皮6g,升麻2g,柴胡6g。
【功效】清热解毒,除瘟退黄。
【主治】急性重症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属湿热毒邪弥漫三焦之热毒内陷证。症见:发热或高热,重度黄疸,黄色鲜明,迅速加深,精神萎靡,头晕头沉,肢体困重,极度乏力,食欲大减或无食欲,恶心、呕吐,胁肋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腹部膨隆,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褐厚燥或焦黑起刺,脉洪大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清瘟败毒饮,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大热;犀角、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甘草解毒,调和诸药;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生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普济消毒饮,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泄上焦之热毒,为主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上焦风热,为辅药;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解热毒,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协助诸药上达头面,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效。
本方用于身热不畏寒、胸痞、心烦、口燥、小便黄赤、苔黄腻等湿热证,于上方加入茵陈蒿;热毒内蕴之重症,上方去知母,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大黄等。
【来源】钱英. 肝炎论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5-167.
10.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出处:古方临床新用
【组成】清营汤:犀角30g,生地黄15g,丹参6g,玄参9g,麦冬9g,竹叶3g,黄连5g,金银花9g,连翘6g。
犀角地黄汤:犀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
【功效】清营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急性重症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属湿热毒邪伤营入血、迫血妄行之热毒入营证。症见:高热不退或高热夜甚,重度黄疸,黄色鲜明,迅速加深,小便短赤,举动失常,性情改变,嗜睡或心烦不寐,躁动不安或神志时清时昧,有时谵语,频繁呕吐,腹胀如鼓,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呕血,便血,可闻及肝臭,肝浊音界有缩小之趋向,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清营汤,方中犀角、生地黄、丹参清热凉血;玄参、麦冬养阴清热;竹叶、黄连、金银花、连翘清泄气分之邪,兼解温热之毒。合而用之,以奏清营解毒、凉血止血、泄热护阴之效。
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止血、化斑;生地黄协同犀角清热凉血,加强止血,而且还能滋阴养液,补救阴液;芍药和营敛阴,与犀角、生地黄同用亦加强了止血功能;牡丹皮清热凉血而散瘀,与犀角、生地黄同用可化瘀止血。
临证时,若见发热不高(38℃左右),苔黄而燥或无苔,脉细数,为热邪伤阴,津液受劫,宜用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可用60g水牛角代替,去丹参易为丹皮,并加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以增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若黄疸斑疹衄血,兼见高热壮热(39℃以上),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有力,宜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蒿、大黄、板蓝根、半枝莲、茜草、白茅根等。
【来源】钱英. 肝炎论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