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中心构筑实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物流基本知识

2.1 何谓物流

2.1.1 概述

仓储是指物资实体的存放,其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资处于静态。物流是指物资及其载体的物理移动过程,其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物流使商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发生位置转移,只要有交易必定有物流活动。也可以说,物流是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的物理性移动,是从供应者到使用者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传递的过程。物流活动本身一般并不创造产品价值,只创造附加价值。但是,任何产品生产出来后,都要经过搬运装卸、包装、保管、运输到消费者的基本过程。随着物流过程就会产生费用、时间、距离以及人力、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图2-1为流通构成,物流包括运输和保管,运输解决距离、保管解决时间,商流解决商品所有权问题。图2-2为消除时间和地区距离的物流功能。

图2-1 流通构成

图2-2 消除时间和地区距离的物流功能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当初被称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连接生产和消费间的桥梁”“后勤保障系统”。图2-3所示为流通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图2-3 流通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订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物流就不仅是生产与消费间的桥梁,而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销售、信息控制等功能融为一体。这不同于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传统物流概念,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图2-4所示为物流发展到物流一体化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控、传感器、条形码、光电、卫星定位、ID、RFID和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物流中的应用,物流工程和管理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一体化水平,即现代化物流。

图2-4 物流发展过程

图2-5为构成物流的六大基本活动,即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这也是物流中心的六大基本功能。

图2-5 物流六大基本活动

2.1.2 物流的实质和作用

1)保值 物流具有保值作用。物流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起到产品的保值作用,即保护产品的存在价值,使该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

2)节约 优质物流活动,能够节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能源,同时也能够节约费用。比如,集装箱化运输,可以简化商品包装,节省大量包装用纸和木材;实现机械化装卸作业,仓库保管自动化,能节省大量作业人员,大幅度降低成本。

3)缩短距离 物流的实质在于克服时间间隔、距离间隔和人的间隔。现代化物流在缩短距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外制造企业早就认识到了物流是企业竞争力的法宝,优质物流是实现零库存、零距离和零流动资金占用,提高用户服务质量,构筑企业供应链,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只有建立现代物流结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5)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为连锁商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计算机网络,将超市、配送中心和供货商、生产企业连接,能够以配送中心为枢纽形成一个商业、物流业和生产企业的有效组合。有了计算机迅速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分析,通过配送中心的高效率作业、及时配送,并将信息反馈给供货商和生产企业,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高能量的商品流通网络,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够大大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降低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6)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公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物流与环保有密切关系。先进物流系统可以减少空气和噪声的污染、净化环境和空气、缓解交通阻塞等。

7)创造社会效益和附加价值 实现装卸搬运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解放生产力。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创造了社会效益。

关于物流创造附加值,主要表现在流通加工方面,比如,把钢卷剪切成钢板、把原木加工成板材、把粮食加工成食品、把水果加工成罐头,拆包分包、打价贴标以及名烟、名酒、名著、名画等都会通过流通加工,使装帧更加精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欣赏性和附加价值。

2.1.3 物流的大体分类

(1)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即在很大空间范畴内具有宏观性的物流活动。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的社会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2)微观物流

消费者和生产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即发生在较小地域或空间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针对某一种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也是微观物流。我们经常涉及的下述物流活动皆属于微观物流,即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生活物流等,微观物流研究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因此,微观物流是更贴近具体企业的物流。

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的区别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它属于宏观物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物流,它属于微观物流。从国家或地区等大范围内全局性地研究和操作物流问题叫宏观性物流。因此,宏观物流要讨论的问题是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流通构造、物流路径、运输机构、物流中心布局等。另一方面,微观物流研究的问题是流通的活动主体制造商和流通业者、运输企业各自是如何操作物流或者如何把不同的商品送到不同用户手中等。

把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完全区别开来较为困难,流通路径问题和各种商品的问题既是宏观问题,也是微观问题。总之,宏观的着眼点是国家的或地区性的整体物流,微观是从企业经营看物流。于是,宏观物流考虑的问题是运输结构和作为产业布局的物流据点,还有物流行政等;微观物流处理的问题是企业的物流系统网络、流通中心等内容和计算物流成本等物流管理。

(3)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并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活动。社会物流涉及在商品的流通领域所发生的所有物流活动,因此社会物流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所以也称之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伴随商业活动的发生、物流过程通过商品的转移,实现商品的所有权转移,这是社会物流的标志。

社会物流是企业外部的物流活动的总称。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活动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大领域。其研究在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综观性和广泛性。

(4)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典型的微观物流活动。企业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这样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所以,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构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

生产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对生产过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与控制。

(5)国际物流

1)定义 国际物流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现代化物流活动。

广义的国际物流研究的范围包括国际贸易物流、非贸易物流、国际物流投资、国际物流合作、国际物流交流等领域。其中,国际贸易物流主要是指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非贸易物流是指国际展览与展品物流、国际邮政物流等;国际物流合作是指不同国别的企业共同完成重大的国际经济技术项目的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投资是指不同国家物流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交流则主要是指在物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

狭义的国际物流主要是指当生产消费分别在两个或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对货物(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物。

国际货运以及国际运输都属国际物流,国际物流企业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的行业称为国际货运,也有的称国际运输。

2)特点

①物流环境差异。这些差异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较大,特别是物流软环境;不同国家的法律不一定完全适合国际物流,甚至有碍国际物流发展;不同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异会造成国际物流在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无法应用某些高科技而迫使国际物流系统水平下降;不同国家标准不同,也会造成国际间物流“接轨”困难,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此外,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情、人文环境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局限。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使同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增加物流难度和系统复杂性以及物流成本。

②物流系统范围大。国际物流涉及国家多、地域广、空间大、国内外因素多,所需时间更长,增加了国际物流复杂性和风险度。

③国际物流必须拥有支持国际物流的国际化信息系统。但是建立国际信息系统难度大、管理难、投资大。特别是世界上的各地区物流信息水平参差不齐,为建立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建立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较好方法是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

④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统一标准是国际间物流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瓶颈较多。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集装箱、冷藏容器及条码技术等均统一标准。这就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和转运难度。不执行统一标准的国家,在转运、换车底等许多方面要耗时长和费用高,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能力。

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系统比其与亚、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3)国际物流发展趋势与特点

①集成化国际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的集成化,是将整个物流系统打造成一个高效、通畅、可控制的流通体系,以此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达到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适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可以说,过去物流企业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群物流企业与另一群物流企业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一个物流体系与另一个物流体系的竞争。物流企业所参与的国际物流系统的规模越大,物流的效率就越高,物流的成本就越低,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这种竞争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②网络化国际物流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物流过程是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本质特征。信息化与标准化对当前国际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影响。同时,又由于标准化的推行,使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获得了广泛的支撑,使国际物流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物流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加强了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连接。现代国际物流在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共同支撑下,借助于储运和运输等系统的参与和各种物流设施的帮助,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使国际物流覆盖面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③国际物流标准统一化。把国际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器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各系统内分领域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寻求国际物流大系统标准的统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相互接轨,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体系相一致。否则,加大与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增加了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工作量。在高额关税和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外贸物流成本。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促进了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的建立。一些国际物流行业和协会,在国际集装箱和EDI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对物流的交易条件、技术装备规格,特别是单证、法律条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使物流的国际标准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国内标准,使国内物流日益与国际物流融为一体。

④国际物流配送精细化。物流是联系供应链及供需双方的交换纽带,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要求物流响应速度快和协同配合能力强。即要求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信息、全面跟踪和监控需求过程,及时、准确、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所谓协同配合能力,即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与供应商和客户实现实时的沟通与协同,使供应商对自己的供应能力有预见性,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价格和服务;使客户对自己的需求有清晰的计划,以满足自己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⑤国际物流园区更加便利化。为了满足国际贸易需要,诸多工业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自动化仓库以及国际物流园区。这些园区靠近大型港口、机场、交通枢纽,依托这些重要交通要道,成为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并为国际贸易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如日本,为了提高中心港口和机场的国际物流功能,重点在京滨港、名古屋港、大阪港、神户港进行超级中枢港口项目建设,对成田机场、关西机场、羽田机场进行扩建,并在这些国际中心港口和空港附近设立物流中心,提高国际货物的运输和处理能力。这些国际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保税区的功能。此外,港口还实现24小时作业,国际空运货物实现24小时运营。在通关和其他办证方面,也提供许多便利。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实际上是货物在两个关税区的转接和跨国界的流动,要实现国内和国际的流通体系的无障连接,必须减轻国际物流企业的负担、简化行政手续、提高通关的便利化程度。日本在这方面实行了同一窗口办理方式,简化了进出口以及机场港口办理手续,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检疫、安全性和通关检查。因此,在机场、港口建立保税区、保税仓库,是便利化国际物流园区提供“点到点”、“一站式”的最佳服务。

⑥国际物流运输更加现代化。运输与仓储是保证国际物流的主要举措。为了提高国际物流竞争力,必须拥有现代化仓储和运输系统,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等物流设施和设备来提高物流速度和效率。通过现代化的海路、空运、铁路、公路的“立体化”运输体系,来实现国际物流的快速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发达国家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开发新的运输和装卸机械、改进运输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等。高物流效率的美国物流模式将各种新技术有机融入具体物流运作中,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集成化和便利化,使国际物流良性循环、速增效益。

4)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要求 

①高质量。国际贸易品多为精密的仪器仪表及设备、医药及其他高附加值品等。随着高附加值、高精密度商品流量的增加,对物流工作质量也提出了安全、快速的更高要求。

②高效率。通过国际物流履行国际贸易合约,而在整个物流活动中涉及不同运输工具、多种运输方式以及装卸搬运等多重环节的衔接,这就要求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物流效率。

③安全性。国际物流所涉及的环节多、风险大、情况复杂,要受到自然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物流活动的安全进行。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保证国际物流安全、有效的运行。

④经济性。国际物流费用是国际贸易交易中的一项重要开支,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物流的环节多、运期长。这就要求国际物流企业选择最佳的物流方案,控制物流费用,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物流开支,提高国际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6)区域物流

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活动都叫区域物流。它们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即区域物流是指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而建立的适应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实现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区域物流主要由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区域物流信息支撑体系和区域物流组织运作体系组成。

区域物流产业的概念是:物流涵盖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所有的工农业产品除加工与生长期间外,几乎都处于物流过程之中。

广义地讲,物流产业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基础产业 这个产业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的交汇点与节点以及理货终端构成,为各个经济系统运行提供物流基础设施,是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主要物流设施包括车站、货场、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线、公路、仓库等。充分整合物流运力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和增量资源浪费是其重要的设计原则。

2)物流装备制造业 这是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大体上可划分为集装设备生产行业、货运汽车生产行业、铁路货车生产行业、货船行业、储存与搬运设备制造业等。物流装备制造业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

3)物流信息业 这个产业由提供物流系统软硬件及系统管理等产品与服务的行业组成,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有机结合。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它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

(7)特殊物流

在专门的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中,既有一般物流规律又具有特殊的制约因素、应用领域、管理方式、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活动,称为特殊物流。特殊物流活动的产生是社会分工深化、物流活动合理化和精细化的产物,在保持通用的、一般的物流活动前提下,能够有特点并能形成规模,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物流便会形成本身独特的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

特殊物流的研究对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特殊物流可进一步细分如下:按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有水泥物流、石油及油品物流、煤炭物流、腐蚀化学物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按数量及形体不同有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产品物流,超大、超长型物物流等;按服务方式及服务水平不同有“门到门”的一贯物流、配送等;按装备及技术不同有集装箱物流、托盘物流等;对于特殊的领域有军事物流、废弃物物流等;按组织方式,有加工物流等。

可以说,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