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莓蓝莓树莓黑莓病害
(1)草莓病害
学名Fragaria ananassa Duch.,别名凤梨莓,是蔷薇科草莓属中能结浆果的栽培多年生草本植物。
草莓育苗期的死棵
近两年发现草莓生产上苗期死棵十分严重,生产上草莓苗越来越难育,苗子的价格也越来越高,有的涨到了1元钱1棵,说明现在育苗死棵确实严重。
草莓育苗死棵从开始出现症状到病株全部死亡,往往只有3~4天。河北、北京、山东种植草莓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到9月初进行定植。草莓育苗现在都是采用匍匐茎分苗,一旦发病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浸染,且传播速度快,生产上从定植母株前就开始预防十分必要。
草莓死棵
说起草莓育苗期死棵的病原十分复杂,说法不一,有关资料上报导的有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aolani ),有的说是一种疫病(phytophthora sp.),山东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徐作珽研究员认为是一种腐霉菌(Pythium sp.)和苗期炭疽病与发病条件频繁出现共同作用的结果。此间日夜温差大,恰逢高温,菌种类多,数量大,草莓根系养护不到位,抗病抗逆能力不强,几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上述病原、发病条件、植株长势弱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主因,病原侵入草莓根部引起根部病害发生。
(1)从消除病原角度进行防治。分苗用地不要用重茬地,分苗前要整体进行土壤消毒,每667m2可用石灰氮20kg对水5~10倍洒到土壤上,然后用地膜覆盖7~10天;要选用没病的健康母株进行分苗。现在生产上多数人都是直接用当年大棚内种植的草莓老苗作母株进行育苗,这样做的结果是老苗分出来的苗子要比小苗分出的苗子差很多,而且容易带菌。生产上要设法购买4~5代的脱毒苗作为母株来进行分苗。因为4~5代脱毒苗成本较低,分出的苗子质量也不错。(2)从切断病菌传播途径进行防治。分苗地一定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防止雨水浸入苗棚内,死棵多在下雨之后发生,因此每次下雨后必须要喷药预防。母株定植时,每667m2用1kg77%硫酸铜钙(多宁)+600g甲基托布津或70%噁霉灵混合30kg细土,拦匀沟施到分苗行内。(3)从提高草莓抗逆性进行防治。母株定植后要注意养护根部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可在匍匐茎进入快速生长期用多宁500倍液、甲基托布津300倍液混加阿波罗963养根素1000倍液喷淋草莓根部杀菌促根,需喷淋或灌根2~3次,隔10~15天1次。(4)发病重的地区,进入高温季节注意用遮阳网育苗。移栽前用70%甲基托布津600g+77%硫酸铜钙(多宁)1000g拌30kg细土做好土壤处理,移栽后用70%噁霉灵5g+70%甲基托布津15g对水15kg单棵灌根,每棵0.5kg药液。或用多宁+甲基托布津+963养根素单棵灌根,同时还要注意用百可得预防地上病害。(5)草莓连作以3年为宜,不可时间过长,否则上述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草莓蛇眼病
又称草莓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大多发生在老叶上。病斑外围紫褐色,中央褪为灰白色或灰褐色,直径1.5~2.5mm,具紫红色轮纹,病斑表面生白色粉状霉层,后生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座。
草莓蛇眼病典型症状
草莓蛇眼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Ramularia tulasnei ,称杜拉柱隔胞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分生孢子梗丛生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圆筒形,无色单胞,或具隔膜1~2个。
以菌丝在被害枯叶病斑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生育适温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
(1)选用优良品种如戈雷拉、因都卡、明宝等。(2)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被害叶集中烧毁。(3)定植时汰除病苗。(4)发病初期喷淋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62.25%代·腈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共喷3次。
草莓褐色轮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或不整形,直径达1cm或更大,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具明显同心轮纹。病斑上生有很密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的叶片变黄褐色或干枯。南方发生在12月~翌年4月,北方6~7月发生,常延续到9月底。草莓假轮斑病与轮斑病近似,病斑有时现黄色晕环,病部小粒点褐色或黑褐色。
草莓褐色轮斑病病叶
草莓褐色轮斑病菌分生孢子器剖面
Phomopsis obscurans ,称昏暗拟茎点霉,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异名 Dendrophoma obscurans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壁薄,膜质,直径104~311μm,孔口直径6.6~13.2μm。分生孢子梗可分枝,长8.3~26.4μm,瓶梗式产孢。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透明,有1~2个油点,大小(5~8.3)μm×(2~3)μm。病菌生长温度15~35℃,最适温度25~30℃,低于10℃几乎停止生长。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病菌于翌年4~5月份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扩大。湖南一带,4月下旬均温17℃开始发病,5月中旬后逐渐扩展,5月下旬至6月进入盛发期,7月下旬后,遇高温干旱,病情受抑,但如遇温暖多湿,特别是时晴时雨反复出现,病情又扩展。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如上海早、华东5号、华东10号、美国红提等。(2)植前摘除种苗上的病叶,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min,待药液晾干后栽植。(3)田间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或62.25%代·腈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福悬浮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草莓V型褐斑病
为害叶片和果实。老叶染病,初生紫褐色小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四周暗绿色至黄绿色。嫩叶发病从叶顶开始,沿中央主脉向叶基呈V字形或U字形扩展,病斑褐色,四周浓褐色,病斑上常现轮纹,后期病部密生黑褐色小粒点,严重时全叶枯死,该病与轮斑病相似,需检视病原进行区别。
草莓V型褐斑病病叶
Gnomonia fructicola (Arnaud)Fall,称草莓日规壳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壳常在土壤中形成,子囊孢子长纺锤形,双胞无色。无性态为Zythia fragariae Laib.,称草莓鲜壳孢,属真菌界无性型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叶面,聚生或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稍有突起,器壁淡黄色或黄褐色,膜质,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112~144μm;器孢子圆柱形,无色透明,单胞,正直,两端钝圆,内含油球2个,大小(5~7)μm×(1.5~2)μm。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秋冬时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引起草莓发病,温室、塑料大棚发病较重,冬季人工加温后病情加重,早春蕾花盛期,温室内外温差大,光照较差,叶组织比较柔弱则易发病。露地栽培春季潮湿多雨地区易诱发该病流行,尤其是大水漫灌,可加大该病发生和流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福弱、芳玉发病重;新明星、达娜、高岭等品种较抗病;晚道、红鹤、春香、宝交等品种属中间类型。
(1)选用达娜、高岭等耐病品种。(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老枯叶,集中烧毁或深埋。(3)加强棚室温度和湿度及光照管理,适时、适量通风换气,防止湿气滞留,减少棚膜和叶面结露,用1%白面水剂喷洒在棚顶上,隔30天1次,可防止普通膜和防老化膜内表面产生水滴。(4)发现零星病叶开始喷洒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3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倍液。
草莓生叶点霉叶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生在叶片上的病斑初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紫褐色,直径2~8mm,病部生有很多小黑粒点,严重时叶片变黄后干枯。生在叶尖、叶缘上的病斑较大,直径20mm,中央褐色,边缘紫黑色,具轮纹,上生小黑点。
草莓生叶点霉叶斑病初期病叶
Phyllosticta fragaricola ,称草莓生叶点霉,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天气或栽植过密、田间湿度大则发病重。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适于保护地的品种有金明星、静香、丰香、明宝、春香、上海早、宝交早生、华东10号等。(2)植前摘除种苗上的病叶,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min,待药液晾干后栽植。(3)田间在发病初期喷洒20%唑菌酯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草莓褐角斑病
又称草莓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暗紫褐色多角形病斑,扩展后变成灰褐色,边缘色深,后期病斑上有时现轮纹,病斑大小约5mm。
Phyllosticta fragaricola ,称草莓生叶点霉,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直径183~200μ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平滑,大小(5~6)μm×(1.5~2)μm。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草莓病残体或病株上越冬,翌春雨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落到草莓上以后,经几天潜育即发病,生产上5~6月发病重。美国6号草莓发病较重。
(1)选用宝交早生、新明星、金明星等较抗病的品种。(2)栽植前将草莓苗置入7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500倍液液中浸苗15min,取出后晾干栽植。(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多·福悬浮剂600倍液,隔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草莓褐角斑病病叶
草莓紫斑病
又称叶枯病、焦斑病,我国草莓种植区时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初生紫黑色浸润状小点,用放大镜观察可见侵染点的叶脉先坏死,黑紫色,后受害叶脉的叶组织呈深紫色。病斑扩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不规则状深紫色斑块。病斑外缘呈放射状,常与邻近的病斑融合,有的病斑周围有黄晕。数日后病斑中部变革质,呈茶褐带灰色枯干。
Marssonina fragariae ,称草莓盘二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盘二孢属。分生孢子弯曲,基部平截,顶端尖,(16.5~29)μm×(5.5~8)μm。有性态为Diplocarpon earliana ,属真菌界子囊菌门。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株或落地病残株上越冬,翌春放射出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发病,还可通过病苗传播到异地。该病属低温型病害,早春或秋季雨露多易发病,缺肥、苗弱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福弱、幸玉发病重。
(1)选用达娜、新明星等较抗病的品种。提倡起垄栽培,适当密植,适时摘除老叶。(2)在施足腐熟有机肥的基础上花果期增施磷钾肥,科学灌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喷洒75%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草莓紫斑病病叶
草莓黑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浆果。叶片染病,产生黑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直径5~8mm,略呈轮纹状,病斑中央灰褐色,病斑外围常现黄色晕圈。叶柄、匍匐茎上生褐色小凹陷斑,当病斑绕叶柄或茎1周时,叶柄、茎折断,病部缢缩。浆果染病生黑色斑,上生黑色烟灰状霉层,病斑较浅,失去商品价值。
Alternaria alternata ,称链格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链格孢属。
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植株上或落地病组织上越冬,借种苗传播。空气中的链格孢也可进行侵染。高温、高湿天气易发病,雨日多或田间湿气滞留发病重。
草莓黑斑病(邱强)
草莓黑斑病果实
(1)选用抗黑斑病的草莓品种。(2)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烧毁。(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6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2~3次。
草莓拟盘多毛孢叶斑病
叶片上产生红褐色病斑,后中央浅褐色,有轮纹,边缘有明显的暗褐色坏死带。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广州5月发生。
Pestalotipsis adusta ,称烟色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拟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生在叶面上,盘状,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黑色,直径240~350μm。产孢细胞圆柱形,无色。分生孢子纺锤形,少数椭圆形,4个隔膜,(12~24)μm×(5~7)μm,中间3个细胞榄褐色,顶细胞圆锥形,无色,顶生2~3根附属丝,长10~12μm,基细胞无色,有2~5μm的短柄。除为害草莓外,还侵染茶属,引起轮纹病。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或雨水溅射传播,在水滴中萌发侵入叶片,产生新的病斑。华南5月发生。
草莓拟盘多毛孢叶斑病
草莓拟盘多毛孢病菌
(1)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2)发病初期喷洒40%百·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草莓灰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上或叶缘生红紫色病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褐色斑,中央渐成灰白色,叶两面生暗色霉状物,即病菌子实体,严重时叶片枯死。广东1月发生。
Pseudocercospora fragarina ,称草莓假尾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子座球形,小,黑色,直径21.5~
草莓灰斑病
85.8μm;分生孢子梗17~39根,丛生,很短,密集,0~3个隔膜,褐色,不分枝,孢痕明显但很小,直径仅0.8~1μm,0~1个膝状节,顶端浅褐色,圆锥截形,(6.6~36.3)μm×(3.3~5.4)μm。分生孢子浅黄色至褐色,倒棍棒形,直或略弯,基部圆锥截形,顶端稍钝,1~5个隔膜,大小(17.6~66)μm×(2.6~4)μm。
病菌在保护地内或通过分生孢子器随残体越冬,条件适宜时病菌借浇水或随气条传播,棚温高于20℃或高温潮湿易发病。
(1)及时清除病残叶并妥善处理。(2)易发病品种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徒长。发病初期喷洒20%多·异菌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二氰蒽醌(二噻农)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不要过量,防止产生药害。
草莓灰霉病
灰霉病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世界草莓种植区均有发生,我国20世纪70年代发病逐渐加重,特别是南方采果期正值雨季,发病为害更重。草莓灰霉病发生之后,常造成花及果实腐烂,感病品种病果率30%左右,严重的达60%以上。保护地草莓是在一个大棚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空气流动性小、棚内湿度大、二氧化碳含量低、光照不足,很易发生灰霉病,尤其是花器、果实染病,常会造成很快腐烂,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对草莓产量、品质影响很大。
主要侵染花器和果实。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定形斑,并由花萼延及子房及幼果,终致幼果湿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柱头呈水渍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向果内扩展,致果实湿腐软化,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天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此病对产量影响很大,除为害草莓外,还侵害甜(辣)椒、番茄、黄瓜、莴苣等。
草莓灰霉病病果
生于草莓果实上的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康振生原图)
Botrytis cinerea Pers.∶Fr,称灰葡萄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病菌形态特征同葡萄灰霉病。有性型为富克葡萄孢核盘菌(Bot rytis fuckeliana )。
以菌丝、菌核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南方病菌可在田间草莓上营半腐生或在病残体上腐生并繁殖。其孢子借风雨、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气温18~23℃,遇连阴雨或潮湿天气持续时间长,或田间积水,病情扩展迅速,为害严重,尤其密度大,枝叶茂密的田块发病重,保护地较露地发病早。江苏、浙江一带3~4月发病,5月上旬达高峰,北方发病延迟。病菌直接侵染花瓣、叶片、果实,土表的病菌也可直接侵染果实。
(1)选用中国草莓1号、美国草莓3号、童子1号及红衣等优良品种。(2)注意选择茬口,最好与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3)药剂处理土壤,定植前667m2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kg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4)定植前深耕,可减少菌源,提倡高畦栽培,注意排水降湿。发现植株过密,应及早分棵,注意摘除病果和老叶,防止传播蔓延。(5)防治灰霉病从促进草莓花芽分化入手,提高草莓抗逆性,该病发生轻重受环境影响很大,环境条件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决定,人力难以控制扭转,只能降低棚内湿度,除尘增光弥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近年人们选用培育抗病性强的品种,提高植株抗逆性,如苗期控水、控肥促根系深扎,合理留果。遇有阴天多的年份,草莓花芽分化不佳,坐果难时,应在草莓栽植之后促进其生长发育,防止草莓休眠,须喷施赤霉素8~10mg/L,每隔15~20天一次,连喷2~3次,增强抗病力。也可喷洒海藻酸1000倍液或核苷酸1500倍液、或葡萄糖200倍液或全面营养叶面肥300倍液,均可快速补充草莓植株营养,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抗逆性,促进花芽分化,减少病害发生。(6)提倡用生物菌剂,加强病害防治,现在市场上提倡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多黏类芽孢杆菌等细菌制剂,均可产生抗生素,预防细菌、真菌病害发生。现在生产上可用枯草芽孢杆菌BAB-菌株发酵液、哈茨木霉,防治灰霉病,持效期长。用1亿CFU太抗“木子美”哈次木霉菌水分散粒剂。(7)草莓开花后及时将残花清理掉,提倡用吹雪机或风扇等产生的较强风力,把残花全部吹开,使其掉落地面,不与果实、叶片接触,成为预防草莓灰霉病的首选方法。(8)草莓对棚内空气、土壤湿度要求很严,空气相对湿度高于70%,草莓开花后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花药开裂较难,花粉萌发力降低,不利于坐果和果实的发育,设施内还易诱发灰霉病,因此必须注意通风排湿,只要温度不低于适宜的温度下限,应全力通风排湿,要坚持清晨、夜晚大风口排湿,防止灰霉病发生。(9)草莓在露地、促成或半促成栽培条件下,药剂防治最佳时期是草莓第一级花序有20%~30%开花,第二级花序刚开花时。有效药剂有41%聚砹•嘧霉胺水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要注意轮换使用,防其产生抗药性。
草莓丝核菌芽枯病
主要为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托叶和叶柄基部染病,叶倒垂,果数和叶减少,在叶片和花萼上产生褐斑,形成畸形叶或果,后期易遭灰霉菌寄生,该病表面产生白色至浅褐色蛛丝状霉,有别于灰霉病。
Rhizoctonia solani 称丝核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无性型丝核菌属。有性型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称瓜亡革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瓜王革菌属。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栽植草莓苗遇有该菌侵染即可发病。气温低及遇有连阴雨天气易发病,寒流侵袭或湿度过高发病重。冬春棚室栽培时,开始放风时病情扩展迅速,温室或大棚密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
草莓丝核菌芽枯病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2)不要在病田育苗和采苗。(3)适度密植。(4)棚室栽培草莓放风要适时适量。(5)合理灌溉,浇水宜安排在上午,浇后迅速放风降湿,防止湿气滞留。(6)现蕾后开始喷淋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7天左右1次,共防2~3次。(7)丝核菌芽枯病与灰霉病混合发生时,可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此外,可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薹素内酯3000倍液防治该病。
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初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致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叶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剖开根冠、叶柄、果梗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很长的菌丝。枯萎病与黄萎病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卷缩或畸形主要发生在高温期,有别于黄萎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fragariae Winks et Willams,称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在形态上都具有尖镰孢菌的共同特征,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呈淡青紫色或淡褐色绒霉;小型分生孢子肾形或卵形,无色,单胞或双胞,大小(5~26)μm×(2~4.5)μm;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至镰刀形,直或弯曲,基部具足细胞或近似足细胞,以3个隔膜的居多,大小(19~45)μm×(2.5~5)μm,5个隔膜的少,大小(30~60)μm×(3.5~5)μm;厚垣孢子球形,多数单胞,平滑或皱缩,顶生或间生,直径5~15μm。
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厚垣孢子在土中能存活5~10年。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菌,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生长发育,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发病温限18~32℃,最适温度30~32℃,连作或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致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品种间抗性有一定差异。土温15℃以下不发病,高于22℃病情加重。
草莓枯萎病病株
草莓枯萎病菌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
(1)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2)栽培草莓田,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轮作,效果更好。(3)草莓进入返青露芽至开花前开始追肥。随水灌施有机肥,如发酵好的人粪尿、沼液等速效氮肥,以加速植株生长。顶花序现蕾期追肥,此时若植株长势弱,可喷施尿素250倍液,若植株长势较旺,可喷施磷酸二氢钾300倍液,也可喷施硼酸300倍液,可提高坐果率及大果率。进入果实变白膨大期追肥,以氮、磷、钾混合为好,每半个月追施1次,每667m2追施磷酸二铵10kg,混加硫酸钾7kg,也可追施草莓专用复合肥,以及果实膨大素或着色素,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4)选用优良品种。适于保护地栽培的有静香、丰香、明宝、春香、宝交早生等。(5)每667m2用20%辣根素水剂4L或用辣根素颗粒剂(有效成分主要是异硫氰酸烯丙酯)(每平方米用20~27g)与土壤混匀,可有效防治草莓枯萎病及其他土传病害。(6)进行高温闷棚:在草莓栽植前于炎热的夏季,一般7~8月连作温室内,每667m2施粉碎的作物秸秆或其他堆肥1500~2000kg,撒施氰氨化钙50~60kg,深翻,使作物秸秆或堆肥与土壤均匀混合,然后起垄,垄宽60~70cm,地垄沟内灌水,灌水量以土壤处于饱和状态即可,用透明塑料覆盖垄面密闭闷棚15~20天,土壤温度达到40~50℃,可杀灭枯萎病菌,防治枯萎病。(7)发病初期浇灌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
草莓腐霉根腐病
腐霉能侵染草莓的幼苗引起烂种、猝倒、烂根、烂果等症状,局部田块常遭受巨大损失。
主要为害根和果实,根染病初呈水渍状,很快变黑腐烂,造成地上部植株萎蔫或死亡。贴近地面或贴地果实易发病,病部呈水渍状,后变褐色至微紫色,造成果实软腐,果面上长满白色棉絮状浓密的菌丝。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熟果略褪成微紫色,病果软腐,果面长满白色浓密絮状菌丝。叶柄、果梗染病症状类似。根染病后变黑腐烂,轻则土上部萎蔫,重则全株枯死。
草莓腐霉根腐病
草莓腐霉根腐病病果
Pythium ultimum Trow,称终极腐霉,属假菌界卵菌门腐霉属。菌丝多分枝,粗2.3~9.8μm。孢子囊多间生,近球形,直径13~30μm,常直接萌发长出芽管。藏卵器球形,大多顶生,少数间生,直径18~25μm。具侧生雄器1个,偶见2~3个,与藏卵器同丝生,无柄,少数有柄的异丝生或下位。卵孢子球形,直径13~19μm,壁平滑,不满器。菌丝生长适温为28~36℃。
终极腐霉多在土壤中,植株残体中及未腐熟的有机肥中存活和越冬,条件适宜时孢子囊释放出很多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健康的草莓苗定植后可从根部侵入引起发病。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易发病,生产上虽然降水不多,但高温条件下频繁浇水的田块易发病,重茬地土壤黏重发病重。
(1)工厂化育苗、统一供苗,栽植无病苗。(2)采用起垄或高厢种植,浇水改在10~14时,采用沟灌法,傍晚前落干。(3)发病重的地区棚室进行高温高湿闷棚。(4)秋季定植时用30%噁霉灵水剂600倍液浸根,生长期喷淋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霉·甲霜水剂600倍液、2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2000倍液。
草莓疫霉果腐病
该病主要为害根部、花穗、果穗,有时也为害叶片。初发病时,地上部症状不明显,生长中期表现生长差,株形松散,至开花期若天气、土壤干燥,则地上部呈失水状,逐渐萎蔫,根部早就发病,切开病根可见从外到内变黑腐烂,湿度大时病根上现白霉。花期染病,阴雨天花穗、果实很易染病,常呈开水烫状,1~2天内整穗变褐枯死。青果染病出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迅速扩展到全果。熟果染病病部褪色失去光泽,病健交界处出现变色带,致全果呈水渍状腐烂,病部产生稀疏白色霉状物。
Phytophthora cactorum ,称恶疫霉;P.citrophthora ,称柑橘褐腐疫霉;P.citricola ,称柑橘生疫霉,均属假菌界卵菌门疫霉属。恶疫霉菌丝分枝较少,宽2~6μm,孢子囊卵形或近球形,大小(33.3~39.5)μm×(27.0~31.2)μm;易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大小25.5~32.8μm;生长温限8~35℃,最适温度25~28℃。病菌生长温限6~35℃,适温25~28℃。
草莓疫霉果腐病病果
草莓疫霉果腐病病菌恶疫霉
1 —孢子囊; 2,3 —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4~6 —藏卵器、侧生雄器及卵孢子; 7 —藏卵器、围生雄器及卵孢子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遇水释放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染为害。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偏施氮肥发病重。
(1)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2)草莓园内,可用谷壳铺设于畦沟内,下雨时雨滴不会直接落到土壤上,反弹回来的水珠就不会带有病原菌,减少果腐病发生。(3)药剂防治。定植前用30%噁霉灵15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秋季定植时用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浸根。从花期开始喷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64%恶霜·锰锌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2.5%恶唑菌铜·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草莓炭疽病(草莓炭疽根腐病)
草莓炭疽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1931年Brooks首次报道,1995年法国Denoyes和Baudry报道在条件适宜情况下,草毒炭疽病造成草莓减产最高达80%。在我国该病时有发生,随种植面积扩大和设施密闭及高温高湿环境等造成草莓炭疽病发生日益严重,造成草毒减产30%,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2012年湖北草莓炭疽病平均发病率为41.7%,严重田块平均发病率为69%。
草莓炭疽病可为害草莓的根茎、叶片、叶柄、匍匐茎、花和果实。露地育苗的草莓,夏季如遇高温多雨,炭疽病主要危害地上部叶片、叶柄、匍匐茎和根茎,严重时造成成片死苗。草莓炭疽病根腐病最初症状是新生的2~3个叶片先表现萎蔫,傍晚可以恢复。当病情扩展迅速时,叶片仍为绿色,植株表现萎蔫,死后呈青枯状。如果病情发生不很迅速,叶片边缘先失水,变褐,植株逐渐萎蔫,最后死亡。当把萎蔫症状的病株根茎剖开,可见切面呈红褐色较硬的腐烂或产生红褐色条纹。当把根部纵切,可见腐烂的根尖中部变红,最终变色延伸到根茎。该症状与草莓红中柱疫霉根腐病易混淆,应注意鉴别。叶片染病产生3~7mm深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凹陷溃疡斑;果实染病产生近圆形病斑,褐色至暗褐色,凹陷,呈软腐状,后期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团。
主要有三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称胶孢炭疽菌;C.autatum ,尖孢炭疽菌和C.fragariae ,草莓炭疽菌,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炭疽菌属。3种炭疽菌侵染位点不同,侵染力也有差别。胶孢炭疽菌、草莓炭疽菌主要侵染叶片、匍匐茎和叶柄;而尖孢炭疽菌主要侵染果实,引起果腐炭疽病,尤其是塑料薄膜覆盖的草莓发病率高。
病菌在病残体组织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斑上的黏质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溅射传播,由分生孢子侵染。江西省上半年发病较下半年重,大棚比露地重,育苗中后期比大田发病重,每年4月上、中旬至6月发病,5~6月是发病高峰期。7月发病渐少。发病适温28~32℃,高温多雨易发病;连续降雨1周转晴,通风透光不好湿度过大易流行成灾。
草莓炭疽病病果
草莓炭疽病根茎部剖面
草莓炭疽根腐病引起的植株萎蔫(左侧植株)
草莓炭疽病叶片发病症状
(1)选用抗病品种。高抗炭疽病的新品种有森格纳、甜查理、莫哈维3个品种。本尼西亚、坎东噶为抗病。(2)不宜连作,提倡水旱轮作,采用三沟配套栽培。合理密植,采用草莓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美国KOMU复合肥,667m2每次施15kg,不偏施氮肥。白天加大放风量。及时清除病残体。(3)提倡采用避雨栽培育苗,加强育苗期炭疽病的防控,培育无炭疽病的种苗十分重要。(4)注意防止和减轻设施栽培条件下草莓炭疽病的发生,生产上定植前苗床先喷1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g/L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预防。大棚发病初期喷洒25%溴菌腈浮油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生产上章姬(甜宝)这个休眠期超短的品种已成为许多草莓种植区主栽品种。缺点是苗期炭疽病发生很重,造成生产上育苗相当困难。对这类品种可采用小畦大垄育苗法,减少草莓炭疽病的传播,进入6月发病初期喷洒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全世界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东亚等草莓产区。白粉病是冷凉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也是保护地草莓栽培中的重要病害。我国于1959年最先在沈阳农学院温室草莓上发现白粉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丰香等感病品种大面积推广以来,白粉病发生渐趋严重,尤其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在一些地区已成为草莓生产上最重要的一种病害,发病重的年份病株率8%~30%,高的达40%~80%,病果率3%~11%,高的10%~30%,产量损失10%~25%,高的达30%~50%,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主要为害绿色组织及果实。叶片染病,于叶背面出现白色粉状物,后致叶片坏疽或幼叶上卷;果实染病上覆白色粉状物,与红色果实呈鲜明对比,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Podosphaera aphanis 称滇赤才叉丝单囊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叉丝单囊壳属。异名为Sphaerotheca aphanis ,称羽衣草单囊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叶柄、嫩枝及果实上。分生孢子圆筒形,腰鼓形,成串,无色,大小为(18~30)μm×(2~18)μm;子囊果生于叶上者散生或稍聚生,生在叶柄和茎上者稀聚生,球形或近球形,褐色或暗褐色:直径60~93μm,壁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直径4.5~24μm;附属丝3~13根,丝状,弯曲,屈膝状,长度为子囊果直径0.5~5倍,基部稍粗,表面光滑,有0~5个隔膜,全长褐色或下部一半褐色;子囊1个,宽椭圆形,无色,大小(60~90)μm×(45~75)μm,子囊孢子8个,少数6个,椭圆形,有油点1~3个,多数2个。无性型为粉孢属(Oidium Sp.)真菌。
草莓白粉病病果
草莓白粉病
白粉病病原是专性寄生菌,寒冷地区病菌以闭囊壳、菌丝体或草莓老叶上越冬;在温暖地区或保护地内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主要通过带菌草莓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环境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或雨水扩散、传播、蔓延,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附生在叶面上,从萌发到侵入需时20h,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4天后侵染处产生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后成熟,形成分生孢子,借气流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加重为害。生产上连作,未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偏施氮肥,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均易导致白粉病加重发生。该病发育最适温度20℃,相对湿度50%以上均可发病。保护地取决于大棚内湿度和草莓长势,当相对湿度高于80%,草莓长势弱,白粉病极易流行成灾。尤其3~4月潜育期5~10天,保护地发病早,侵害时间长,受害重。
(1)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欧美系品种对白粉病抗性较强:杜克拉、图得拉、卡尔物1号、甜查理、宝交早生、全明星、弋雷拉、达赛莱克特、哈尼等抗病性较好。(2)加强栽培管理,进行轮作倒茬,选用无病种苗或脱毒种苗,草莓生长期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及病果,及时拔除病株,防止雨水和气流进行再侵染。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施用氮肥过多,防止过密,搞好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晴天通风换气,阴天也应换气降湿,有条件的可采用高温闷棚。(3)化学防治:进行熏蒸或高温土壤消毒。适时喷洒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防效为90.81%。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2400倍液和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效分别为86.07%和85.58%;50%醚菌酯水分散剂粒2000倍液防效为76.2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由两种作用方式不同的杀菌剂复配而成,具明显的增效作用。生产上可在温室内初现白粉病时第一次均匀喷雾施药,要求页面雾滴均匀一致为宜,隔7天1次,共喷3次为宜。(4)提倡用生物防治:使用100亿个活芽孢每克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250g/hm2处理,防盗达到77.12%,与对照药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75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相当。
草莓根霉软腐病
病果表面产生边缘不清晰的水浸状斑,迅速发展,不久表面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在菌丝顶端出现烟黑色粉霉状物,就是病菌的孢子囊。主要在采收后碰伤及贮运期间发生,阴雨天湿度越大发病越快。病果常流汁。高温下过熟的贴地果也可发病。
Rhizopus stolonifer ,称匍枝根霉,属真菌界接合菌门根霉属。菌丝发达,有匍匐丝与假根,假根上产生灰黄褐色孢囊梗,孢囊梗直立。孢子囊单生,暗绿色,球形。孢囊孢子灰色或褐色,单胞,直径11~15μm。接合孢子黑色、球形,表面有突起。病菌腐生性极强,在条件适宜时引起甘薯软腐病,造成烂窖,还可侵害马铃薯、棉铃、梨及苹果等许多植物的果实和贮藏器官。
草莓根霉软腐病病果
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等环境之中,空气中多有本种孢子悬浮。当草莓采收时造成伤口后集中在一起堆放时,特别是闷湿天气,极易感染发病,病果软腐流汁,表面长出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导致烂库。严重时田间即已发病。
(1)适时早收,浆果着色八成时采摘;(2)轻收轻放,不使破伤;(3)暂存或待运的草莓,应装在吸潮通风的纸质或草编物内,放在阴凉通风处,1~10℃下储藏,并尽量缩短储存与转运时间;(4)有条件的进行速冻处理。
草莓红中柱疫霉根腐病
该病一旦发生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一般在冷凉潮湿大棚,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发病损失将十分惨重。
草莓红中柱疫霉根腐病从中心病株开始,不断向四周扩展,尤其是低洼处病菌随水流快速扩散,造成大面积发病,从晚秋起根部症状明显,而地上部症状春末或初夏之前不明显。植株上部出现矮化或停止发育,结果产生少量小果实,嫩叶现蓝绿色,老叶变成黄色或红色,挖出病株可见腐烂的根系。侧根高度腐败,挖出病株时见不到侧根。不定根从尖端向上腐烂,末端常呈灰色或褐色似鼠尾状。剖开上端未腐烂处,可见中柱已由白色变成紫红色至砖红色,因此又称“红心病”。
草莓红中柱疫霉根腐病叶片症状
草莓红中柱疫霉根腐病
草莓红中柱疫霉根腐病根部变红
草莓红中柱疫霉根腐病
Phytophthora fragariae var.fragariae ,称草莓红心病菌,又称草莓疫霉菌,属假菌界卵菌门疫霉属。藏卵器金黄色,直径39μm,含有1个未满的卵孢子,直径33μm,多数球形。无乳突的次生孢子倒洋梨形,大小(32~90)μm×(22~52)μm。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游至草莓根尖休止,相互靠紧形成芽管侵入根。病菌在皮层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直至中柱。主要定植在中柱鞘和韧皮部,根的生长中柱最旺盛,病菌也在其中生长,从根部长出的菌丝能形成新的孢子囊,释放出更多的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在冬季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该病严重发生或大流行。此外,据河北农业大学分离病原还有Rhizoctonia sp.(称丝核菌)和Pestalotiopsis sp.(拟盘多毛孢属真菌)。
草莓疫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土壤和种子传染,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丝核菌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病,地温10℃是发病适温,本病为低温域病害,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发病重。
近年我国草莓生产上育苗期该病就很多,雨后发生。(1)选用无病地育苗,有条件的实行4年以上轮作。分苗用地最好不用重茬地。分苗地要进行土壤消毒,每667m2用石灰氮20kg对水5~10倍,喷洒到土壤上,后用地膜覆盖7~10天;选用健康母株进行分苗,提倡用脱毒苗作为母株来进行分苗。(2)切断病菌传播。分苗地选较高地块,防止雨水蓄积在苗圃内,死棵多在雨后发生,每次下雨后必须选用百菌清、阿米西达、甲基硫菌灵喷洒防病,母株定植时用甲基托布津或噁霉灵混合30kg细土,拌匀后沟施到分苗行内。(3)母株定植后要注意养护根系,提高植株抗病性。可在草莓匍匐茎进入快速生长期之前喷淋50%甲基托布津300倍液混阿波罗963养根素1000倍液,或灌根2~3次,隔10~15天1次。(4)连续养根。草莓定植后28~30天进入授粉期,如果这个时期长势太弱,不能留果,第一穗花出现之后就掐掉。通过控温、养根等方法,尽快调整植株长势,施用963养根素配施磷钾肥,此期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5)喷洒植物激素,草莓定植以后要特别注意防止草莓休眠,须喷洒8~10mg/L赤霉素。每隔15~20天1次,连续喷洒2~3次,效果好。
草莓革腐病
主要为害果实。开花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幼果染病时病部变成黑褐色,后干枯硬化似皮革状。成熟果实染病,病部白腐软化,似开水烫伤。
草莓革腐病
Phytophthora cactorum ,称恶疫霉,属假菌界界卵菌门疫霉属。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田间主要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田间地势低洼或土壤黏重或施入氮肥过多发病重。
(1)农业防治。选择高燥地块或起垄栽植。(2)采用侧土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3)注意温、湿度管理。可在垄沟内铺设秸秆减轻湿度为害,浇水采用膜下灌溉,防止湿度过高。(4)进入开花期开始喷洒60%琥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00倍液,隔7天左右1次,连防3~4次。
草莓黄萎病
多发生在草莓开花坐果期,进入坐果盛期受害重,初发病时外部叶片萎蔫下垂,叶尖或叶缘逐渐褪绿变黄,后逐渐干缩变褐,最后坏死。该病害随病情扩展,叶片从外向内逐渐褐色显症呈灰绿色萎蔫,最终死亡,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已褐变,并沿叶柄向上扩展至全株。
Verticillium dohliae ,称大丽轮枝菌,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轮枝孢属。病菌形态特征:菌丝无色至浅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孢子梗上有1~5个轮枝层是该菌重要识别特征。
病原菌以休眠菌丝或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该菌还可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外随种子越季或越冬。病田还可通过带菌堆肥、带菌土壤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维管束中发育繁殖,逐渐扩展到叶、果及种子上。田间还可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草莓开花坐果期长期持续低温或地温低于15℃此病易发生。地势低、重茬则发病重。
草莓黄萎病
草莓黄萎病
(1)选用抗病品种,与葱蒜类、粮食作物轮作。(2)新引进的品种用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浸种1h灭菌。(3)采用无病土育苗,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萎褔双可湿性粉剂,1.6kg/667m2,拌适量细土撒施在苗床灭菌。(4)定植时喷洒或浇灌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800倍液或96%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草莓角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因此叶片常干缩破碎。严重的生长点变黑枯死,叶柄、匍匐茎、花也可枯死。
Xanthomonas fragariae ,称草莓黄单胞菌,属细菌域普罗特斯细菌门黄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1.0~1.2)μm×(0.7~0.9)μm,极生1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染色阴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圆形黄色,大小1mm,有黏性,具光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突起。耐盐浓度1%~2%,36℃稍有生长,好气性。除侵染草莓外,未见侵染其他植物。
病菌在种子或土壤里及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病株在地下即染病,致幼苗不能出土,有的虽能出土,但出苗后不久即死亡。在田间通过灌溉水、雨水及虫伤或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传播蔓延,病菌从叶缘处水孔或叶面伤口侵入,先侵害少数薄壁细胞,后进入维管束向上下扩展。发病适温25~30℃,高温多雨、连作或早播、地势低洼、灌水过量、排水不良、肥料少或未腐熟及人为伤口和虫伤多发病重。
草莓角斑病
草莓角斑病叶片正面症状
草莓角斑病病菌
(1)适时定植。(2)施用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3)处理土壤。定植前每667m2穴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粉剂750g。方法是取上述杀菌剂750g,对水10L,拌入100kg细土后撒入穴中。(4)加强管理,苗期小水勤浇,降低土温。(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噻森铜悬浮剂500倍液或50%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农用高效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草莓青枯病
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初发病时下位叶1~2片凋萎,叶柄下垂似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系表面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属细菌域普罗特斯细菌门劳尔氏菌属。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μm×(0.5~0.8)μm,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平滑具亮光。革兰染色阴性。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残留于草莓园或在草莓株上越冬,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带病草莓苗也常带菌,从伤口侵入。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有时长达10个月以上。病菌发育温限10~40℃,最适温度30~37℃,最适pH6.6。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
(1)严禁用罹病田做育苗圃;栽植健康苗,连续种植2年,病菌感染率下降。(2)加强栽培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调节土壤pH。(3)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4)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或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或灌72%农用高效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4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7%氢氧化铜干悬浮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草莓青枯病植株萎蔫
草莓青枯病根冠褐化
草莓病毒病
草莓全株均可发生病毒病,多表现为花叶、黄边、皱叶和斑驳。病株矮化,生长不良,结果减少,品质变劣,甚至不结果;复合感染时,由于毒源不同表现症状各异。草莓斑驳病毒(SMOV)在指示植物野生草莓上(Fragaria yesca ),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缩小、畸形,叶面皱缩,叶色褪绿,或现出直径2mm左右黄色不规则小斑。轻型黄边病毒(SMYEV)则表现为幼叶黄色斑驳,边缘褪绿,后逐渐变为红色,终致枯死。
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毒源有草莓斑驳病毒(SMOV)等十多种。在保定、沈阳、大连、兴城、烟台和上海等地,已检出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草莓皱缩病毒(SCrV)、草莓镶脉病毒(SVBV),侵染率达81.5%。其中,单种病毒侵染率48%;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率33%。四种毒源检出率分别为58%、31%、22%和18%。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品种带毒状况不同。草莓斑驳病毒质粒球形,直径25~30nm;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质粒弯曲线状,长470~580nm,直径13nm。
草莓斑驳病毒病
草莓病毒病
草莓镶脉病毒(SVBV)(王国平原图)
草莓斑驳病毒(SMOV)
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皱缩病毒和草莓镶脉病毒主要在草莓种株上越冬,通过蚜虫传毒;但在一些栽培品种上并不表现明显的病状,在野生草莓上则表现明显的特异症状。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同草莓栽培年限成正比。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但品种抗性易退化。上海的“鸡心”和“宝交早生”等品种,近年因感染病毒病而出现严重退化现象。在陕西,发现草莓与蔬菜或桃树套种混栽的发病株率明显升高。
(1)选用草莓无病毒苗木,就是彻底去除了草莓病毒的苗木。据不完全统计,草莓病毒病的种类多达62种,其中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镶脉病毒、草莓皱缩病毒是为害我国草莓的4种主要病毒,总侵染率达80.2%。防治草莓病毒病现采用茎尖培养,有不同程度的脱毒作用。茎尖越小去掉病毒的机会越大,0.3mm以下的茎尖脱毒率高。组培苗不带毒;0.5mm以上茎只有20%的脱毒率。热处理后取茎分生组织培养,脱病毒的效果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在1/2MS丰香草莓脱毒苗生根培养基中加入0.2~0.6mg/L多效唑后,可促进草莓脱毒苗生根素增加,根粗壮、增长。其中加入0.4mg/L多效唑的处理效果最好。(2)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草莓1号、美国草莓3号等。(3)发展草莓茎尖脱毒技术,建立无毒苗培育供应体系,栽植无毒种苗。(4)引种时,严格剔除病种苗。不从重病区或重病田引种。(5)加强田间检查,一经发现立即拔除病株并烧掉。(6)从苗期开始治蚜防病。(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5%菌毒·吗啉胍水剂7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铜·锌水乳剂500~600倍液、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草莓丛枝病
我国栽培的春香、宝交早生等草莓发病,植株变黄,出现丛枝、花瓣变小、发绿,花整个或部分不育,全株矮缩。有的能结果,果实畸形,僵缩褪色,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草莓丛枝病
Strawberry witches’ broom Phytoplasma,称植物菌原体,属细菌域普罗特斯细菌门植原体属。菌体球形至椭圆形或哑铃形,直径50~260nm,集中分布在寄主韧皮部组织里。
草莓丛枝病植物菌原体寄主范围广,由东方叶蝉(Macrosteles orientalis )接种传毒,能侵染翠菊、金盏花、芜菁、菠菜、洋葱等12科26种植物。
(1)杀灭传毒昆虫。(2)培育无病苗。(3)用四环素3000倍液灌根。
草莓芽线虫病
为害草莓的芽线虫有多种,我国南北各地常见的有草莓芽线虫和根瘤线虫。尤其夏季的苗圃,在缺乏良好管理的情况下,受线虫感染的比例相当高。
草莓芽线虫主要为害芽和匍匐茎,轻者新叶发育不良,皱缩畸形,叶片呈深绿色具光泽;重者整株萎蔫,芽或叶柄变为黄或红色,花蕾或花萼片及花瓣发育畸形;严重时花芽不能生长发育,致腋芽生长迅速,造成翌年草莓不结果,减产30%~60%。根结线虫主要为害草莓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剖开病组织可见许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根结之上一般可长出细弱的新根,致寄主再度染病,形成根结。地上部发育不良或死亡。
草莓芽线虫病为害状
草莓芽线虫Aphelenchoides fragariea 和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M.hapla 及M.javanica 等多种。草莓芽线虫体长0.7~0.9mm,宽0.2mm,头呈四角形。M.incognita 称南方根结线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mm×(0.03~0.04)mm;雌成虫梨形,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mm×(0.26~0.81)mm。此外,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先后鉴定出主要草莓种植区的寄生线虫还有水稻干尖线虫(A.besseyi )、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核桃短体线虫(P.vuinus )、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s )、似强壮螺旋线虫(H.pseudorobustus )、甘蓝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brassicae )等。
草莓芽线虫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种苗携带,连作地主要是土壤中残留的芽线虫再次为害所致。在田间芽线虫主要在草莓的叶腋、生长点、花器上寄生,靠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2℃,高温28~32℃最适其繁殖,因此夏秋季常造成严重为害。南方根结线虫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和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雌虫产卵,孵化后以2龄幼虫为害形成根结。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或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min致死。
(1)培育无虫苗,切忌从被害园繁殖种苗。繁殖种苗时,如发现有被害症状的幼苗及时拔除烧毁,必要时进行检疫,严防传播。(2)选用抗线虫品种。(3)实行轮作,避免残留在土壤中的线虫继续危害。(4)加强田间管理。尤其要加强夏季苗圃的管理,以防线虫密度逐渐升高,酿成大害。(5)在花芽分化前7天或定植前用药防治,对压低虫口具有重要作用。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或20%辣根素(异硫氰酸烯丙酯),每平方米用20~27g处理土壤,防治草莓线虫及土传病害。
草莓黏菌病
黏菌爬到活体草莓上生长并形成子实体,造成萎蔫,生产上近地面的嫩叶、嫩心受害重,不仅影响草莓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害叶不能正常伸展、生长和发育;黏菌在寄主上一直黏附到草莓生长结束,造成大幅度减产。该菌虽然不是寄生性的,但对草莓抑制作用十分明显。
Diderma hemisphaericum (Bull.)Hornem.(称半圆双皮菌)和Diachea leucopodia (Bull.)Rost.(称白柄菌),均属原生动物界黏菌门。营养体是黏变形体或长短光鞭游动胞经同配形成结合子发育而形成的双倍体、多核、非细胞结构的变形体状原质团;子实体则为原质团集中分化形成的具一定形态特征的非细胞结构,经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孢子,孢子壁含有纤维素。
草莓黏菌病病叶
黏菌分布十分广泛,凡有植物生长或有植物残体存在,只要温、湿度条件合适,就会有黏菌生存。栽植过密、田间潮湿、杂草多有利该病发生和蔓延。
(1)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地块及沙性土栽植草莓。(2)雨后及时开沟排渍,防止湿气滞留。(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栽植密度适宜,不可过密。(4)喷洒50%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液1000~1500倍液。
草莓缺素症
(1)缺氮:幼叶呈浅绿色,成熟叶早期现锯齿状红色,老叶变黄或局部焦枯。(2)缺磷:叶色呈青铜色至暗绿色,叶面近叶缘处呈紫褐色斑点,植株生长不良,叶小。(3)缺钾:老叶的叶脉间产生褐色小斑点。(4)缺镁:在老叶的叶脉间出现暗褐色的斑点,部分斑点发展为坏死斑。(5)缺钙:多发生在草莓开花前现蕾时,新叶端部产生褐变或干枯,小叶展开后不恢复正常。(6)缺铁:普遍发生在夏秋季,新出叶叶肉褪绿变黄,无光泽,叶脉及脉的边缘仍为绿色,叶小、薄,严重的变为苍白色,叶缘变为灰褐色枯死。(7)缺铜:新叶叶脉间失绿,现出花白斑,有别于缺铁症。(8)缺硼:生长点受阻,分枝增多,新叶畸形,叶缘枯焦。果实发育不良甚至畸形,果皮、果肉坏死。
草莓缺氮症状
草莓缺氮症状
草莓缺磷症状
草莓缺钾老叶叶脉间产生褐色小斑点
草莓缺铁症状
草莓缺镁
草莓幼叶缺钙叶缘干枯变褐
草莓缺硼症
(1)缺氮:土壤瘠薄,施用有机肥不足或管理跟不上,杂草多,易发生缺氮症。(2)缺磷:叶片中含磷量低于0.2%即出现缺磷症,主要原因是土壤中含磷少或土壤中含钙多、酸度高条件下磷素不能被吸收;此外,疏松的沙土或有机质多的土壤也可能缺磷。(3)缺钾:沙土,有机肥、钾肥少的土壤或氮肥施用过量,产生拮抗时也可缺钾。(4)缺镁:沙土或钾肥用量过多,妨碍对镁的吸收的利用。(5)缺钙:多在土壤干燥或土壤溶液浓度高,妨碍对钙的吸收和利用。(6)缺铁:北方盐碱地中常常把2价铁转化为不溶的3价铁固定在土壤中,致根部不能吸收利用,当土壤pH值达到8时,草莓生长受到严重限制,导致根尖死亡,植株幼嫩部位很需要铁,老叶中的铁难于转移到新叶中去,新叶的叶绿素形成受到影响,则出现黄化性缺铁症。(7)缺铜:系因石灰性或中性土壤中,有效铜含量低于0.2mg/kg。(8)缺硼:质地轻、砂性强的土壤有效硼易被淋洗,造成土壤供硼不足;淋溶的红黄壤在成土过程中因强烈的淋溶作用使土壤缺硼;一些新垦的草莓园土壤中有机质少,有效硼不足。此外,土壤过干会影响硼的吸收,加重缺硼。缺硼的临界指标为水溶性硼0.5mg/kg。
(1)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地配置各要素,施用促丰宝液肥Ⅰ号400~500倍液或惠满丰多元素液肥,667m2用450mL,稀释500倍,喷2~3次。缺氮时可在花期喷0.3%~0.5%尿素1~2次。(2)生长期发现缺磷可喷洒0.1%~0.2%磷酸二氢钾,隔5天1次,共喷2~3次。(3)缺钾时667m2施硫酸钾3kg。(4)缺镁时,要防止施钾、氮过量,应急时叶面喷1%~2%硫酸镁。(5)缺钙时要适时浇水,保证水分均匀充足,应急时可喷0.3%氯化钙水溶液。(6)缺铁时,要避免在盐碱地种植草莓,土壤pH调到pH6.5为宜,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多施腐殖质,及时排水,保持土壤湿润,应急时可在叶面喷洒0.1%~0.5%硫酸亚铁水溶液,不宜在中午气温高时喷,以免产生药害。(7)缺铜时667m2施用硫酸铜0.7~1kg,与有机肥充分混匀后做基肥施,3~5年施1次,应急时可喷洒0.1%~0.2%的96%以上硫酸铜水溶液,隔5~7天1次,连喷2次。(8)缺硼时,土施可用硼砂,每667m2用1~1.4kg,土施应施均匀,防止局部硼过多的危害;叶面可用0.1%~0.14%硼砂或硼酸溶液喷施,硼砂是热水溶性的,可先用热水溶解效果好;生产上注意控制氮肥用量,特别是铵态氮过多不仅会导致草莓体内氮和硼比例失调,而且会抑制硼的吸收;生产上要注意水分管理,遇长期干旱,土壤过干时要及时浇水,保持湿润,增加草莓对硼的吸收。
草莓氮过剩症
草莓氮过剩的果实,转色不均匀,造成草莓果实养分不平衡,体内容易积累氨,从而造成氨中毒。叶色深绿,匍匐茎抽生多,开花结果受阻,果实畸形,常呈中间大、两头尖的梭形果,果实基部往往残留部分不转色区,影响产量和品质。
生产上保护地施肥量比露地高4~6倍,容易造成氮的积累过剩。
草莓氮过剩症
(1)主要是控制氮肥用量,合理地进行氮、磷、钾的配合施用。(2)草莓采收中后期要特别注意追施氮肥,果实采收期隔几天施一次薄肥,既要注意防止果实期缺氮,也要防止施氮肥过量。
草莓硼过剩症
草莓下位叶产生浓度障碍,叶缘部产生褐色病变,下位叶叶色变深或成深绿色。
容易发生在硼较丰富的酸性土上。硼中毒的临界指标是水溶性硼4mg/kg。
草莓硼过剩症
增施有机肥,防止施硼过量,有机肥本身含有硼,全硼含量20~30mg/kg,施入土壤后可随有机肥料的分解释放出来,提高土壤供硼水平,注意提高土壤硼的有效性,同时要控制氮肥用量,特别是氨态氮过多会导致草莓体内氮和硼的比例失调。生产上对硼过剩症的矫治,可土施石灰抑制对硼的吸收,有效防治硼过剩。
草莓畸形果
山东诸城贾悦镇棚室草莓栽培面积很大,采用保温性较好的高温拱棚,就可以确保草莓越冬生产,每667m2效益可达5万元以上。但由于棚室环境特殊,一旦遇到低温阴雨天等情况,草莓畸形果大量发生,会严重影响草莓的种植效益。
草莓畸形果常见的有果型不正、颜色不好,过于肥大或过于瘦小,丧失本品种应有特性,其中,果形不正为果柄过粗、果实扁平呈扇形或鸡冠状居多。
一是品种本身育性不高,雄蕊发育不良,雌性器官育性不一致,导致授粉不完全引起的。二是棚室内授粉昆虫少或由于环境影响,花朵中花蜜和糖分含量低,不能吸引昆虫传粉。三是开花授粉期温度不适。四是光线不足及多湿等条件出现,致花器发育受到影响或致花粉稔性下降,出现受精障碍。五是田间温度低于0℃或高于35℃,花粉及雌蕊受到较大危害,有时花粉发芽率降到50%。六是湿度也影响花药开裂和花粉发芽,湿度80%花粉发芽率维持在35%以上;遮光和短日照也会使不稔花粉缓慢增加。七是草莓在棚温22~25℃条件下,授粉后0.5h,花粉若开始伸长,4h到达子房,6h伸展到整个子房,生产中在花粉管伸长到花柱的途中,或刚达子房时喷洒灭螨猛、敌螨普、胺磺铜等杀菌剂可致雌蕊褐变,以后即使授以正常花粉,也多形成严重的畸形果或不受精果,看来雌蕊障碍是产生畸形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草莓畸形果
(1)选育出花粉量多、耐低温、畸形果少、育性高的品种,如春香、丽红、丰香、宝交、早生红衣等。(2)改善栽培管理条件,排除花器发育受到障碍的因素,尽量将温度控制在10~30℃,开花期相对湿度控制在90%以下,白天防止45℃以上高温出现,夜间防止出现5℃以下低温。提高花粉的稔性,防止畸形果发生。(3)千方百计提高草莓的有效受光面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及时摘除老叶,提高株间透光率,遇连阴天及时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培育壮株。在保持适宜温度条件下尽量早揭草帘,增加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增加透光率,延长光照时间,防止青顶果产生。(4)控制好棚内温度,当棚湿较高时会影响果实品质,当果实周围温度不适宜会影响种子发育,果实表面出现种子凸起,生产上安排南北向栽培的种子凸起现象较少,东西向栽培出现就多,主要是果实受光不均匀,出现果实附近温度不一致,造成种子凸起于果实表面。花期加强温度管理,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保持在8~12℃。(5)做好肥水管理。种植大棚草莓要重施基肥,多使用963智能牌有机肥适时追肥,开花前一周先不要使用浇水,开花后半月浇一次水,并补充氮、磷、钾可冲施全水溶性肥料963智能膨果系列,结果期注重叶片补充营养,如硼、钙,但要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产生聚合果。(6)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开花期禁喷任何农药,防止产生畸形果。(7)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喷洒海藻酸、甲壳素、核苷酸等补充草莓营养,提高抗逆性,合理负担,在开花前适当疏除,每花序只留7个果。
草莓肥害
草莓肥害因施用肥料种类、施用方式、受害部位不同,产生的肥害症状不同。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叶缘变褐枯死,由外向内干枯。也有的表现心叶或根系坏死。还有的叶面上出现坏死斑。
一是施用碳酸氢铵或尿素数量较大,施肥后没能及时覆土,散发在棚室中的氨气浓度过高,叶片吸收后发生铵中毒,造成叶片组织坏死、叶绿素解体,产生褐色坏死斑。二是施肥不当,肥料直接碰到叶片,肥料吸水后形成浓度高的肥料溶液,叶片表皮或叶肉细胞形成很大的渗透压,造成叶表皮、叶肉细胞局部失水而坏死变褐。有的施肥不当肥料直接与心叶、根系接触,就会产生类似的症状。三是土壤中过量施用尿素或碳酸氢铵等肥料,造成土壤盐溶液浓度过高,使根系细胞组织与外界土壤形成强大的渗透阻力,植株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正常机能受到抑制而表现受害症状。有些肥料,特别是未腐熟的堆肥、农家肥等施在土壤中,在空气、水分、温度作用下,产生一些有机酸并释放热量,当根系忍耐不了高酸、高热的作用时就发生了肥害。
草莓肥害
(1)采用草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防止1次过量施用氮肥。(2)采用适当的施肥方法,通常施肥后要保持土壤湿润。(3)提倡施用顺欣、速藤、好力朴全水溶型水溶肥替代化肥或复合肥。每667m2冲施5~8kg,提倡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施入微生物复合肥激抗菌968、壮苗棵不死50kg。(4)发生肥害后要加强管理,适当盖土或喷淋叶片或浇水等多种方法,尽快改善空气和土壤环境防止产生肥害,减少损失。
草莓沤根
分菌或移栽期易发生,主要为害根系,产生沤根的植株不发新根,若根皮变褐发锈,逐渐坏死或出现腐烂,植株地上部外叶萎蔫似缺水状,后变褐枯焦,发病重的长期恢复不过来或枯死。
草莓沤根
分苗、移栽后土壤温度长期低于12℃,或浇水过多或遇有连续阴天或雾霾天气使土壤含水量高造成土壤缺氧,根系受低温和缺氧影响,正常生理机能长期受抑,造成根部细胞不断坏死。低洼、黏土地或卧栽的大棚受害重。
(1)选用高燥地块分苗或栽植草莓。(2)提倡启用高畦或起垄栽培草莓。(3)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保证地温在10℃左右,防止地温长时间低于5~6℃,防止浇大水,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4)发生轻微沤根的要及时划锄,进行中耕,通过散湿改善土壤。必要时用阿波罗963养根素(每667m2用30mL对水15kg)或顺藤生根剂。
草莓田土壤恶化的发生及防止
当前草莓田土壤出现恶化表现:一是盐积化。棚室或连年种草莓的田块土壤上出现青、红、白霜,在种植行内及两侧干燥土壤表面常常出现白色或红色,浇水后会消失,随着土壤逐渐干燥,红、白霜又会出现,在盐积化的土壤中种植草莓,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色浓,严重的叶片变褐,根变褐或枯死。二是酸化板结。良好的草莓田土壤透气性好,而酸化的土壤却是坚硬,通透性差,土壤板结后产生更多的厌氧环境造成有害物质积累,对草莓生长不利。三是连作障碍,土壤恶化以后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减少或骤减,有害病菌大量产生,土传病害逐年加重。
(1)不合理施肥,过量施用生鲜粪肥,如未腐熟的鲜鸡粪或猪粪,对土壤造成很大影响,现在有些人认为化学肥料就是比有机肥料效果好,生产上大量使用,几年以后中微量元素不足使土壤出现板结,草莓出现很多生理病害。生产上使用水溶性肥料时基本以氮磷钾为主,微量元素并不关注,久而久之必定出现土营养分失衡,使草莓走进“最小养分”的规律之中。二是农事管理方式不合理。(2)长期采取大水温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说,大水漫灌是菜农最常用的浇水方式,这种方式操作方便,水量大,可一次满足作物的不同需求。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浇水方式会对土壤造成压实和淋洗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大水漫灌对土壤有较重的压实作用,特别是对于黏性土壤来说,大水漫灌以后土壤耕层处于厌氧状态,从而会产生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对沙性土来说,大水漫灌会将易于移动的元素,如氮、钾、镁、硼等大中微量元素淋洗到土壤深层,造成耕作层中养分比例失衡。(3)喜爱精耕。当前保护地土壤翻耕全部使用旋耕机。优势是翻耕快速,施肥均匀。但旋耕机存在的不足却很难发现。很多人会说用旋耕机翻过的土壤更松软。而实际情况是旋耕机翻地太细,会将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打碎,形成更多的细小颗粒。在大水漫灌的方式下,这些细小的土粒被水带到一定深度而沉积,使得犁底层越来越高,土壤的通透性越来越差。(4)全棚覆盖。良好的土壤具有保肥保水性,又有透水透气性。土壤中存在一定的水气比例,根系才能良好生长,土壤中的微生物才更加活跃。但是在草莓生产中,很多人采取全棚贴地覆盖地膜,阻挡了空气进入土壤,使得土壤处于厌氧状态,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有毒有害气体不容易排出土壤。明显的表现是草莓生长异常,而对土壤的危害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的。(5)使用不合格的农资。在保护地栽培草莓时,农资投入品是必不可少的。而如果使用劣质的农资投入品就会造成土壤快速恶化,甚至无法种植。在实际生产中,因使用劣质农资投入品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如购买粪肥时,不法经销商会通过添加火碱来增加粪肥体积,而添加了火碱的粪肥施入土壤会破坏土壤酸碱度,树根系造成直接破坏,使得草莓无法生长。而进入土壤的火碱在处理时难度较大。如常用的商品有机肥,如果使用了含有重金属和有机酸的劣质产品,将会对土壤以及草莓造成长期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不能够种植。即使在栽培过程中表现不明显,但会对草莓安全形成潜在的威胁。再如使用氯化钠、硫酸镁或其他化学成分物质等替代钾肥原料生产的劣质水溶肥,由于用量少在短期内不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随着长期使用,草莓必定会出现问题。关键是劣质水溶肥对土壤造成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而且是不容易改良的。
草莓田土壤恶化
(1)采用五道防线进行高温熏杀、生物防治、栽培防治、冲灌杀灭及阻止再传入。高温熏杀这道防线即结合进行高温闷棚,通过施用熏杀药剂来达到消灭土传病害的目的,常用药剂有威百亩、石灰氮、棉隆等,其方法是清园;翻地前3天浇1水,结合施用有机肥一起使用旋耕机进行翻地;开深20cm,宽30cm左右深沟;施药并及时覆土盖膜;密闭棚室,熏蒸15天左右,揭膜散气。生物防治可选用淡紫青霉、厚孢轮枝菌、芽胞杆菌、放线菌,方法有4:一是发酵菌剂的应用;二是畦施生物有机肥;三是穴施生物菌剂;四是蘸盘或蘸根。栽培防治是通过选择抗性品种或通过嫁接的方法进行防治,也可采用冲施或蘸根的方式杀灭,如选用阿维菌素加甲壳素一个月一次。或唐山激抗菌肥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菌蛭肽冲施肥,在土壤正常情况下每667m2用10~15kg效果好。也可选用甲壳粉4~6瓶/667m2或963智能膨果篮,防止后期早衰。阻止防线虫方法有3:一是进棚换鞋,二是火烧加热旋耕犁,三是缺苗不借苗。(2)土壤微生物失衡的修复。在草莓生产中根腐病、茎基腐病、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种群已经出现变化或出现失衡,北方蔬菜报认为: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杀灭有害微生物,另一方面要及时补足有益微生物。总的来说,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既要选择好的微生物菌剂,更要有好的补菌方法,即提高用量、连续使用、避免失活。当前优秀的微生物制剂品牌很多,如激抗菌968、木美土里、胜之道、极靓、中农绿康等等。在使用时就需要注意:一是根据土壤情况,适当增施。如土传病害非常严重、土壤熏蒸后、土壤有机质足够等条件时,可在建议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二是菌剂要连续使用,一般有益菌在土壤良好情况下可持续30天左右的效果,但实际生产中却达不到,因此菌剂要连续使用。三是避免失活,即菌剂使用后要保持合适的土壤温湿度、减少杀菌剂投入土壤等。(3)土壤养分失衡的修复。当前我国草莓生产中,过量施肥是造成的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土壤养分失衡修复的主要指标是降高补低,即降低过量的养分,补足缺少的养分。在进行失衡养分修复之前,建议进行土壤检测,充分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从而有目的地进行修复。一般来说,除新建棚室外,氮、磷、钾普遍存在超标情况,即使用过量。可根据测土结果,减少氮磷钾的用量。普遍的措施是不降量间隔使用或降量连续使用,例如20-20-20水溶肥,每667m2使用10kg时,可间隔使用;每667m2使用5kg时,可连续使用。降低了过剩养分的用量,再就是补足所缺乏的养分。也可通过土壤检测发现。相对而言,中微量元素易出现缺乏的情况。一方面可通过底施中微量元素肥料,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养分,另一方面要降低过剩元素对中微量元素的拮抗,底施中微量元素效果不好时,可通过关键节点冲施螯合态的中微量元素或通过叶面喷施螯合态中微量元素进行补充。养分失衡的修复不能采取一次性补救措施,否则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4)土壤酸碱度失衡的修复。草莓生产过程中应每年对大棚土壤做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大棚土壤的健康状况。在草莓定植之前,应该大量施用腐熟好的优质有机肥,增加棚室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对酸化的缓冲能力,使土壤pH值保持在中性。耕作层加深到30~40cm,将上下层土壤对换,改善土壤结构。加大有益微生物的投入,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提高利用率,抑制病害的发生。对于化学肥料的投入,应根据检测结果合理施肥,同时配合施用钙、镁、硼、锌、钼等中微量元素。生理酸性肥料干脆不用。对于乙经酸化的土壤,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改良。生石灰改良法。生石灰施入土壤中可中和酸性,提高土壤pH值,直接改良土壤的酸化状况,并且能为草莓补充大量的钙。酸性不同的土壤用量不一样,pH值为5.0~5.5的地块,每667m2混入130kg左右;pH值为5.5~6的地块,每667m2混入65kg左右;pH值为6.0~6.4的地块,每667m2混入30kg左右。撒完石灰以后,使用旋耕机细致翻地,使石灰和土壤充分混合。使用土壤改良产品。实验发现钙离子浓度增加可以改变土壤表层的酸度,这就说明使用含钙离子的物质可以有效控制土壤的酸性问题。硅钙镁肥、碳酸钙肥以及碳酸镁肥也可以达到改良酸性土壤的良好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生石灰和土壤改良产品的条件下也需要加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的用量,对于加快酸化土壤的改良和保持土土壤改良后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采用土壤有益菌与有机质配合加速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草莓产量要想提高,生产精品果,土壤团粒结构是非常关健的,而土壤肥力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其保水、保肥、透水、透气的特性,而这也是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特性。因此,要想提高草莓的产量,就需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而提高土壤肥力的目标就是促进更多团粒结构的形成,并且保证其不被破坏。土壤有益菌是形成团粒结构的动力所在。在实际生产当中,多施用生物发酵菌剂和冲施复合菌剂两类方法。使用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有机肥使用后在翻耕前泼洒或均匀喷施,另一种是翻耕土壤以后随水冲施,而后进入有机肥发酵腐熟阶段。在草莓栽培时期,土壤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及时补充复合菌剂也利于团粒结构形成。补充的方式多以冲施为主,目前复合菌剂市场有很多知名品牌,如木美土里的团粒素可在定植前与生长期内冲施,每667m2用量为1~2桶;胜之道土管家可底施可冲施,每667m2用量为1~2袋或2桶。
草莓再植病害
草莓再植病是指同一种作物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进入第二个生长季以后作物便发生的生长发育不良加重,造成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的现象。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一些作物连作之后病害加重的记载,日本称这类问题为忌地现象或连作障碍,欧美国家称之为再植病害。一般认为再植病害是由于作物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后,其根系生长的土壤理化环境及土壤生物环境恶化,同时根部病原菌不断积累,造成各种类型根腐病或黄萎病发生。近年来中国大棚栽培草莓兴起,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无法进行轮作,连作障碍日益明显,草莓连作病害成为制约草莓生产的主要因素,轻者导致减产减收,重者绝收,严重制约草莓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吉林、江苏、河北、山东均有草莓再植病害严重发生报道。如徐州草莓地块死株率高达20%~30%,发病重的达50%以上。河北满城县连作地草莓发病率高达82.9%,第3年发病率100%。哈尔滨草莓种植区重茬草莓异常植株占到77.5%。
连作草莓生长发育不良,表现在株高下降、叶片数少,生物量下降、现蕾、开花等主要生育期均明显落后于正常草莓,进入开花结果期随气温升高及植株内营养物质消耗的增大,连作草莓生长发育状况急剧恶化,地上部分出现黄化、萎蔫及枯萎症状,常见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急性萎凋型:多发生在春夏两季,生长前期症状不明显,到3月中旬至5月中旬地下部急剧发展,特别是雨后初晴叶尖突然凋萎,不久呈青枯状,引发全株迅速枯死。慢性萎缩型:在定植后至冬初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植株呈矮化萎缩状,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枯死。地下部表现根腐症状。根据草莓根部症状,草莓再植病害可分为:草莓根腐病,症状为全根腐烂;草莓冠根腐,症状为根腐烂呈白色,因此又称草莓白根腐;草莓鞋带冠根腐,病菌由根冠侵染,被害根似硅带状;草莓红中柱根腐或草莓红心根腐,受害根中柱变成红褐色,由内到外腐烂;草莓黑根腐,受害根呈黑色或棕褐色,由外至内腐烂。
草莓再植病害症状(曹克强摄)
(1)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重茬种植导致土壤有害微生物增加,土传病害加重,由于栽培作物种类单一,形成特殊的环境,使硝化细菌、氨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而有害微生物大量发生,使土壤微生物和无机成分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导致了肥料分解过程障碍,土壤中病菌蔓延。有研究表明:温室大棚土壤中,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数量高于露地土壤,表现为积累的硝态氮含量高,且随温度上升呈逐渐增多的趋势。随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害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病害在所有连作障碍原因中占85%左右,特别是土壤病害,是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而且有些从未发现的具有危险性的菌类也会对作物根系产生不良影响。室内分离病根可得到多种病原物,常见的有:引起草莓黑根腐病的立枯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拟盘多毛孢;引起草莓红心(中柱)根腐病的草莓疫霉;引起草莓白根腐病的褐座间壳、菜豆壳球孢;引起草莓鞋带冠根腐病的蜜环菌等。其中草莓黑根腐在草莓根病中为害最重,影响也最大,其病原涉及十几个属。红心(中柱)根腐为害居次。(2)土壤次生盐积化和土壤酸化。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而积累,含量超过0.1%或0.2%的过程称为土壤次生盐积化。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中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严重超标;另一方面是由于棚室长年覆盖或季节性覆盖,土壤得不到雨水的充分淋洗,加重了土壤盐积化。(3)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常年连作引起盐类积累,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需氧微生物的活性变差,土壤熟化变慢,再加上翻耕深度不达标造成土壤耕作层变浅,影响根系的伸展,造成草莓植株生长发生障碍。(4)植物自毒作用。某些植物可通过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和植物残茬腐解等途径释放一些物质,对同茬或下茬同种或同科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毒作用。生产上连作条件下田间草莓根系分泌物逐年积累后产生自毒作用也是草莓再植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地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夏。河北满城调查,即使在倒茬后第5年再植,草莓发病率可达34.2%,第8年仍为13.2%,给草莓再植病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条件适宜时即萌发,侵入植物根系或幼根,在田间可通过病株土壤、水、种菌和农具带菌传播。病害发生,流行程度与当年的初侵染菌量及下列因素有关。重茬连作年限长,土壤中的病菌积累多,已成为病害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草莓再植病害的发生与草莓的连作年限正相关,老产区比新产区发病重。土壤瘠薄,缺乏有机肥及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基肥发病重。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灌水方式、灌水量,灌水时间都是诱发草莓再植病害的主要因素,大水漫灌易造成病害流行,小水浅浇或滴灌发病轻。在带菌田块育苗,把重茬条块作为匍匐茎繁殖基地,田间积累了大量病原菌,幼苗易感染,发病早且重。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垄土积水,扣棚后通风不良都会导致发病严重。草莓再植病害的发生与品种、种质、种苗有关。易感病品种,种质、种苗质量差,发病重。
防治草莓再植病害是现代草莓生产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土传病害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为主,保持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微生物的平衡。防治策略是以抗病或耐病品种为基础,以栽培管理为重点,结合合理使用生物制剂或高效低毒的杀菌剂的综合调控:(1)选育抗病新品种。草莓抗病新品种可控制多种土传病虫害,选用抗病新品种是一种有效的轮作方案。生产上针对草莓的土传病害进行控制,美国共推广了17个抗红心(中柱)根腐病的品种,如金明星、胡德、本领等成为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部许多地区主栽品种。20世纪80年代初还培育出晚光抗黄萎病和红心(中柱)根腐病的品种,可减轻草莓再植病的发生。(2)农业防治。改连作制为轮作制,合理间作。提倡后茬种植采本科或十字花科植物。5月下旬草莓收获后种植水稻,短期栽培后割青翻入土中。也可种植密度特大的高粱或玉米。7月上旬植株长到70~80cm高时割青后翻入土壤中,进行轮作倒茬是降低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3)物理防治。利用太阳能防治草莓再植病是有效方法。可有效防治草莓立枯病、黄萎病、线虫及杂草。施入草莓生长季所需的有机肥,每667m2施入秸秆1000kg、土壤净化剂50kg,耕翻土壤做成高畦,浇大水成饱和状态,2~3天后覆盖塑料薄膜,暴晒1个月使土温升到40℃以上有效。(4)化学防治。提倡用氯化苦进行土壤消毒,方法为挖深度2cm的穴,穴间距2.5cm,每穴灌药2~3mL,立即封土覆膜,1周后揭膜,翻地,半个月后种植草莓消毒效果好。(5)应用新型生物农药及甲壳素进行秧苗蘸根:在地下控15cm深的槽,内铺塑料膜将甲壳素生物药剂500倍液倒入糟内,把草莓秧苗放入浸泡根际2h;浇稳苗水,定植时用甲壳素生物药剂800倍液浇根。
草莓空心果多
近年栽培的草莓出现了空心果,这种草莓外形大,但从顶部看是中空的,看着个大,但重量不大,失去商品价值。
造成草莓空心的原因比较多:一是水肥不足、留果不合理、施用的肥料选用不当造成的;二是为了促进草莓膨果冲施了含有激素的肥料,造成果实生长膨大过快,出现了空心果。
草莓空心果
(1)不要用激素类膨果肥或施用激素过量。生产上可选用阿波罗智能朋果大量元素水溶肥,其中含有磷酸二氢钾、复合甲壳素等,有利于草莓吸收,促进果实膨大,防止突飞果出现。(2)坐果初期浇水时,每667m2用智能朋果肥4kg,进入盛果期改用6~10kg,能有效地为植株提供充足营养,促进开花坐果。(3)发现草莓叶片变色,是缺素引起的,根系发育不良,生产上要注意养根,也可用阿波罗963养根素冲施,667m2用100mL,养根、促根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