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葡萄病害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只为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叶片染病初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淡黄绿色油浸状斑点,后扩展成黄色至褐色多角形斑,病斑大小因品种或发病条件而异。湿度大时,病斑愈合,背面产生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最后变褐,叶片干枯。新梢、卷须染病,初呈半透明水浸状斑点,后扩展成黄至褐色病斑,表面也生白色霉层,病梢生长停滞,扭曲或干枯。花穗积聚的露水利于病菌侵染,染病小花及花梗初现油渍状小斑点,由淡绿色变为黄褐色,病部长出白色霉层,病花穗渐变为深褐色,腐烂脱落。幼果病部变硬下陷,长出白色霉层,皱缩;果粒半大受害,延及果梗,果实软腐,后干缩脱落。果实着色近成熟期,一般不受害。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叶背孢囊梗和孢子囊
葡萄霜霉病果穗上症状(张玉聚)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梗和孢子囊
Plasmopara viticola称葡萄生单轴霉,属假菌界卵菌门单轴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病原菌菌丝管状,多核,产生瘤状吸器,浸染葡萄后,在组织的细胞间扩展。无性阶段产生孢囊梗,顶生孢子囊,内生游动孢子。孢囊梗簇生,从葡萄叶片、果粒表皮的气孔伸出,长140~250μm,呈单轴直角分枝2~6次,一般2~3次。在分枝末端有2~3个小梗,圆锥形,末端钝,顶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为(12.6~25.2)μm×(11.2~16.8)μm,孢子囊萌发产生6~8个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2年。翌年春季萌发产生芽孢囊,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通过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并长出圆锥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料,然后从气孔伸出孢囊梗,产生孢子囊,借风雨进行再侵染。病害的潜育期在感病品种上只有4~13天,抗病品种则需20天。秋末病菌在病组织中经藏卵器和雄精器配合,形成卵孢子越冬。
气候条件对发病和流行影响很大。该病多在秋季发生,是葡萄生长后期病害,冷凉潮湿的气候有利发病。病菌卵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3~33℃,适宜温度25℃,同时要有充足的水分或雨露。孢子囊萌发温度范围5~27℃,适宜温度10~15℃,并要有游离水存在。孢子囊形成温度13~28℃,15℃左右形成孢子囊最多,要求相对湿度95%~100%。游动孢子产出温度范围12~30℃,适宜温度18~24℃,须有水滴存在。试验表明:孢子囊有雨露存在时,21℃萌发40%~50%,10℃时萌发95%;孢子囊在高温干燥条件能存活4~6天,在低温下可存活14~16天;游动孢子在相对湿度70%~80%时能侵入幼叶,相对湿度在80%~100%时老叶才能受害。因此秋季低温、多雨易引致该病的流行。
果园地势低洼、通风不良、密度大、修剪差有利于发病;南北架比东西架发病重,对立架比单立架发病重,棚架比立架发病重,棚架低比高的发病重。迟施、偏施氮肥刺激秋季枝叶过分茂密而果实延迟成熟发病重。含钙量多的葡萄抗病力强。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例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钙钾比例大于1时(老叶)表现抗病,小于1时(幼叶)则比较感病。含钙量取决于不同的葡萄品种的吸收能力以及土壤和肥料的含钙量。
葡萄霜霉病预测预报根据多年试验和经验积累,主要有以下几项指标:一是病菌卵孢子在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当日平均温度达到13℃时即可萌发。二是日均温在13℃以上,同时有孢子囊形成;寄主表面有2~2.5小时以上水滴存在,病菌即能完成侵染。三是病菌潜育期长短因温度而异,与品种抗病性也有一定关系,抗病品种潜育期长。在适宜条件(23~24℃,感病品种)潜育期短时仅有4天,而在12℃时则延长至13天。四是病害潜育期终结时,还须有高湿条件(有雨或重露)才可长出孢子囊进行再侵染。五是降雨多少、持续时间长短是霜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连续两旬降水量之和超过100mm,必将大流行。具体测报时要参考当地气象预报资料和历年发病规律进行。
(1)选用着色香高抗霜霉病品种。2008年郑州引进的54个葡萄品种中,较抗霜霉病的品种有:摩尔多瓦、矢富罗莎、金星无核、香悦、蜜汁、维多利亚、贵妃玫瑰、高妻、信农乐、红香蕉、泽香等。(2)加强葡萄园的管理,做到“三光、四无、六个字”。春、夏、秋季修剪病枝、病蔓、病叶为三光;树无病枝、枝无病叶、穗无病粒、地无病残,早期架下喷石灰水杀死病残体中病原物为四无;六个字则为提:提高结果部位及棚架高度2.5m;摘:摘心;绑:主蔓斜绑,锄:锄掉园中杂草;排:排水要好;施:适当增施磷钾肥。(3)根据测报喷药保护。抓住病菌初侵染的关键时期喷药,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喷一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10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效94.94%,或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效90.67%,或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5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效87.8%,或75%二氰蒽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85%波尔·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乙膦铝·锰锌500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44%精甲·百菌清悬浮剂800~900倍液、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00倍液、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700倍液。(4)提倡用3×108CFU/g哈茨木霉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防治葡萄霜霉病交替使用。(5)棚室保护地发病时,关闭门窗施用15%霜疫清烟剂,667m2用量250g,于傍晚点燃熏1夜,也可喷撒防治霜霉病的粉尘剂。上述杀菌剂或复配剂应交替轮换使用,隔10天左右1次,防治3~5次。(6)对果穗及时套袋,采收前20天摘掉,促果穗增糖上色。
葡萄假尾孢大褐斑病
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2~13mm,叶面病斑中央灰色、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围以暗褐色至近黑色细线圈,有时具黄褐色晕圈或整个斑点呈红褐色或暗褐色至几乎黑色,叶背斑点灰绿色至灰褐色,有时呈扩散型。
Pseudocercospora vitis称葡萄假尾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假尾孢属。子座小,生在叶表皮下,球形,浅褐色至中度暗褐色,大小15~40μm。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至成束,孢梗束褐色,下部紧密,上部向外散开,高400μm,单根分生孢子梗青黄色,色泽均匀,宽度不规则,上部产孢部分较宽,不分枝,直立或上部弯曲,屈膝状,具齿突,顶部圆锥形,3个隔膜,(92~225)μm×(2.8~4)μm。分生孢子倒棍棒状,青黄褐色,具喙,喙部色浅,直立或略弯曲,顶部钝圆至钝,基部倒圆锥形平截,具隔膜3~20个,大小(12~64)μm×(3.2~6.8)μm。
葡萄假尾孢大褐斑病叶片症状
葡萄假尾孢大褐斑病菌成束的分生孢子梗(左)和细长的分生孢子电镜扫描图片(×1310)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或随病落叶进入土壤中越冬,每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雨日多、湿气滞留或滞留时间长易发病。
(1)施用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2)发病初期喷洒50%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3次。
葡萄小褐斑病
主要为害葡萄叶片,叶斑形状不规则,红褐色至暗褐色,叶背病斑近圆形,浅青黄色,后期转为红褐色至褐色,上生黑色茸毛状霉层。
Cercospora roesleri称座束梗尾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尾孢属。子座无色,半球形,直径35~50μm,分生孢子梗由子座中伸出,较短,松散,不集结成束,浅褐色,直或稍弯曲,隔膜多,近顶端膝曲状,孢痕明显,大小为(46~92)μm×(3.5~4.5)μm。分生孢子长柱形或椭圆形,直或略弯,暗褐色,有3~5个分隔,大小(18.5~58)μm×(4.0~7.0)μm。
葡萄小褐斑病病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病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有一定越冬能力,孢梗束抗逆力强;翌年春天,气温升高遇降雨或潮湿条件,越冬菌丝或孢梗束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到叶片上,在有水或高温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叶片。潜育期10~20天,湿度高,潜育期短。产生的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致夏末秋初或多雨年份及多雨地区发病重。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管理粗放、不注意清园或肥料不足、树势衰弱易发病。湿气滞留、挂果负荷过大发病重。
(1)提倡施用硫酸钾高效复合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2)选用美国红提、粉红亚都蜜、奥古斯特、达米那等抗病品种。(3)秋后及时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葡萄生长期注意排水,适当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长中后期摘除下部黄叶、病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4)喷药保护。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洒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300~4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15天一次,连喷防治3~4次。由于该病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渐向上蔓延,因此,要注重植株下部的叶片,注意正面和反面都要喷到。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又称葡萄晚腐病、苦腐病,是葡萄上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广布世界各地,我国发生范围也较为广泛,陕西、河南、云南、安徽、四川、江苏、浙江、台湾、福建、山东、吉林、辽宁均有发生报道。主要造成果实腐烂、叶斑等症状。黄河故道及沿海地区为害更为严重。河南严重年份减产高达30%。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是葡萄成熟期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也是南方葡萄早春花穗腐烂的主要原因。果实染病,在转色成熟期陆续表现症状,初在果面上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渐扩大,稍凹陷,直径8~15mm,表面生出许多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遇潮湿环境其上长出粉红色孢子团,成为识别此病的重要特征。其周围偶尔可见一些灰青色小粒点,此为病菌有性态子囊壳。严重时病斑扩至半个果面,果粒布满褐色病斑,引致果实腐烂。葡萄在花穗期易染炭疽病,染病花穗自花序顶端小花开始,沿花穗轴、小花、小花梗侵染,初现淡褐色湿润状,渐变黑褐色并腐烂,有时整穗腐烂,有时只剩几朵小花不腐烂。腐烂小花受震易脱落,湿度大时,病花穗上长出白色菌丝和粉红色黏稠状物。嫩梢、叶柄或果枝染病,形成长椭圆形病斑,深褐色。果梗、穗轴受害重,影响果穗生长或致果粒干缩。叶片染病多在叶缘部位产生近圆形暗褐斑,直径2~3cm,湿度大时也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团,病斑较少,一般不引起落叶。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称胶胞炭疽菌,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有性型为Glomerella cingulata称围小丛壳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炭疽菌属。辽宁鉴定时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12.86~18.92)μm×(3.07~3.99)μ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时产生附着胞,呈不规则形状,菌丝有隔。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果穗,多在一年生新枝上带菌,发生侵染依气候情况而定,与降雨有关。越冬病菌要求有一定温、湿度条件才形成分生孢子。15℃开始形成分生孢子,适宜温度20~30℃,超过36~40℃,孢子不能形成;有雨、露、雾的条件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在15℃时少量孢子萌发,19℃半数以上萌发,孢子萌发适温28~32℃,分生孢子在9℃以下或45℃以上不能萌发。在炎热夏季,葡萄着色成熟时,病害常大流行;一般情况下,分生孢子团是一团胶质,借雨水溅散传播,因此分生孢子的传播与萌发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或降雨。田间发病与降雨关系密切,降雨后数天易发病,天旱时病情扩展不明显。炭疽病发生与日灼有关,日灼的果粒容易感染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王忠跃)
葡萄炭疽病典型症状(袁章虎)
葡萄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葡萄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上的分生孢子(王忠跃)
栽培环境对炭疽病发生有明显影响,株行过密,双立架葡萄园发病重,宽行稀植园发病轻。施氮过多发病重,配合施用钾肥可减轻发病。该病先从植株下层发生,特别是靠近地面果穗先发病,后向上蔓延。沙土发病轻,黏土发病重,地势低洼、积水或空气不流通发病重。
(1)选育抗病品种。根据园艺性状选栽抗病品种,如赛必尔2003和赛必尔2007、康拜尔、牡丹红、先锋、玫瑰露、黑潮等。中抗有烟台紫、黑虎香、意大利、巴米特、水晶、小红玫瑰等。吉丰8号、吉香、白玫瑰、无核白、牛奶、葡萄园皇后、鸡心、玫瑰香、龙眼等高感炭疽病。(2)清洁田园,剪除带病枝梢及病残体,春芽萌动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0.5%五氯酚钠于枝干及植株周围,以清除越冬菌源。(3)加强栽培管理。开花坐果期根据施肥情况及植株长势适当疏花疏果,果实采收前新梢要摘心、摘副梢,及时绑蔓尽量使其通风透光,要尽可能提高结果部位。平地果园严防积水。每年秋冬季施足有机肥,果实发育期间追施适量磷、钾肥,保持植株旺盛长势,增强抗病力。此外,疏花时剪去发病变黑的花穗可减少幼果的侵染。(4)喷药保护。葡萄炭疽病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应提早喷药保护,花穗期发病普遍的地区应在初花期开始尤其是春季第一次降雨后,潜伏在枝条上的炭疽菌开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应马上喷洒20%抑霉唑水乳剂800倍液,防治炭疽病有特效。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10~15天后可喷洒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果实转色前几天可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50%氟啶胺悬浮剂2000倍液,还可兼治葡萄白腐病。至于咪鲜胺虽是防治炭疽病的有效杀菌剂,但用在葡萄上会影响果实风味,生长后期慎用。
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痘病又叫葡萄疮痂病,俗称鸟眼病,是葡萄上重要真菌病害。我国最早在1899年出现葡萄黑痘病记录,现在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均很少见到。南方地区尤其是发展了大面积避雨栽培的葡萄园黑痘病基本被控制。
葡萄黑痘病侵害幼果、新梢、细嫩枝条、新叶片等幼嫩组织。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减产10%~30%,严重的可造成果实损失70%~80%,甚至颗粒无收。
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是我国葡萄种植区分布广、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幼果、叶片、叶柄、果梗、嫩梢等。黑痘病从萌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生,春夏季为害严重。幼果染病初现深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边缘具紫褐色晕圈,似“鸟眼状”,病斑多时可连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斑局限于果皮而不深入果肉,病斑硬。叶片染病,出现疏密不等的褐色圆斑,初病斑中央灰白色,后穿孔呈星状开裂,外围具紫褐色晕圈。幼叶染病,叶脉皱缩畸形,停止生长或枯死。新梢、枝蔓、叶柄或卷须染病,初呈褐色不规则小短条斑,后变为灰黑色,边缘深褐或紫色,中部凹陷龟裂,严重时嫩梢停止生长,卷曲或萎缩死亡。
Sphaceloma ampelinum称葡萄痂圆孢菌,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痂圆孢属。有性型Elsinoe ampelina称痂囊腔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痂囊腔菌属,我国尚未发现。分生孢子盘半埋生在寄主组织内,直径60μm,产孢细胞(3.5~6)μm×(3~5.5)μm。分生孢子梗短小,椭圆形,密集,顶端着生卵形、细小、透明的分生孢子,大小(4~7.5)μm×(2~3.5)μm,具1~2个亮油球和胶黏胞壁。
葡萄黑痘病病叶
葡萄黑痘病果实上的病斑
葡萄黑痘病果实后期白色鸟眼状
葡萄黑痘病病果放大(王忠跃摄)
葡萄黑痘病原图
1—菌丝及菌丝块;2—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子座梨形,在子囊腔里形成,子囊大小(80~100)μm×(11~23)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4胞、黑褐色,大小(15~16)μm×(4~4.5)μm。
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及萌发适温24~26℃,菌丝生长适温30℃,最低10℃,最高40℃。潜育期6~12天,24~30℃时最短,超过此温限,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新梢和卷须的病斑上越冬,翌春,气温高于2℃,高湿持续24小时以上,从菌核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到葡萄绿色幼嫩部位,在水中分生孢子产生芽管,迅速固定到基物上,萌芽后引致初侵染。侵染速度与气温有关:12℃潜育期7天,16.5℃,5天,21℃,3天,该病发生适温24~26℃。在葡萄园地面越冬的僵果也可形成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远距离传播靠带菌苗木或插条。该病在雨水多、湿度大地区为害重,果园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或偏施氮肥致徒长或成熟期延迟,易发病;葡萄幼嫩组织,如嫩叶、穗粒或新梢,在生长初期幼嫩阶段易感病。葡萄穗粒长大,枝叶长成后则较抗病。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玫瑰香、着色香(茉莉香)、仙索、白香蕉、巴柯、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贵人香、水晶、金后等。中抗品种有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法兰西兰、佳利酿、吉姆沙等。此外,龙眼、玛瑙、牛奶、无核白、大粒白、无子露、季米亚特、保尔加尔及东北和华北品种较易感病,栽种时因地制宜选择园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2)清除菌源。秋季葡萄落叶后清除落叶和病穗,集中深埋,刮下的老树皮要马上烧毁,春季葡萄芽鳞萌动时,喷3~ 5波美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倍液+0.3%五氯酚钠。(3)加强栽培管理。结合夏季修剪,细心剪除病枝、病叶、病果,减少再侵染;合理增施 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或磷钾肥,控制氮肥,以增强树势,防止徒长;合理留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等是防治该病重要措施。(4)早喷药,巧用药。葡萄开花前或落花后及果实至黄豆粒大时各喷一次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12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龙灯福连悬浮剂900倍液。注意交替或混合使用。但波尔多液不能与代森锰锌混合使用,否则易产生药害。葡萄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隔10~15天一次,具体时间和次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葡萄生长及病害发生情况确定。
葡萄蔓枯病
在我国葡萄蔓枯病又称葡萄蔓割病。是我国近年来葡萄上发病率逐渐上升的一种枝蔓病害,许多葡萄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河北涿鹿县龙眼葡萄发病率达61.5%,枝蔓死亡率8%,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辽宁、新疆、云南、安徽、山东、浙江、广西、北京均发现该病。
葡萄蔓枯病主要为害蔓或新梢。蔓基部近地表处易染病,初病斑红褐色,略凹陷,后扩大成黑褐色大斑。秋天病蔓表皮纵裂为丝状,易折断,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主蔓染病,病部以上枝蔓生长衰弱或枯死。新梢染病,叶色变黄,叶缘卷曲,新梢枯萎,叶脉、叶柄及卷须常生黑色条斑。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等省。一般为害不重,但个别葡萄园发病率可达80%,枝蔓死亡率15%左右。
Cryptosporella viticola称葡萄生小隐孢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小隐孢壳属。无性型为Phomopsis viticola称葡萄拟茎点霉,属真菌界无性型拟茎点霉属。分生孢子器黑色,直径200~400μm,初圆盘形,后变球形,有短颈,顶端有开口,分生孢子器内产生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两端各生一油球,大小(7~10)μm×(2~4)μm;同时还产生1种不能萌发的钩丝状孢子。有性态在老病斑上发生,子囊壳黑褐色,球形,子囊圆筒形或纺锤形,无色。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9.5~15)μm×(2.5~4)μm,子囊间有侧丝。有性态少见。
葡萄蔓枯病病茎
葡萄蔓枯病病蔓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5~6月间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具水滴或雨露条件下,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可萌发,经伤口或由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潜育期30天左右,后经1~2年才现出病症,因此本病一经发生,常连续2~3年。多雨或湿度大的地区、植株衰弱、冻害严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1)及时检查枝蔓,发现病部后,轻者用刀刮除病斑,重者剪掉或锯除,伤口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倍液消毒。(2)加强葡萄园管理,增施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疏松或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冻。(3)可结合防治葡萄其他病害,在发芽前喷一次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5~6月及时喷射1∶0.7∶200倍式波尔多液2~3次或20%噻森铜悬浮剂7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4)落叶休眠后至埋土防寒前喷洒铜制剂波尔多液、福美类杀菌剂50%褔美双·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起源于美国,1878年意大利首次报道。我国早在1919年辽宁曾有有关白腐病发生的记载,1960~1988年我们陆续对葡萄白腐病进行报道。现在该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成为我国葡萄上的四大真菌病害之一。
葡萄白腐病俗称水烂或穗烂,主要为害果穗和枝梢,也可为害叶片。靠近地面的果穗先发病,受害果穗先在果梗或穗轴上形成浅褐色水浸状斑,逐渐扩大,出现干枯。果实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浸状腐烂,后迅速蔓延至全果,果梗干枯缢缩。果实发病后一周变为深褐色,果皮下密生灰白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果失水干缩呈深褐色僵果,发病严重的全穗腐烂。受震动后病果易脱落,干枯的僵果穗常挂在枝上,经冬不落,这是白腐病重要特点。枝蔓染病,多出现在摘心或机械伤口处。病斑初呈水浸状淡红色,边缘深褐色,病斑向两端扩展;后期变暗褐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当病斑绕枝蔓一周时,其上部叶片萎黄枯死。后期病皮呈纵裂丝状与木质部分离,撕裂呈乱麻状,病部下端常隆起呈肿瘤状。叶片染病,多始于叶尖或叶缘,初生黄褐色,边缘水浸状斑,向叶片中部扩展后形成大型近圆形褐斑,具不明显同心轮纹,病斑上现灰白色小点,以近叶脉处居多,病组织干枯后很容易破裂、穿孔。
Coniella diplodiella称白腐垫壳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垫壳孢属。有性型为Charrinia diplodiella,称白腐卡尼囊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壳球形,直径140~160μm,子囊圆筒形,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长圆形,有2~4个细胞。无性型白腐垫壳孢的分生孢子器初褐色,散生在寄主表皮中,球形或近球形,顶端稍突起,有孔口,大小95~160μm。器壁由2~3层细胞组成,基部生出枕状或柱状凸起的菌丝垫。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单胞,浅褐色至暗褐色,表面光滑,1端略尖或钝圆,另1端平截,内生1~多个油球,大小(7.8~13.3)μm×(4.3~6.0)μm。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蔓上或随病残体进入土壤中越冬,可存活2~5年,越冬的病组织于翌年开春条件适宜时,一般雨后分生孢子器吸水释放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溅射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侵入适温为24~27℃,潜育期3~5天,一般在7月中下旬果实变色时开始发病,几天后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再加上该菌能进行潜伏侵染,造成该病来势汹汹,北方多在6月始发,7~8月进入发病高峰,此间高温、雨日多、伤口多、高湿持续时间长很易大发生,伤口和高湿对此病流行影响甚大,该病流行轻重、发病时间迟早均取决于雨季到来的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雨日多的年份发病重,每降1次大雨或连续降雨1周以上便出现1次发病高峰,尤其是雹灾过后很易引起该病大流行,因此又称葡萄“冰雹病”。辽宁发病始期7月中下旬气温20~26℃,田间相对湿度高于70%,降雨后4~7天病害发生迅速。
葡萄白腐病叶片症状(王忠跃摄)
葡萄白腐病病蔓(王江柱摄)
葡萄白腐病果穗被害状
葡萄白腐病菌白腐垫壳孢的分生孢子
葡萄果实上的白腐垫壳孢分生孢子器剖面(康振生原图)
(1)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如白玉霓、赤霞珠、西拉等。应从加强管理入手及时清除病枝、病果,提高结果部位,应在距地面50cm以上,可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摘心、绑蔓,及时中耕锄草,大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葡萄架下湿气滞留,葡萄落花后马上套袋,可减少侵染机会。(2)提倡在架下覆盖地膜,从落花后开始铺膜,可有效地防止土壤里的病原菌传到葡萄果穗和枝叶上,据试验铺地膜面积占种植面积60%以上的,可推迟发病10天。(3)药剂防治:春季开花前后喷1次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重点喷中下部果穗,果梗、穗轴都要喷到,一直喷到封穗前。封穗后或7月中下旬发病前可选用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50%锰锌·腈菌唑或25%甲硫·腈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400~8000倍液,隔10~15天1次,交替轮换使用。遇冰雹后24小时内必须防1次。
葡萄房枯病
葡萄房枯病又称轴枯病,穗枯病,亦称粒枯病。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和穗轴,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叶片。果实着色后发病多。果穗染病在果梗基部或近果粒处现淡褐色病斑,外具一暗褐色晕圈,渐扩大色泽加深,当病斑绕梗一周,小果梗即干枯缢缩,病菌又从小果梗蔓延到穗轴上。果粒染病,初仅果蒂部失水萎蔫,出现不规则褐斑,后渐扩展到全果,变紫或变黑后干缩成僵果,在果粒表面长出稀疏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穗轴染病初呈褐色病斑,渐扩大变黑干缩或穗轴僵化,其上也生小黑点。致果粒全变成黑色僵果,挂在蔓上不易脱落。叶片染病,呈圆形小斑点,后扩大,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许多小黑点。房枯病与白腐病的病粒从颜色上不易区别,但房枯病病粒在萎缩后长出小黑点,分布稀疏,果粒不易脱落;而白腐病病粒则在干缩前就出现灰白色小粒点,分布密集,果粒易脱落。房枯病与黑腐病病果症状也较难区别,房枯病除上述特点外,病菌分生孢子器,即小黑粒点较大,黑腐病果实呈褐色软腐状时便长出密集的小黑粒点,每个粒点较小。
Physalospora baccae称葡萄囊孢壳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壳扁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埋于病组织皮下,具突出孔口,大小200μm×180μm。子囊无色,圆柱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15.3~24)μm×(6~9.5)μm,子囊间有侧丝,线状无色,具2~3个隔膜。无性型为Macrophoma faocida.称房枯大茎点菌,属真菌界无性型真菌大茎点霉属。分生孢子器半埋生在寄主皮下,椭圆形,暗褐色,顶部孔口突破表皮外露,大小(104~320)μm×(80~240)μm。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一层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短小,圆筒形,单胞,无色,长25~30μm,顶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16~24)μm×(5~7)μm。
房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病穗轴或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世代地区,子囊壳也是主要越冬器官。有研究认为菌丝体也能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子囊壳。越冬后的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气温回升、降雨或湿度大条件下便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子囊孢子在25℃ 5小时也可萌发。病菌适应温限9~40℃,15~35℃都能发病。该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在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利其发生和流行。房枯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管理粗放、植株生长势弱、郁闭潮湿葡萄园发病重。
(1)因地制宜选栽抗病品种。美洲系统葡萄抗病性强,如黑虎香等。(2)清洁田园。秋冬季要彻底清除病枝、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3)加强管理。及时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多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生长季节注意雨后排水。(4)药剂防治。葡萄落花后开始喷洒70%甲硫·福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800倍液。隔15~20天1次,共防3~5次。
葡萄房枯病病果穗
葡萄房枯病果穗被害状
葡萄房枯病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葡萄白粉病
早在1935年我国吉林、江苏发生葡萄白粉病即有报道,现已知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宁夏普遍发生,为害损失比较大,建了避雨棚的地区,由于湿度大,植株表面没有水珠或水膜,适合白粉病发生和流行,葡萄白粉病成为主要病害,有的已造成严重危害。
葡萄白粉病造成葡萄果粒酸度高、不能成熟,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失去食用价值和加工价值;枝条也不能成熟,运输和传导机能下降,生长量和生物量减少,花芽分化,营养储藏、枝条越冬等受到影响;果实染病容易造成裂果,从而引发灰霉病、酸腐病,并产生腐生性霉菌的二次侵染,发生果实腐烂等。叶片染病减产60%左右,发病严重的减产80%以上。
葡萄白粉病是北方干旱种植区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幼嫩器官,老叶及着色果实较少受害。葡萄展叶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或退绿小斑,病斑渐扩大,表面长出粉白色霉斑,严重的遍及全叶,致叶片卷缩或干枯。嫩蔓染病,初现灰白色小斑,后随病势扩展,渐由灰白色粉斑变为不规则大褐斑,呈羽纹状,上覆灰白色粉状物。果实染病出现黑色芒状花纹,上覆一层白粉,病部表皮变为褐色或紫褐色至灰黑色。因局部发育停滞,形成畸形果,易龟裂露出种子。果实发酸,穗轴和果实容易变脆。
葡萄白粉病果穗上的白粉
葡萄白粉病菌
1—子囊壳;2—子囊及子囊孢子;3—分生孢子
Uncinula necator称葡萄钩丝壳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钩丝壳属。闭囊壳直径80~100μm,附属丝10~30根,多隔膜,顶端卷曲。子囊4~8个,椭圆形,大小(50~60)μm×(25~36)μm,子囊孢子4~6个,椭圆形,大小(20~25)μm×(10~12)μm。无性型Oidium tuckeri称葡萄粉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
河北、山东、河南一般在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闷热阴雨天多,气温29~35℃,白粉病扩展迅速,大暴雨后虽然对白粉病不利,使病害受到抑制,但雨后温湿度适宜时,白粉病又会迅速扩展,生产上开花前降雨对该病初侵染十分重要,而后期降雨影响不大。在葡萄园里果实在落花后28~42天最敏感,生产上从发病到果园都有白粉病发生需要40天左右。
(1)冬前剪除病枝落叶,生长期及时摘心绑蔓,保持通风透光。(2)葡萄出土上架后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3)葡萄开花前7天喷洒1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或微乳剂3000倍液,铲除春季菌源。也可选用40%咪唑菌酮悬浮剂5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2500倍液、10%己唑醇乳油或悬浮剂2000~2500倍液、25%烯唑醇微乳油1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0%龙灯福连悬浮剂800倍液。也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浇灌根部。上述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
葡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主要为害葡萄花序和果穗,是引起葡萄大量落粒的一种病害,近年有日趋严重之势,发病株率19%~30%,尤其是降雨量大的低温地区发病更重,引起果穗腐烂,影响葡萄的储运。
灰霉病主要为害葡萄花穗、幼小及近成熟果穗或果梗、新梢及叶片。果穗染病初呈淡褐色水浸状,很快变为暗褐色,整个果穗软腐。潮湿时,果穗上长出一层淡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如果入侵后持续干旱,果实干腐,或保持坚硬甚至变成棕色而不变软,或干枯脱落;若湿度大腐烂迅速扩展至整个果穗则损失严重。新梢、叶片染病,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病斑。有时出现不明显轮纹,上生稀疏灰色霉层。成熟果实及果梗染病,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斑,整个果实很快软腐,果梗变黑,病部长出黑色菌核。
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霉,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分生孢子梗自寄主表皮、菌丝体或菌核上长出,密集。孢子梗细长分枝,浅灰色,大小(960~1200)μm×(16~20)μm。顶端细胞膨大,上生许多小梗,其上着生分生孢子,聚集呈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灰,大小(9~16)μm×(6~10)μm。菌核黑色不规则片状1~2mm,外部为疏丝组织,内部为拟薄壁组织。
病原菌有性世代Botryotinia fuckeliana称富克葡萄孢盘菌,属子囊菌门葡萄孢盘菌属。病原有性世代在菌核上产生2~3个子囊盘,直径1~5mm,柄长2~10mm,浅褐色。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100~130)μm×(9~13)μm,子囊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大小为(8.5~11)μm×(3.5~6)μm。有性世代不常见。
葡萄灰霉病叶缘发病症状(赵奎华)
葡萄灰霉病病果(李兴红)
葡萄灰霉病穗轴和果穗受害状
葡萄灰霉病菌灰葡萄孢
灰霉菌主要以菌核和分生孢子越冬,其抗逆性强。翌年春季温度回升、遇雨或湿度大时从菌核上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或是其他寄主上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花穗上。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几乎不萌发,在花器上有外渗物刺激时很容易萌发侵染,发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灰霉病要求低温高湿条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适温21℃。相对湿度92%~97%,pH3~5对侵染后发病最有利,在糖类或酸类物质刺激下,很快萌发。侵入时间与温度有很大关系,16~21℃、18小时可完成侵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长侵入期,4℃约需36~48小时,2℃则需要72小时。
春季葡萄花期,气温不太高,若遇连阴雨,空气湿度大常造成花穗腐烂脱落。另一个易发病期是果实成熟期,与果实糖分转化、水分增高、抗性降低有关。管理粗放、施磷钾肥不足、机械伤、虫伤较多的葡萄园易发病,地势低洼、枝梢徒长、郁闭、通风透光不足果园发病重。
葡萄不同品种对灰霉病抗性不同,红加利亚、黑罕、黑大粒、奈加拉等为高抗品种,白香蕉、玫瑰香、葡萄园皇后等中度抗病,巨峰、洋红蜜、新玫瑰、白玫瑰、胜利等属于高感品种。
(1)选用抗病品种。(2)清洁葡萄园。结合秋季修剪清除病残体,摘除病花穗,减少菌核量,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做好越冬期的预防工作。(3)加强管理。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速效氮肥使用量,防止徒长,对生长过旺枝蔓适当进行修剪,使葡萄园通风降湿,抑制发病。(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抓准用药种类和防治适期。灰霉病防治适期是花期前后、封穗期、转色后3个关键时期,及时喷洒40%嘧霉胺悬浮剂900倍液、41%聚砹·嘧霉胺水剂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5%异菌脲悬浮剂300倍液。果实采收前喷洒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葡萄穗轴褐枯病
葡萄穗轴褐枯病主要为害葡萄果穗幼嫩的穗轴组织。发病初期,先在幼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萎蔫或脱落。有时病部表面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病一般很少向主穗轴扩展,发病后期干枯的小穗轴易在分枝处被风折断脱落。幼小果粒染病仅在表皮上生直径2mm圆形深褐色小斑,随果粒不断膨大,病斑表面呈疮痂状。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果穗也萎缩干枯别于房枯病。
Alternaria viticola称葡萄生链格孢霉,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不分枝,褐色至暗褐色,端部色较淡。分生孢子单生或4~6个串生,个别9个串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链状。分生孢子倒棍棒状,外壁光滑,暗褐至榄褐色,具1~7个横隔膜、0~4个纵隔,大小(20~47.5)μm×(7.5~17.5)μm。
葡萄穗轴褐枯病穗轴变褐状
葡萄穗轴褐枯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幼芽萌动至开花期分生孢子侵入,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人工接种,病害潜育期仅2~4天。该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侵染决定于寄主组织的幼嫩程度和抗病力。若早春花期低温多雨,幼嫩组织(穗轴)持续时间长,木质化缓慢,植株瘦弱,病菌扩展蔓延快,随穗轴老化,病情渐趋稳定。
老龄树一般较幼龄树易发病,肥料不足或氮磷配比失调者病情加重;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环境郁闭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存有差异。高抗品种有龙眼、玫瑰露、康拜尔早、密而紫,玫瑰香则几乎不发病。其次有北醇、白香蕉、黑罕等。感病品种有红香蕉、红香水、黑奥林、红富士,巨峰最感病。
(1)选用抗病品种。(2)结合修剪,搞好清园工作,清除越冬菌源。葡萄幼芽萌动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倍液、0.3%五氯酚钠1~2次保护鳞芽。(3)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同时搞好果园通风透光、排涝降湿,也有降低发病的作用。(4)药剂防治。葡萄开花前后喷洒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或悬浮剂2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龙灯福连悬浮剂900倍液。在发芽前18天向枝上喷洒50%单氰胺15倍液,可加强穗轴木质化,减少发病,提早开花。
葡萄尤韦可拟盘多毛孢病
病菌从叶尖、叶缘侵入,产生形状不规则的灰褐色病斑,背面灰白色,病健交界明显,黑褐色,有红色晕圈,外缘还生浅黄色晕圈。枝蔓染病,产生纺锤形至长椭圆形暗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大小50mm×20mm,病斑四周水渍状,病部有时纵裂,木质部变成暗褐色。
Pestalotipsis uvicola称尤韦可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拟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黑色,散生在病部表面,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5细胞,梭形,(16.5~20.1)μm×(4.7~7)μm,中间3个色胞同色,上2色胞褐色,第3色胞略浅,淡褐色,长10.6~14.2μm;顶胞、尾胞三角形,无色,顶端附属丝2~3根,有的4根,长8.3~23.8μm;尾胞上生1中生式柄,长2.4~4.7μm。
葡萄尤韦可拟盘多毛孢病
葡萄尤韦可拟盘多毛孢
病菌以菌丝在病部或以分生孢子潜伏在枝蔓或卷须上越冬,翌春病菌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经2~3天潜育即可发病,以后在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阴雨潮湿接触棚架处的枝蔓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和磷肥的发病重。
(1)秋后将病残体及时清除,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精心养护,及时夏剪,去掉多余副梢、卷须及叶片,修剪时注意减少伤口,适当增施钾肥。(2)发病初期喷洒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0%噻森铜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葡萄黑腐病
葡萄黑腐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等部位。近成熟果实染病,初呈紫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略凹陷;病部继续扩大,致果实软腐,干缩变为黑色或灰蓝色僵果,棱角明显,病果上布满清晰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叶片染病,叶脉间现红褐色近圆形小斑,直径约2~3mm,病斑扩大后中央灰白色,外部褐色,边缘黑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沿病斑排列呈环状。新梢染病现深褐色椭圆形微凹陷斑,其上也生许多黑色小粒点。该病症状与房枯病相似,房枯病主要为害果实,很少为害叶片。黑腐病除为害果实外,还为害新梢、叶片、卷须和叶柄等。
Guignardia bidwellii称葡萄球座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球座菌属。其无性型为phyllosticta ampelicida,称蛇葡萄黑叶点霉。病原菌有性型产生子囊壳,形成在越冬僵果的子座里,子囊壳黑色,球形或近球形,散生,大小61~199μm,顶端具扁平或乳突状开口,中心有拟薄壁组织,无侧丝。子囊棍棒状,大小(62~80)μm×(9~12)μm,子囊壁厚,内含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12~17)μm×(5~7)μm。病原菌无性型产生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有孔口。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8~11)μm×(6~8)μm。
葡萄黑腐病病叶(赵奎华摄)
葡萄黑腐病叶片病斑上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
葡萄黑腐病果实上的小黑点
葡萄黑腐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涌出的分生孢子
腐生于枯死茎秆、落叶或僵果组织内或于寄主茎、叶及果实上越冬。翌年春末气温升高,遇雨或潮湿天气即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靠雨点溅散或昆虫及气流传播。传播到寄主上遇适宜条件即萌发入侵。子囊孢子萌发需36~48小时,在果实上潜育期8~10天,在枝蔓或叶片上20~21天。潜育期长短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温度高潜育期短。寄主发病后在病组织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或遇雨,分生孢子由孔口溢出。只要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需10~21小时,温限7~37℃,以22~24℃为最适,高温、高湿利于该病发生。8~9月高温多雨适其流行。一般6月下旬至采收期都能发病,果实着色后,近成熟期更易发病。管理粗放,肥水不足、虫害发生多的葡萄园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通风排水不良果园发病重。在南方果粒成熟期气温26.5℃,湿润持续6小时以上,该病易发生或流行。
不同葡萄品种对黑腐病抗性有明显差异,欧洲系统葡萄较感病,美洲系统葡萄较抗病。康拜尔、新美露、北醇、卡白等表现高抗;红富士、金皇后、黑汉、吉丰13号表现中抗;大宝、奈加拉、金玫瑰等感病;乐选7号、白香蕉、巨峰等高度感病。
(1)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彻底做好秋冬季的修剪和清园工作,翻耕果园土壤,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21~30倍液。发病季节及时摘除并销毁病果,剪除病枝梢,减少田间再侵染。(2)加强果园管理。黑腐病流行地区,尽可能选用抗病品种。新建果园要严格检查引进苗木,剔除病株,及时排水修剪,降低园内湿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或有机肥,及时铲除行间杂草,控制结果量,增强树势。果实进入着色期,用半透明纸袋套果穗隔离,有一定防病作用。(3)在开花前、谢花后和果实膨大期喷1∶0.7∶200倍式波尔多液,保护新梢、果实和叶片,一般在雨前喷药保护果实效果更好。也可喷洒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或乳油或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微乳剂1500倍液。15~20天后喷第2次药剂,以后每隔10~15天,一直到夏季。
葡萄锈病
葡萄锈病主要为害植株中下部叶片。病初叶面现零星单个小黄点,周围水浸状,后病叶背面形成橘黄色夏孢子堆,逐渐扩大,沿叶脉处较多。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布满整个叶片,致叶片干枯或早落。秋末病斑变为多角形灰黑色斑点形成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偶见叶柄、嫩梢或穗轴上出现夏孢子堆。
Physopella ampelopsidis称白蔹壳锈。Phakopsora ampelopsidis称葡萄层锈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属于复杂生活环锈菌。据日本报道,该菌在清风藤科的一种泡花树(Meliosmamyriantha)上形成性子器和锈子器。性子器圆形至近圆形,直径100~130μm,初褐色后变黑色,从叶面突出。锈子器具光滑外壁,厚5~7μm,包被细胞排列紧密,直径150~ 200μm,从叶背长出,内生卵形锈孢子,大小(15~20)μm×(12~16)μm,具细刺,无色,单胞。在葡萄上能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夏孢子堆生于叶背,系黄色菌丛,直径0.1~0.5mm,成熟后散出夏孢子。夏孢子卵形至长椭圆形,具密刺,无色或几乎无色,大小(15.4~24)μm×(11.7~16.1)μm。细胞壁厚1.5μm,孔口不明显,具很多侧丝,弯曲或不规则。冬孢子堆生于叶背表皮下,也常布满全叶,圆形,直径0.1~0.2mm,胞壁3~4个细胞厚,初为黄褐色,后变深褐色。冬孢子3~6层,卵形至长椭圆形或方形,顶部淡褐色,向下渐淡,大小(16~30)μm×(11~15)μm。胞壁光滑,近无色。
葡萄锈病
葡萄锈病菌在寒冷地区以冬孢子越冬,初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叶片上有水滴及适宜温度,夏孢子长出芽孢,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刺入细胞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潜育期约一周,再侵染在生长季适宜条件下多次进行,至秋末又形成冬孢子堆。在热带和亚热带,夏孢子堆全年均可发生,周而复始,以夏孢子越夏或越冬。冬孢子堆在天气转凉时发生,台湾7月有见。夏孢子萌发温限8~32℃,适温为24℃,在适温条件下孢子经60分钟即萌发,5小时达90%。冬孢子萌发温限10~30℃,适温15~25℃,适宜相对湿度99%。冬孢子形成担孢子适温15~2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适宜相对湿度100%,高湿利于夏孢子萌发,光线对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夜间的高湿成为此病流行必要条件。试验表明:接菌后6小时形成附着胞,12小时后经气孔侵入,5天后扩展,7天始见夏孢子堆。生产上有雨或夜间多露的高温季节利于锈病发生,管理粗放且植株长势差易发病,山地葡萄较平地发病重。各品种间对锈病抗性差异大。
(1)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枝蔓上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倍液。(2)结合园艺性状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欧洲种抗病性较强,欧美杂交种抗性较差。抗性强的品种有玫瑰香、红富士、黑潮等。此外金玫瑰、新美露、纽约玫瑰、大宝等中度抗病,巨峰、白香蕉、斯蒂苯等中度感病,康拜尔、奈加拉等高感锈病。(3)加强管理。每年入冬前都要认真施足优质有机肥,果实采收后仍要加强肥水管理,保持植株长势,增强抵抗力,山地果园保证灌溉,防止缺水缺肥。发病初期适当清除老叶、病叶,既可减少田间菌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湿度。(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或430g/L悬浮剂2000~25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20%三唑酮·硫悬浮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4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腈菌唑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6000~7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隔15~2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葡萄轮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上现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叶面具深浅相间的轮纹,湿度大时,叶背面长有浅褐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Acrospermum viticola称葡萄生扁棒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长圆筒形,无色,无侧丝。8个子囊孢子并列于子囊内。子囊孢子线状。无性态产生菌丝,形成淡黄褐色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具隔膜1~3个,顶端生稍膨大轴细胞1个,其上轮生分生孢子,轴细胞延长又在其上再次轮生分生孢子,依此多次产孢。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具隔膜1~4个,淡黄色,大小(7.5~16.3)μm×(2~6)μm。
病菌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夏天温度上升、湿度增高时散发出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叶片。病菌从叶背气孔侵入,发病后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为害美洲种葡萄。因发病期较晚,对当年产量影响较轻,为害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影响越冬和下一季葡萄长势与结果。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管理粗放、植株郁闭、通风透光差的葡萄园发病重。
葡萄轮斑病病叶
(1)认真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发病严重的葡萄园,宜尽快淘汰美洲种葡萄,改种欧亚杂交种。(2)药剂防治参见葡萄褐斑病。防治期可稍晚一些。
葡萄环纹叶枯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发病时叶上产生黄褐色圆形小病斑,四周黄色,中央深褐色,可见轻微环纹,病斑逐渐扩大后同心轮纹较为明显。病斑在叶片中间或边缘均可发生,一张叶片上同时出现多个病斑,天旱时病斑扩展缓慢,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多呈灰绿色至灰褐色水渍状大斑,后期病斑中央长出灰色至灰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病有日趋严重之势。
Cristulariella moricola称桑生冠毛菌,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
葡萄环纹叶枯病病叶上的病斑
病菌以菌核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成为翌年该病的初始菌源,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幼嫩叶片。低温、冷凉、寡照、多雨时,于葡萄近成熟时易发病。
(1)秋末防寒前清除葡萄园内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2)注意春秋两季及时修剪,保持通风透光良好,降低园内湿度。(3)发病初期结合防治葡萄白腐病、炭疽病向枝叶上喷洒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100倍液。
葡萄黑星病
病斑多发生在叶背主脉上或附近,主侧脉染病呈黑褐色条斑,叶背叶肉浅黄色,叶面黑黄褐色。果面染病病斑小,产生不定形黑褐色病斑。枝蔓染病多在茎节处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幼茎病斑红褐色,老蔓病斑黑褐色,病、健交界不明显,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
Fusicladium viticis称葡萄黑星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分生孢子座单生,球形,黑色,直径32.3~114.8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多为簇生,黑褐色,顶部色略浅,其上孢痕多个,十分粗糙,(100~368)μm×(5~5.4)μm。分生孢子柠檬形或纺锤形,平滑或具细疣,多数单胞,浅褐色,(5.4~5.9)μm×(2.7~4.5)μm。
葡萄黑星病病蔓上的红褐色条斑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未成熟的假囊壳在病芽、病梢或落叶上越冬。翌春进行初侵染,4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
(1)葡萄采收后及时清扫病落叶和病果。修剪枝梢,特别注意剪除病枝梢,刮除茎蔓老皮,清除越冬的病菌。(2)及早增施有机肥,每667m2配施磷肥40~50kg,钾肥15~20kg增强抗病力。(3)葡萄发芽前对枝蔓及地面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五氯酚钠200倍液或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葡萄褐纹病
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初现不明显的黄色斑,后形成褐色斑点,病斑周围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叶背面产生褐色至黑褐色圆形病斑,边缘明显,周围现黄色晕圈,病斑表面生出许多颗粒状物,呈突起状,是病原菌成簇的分生孢子梗,病斑直径0.3~1.1cm,病斑散生或多斑融合,严重的造成叶片枯黄脱落。新疆葡萄产区5月开始发生,中后期严重,病株率高达81.82%~100%。
Scolecotrichum vitiphyllum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子座浅灰色,着生在叶表皮下,其上簇生分生孢子梗,深橄榄绿色,顶端色浅光滑,光亮呈透明状,丛枝状排列成1束,大小(55.3~115.3)μm×(30.4~56.8)μm。分生孢子梗棍棒形,直立,顶端圆形,无隔或具1隔膜。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短棒状,单生,有1~3个隔,无色,大小(16.1~28.8)μm×(7~15.2)μm。
葡萄褐纹病
病原菌以子座或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每年5月开始发病,中后期尤为严重。
(1)采摘后修剪枝梢,捡除落地病叶、病果,刮除茎蔓上老皮,铲除越冬的病菌。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要偏施氮肥,防止葡萄园枝叶繁茂,葡萄采收后及早施基肥,有机肥为主,每667 m2配施磷肥50kg,钾肥20kg。(2)适时进行春剪和秋剪,保持通风良好,有利于降低园内湿度。(3)初发病时结合防治炭疽病、白腐病向枝叶上喷洒50%异菌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
葡萄链格孢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产生不规则形病斑,灰褐色,边缘有褐色晕圈,子实体生在叶斑两面,正面居多。果实染病,在果粒上产生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初生灰白色菌丝,后变褐色,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葡萄链格孢褐斑病
葡萄链格孢褐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
Alternaria vitis Cavara称葡萄链格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链格孢属。分生孢子单生或成短链,倒棒状至卵形,浅褐色至褐色,具横隔膜3~8个,纵、斜隔膜3~7个,分隔处明显缢缩,孢身(31~47)μm×(12~16)μm。多数分生孢子具柱状喙或假喙,浅褐色,分隔,(5~38)μm×(2.5~3.5)μm。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蔓、病芽、病果梗、病落叶上越冬,春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或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6~7月发病,气温偏高,雨日多的年份树势弱,葡萄园缺肥发病重。
(1)加强葡萄园管理及早剪除病枝,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或腐熟有机肥,严防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进入雨季阴雨时间长田间湿度大要及时喷洒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5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3)防治贮藏期褐斑病,应在采收前10~15天向果面喷洒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后用500g/L异菌脲悬浮剂350倍液进行保鲜和防病。
葡萄溃疡病
20世纪70年代引起的葡萄溃疡病日益加重,美国、匈牙利、法国、埃及、意大利、西班牙、南非、智利、黎巴嫩、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巴西、墨西哥、玻利维亚、加拿大17个国家都有报道,我国是2010年首次发现并报道的。
葡萄溃疡病可侵害果实、枝条、叶片,引起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果实染病表现为果实腐烂与落粒,进入转色期开始出现症状,穗轴上出现黑褐色病斑,向下扩展引起果梗干枯致使果实腐烂脱落,有时果实不脱落逐渐干缩;在田间出现当年生枝条,产生灰白色梭形病斑,病斑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横剖面可见维管束变褐。叶片染病叶肉变黄,呈虎皮斑纹状,有的枝条现红褐色。
Botryosphaeria sp. 为一种葡萄座腔菌属真菌。该菌在PO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菌丝体埋生或表生,致密,深褐色至灰棕色。培养数天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长圆形至纺锤形,初无色无隔。
葡萄溃疡病枝干症状(左)和枝干维管束变色(李兴红)
葡萄溃疡病原之二B.rhodina(李兴红)
葡萄溃疡病菌可在病枝条、病果等病组织上越冬或越夏,通过雨水传播,树势弱易感病。座腔菌科真菌通过修剪枝条产生的新鲜伤口进行侵染,形成时间不超过12周,大量溃疡病菌孢子从子实体分生孢子器中溢出,这些分生孢子器主要产生在病枝干或残体上,内含分生孢子在春季雨后释放,每年12月、翌年1~2月修剪时大量释放,早春秋季有所减少,晚春和夏季基本不释放。
(1)及时清除田间病组织并集中销毁是控制该病重要措施。(2)加强栽培管理,严格控制产量,合理肥水提高树势,增强植株抗病力;棚室栽培葡萄要及时覆盖塑料薄膜,防止葡萄植株淋雨;发现死树及时拔除销毁,对树体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禁用病枝条作种条。(3)剪除病枝条、剪口涂药,剪掉的枝条统一销毁,对剪口进行涂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加入黏着剂涂在伤口处,防止病原菌侵入。
葡萄枝枯病
1990年我国首次在云南发现此病。2009年春季在云南文山县确定此病。之后广西也发现,发病率10%~30%。在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湖北、安徽、山西均有发生。
葡萄枝枯病发病初期症状(王江柱摄)
葡萄枝枯病症状(王中跃摄)
葡萄枝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王中跃摄)
葡萄枝枯病可侵害枝条、穗轴、果粒、叶片及根系。枝干染病,初在枝干上产生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展到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条斑,病斑黑褐色,病斑上有小黑点。枝干病组织表面纵裂,剥开韧皮部,可见木质部现暗褐色坏死,维管束变褐;幼枝染病尖端先枯死,后整枝枯死。
一种是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另一种是Pestalotio-psis拟盘多毛孢属。目前我国确定的是拟盘多毛孢属。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果穗轴等病残体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芽和卷须上越冬。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潜育期2~5天后开始发病。
(1)清除菌源,秋季修剪时剪除病枝。(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剪除副梢、卷须和叶片,保持架面通风透光。(3)化学防治。在发病前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隔10天后使用不同药剂再喷药1次。
葡萄酸腐病
葡萄酸腐病是造成果穗腐烂的一种较新病害,1898年首次在法国报道;1999年我国山东烟台被发现,2000~2002年河北、新疆、河南、北京、天津、江苏先后发现,该病已在国内普遍发生、现已成为葡萄生产上重要病害。受害率10%~50%,严重的绝收。
葡萄转色期前后发病,侵害葡萄果实病害。发病初期果粒表面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或条纹,随病斑不断扩大,果粒开始变软,果肉变酸并腐烂,有大量汁液从伤口流出;如是套袋葡萄,在果袋的下方有一片深色湿润,又称“尿袋”,震动病果穗,会产生类似于浅粉红色的小蝇又叫醋蝇,体长4mm,从烂果穗周围飞出;果穗有醋酸味。烂果中可见到灰白色小蛆;果粒腐烂后,流出腐烂的汁液,造成果实、果梗、穗轴腐烂。只剩下葡萄的果皮和种子。
葡萄酸腐病症状
Aspergillus carbonarius称炭黑曲霉,这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次报道该菌引发葡萄酸腐病。葡萄酸腐病是真菌、细菌、醋蝇联合为害葡萄的结果。该病属于二次侵染病害,经常与葡萄灰霉病、白腐病等混合发生。酸腐病菌从冰雹、风、蜂、鸟等造成的机械损伤性伤口进入浆果,伤口的存在成为真菌、细菌存活、繁殖初始因素,同时还可引诱醋蝇产卵。醋蝇在爬行、产卵过程中传播虫体上携带的细菌,并通过幼虫取食、酵母及醋酸菌的繁殖等造成果粒腐烂,从而造成葡萄酸腐病的大发生。
葡萄果实转色之后就可发生,发病时间从7月中旬开始直至采收结束,即9月下旬。该病发生首要条件是有伤口。
(1)选用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避免葡萄果实上出现伤口,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生产中为提高葡萄坐果率,提高产量,在花期前后常使用赤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当使用浓度过大或使用次数过多,就会造成葡萄果穗过度紧密,随着果实膨大,果粒相互挤压,即使只是个别颗粒产生轻微伤口,也会诱发该病的发生,造成果粒大面积腐烂。(3)避免高温、避免雨水冲刷,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减少出现伤口,防止该病发生。(4)化学防治,目前把波尔多液和杀虫剂配合使用是防治酸腐病推荐的方法,转色期前后,使用1~3次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为400~600g/hm2,10~15天1次。(5)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2~2013年研发的诱杀果蝇和果穗处理技术,可有效防控葡萄酸腐病。
葡萄皮尔斯病
葡萄皮尔斯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也是一种系统性的维管束病害。其症状是春季发芽晚,枝条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叶片边缘焦枯,且很快扩展到全叶,病叶常提早脱落,叶梗且仍然留在枝蔓上。在枝条上最先侵染处,该病可向上或向下两个方面扩展,造成发病早的枝蔓上的花穗干枯。受害枝条在秋季不能正常成熟,在同一条枝上,未成熟的依然呈绿色,出现所谓的“绿岛”。病枝蔓上的葡萄果实生长停滞,出现萎蔫,未成熟就转色。枝蔓上的“绿岛”现象和叶柄不脱落成为识别该病的两个重要特征。
Xylella fastidiosa称葡萄皮尔斯病菌,又称革兰氏阴性木质部细菌,属细菌域普罗特斯细菌门。菌体杆状,具波纹状细胞壁,无鞭毛,不形成孢子,大小(0.1~0.3)μm×(1~5)μm。该菌除侵染葡萄外,多个株系还可侵染桃、杏、李、梨、樱桃、柑橘等。
疫区的苗木或接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方式。该菌仅在葡萄维管束中繁殖和扩散,也可通过嫁接和叶蝉等介体昆虫传播,如黄头叶蝉(Carneocephala flavicens)等昆虫在隐症的野生寄主上吸食和越冬,翌年春天传到葡萄上,野生植物是该病重要侵染源。若虫、成虫具同等传病能力。
葡萄皮尔斯病植株被害状
(1)严格检疫。(2)已发病地区种植抗病品种或用抗病砧木嫁接。(3)喷洒20%吡虫啉2000~3000倍液或25%噻虫嗪5000倍液杀灭介体昆虫。
葡萄芽枯病
主要为害葡萄芽眼和伤口及附近的枝蔓,越冬的休眠芽染病后,春天不膨大,不发芽萌发,用刀把病芽削去后可见四周木质部变褐。当年新蔓上的芽染病,起初芽表面变成暗褐色,后逐渐变成黑褐色,四周组织亦褐变,沿枝蔓纵横向扩展到绕枝蔓1周后,产生大型坏死斑,病部缢缩,芽眼四周开裂。发病轻的枝蔓上1个芽受害,严重的多个芽受害或造成整条结果母枝干枯而死。
Diaporthe medusaea称柑橘间座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无性型为Phomopsis cytosporella称大拟茎点霉,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春气温升高后,越冬的分生孢子器遇雨水后吸水,从器孔口涌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新梢或枝蔓上的芽,进行初侵染,该病潜育期颇长,当年不发病,再次越冬后下1年春季才表现症状。但遇有秋季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居高不下或持续时间长当年也可发病。高温、多雨、高湿是该病流行与否的关键因素。一般夏季雨日多的年份,葡萄园架面郁闭、湿度大易发病。
葡萄芽枯病
葡萄芽枯病向四周枝蔓上扩展
葡萄芽枯病菌无性型大拟茎点霉α、β型分生孢子
(1)秋末结合修剪清洁葡萄园的枯枝落叶,早春葡萄萌发后把未发芽的病枝尽早剪除,集中烧毁或深埋。(2)及时绑蔓和进行夏剪。剪去多余的叶片、卷须及副梢,保持架面通风透光。提倡覆地膜进行膜下灌溉或滴灌、渗灌、微灌等节水灌溉,不要大水漫灌,尽量控制园内湿度。(3)结合防治褐斑病、黑痘病、蔓枯病进行兼治,病情严重的可喷洒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1200倍液。(4)提倡喷洒3.4%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碧护)7500倍液,不仅可防治芽枯病,还可预防冻害,提高葡萄果实含糖量,生产优质葡萄。
葡萄烂根病多发
2016年山东寿光种植的大棚葡萄,长势很旺,2017年春季覆膜升温后长势不好,开花结果很少,到葡萄采收完施肥时发现葡萄根系新根很少,部分变褐腐烂,造成树体死亡。
近年我国葡萄生产上根部冻害时有发生,严重的出现葡萄长势弱,根系变褐腐烂,应该是前期浇水过大、肥料或农药使用不当,造成伤根严重,病菌趁机侵染造成的。
葡萄烂根
进入早春2月气温不稳定,一天中昼夜温差较大,葡萄园地表湿度变化大,白天地表温度相当高,甚至能到25℃,而夜间特别是凌晨温度低至霜冻,昼夜温差在25℃以上,葡萄根颈部位极易产生冻害。冻害的部位一般是树干向阳面(南面与西南面),背阴面由于一天中温度变化幅度小,往往冻害较轻。随着早春气温逐渐升高,冻害部位出现沤根、腐烂、持续时间长。加之土壤及根系本身存在的病原菌等感染,根颈腐烂速度很快,树上部叶片变黄,树势生长减缓,当发现较晚时,根颈已经蔓延一周,造成树体死亡。
(1)提高树体抗冻能力:加强葡萄园综合管理,增施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肥料,保证树体健壮,提高树体抗冻害能力。(2)冬前培土防冻:封冻前将葡萄根颈部位培土至15~20cm高(至翌春3月份扒去培土),浇封冻水。对于发生根颈冻害的植株,可在春季扒开根颈部位四周的土壤,向根颈烂皮部位施入1~2kg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肥,并用根宝贝或育苗宝贝10mL加水10kg,浇灌根颈部位,然后封土。2~3周后,根颈冻害部位受害较轻的组织边缘开始长出新根,恢复效果显著,如果整株树用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肥料做基肥同时施入,效果更佳。(3)也可用多菌灵、恶霉灵等灌根,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间隔7~10天,待杀菌剂失效后,再用枯草芽孢杆菌、多黏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冲施,可迅速补充土壤中的有益菌,抑制病菌增殖,提高根系抗逆性。除此之外,果农还要注意减少对根系的伤害,尤其是不能使用未腐熟粪肥。尤其是干鸡粪、稻壳粪等均未经腐熟,若直接使用,常造成烧根,加重烂根问题。果园可提前一个月左右,将粪肥建堆,每15cm左右喷洒一次腐熟菌剂,并掺入适量粉碎秸秆,提高粪堆透气性,然后灌水浸湿粪肥,盖膜腐熟。在粪肥升温后,注意及时翻堆,经半月左右即可完成粪肥腐熟。
葡萄白绢根腐病
又叫“烂葫芦”主要发生在靠近地面的根颈部,发病初期根颈表面产生白色的菌丝体,表皮生出水渍状褐色病斑,菌丝继续生长,直到根颈全部覆满绢丝状白色菌丝层,称作白绢病,湿度大时菌丝层可扩展到病部周围的地表面,进一步扩展后根颈部皮层腐烂,并溢出褐色汁液,有酒糟味。造成葡萄树叶片小、发黄,果量少、果实青色,一般在春季尚可正常发芽、开花和坐果,1~3年生幼树受害后迅速枯死,成龄树当病部扩展至绕茎一周时造成树体干枯死亡。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称齐整小核菌,属子囊菌门小核菌属。
白绢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以上,在田间经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蔓延,也可通过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常丛根颈部伤口或嫁接处侵入,生长期高温、高湿利于白绢病扩展,雨季、葡萄园低洼、埋土过深均常使该病加重。
葡萄白绢根腐病症状
(1)低洼潮湿葡萄园或地块应注意排水,在病树四周挖1m深沟可阻断菌核、根状菌索,防止病根传播。(2)在葡萄树发芽期和夏末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3)单株采用海藻酸250mL+30%恶霉灵12g+诺泰克150g,对水30kg进行树盘灌根,分别在3~4月和6~7月各灌一次,灌根后不培土继续晾根。
葡萄根朽病
是我国葡萄生产上重要根病之一,是引起死树,病原菌能产生蘑菇状子实体是其特点。
发病后植株出现萎蔫,生长发育缓慢衰退,出现植株矮化、叶片浓绿色,最后全株枯死。挖开根系散发出蘑菇气味,湿度大时更加明显,根病外部长出根状菌索,秋天或初冬或病株死后可从病部长出蘑菇状子实体。
Armillaria tabescens(Scop.)Emel. 称阻碍蜜环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蜜环菌属。侵入木质部内的菌丝有粗隔膜,被害的老根表面被根状菌索缠住。菌索直径1~3mm,呈网状,覆盖根的表面。菌索的横断面有3层,最外层为黑色组织,其次为黄褐色组织,中心部位为白色纵横交错的菌丝。根状菌索的菌丝将根穿孔进入根内。子实体丛生,幼嫩子实体的菌盖呈小球状,边缘反卷,有薄膜与菌柄连续在一起。成熟子实体,表面稍带黄色、浅黄褐色或褐色,中央部稍凹陷,密生细小暗色鳞片,四周边缘有放射状线条。菌褶稍稀疏,初白色,后生淡褐色污点。菌柄直生或垂生,长5~10cm,粗0.5~1cm,圆柱形,有时下部稍膨大。菌环白色。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大小(7~8.5)μm×(5~5.5)μm。子实体的大小和丛生数量有关,如丛生的子实体数量多,则较小;相反,则较大。菌环是蘑菇帽展开以前附着菌柄的部位。病菌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30℃,耐热性为55℃,60min;65℃,5min。
在土壤中,该病主要通过根与蜜环菌接触传染。病菌从一株到另一植株,主要靠根接触。如果只是根受侵染,损害是轻微的,但病菌最后从根到树干,当病部绕树干一周时,就会把葡萄植株杀死。
(1)尽量采用新建葡萄园,如果是旧园,则要进行熏蒸消毒,药剂可选用溴甲烷或二硫化碳。溴甲烷效果较好。(2)提倡选用木霉菌施入土壤内60cm,病菌可被木霉菌侵袭而弱化,有助于杀死病菌。生产上单施木霉菌可大大减轻侵染的程度。
葡萄根朽病根部症状
葡萄根朽病病原菌产生的蘑菇状子实体
葡萄根癌病
又称根头癌肿病、根瘤病、冠瘿病,是世界各地葡萄生产上普遍发生的毁灭性细菌病害,尤其是北方冬季寒冷地区尤为严重,重病园发病株率高达50%~60%,或全园发病,染病后生长渐渐衰弱,产量明显下降,重者枝干树死。
葡萄根癌病是系统侵染的细菌病害,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是在葡萄的根、根茎、幼树枝蔓、新梢、叶柄、穗轴及老龄树干上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瘤状凸起,这是病原细菌造成的葡萄初生和次生韧皮组织增生引起的,初期发病部位瘤体较小呈乳白色圆形凸起,后瘤体不断长大变成浅褐色至深褐色,瘤体由光滑变成表面粗糙龟裂。病瘤生长1~2年后干枯死亡,引发染病植株生长衰弱,叶小黄化,果穗朽住不长,春天发芽迟,严重的植株枯死。
Agrobacterium vitis称葡萄土壤杆菌。为细菌域普罗特斯细菌门土壤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1.2~3)μm×(0.4~0.8)μm,有1~4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荚膜,不形成芽孢,菌落白色,圆形,黏质状,光滑,不产生色素。病菌好气,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37℃,最适温度为25~30℃,在51℃下10min后失去活性。生长pH为5.7~9.2,最适pH为7.3。
葡萄根癌病茎下部的癌瘤放大(袁章虎)
该细菌主要在土壤、病株及瘿瘤组织内越冬。病菌在土壤中未分解的病残体内存活2~3年,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线虫、叶螨、病残组织、根或蔓接触摩擦、修剪工具、带菌肥料等进行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插条、砧木等传播,适合发病的条件出现后,病菌通过剪口、嫁接口、机械伤、虫伤、冻伤等各种伤口侵入植株,也能从气孔侵入。病菌进入表皮组织后,诱导伤口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不断分裂,使组织增生而形成肿瘤。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经多年研究农杆菌首先攻击植物的免疫系统,使该菌的部分基因能侵入寄主的细胞,改变受害植物很多基因的表达,造成受害植物一系列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从而导致受害植物有关细胞无节制地分裂增生,形成肿瘤。得了根肿病或称冠瘿病的果树体内也会逐渐生出给“肿瘤”提供所需养分的导管,并与果树正常导管系统连接,此后“肿瘤”就会从寄主植物体内吸取大量养料,造成果树减产。生产上多雨潮湿的年份或季节癌瘤发生多。受冻害的植株,生长势弱,很易加重该病发生,遇有冰雹或低温雨雪冰冻袭击,可引起该病大发生。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及碱性大的葡萄园发病重。此外山东省乳山市果树站发现一种螨严重为害葡萄引起该病。
(1)严格检疫,建园时不得从有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发现有病苗,马上汰除烧毁。栽植时苗木或插条用96%硫酸铜100倍液浸泡5min,再放入50倍石灰水中浸1min。也可用3%的次氯酸钠浸3min。(2)加强栽培管理,施用有机肥,尽量施用酸性肥料,使其不利细菌繁殖。千方百计减少伤口,严格防寒,避免发生冻害。(3)田间发现病株马上刮除病瘤,并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80%乙蒜素乳油2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2000倍液消毒,也可喷洒20%噻森铜悬浮剂与叶面肥多复佳1∶1混配剂或用放射土壤杆菌K-84生防菌剂有效。(4)使用根癌灵直接涂药可治愈。(5)螨害严重地区在葡萄发芽前后,树上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或24%螺螨酯悬浮剂5000倍液。
葡萄栓皮病
主要表现在枝蔓和叶片上,枝蔓染病出现树皮纵裂。以沙地葡萄做砧木的病株在嫁接口上部产生组织增生,呈小脚状。病株老蔓表皮粗糙或纵裂,剥开树皮后可见接口上下木质部呈沟槽状。叶片上出现变色,春末夏初,病株上叶片变成黄褐色至红色,叶肉叶脉全部变红,别于卷叶病只是叶脉间变红,主叶脉仍保持绿色。该病严重影响产量,可减产76%,葡萄寿命缩短。
Grape virus B,GVB 称葡萄病毒B,属病毒。病毒粒子线状,大小(11~12)nm×400nm,此病毒可用ELISA技术进行检测,也可用批示植物进行鉴定,常用的指示植物有LN33、Carignane 和Emperor等。
葡萄栓皮病(王国平)
主要通过嫁接传染,也可通过长尾粉蚧传毒,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或砧木或接穗及插条等繁殖材料调运传播。
(1)选用无病母株进行无性繁殖。(2)茎尖脱毒。当田间无法选拔出无病母株情况下,有必要对优良品种进行脱毒。把葡萄苗置于38℃及适宜光照条件下百余天,然后再取茎尖进行组织培养,经检测确认无病毒时,再扩繁应用。
葡萄茎痘病
葡萄染茎痘病后长势差,病株矮,春季萌动推迟月余,表现严重衰退,产量锐减,不能结实或死亡。主要特征是砧木和接穗愈合处茎膨大,接穗常比砧木粗,皮粗糙或增厚,剥开皮,可见皮反面有纵向的钉状物或突起纹,在对应的木质部表面现凹陷的孔或槽。产量减少50%以上。
葡萄茎痘病(王国平)
葡萄茎痘病沟槽
Grape stem pitting-associated virus,GSPaV;和Grape stempitting-associated virus 1,GSPaV-1这两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均可引起葡萄茎痘病。该病毒可用St.George、LN33 和Ltaria等木本指示植物进行检测。
葡萄茎痘病毒在活体病株上越冬。主要通过嫁接传播。靠苗木、接穗、砧木和插条等繁殖材料进行传播,有报道葡萄花粉可以传播。国外有调查在自然界该病毒和葡萄扇叶病一样,在田间有自然传播扩散现象,但尚未找到传播媒介。葡萄品种间明显存在抗病性差异。
(1)建立无病母园,繁殖无病母本树,生产无病无性繁殖材料。(2)脱除病毒,对生产上有价值的品种,如已无法选出健株,应进行脱毒,方法是把苗木置于35~37℃条件下,每天光照15小时,光照强度2500lx,共处理150天,脱毒时间如能延长一倍,效果更佳。
葡萄扇叶病
葡萄扇叶病又称退化病。我国发生普遍,其症状因病毒株系不同分3种类型:一是传染性变型或称扇叶。系由变型病毒株系引起的,植株矮化或生长衰弱,叶片变形,不对称,呈环状或扭曲皱缩,叶缘锯齿尖锐。叶变型有时出现斑驳;新梢染病,分枝异常、双芽、节间极短或长短不等;果穗染病,果穗少且小,果粒小,坐果不良。二是黄化型。由产生色素病毒株系引起。病株早春呈现铬黄色褪色,致叶色改变,现散生的斑点、环斑、条斑等,严重的全叶黄化。三是脉带型。传统认为是由产生色素的病毒株系引起。开始时沿叶主脉变黄,以后向叶脉间区扩展,叶片轻度畸形、变小。该病严重影响坐果,果粒大小不齐,因品种年份不同可减产20%~80%。
Grapevine fan leaf virus,GFLV称葡萄扇叶病毒,属豇豆花叶病毒科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粒体呈多面体,直径30nm。
葡萄扇叶病毒可由几种土壤线虫传播,如加州剑线虫(Xiphinema index)、麦考岁剑线虫(X.coxi)和意大利剑线虫(X.italiae)等。通过嫁接亦能传毒。剑线虫获得病毒的时间相当短,在病株上饲食数分钟便能带毒,线虫的整个幼虫期都能带毒和传毒,但蜕皮后不带毒。成虫保毒期可达数月。该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由调运带病毒苗木导致。
葡萄扇叶病沿叶脉产生褪绿黄斑(张尊平)
葡萄扇叶病病叶上的褪绿黄斑(董雅风)
葡萄扇叶病毒
(1)加强检疫。新建葡萄园,必须从无病毒病地区引进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2)茎尖培养脱毒。对于已感染或怀疑感染病毒的苗木,进行茎尖培养,获得无毒苗木,然后再种植。(3)防止田间传播。嫁接时要挑选无病的接穗或砧木。(4)土壤消毒,治虫防病。扇叶病在田间经土壤线虫传播,可使用10%噻唑膦颗粒剂条施或点施,每667m2用量为2kg。此外也可用溴甲烷、棉隆等处理土壤,都有灭线虫减少田间传毒作用。(5)加强田间管理。葡萄定植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合理追肥,增强根系和树体发育;细致修剪、摘梢、绑蔓,增强植株对该病抵抗力。(6)葡萄基因转导和植株再生体系建立新途径。将葡萄扇叶病毒某基因片段转入到健康葡萄砧木的基因组中,能提高葡萄对扇叶病的抗性。
葡萄花叶病毒病
葡萄花叶病毒病见于葡萄品种保留区中,染病株植株矮小,春季叶片黄化并散生受叶脉限制的褪绿斑驳,进入气温高的盛夏褪绿斑驳逐渐隐蔽或不明显,致叶片皱缩变形,秋季新叶又现褪绿斑驳,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 称番茄斑萎病毒。病根切片经电镜观察,根细胞内有球状具外膜的粒子,直径83nm,病毒质粒单独分散于细胞质中或成群集于大型膜状构造内,病毒质粒直径72~93nm。质粒中央部分电子密度较高,外围颜色稍浅成一环状。该病毒的质粒很易遭破坏而变形,出现尾状物或成哑铃形。上述特性与台湾报道的(GYDV)称葡萄黄化萎缩病相似。
葡萄花叶病毒病
葡萄花叶病毒原番茄斑萎病毒电镜扫描图片
番茄斑萎病毒(TSWV)能侵染葡萄、番茄、黄瓜等20多种植物。稀释限点10–3~10–4,致死温度45~50℃,22℃室温下,体外存活期为5~6小时。
汁液摩擦可传毒,蓟马也可传毒。
参见葡萄扇叶病。
葡萄黄斑病
葡萄黄斑病又称葡萄小黄点病。在气候条件适合地区才表现出来,症状多在夏末表现严重。每枝条上有2~3片叶子,多者可达20片叶子出现黄点,主要分布在主脉和侧脉附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分散或聚合成不规则斑块,颜色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铬黄色,叶片衰老时变为白色,症状因葡萄品种、年龄、环境条件不同而表现不同。幼树症状明显,老树表现较轻。症状还会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加重。
Grape 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GYSVd 称葡萄黄点类病毒,结构比病毒更简单,是仅有核酸而无蛋白的微生物。现已证明,引起此病的病原有两种类病毒,即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可单独侵染,也可混合侵染。
该病的传毒媒介不明。在自然条件下,修剪或繁殖时通过工具或嫁接传毒,此外,染病的繁殖材料也携带类病毒。种子不传毒。由于该类病毒在大多数欧洲或美洲品种和砧木上不显症,这就更有利其传播蔓延,给防治带来困难。但生产上可采用嫁接葡萄属指示植物及传播草本寄主等方法进行鉴别。
葡萄黄斑病
把茎尖置于20~27℃培养箱中培养得到无黄点类病毒的再生组织后,再把茎尖分生组织置于10℃环境条件下进行低温培养,即可得到无毒苗。茎尖脱毒时,如茎尖为0.1~0.2mm,脱毒温度低限以25℃为宜。由于病株种子不带毒,可用于播种育苗。
葡萄黄脉病
葡萄黄脉病是我国重要植物检疫对象之一。该病因株系不同症状也有差异。据报道:加利福尼亚株系在叶上生小斑点,沿叶脉分布,春季先呈黄色,夏季变为淡白色,初期症状与扇叶病相似,果穗上部分果粒僵化,病株产量低;纽约株系引起植株矮化,叶小而不规则,有时呈扇形,幼叶上有褪绿点,低产;安大略株系致叶片黄化,卷曲,茎丛生,节间短,造成严重减产。
葡萄黄脉病病叶
Tomato ring spot virus,ToRSV称番茄环斑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呈多面体,直径26~30nm。双分体基因组RNA1和RNA2,分子量分别为2.8×106D和2.4×106 D,蛋白质含量56%~60%。病毒存在于叶内细胞质中,汁液接种可侵染35属单、双子叶植物。在菜豆病汁中病毒致死温度60~62℃,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6~8天(22℃),病毒具有强免疫原性,与土壤线虫传多面体病毒组的其他病毒无血清关系。
汁液接种可将病毒从葡萄传到草本寄主,再从草本寄主烟草或菜豆回接葡萄都获成功。田间自然传播或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嫁接或繁殖和栽种带毒苗木。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aricanum)已把病黄瓜上病毒传到健黄瓜苗上,至于能否从病葡萄传至健葡萄还未证实。葡萄种子是否传毒尚未见报道。
(1)严格植物检疫、防止病害传播蔓延。(2)目前主要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选用无病毒健康苗。具体方法可参见葡萄扇叶病。此外,可试用抗植物病毒疫苗1号或2号。
葡萄金黄化病
叶片褪绿朝下反卷,花序枯死,浆果凋萎,染病的藤条极度下垂,生长严重不良,树势衰退迅速。在“白果”品种上,叶片向阳部分黄化,致叶片表面具金属光泽,枝梢变脆,顶芽和侧芽可能坏死。在感品种上,病枝茎部树皮会出现纵向裂缝。部分砧木能够耐病。染病株产量下降,果实酸度提高,含糖量下降,严重影响品质。
Grapevine flavescence doree Phytoplasma 称葡萄金黄化植原体,属细菌域普罗特斯细菌门。
葡萄金黄化病果穗被害状
葡萄金黄化病叶片被害
近距离传播主要靠一种叶蝉(Sca-phoideus titanus)能传毒,每年可以传播(5~10)×103m。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调运。
(1)在引种前一定实行产地检疫,不得从有明显症状的田块调运种苗。(2)对进境葡萄种苗经隔离试种,确定健康后才可在国内种植。
葡萄卷叶病
葡萄卷叶病是普遍发生的一种病毒病。其典型症状是病株上长出的叶片从叶缘向下反卷。该病发生于所有葡萄品种或种上。症状随品种、环境和季节不同而异。春季或幼嫩叶片症状不大明显,只表现病株比健株矮小,萌发延迟;夏季症状逐渐明显起来,尤以枝蔓基部成熟叶片更加明显,反卷的病叶常卷缩发脆,从夏末延续至秋初。有些红色品种基部叶片叶脉间先现淡红色斑点,后扩大愈合,致脉间出现淡红色斑驳,随着病情扩展,致基部病叶变为暗红色,仅叶脉保持绿色。白色品种叶片虽不变红,但叶脉间稍有褪绿。此外,病叶叶片变厚,变脆,叶缘下卷,病株果穗着色浅。红色品种的病穗色泽不正常或变为黄白色;白色品种正常果实浅绿色,病穗则变为黄白色。植株染病后果实变小,着色不良,成熟期延长,含糖量下降6%~10%。从内部解剖看,叶片显症前,韧皮部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都发生堵塞和坏死,叶柄中钙、钾积累,而叶片中含量下降,淀粉积累。症状也因品种而异。少数品种如无核白症状较轻,仅在夏季叶片上出现坏死,坏死主要在叶脉间和叶缘。多数砧木品种为隐症带毒。卷叶病减产10%~70%。
葡萄卷叶病
迄今全世界先后报道了11种可引起葡萄卷叶病的病毒[葡萄卷叶伴随病毒(Grapevineleaf roll-associated Virus,GLRaV)],这11种病毒在血清学上不相关,单独或复合侵染均可造成葡萄卷叶病的发生。11种葡萄卷叶病相关病毒分别为GLRaV1、GLRaV2、GLRaV3、GLRaV4、GLRaV5、GLRaV6、GLRaV7、GLRaV8、GLRaV9、GLRaV-Pr和GLRaV-Pe,均属长线形病毒科,葡萄卷叶病毒属。只有GLRaV2归于长线形病毒属。GLRaV7由于基因组结构还不清楚尚未归属。为明确我国葡萄卷叶病病原种类进行检测表明,GLRaV3检出率高达62.1%。
卷叶病毒1~9单独或复合侵染,均可引起卷叶病。主要由人为的栽培活动传播,用病株的插条或芽及砧木做无性繁殖材料,都可传播。多数砧木为隐症带毒,因此通过根茎传病的危险性较大,田间菟丝子可将病毒从病葡萄传给健康葡萄,汁液接种不能从葡萄传播到葡萄,但可通过葡萄传到草本寄主上。粉蚧可以传播GVA,但据观察卷叶病田间蔓延很有限,该病可用某些葡萄品种作指示检测,如丽珠、密简,6~18个月显症,黑彼诺6个月显症,其反应均为早期红叶。
(1)建立无病毒母本园,为生产提供脱毒的无性繁殖材料。新建葡萄园,要严格选用无毒苗木。(2)热处理脱毒。将苗木或试管苗放在38℃热处理箱,在人工光照下生长56~90天,切取新梢约2~5cm,经弥雾扦插长成新株,脱毒率可达86%。脱毒苗须经检测无毒,方可用做母株。生产上栽培脱毒苗木是最有效的方法。(3)防治传毒昆虫,注意防治介壳虫可减少病毒病在田间传播。
葡萄根结线虫病
生长正常的葡萄逐渐衰退,叶色浅绿或逐渐发黄,扒开根部可见根上长了很多小瘤状物,即根结。
Meloidogyne incognita称南方根结线虫,属动物界线虫门。雌成虫膨大成鸭梨形,大小(0.4~1.3)mm×(0.27~0.75)mm,雄成虫线形,细长,大小(1.2~1.5)mm×(0.03~0.036)mm,头区明显,唇盘大且圆,幼虫钻入葡萄根组织,刺激根部膨大而形成根结。
以雌成虫和卵在病瘤中或以幼虫在土壤越冬,翌春气温升到10℃以上时开始活动,雌成虫把卵产在卵囊中,在卵壳里孵化为1龄幼虫,蜕1次皮后,成为2龄幼虫,从卵壳中爬出后,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也可通过带土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
葡萄根结线虫病根部症状
(1)选用无病苗木。(2)对已发病的葡萄用10%噻唑膦颗粒剂,每667 m2用药2kg,混入细砂土10~20kg,充分拌匀后撒在葡萄树四周后翻入土壤中。应急时也可浇灌1.8%阿维菌素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葡萄缺节瘿螨毛毡病
葡萄缺节瘿螨为害葡萄习称毛毡病。习惯上把其列入病害。实际是一种螨害。主要为害葡萄叶部,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嫩梢、幼果、卷须、花梗等。被害株叶片萎缩,枝蔓生长衰弱,产量减少。叶片受害以小叶和新展叶片受害重。初于叶背出现苍白色病斑,致叶表面隆起,叶背面密生一层很厚的毛毡状绒毛,该病因此而得名。初为纯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病斑四周常受叶脉限制,形状不规则,大小2~10mm,受害严重的病叶皱缩、变硬,叶面凹凸不平,有时干枯破裂,致叶片早期脱落。
Colomerus vitis(Pagenstecher)异名:Eriophges vitis Nalepa(Pegenstecher)称葡萄缺节瘿螨,过去称葡萄锈壁虱,属节肢动物门,瘿螨科,缺节瘿螨属害螨。虫体很小,体长0.2mm,宽约0.05mm,长蠕形,体白色或浅灰色,近头部具两对软足,头胸背板角形,背板具网状花纹,背中线长为背板长之1/3,略呈波纹,亚背线数条,背毛瘤小,位于板后缘前方,背毛长缩小,背毛长约0.019mm。腹部细长,约有80个节环纹组成。其环纹又由许多暗色长椭圆形瘤排列而成,卵球形,直径30μm,淡黄色。
葡萄缺节瘿螨毛毡病症状
葡萄缺节瘿螨毛毡病叶背症状
葡萄缺节瘿螨
葡萄缺节瘿螨年生7代,以成螨在芽鳞的茸毛、枝蔓的粗皮缝等处潜伏越冬,其中以枝蔓下部或一年生嫩枝芽鳞下茸毛上虫量居多。翌年春天随葡萄芽萌动,缺节瘿螨从芽内爬出,迁移至嫩叶背面绒毛间潜伏,不侵入组织,自叶内吸取养分,刺激叶片茸毛增多。毛毡状物是葡萄上表皮组织受瘿螨刺激后肥大变形而成,对瘿螨具保护作用。雌成螨在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后若螨和成螨同时为害,一年中以5月、6月和9月间为害重,缺节瘿螨活动旺盛。盛夏常因高温多雨对其发育不利,虫口略有下降,进入10月中旬开始越冬。
(1)防止苗木传播。从病区引苗必须用温汤消毒,先用30~40℃热水浸5~7分钟,再用50℃热水浸泡5~7分钟可以杀死潜伏瘿螨。(2)秋后彻底清洁葡萄园。把病叶收集起来烧毁。葡萄缺节瘿螨进入越冬后及早春活动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洒枝干效果很好。(3)葡萄发芽后喷洒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晶体3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4000倍液、95g/L喹螨醚乳油2500倍液、240g/L螺螨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4)涂干防治。发现有缺节瘿螨为害,在主干分枝以下,用刷子涂50%乐果原液,形成药环,宽度为主干直径2倍,以药液不流为好,涂好后用塑料薄膜包严,一月后解除。为害盛期也可进行,效果很好。
葡萄日灼病(气灼病)
日灼病又叫气灼病,日灼病主要发生在葡萄叶片和果粒上。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淡褐色至黄褐色不规则形斑块或斑点,病斑处不枯死,边缘不明显,随病情扩展,病斑扩大,颜色加深,呈褐色或紫褐色,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明显,严重时病斑处干枯,颜色变浅或整张叶片变褐色至红褐色,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果粒染病特明显,发病初期零星出现,初果面产生黄褐色近圆形伤害斑,边缘不明显,果皮及皮下果肉稍凹陷坏死,随病情加重,病斑扩大,产生浅褐色至褐色十分醒目的凹陷斑,表皮皱缩,浅层果肉开始坏死,严重时整个果粒干缩成浅褐色至紫褐色僵果挂在树上。该病已成为大粒葡萄品种上常见生理病害,随气候的变化,发病逐年增多、加重,已严重影响鲜食葡萄生产的发展。
果实、叶片染病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果穗着色成熟期,多发生在裸露于阳光下的果穗上,其原因系树体缺水,供应果实水分不足引起,这与土壤湿度、施肥、光照及品种有关。当根系吸水不足,叶蒸发量大渗透压升高,叶内含水量低于果实时,果实里的水分容易被叶片夺走,致果实水分失衡出现障碍则发生日灼。当根系发生沤根或烧根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生产上大粒品种易发生日灼。有时荫蔽处的果穗,因修剪、打顶、绑蔓等移动位置或气温突然升高植株不能适应时,新梢或果实也可能发生日灼。当温度达到36℃,时间持续4~5小时,或39℃,超过1.5小时就会发生日灼。
葡萄日灼病(气灼病)(王江柱 摄)
葡萄日灼病病果
叶片也发现日灼
葡萄日灼病
(1)适当密植,采用棚架式,使果穗处在阴凉之中,使采光通风良好。(2)秋后适度深耕,扩大根群,增加吸水能力。(3)防止水涝或施肥过量烧根现象发生。(4)在高温发病期适时适量灌水,持续强光下葡萄体温急剧升高,蒸腾量大要及时灌水降低植株体温,避免发生日灼。(5)增施有机肥,提高保水力。(6)喷洒0.1%的96%硫酸铜可增强抗热性。(7)喷洒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保护果穗。(8)疏果后套袋子,采收前20天摘袋,防止日灼效果好。(9)提倡施用3.4%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碧护)5000倍液,可大大减少日灼,打造碧护葡萄美果。碧护是目前能有效抵抗葡萄高温热害的调理保持性产品。
葡萄水罐子病
是葡萄生产上常见的重要生理病害,又称转色病,水红粒,表现为果粒着色异常,生产上在产量高、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水罐子病尤其严重。
该病主要表现在果粒上,进入颗粒着色期后才表现症状,出现果粒着色异常,红(紫)色品种色泽浅,发暗,失去光泽;白色品种果粒为水泡状,果肉变软,果皮与果肉极易分离,成为一包酸水,病果糖度显著降低,酸度增加,不能食用。该病多发生在葡萄穗的尖端或副穗上,发病葡萄粒易脱落。
要是由于营养失调或营养不足所致,一般树势弱、摘心重、结果过多、肥水和有效叶面积不足时,发病较重。地下水位高或葡萄成熟期遇降雨,尤其是在高温过后遇降雨,田间高温高湿,发生也较重。
葡萄水罐子病病果
(1)适时清园。如果葡萄园中已发生此病,这时若雨水多,高温多湿,最易传播。因此,要随时清园。将园中感病的病叶、病枝、病果清出园外深埋或焚烧。同时,及时清除园中杂草,在剪除病枝、病果时,要经常清洗剪刀,并消毒,以防交叉感染。(2)控制负载量,合理控制单株结果量,增加叶果比。多留主梢叶片,主梢叶片是一次果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若因病虫为害,叶片受损就常常导致水罐子病发生。因此,主梢要尽量多保留叶片,并适当多留副梢叶片,这对保证葡萄果穗生长的营养供给有决定性作用。此外,一个果枝上留两个果穗时,其下部果穗转色病发生比例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适当疏穗,一枝留一穗的办法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西昌葡萄结果中期叶片出现黄化
进入葡萄生长中后期以后,叶片合成的养分一方面要供应果实,另一方面要存储到茎秆、根系当中,作为来年的营养储备。生产上在葡萄进入膨果期以后,当地葡萄会出现较多的黄叶现象,表现为茎秆细弱、叶片薄而小,严重的整根枝条上的叶片黄化严重。西昌葡萄黄叶主要是由于缺镁和缺氮导致的,其中缺氮的情况更多更严重。
造成葡萄膨果后期叶片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挂果量大,西昌葡萄多采取Y字形架培,一根主杆保留7~12根结果枝,平均每株葡萄留果10~12穗,有的甚至更多,在大量留果时,对养分的需求量大,而对于一些树势较弱,根力不足的植株来说,大量的果实夺去了养分,而叶片、茎秆得到的养分较少,因而出现黄叶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进入膨果期后基本以钾肥为主,而氮、磷、钙、镁等肥料施用较少,在土壤缺乏氮肥、镁肥及钾肥过量抑制氮、钙、镁的吸收以后,就导致了黄叶的发生。
西昌葡萄结果中期叶片出现黄化(王江柱)
西昌葡萄黄叶主要是由以上两方面引发的,因而在管理中就要改正以上两个方面。(1)要合理留果,根据树势的强弱,将果穗数量控制在7~10穗左右。减少穗数过多对养分的争夺。保证了叶片合成的养分既能够满足果实膨大需求,又能够供应自我生长。(2)合理补充养分,在膨果期适当降低钾肥用量,增施氮肥、钙肥、镁肥等。尤其是膨果期不适宜连续使用硫酸钾,可追施两次雨禾(12-6-40)之后,再追施一次雨禾(20-20-20),或者高钾型水溶肥配合晶体二胺使用也可以。当然,不仅要从根系上补充以上元素,而且还要叶面施肥进行应急,因葡萄叶片黄化多为缺氮、缺镁导致,因此在葡萄膨果期可每周喷施一次全营养叶面肥,配合功能性产品一同使用,可提高叶片抗性及耐老化能力。如菌康宝。
西昌葡萄生产上出现土壤酸化板结
土壤酸化板结。葡萄生产上长期以来对于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大,弱酸、中性和弱碱性土壤都能适应,但生产上酸化和碱化的土壤对养分利用影响大,比如在酸性土壤中铁、锰、硼、锌等微量元素利用率较高,但是,氮、磷、钾、钙等大中量元素却不能很好地吸收利用。
西昌葡萄种植区土壤以红壤为主,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和肥料的不合理投入,土壤酸碱度pH值不断下降已降到5左右,严重影响营养转化和吸收,造成土壤酸化,生产上多在膨果期施入大量硫酸钾等酸性肥料使土壤酸化更严重,再加上投入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很少,土壤酸化更重。这样就造成了菌群失调,有害菌滋生,有益菌被压制,加剧了土壤恶化,根系容易受到侵染,出现新根少,根系生长缓慢,再加上有机肥数量少,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食物十分缺乏,再加上化肥用量大,土壤酸化、盐积化都会制约有益菌的生长繁殖。葡萄生长发育需要土壤提供足够的矿物质元素、丰富的有机质、大量的有益菌。
葡萄园土壤酸化板结
(1)首先更换肥料种类,停用硫酸钾,可使用硝酸钾或磷酸二氢钾、也可施用生理碱性肥料,现在水溶性肥料多为中性,用以替代硫酸钾等肥料最好,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如山东科润的雨禾水溶肥配合菌康宝、根倍旺使用,既能够补充大宗微量元素,又能够起到调节土壤pH值的作用。在葡萄萌芽之后枝蔓开始生长时,可冲施平衡型水溶肥(雨禾20-20-20),在开花前或开花期冲施高磷型水溶肥(10-48-10)、坐果后至膨果期,可冲施高钾型水溶肥(12-6-40)。此外每667m2增施2t有机肥,促酸化尽快转化。(2)对土壤出现菌群失调时,①首先连续补充有益菌,保持土壤菌群平衡,如菌康宝,要连续补充4次以上才能建立巨大优势,改良土壤。②在补菌的同时还要补充食物有机质。从施足有机肥入手,逐步建立有益菌优势,防止出现菌群失调的情况。③生产上继续补充水溶性肥料,也能够防止菌群失调发生。
葡萄裂果多发
葡萄进入着色期和成熟期很易发生裂果,发生裂果后易感染病菌,造成果穗腐烂,并容易招引金龟子、蚜虫等害虫吸吮果汁,传播病菌,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葡萄裂果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品种因素、土壤忽干忽湿、阳光直射、温差变化大、留果过多、病害、膨大素使用不当等都会导致葡萄裂果。裂果的典型病状主要有以下4种。(1)放射状纹裂。以果蒂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状开裂。绿熟期开始,转色后期加重。(2)同心圆状纹裂。以果蒂为中心,在果面上发生同心圆状断续的微细裂纹,严重时呈环状开裂,多在成熟前出现。(3)条纹状纹裂。在果实顶部、底部发生纵向、横向不规则的开裂。(4)纵裂。主要发生在果实成熟之前。
刘世杰专家认为原因有:(1)棚室体积小,变温快。尤其当前高温情况棚室内受到强光照,温度高,叶面蒸腾强度大,当蒸腾强度达到饱和点之后,叶片气孔关闭,所蒸腾的水分继续被迫压入果实,果实表皮承受力达到极限后,出现裂口。(2)根系生态环境欠佳。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根功能弱化(吸收、合成、分泌、调节)、缺氧呼吸等恶性循环,引发地上部表现缺素症状,尤其是钙素营养、吸收受影响,而导致果皮韧度下降,同时干湿不均也易引发裂果。(3)种子缺失。由种子产生的内源凋节激素和活性酶失衡,失去自身调节缓冲功能。当前为了促进果粒增大,种植葡萄的果农都使用膨大素对葡萄进行膨大处理,膨大素对于种子的形成有影响,导致种子缺失,激素调节出现异常,也是导致裂果的重要原因。(4)有的葡萄品种果粒着生过于紧密,随果粒增大,果粒间相互挤压可以导致裂果。(5)葡萄感染白粉病也易引起裂果。
葡萄横裂果和纵裂果
葡萄纵裂果
要想减轻裂果的发生,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1)合理浇水,避免土壤忽干忽湿。果实上浆后至成熟期,对水分要求较低,浇水过多会阻碍糖分积累,着色不良,品质降低,还易发生裂果现象,因此应适当控制土壤灌水,严防大水漫灌。进入雨季后降雨较多,一定要及时修补棚膜,避免雨水进棚,一旦雨水进棚,要及时排涝。对于露天葡萄园,也可在地面覆草并加盖地膜,覆盖地膜一方面能防止降雨后根系一时吸水过多,另一方面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均衡。(2)避免阳光直射和气候骤变。如果葡萄幼果期突遇大风、高温天气,也会导致裂果。可在高温来临前适时适量灌水或向植株喷水,通过补水或使用遮阳网降温,减轻气候骤变带来的影响。高温前在果穗上方覆盖报纸,避免阳光直射,也可有效减轻裂果的发生。(3)注意钙肥的补充。钙肥对葡萄的品质和耐储性有重要的作用,葡萄缺钙易造成裂果,而且葡萄果实膨大期对钙的需求量很大,这一时期葡萄很容易出现缺钙现象。尤其是进行套袋的葡萄,果实蒸腾作用减弱,缺钙问题更加突出。可喷洒2~3次含钙的叶面肥,以增强果皮的韧性,减轻裂果。(4)对于白粉病,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可选择喷哈茨木霉菌500倍,防治效果较好。在发病重的果园,还应及时摘除病穗、病果,然后喷洒乙醚酚、苯菌酮、吡唑嘧菌酯、氟唑菌酰胺等药剂,防止病菌侵染其他健康果实。(5)适当疏粒。对于果粒比较紧密的品种,要适当疏花疏果,调节果实着生密度,如花后摘心或在幼果迅速膨大期以前细致疏果,使果粒保持适宜的密度,防止果粒密度过大挤压而裂果。果农也可在开花前5~10天用10~25mg/L的赤霉素喷洒果穗,拉长穗轴,使果粒松散不挤。(6)用膨大素蘸果宜早不宜晚。一般来说,当葡萄长到黄豆粒大小时进行蘸果最合适。(7)提倡喷洒3.4%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碧护)7500倍液。
露天葡萄越冬成活率低
进入11月初,露天葡萄大多已经采果结束。采果后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第二年树体是否健壮与产量的高低。管理不好会导致越冬成活率低。
(1)施好产后肥,以产定肥。一般秋季都不施肥,一是怕麻烦,二是怕导致葡萄冬季遭受冻害。其实强调葡萄秋季施肥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葡萄一年之中有两次发根的高峰期,第一次在春季,第二次在9~11月,此时施肥无新梢需要供肥,便于根系吸收储藏养分,且施肥时受伤的根系伤口容易愈合;已经进入成熟期的葡萄有边成熟、边花芽分化的习性,采果后施肥能为翌年的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打好基础。葡萄的产量与施肥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一般每产500kg葡萄,需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000kg,同时需配施磷、钾肥。基肥中氮肥施用量占全年的60%~70%,磷肥占80%以上,钾肥占30%~40%。可根据来年葡萄的预计产量合理施肥。提倡施用美国KOMU复合肥。(2)做好枝蔓管理提高树体抗逆性。对葡萄树来说,枝蔓越充实,芽眼越饱满,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越强。当前,葡萄剩余的有效光合作用时间比较短了,应特别注意保护叶片,增强叶片后期光合能力。同时要注意控水、控氮肥,抑制树体营养生长。可采取控梢摘心、疏除过密枝和没有木质化的枝条,使架面通风透光、枝条充实。钾肥可促使葡萄生长健壮,茎秆粗硬;磷肥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增强抗寒抗旱能力。枝蔓还有继续生长能力的区域,可加喷一次35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合1200倍果树型天达2116,通过叶面补充磷钾肥,可促使枝蔓组织充实,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提高越冬成活率。(3)下架修剪,清理葡萄园。葡萄落叶后就可进行修剪。修剪分为短剪和更新修剪两种。短剪是对主蔓而言,更新修剪是针对老蔓而言。葡萄品种特性、长势不同,修剪方式也不同。一年生葡萄(定植当年落叶后的树)修剪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树形,兼顾来年结果。二、三、四年生葡萄幼树修剪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树形和提高结果量并重。一般来说,修剪时应遵循“粗壮蔓多留,中庸偏弱蔓少留,过密、细弱枝蔓疏除”的原则。修剪长度按结果母蔓留芽多少而定。修剪完后用草绳或塑料绳把枝蔓捆好。修剪后,要及时清理葡萄园内的残枝、病果、杂草,以压低翌年园中病虫发生基数。并全园及时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可有效防治黑痘病、毛毡病、白腐病等。(4)做好幼树的埋土防寒对于茎秆生长纤细、抗冻能力较差的葡捕闶,尤其是葡萄幼树,可在冬季到来时,将葡萄从主蔓基部选留壮芽后剪掉,进行埋土防寒。时间为土壤封冻前15天,埋土时间过早或过晚对葡萄越冬均不利。埋土过早,一是植株未得到充分抗寒锻炼,会降低葡萄植株的抗寒能力,二是土壤温度高、湿度大,芽眼易霉烂。埋土过晚,根系在埋土时就有可能遭冻,而且土壤一旦封冻,不仅取土困难,而且不易盖严植株,使枝芽和根系仍会受冻,起不到防寒作用。可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和实地观察气温变化,当最低气温连续5天稳定在2℃左右时,开始埋土防寒。一般在11月中、下旬开始,到12月初结束。埋土时注意根基部位先培30cm高度的土堆,再将枝蔓沿行向匍匐压倒。然后向上埋土,第一次埋土不宜过多,以不露枝蔓为标准。除了人工埋土外,现在很多人使用埋土机埋土,省工省力,但是埋土机有时候不能将枝蔓完全埋住,对于裸露的藤蔓还应人工覆土。葡萄冬季埋土防寒时,一般要将葡萄冬剪完的所留蔓水平绑缚,然后培土。然而这需要用绑绳于人工培土前水平绑蔓,并在春季扒土之后再解除绑定,费工费时。山东寿光有果农使用葡萄枝蔓固定器固定枝蔓,只需将葡萄蔓固定至水平状后培土即可,不用绑蔓,春季扒土后也不用再解绑,不仅省去了购买绑绳的费用,也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用时先将葡萄进行修剪,修剪完后将葡萄枝蔓压弯,压弯的方向为葡萄种植行的方向。然后将插针的下端插入土壤中,固定杆将枝蔓压在地面上,固定至水平状后培土,培土完成后将插针取出。由于固定器可将葡萄蔓压得比较低且不反弹,用土量少,培土周密细致,葡萄保温好,避免了使用其他方法固定枝蔓时损伤葡萄枝、芽,同时可防止在葡萄根系处行间取土过多,从而保护了葡萄根系。必要时喷洒碧护提高葡萄越冬成活率。在低温来临前给葡萄喷1次碧护8000倍液可增强耐寒性。生产上遭受低温冷害后立即喷施1次碧护5000倍液,可恢复生长(吴荣美)。
葡萄冻害冬季芽眼冻坏及新梢枯萎(赵奎华)
提高葡萄越冬成活率
葡萄雹害
枝蔓、叶片、果实、穗轴等部位均可受害,生产上以叶片、果实受害最重,受害特点是产生大量机械伤口,枝蔓受害其表面产生破损的机械伤,造成树势衰弱。影响产量及葡萄品质,重者造成减产,造成从伤口侵染的病害发生严重。2016年夏山东青州、临朐、昌乐及河北承德、山西、河南等多地葡萄园都发生了雹灾。
属于生理病害,雹害是一种气候灾害,由于突降冰雹造成,雹害发生后造成叶片支离破碎,枝蔓伤痕累累,果面产生伤口,造成很多从伤口侵入的病害发生或流行成灾。
葡萄园内近成熟果实受雹害
葡萄穗轴受雹害的伤口(王江柱)
葡萄园内架设防雹网(王江柱)
(1)发生冰雹地区应在葡萄园内架设防雹网,防止冰雹对葡萄的危害。(2)雹灾发生后及时喷洒50%克菌丹(美派安)可湿性粉剂55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混合喷洒效果较好。(3)雹灾发生区尽早进行果穗套袋,可减轻冰雹对果穗的危害。(4)葡萄受灾后树势较弱,抗病力降低,特别要加强管理,做好养分补充,恢复树势。每隔7~10天,喷洒太抗几丁聚糖1500倍、核苷酸1500倍、全营养叶面肥300倍,连喷2~3次,可及时解决树体营养不足问题。灾后翻土过程中,可追施平衡型氮磷钾复合肥,每株0.5~1kg。在葡萄恢复生机后,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并配合适量化肥。提倡喷施美国KOMU复合肥悬浮液适量效果好。
葡萄药害
葡萄药害常发生在叶片、果实及嫩梢上。其症状因药剂种类不同,差异很大。如灼伤型药害出现局部药害斑块;激素型药害表现刺激局部生长或抑制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落花落果。
主要是药剂或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或超量,造成生理改变。生产上药剂混用不合理或浓度过高或高温干旱或树势衰弱都会发生药害。
(1)提倡科学选用农药,选用安全型农药,掌握住用药浓度,混配需要经验,合理混配;不要在中午或温度过高时用药。(2)加强葡萄园管理,培育壮树,提高树体耐药能力。(3)发生药害后及时补救,尽量减少损失,加强肥水管理。可喷洒0.003%丙酰芸薹素内酯(爱增美)水剂1500~2000倍液或0.136%赤·吲乙·芸薹(碧护)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葡萄百草枯药害
葡萄激素类药害
葡萄缺钾症
葡萄需钾量较大,近年葡萄缺钾现象比较普遍,对葡萄产量和品质影响比较大。葡萄缺钾时其症状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差异。在生长季前期,基部叶片叶缘褪绿发黄,叶缘产生褐色坏死斑,不断扩大并向叶脉间组织发展,叶缘卷曲下垂,叶片畸形或皱缩,严重时叶缘组织坏死焦枯,甚至整叶枯死。夏末,枝梢基部的老叶表面直接受阳光照射现紫褐色至暗褐色,即所谓“黑叶”。黑叶初在叶脉间开始,若继续发展可扩展到整个叶片的表面。植株受害后,叶片小,枝蔓发育不良、果实小、含糖量降低,整个植株易受冻害或染病。
葡萄缺钾叶脉间呈浅褐色
土壤速效钾含量在40mg/kg以下时发病严重。葡萄缺钾多在葡萄旺盛生长期出现。正常园内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50mg/kg左右,若低于此数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钾。一般土壤酸性较强、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土壤钾素积累时易发生缺钾症。
(1)增施有机肥或酵素菌大三元复方生物肥。为防止缺钾应适当多施有机肥,如草木灰、腐熟的植物秸秆及其他农家肥。(2)叶面喷施50倍草木灰水溶液或硫酸钾溶液500倍液、磷酸二氢钾300倍液。(3)每株葡萄施入草木灰0.5~1kg或氯化钾100~150g,施后5~7天即可见效。(4)钾肥不可过施,否则易引起缺镁症。(5)提倡喷洒3.4%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碧护)7500倍液。
葡萄缺镁症
缺镁症是葡萄园常见的一种缺素症,主要从植株基部老叶发生,初叶脉间褪绿,后脉间发展成黄化斑点,多由叶片内部向叶缘扩展引致叶片黄化,叶肉组织坏死,仅留叶脉保持绿色,界线明显。生长初期症状不明显,进入果实膨大期显症后逐渐加重,坐果量多的植株果实还未成熟便出现大量黄叶,黄叶一般不早落。缺镁对果粒大小和产量影响不大,但果实着色差、成熟推迟、糖分低、品质降低。
缺镁症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置换性镁不足,多因有机肥不足或质量差造成土壤供镁不足引起。此外在酸性土壤中镁元素较易流失,施钾过多也会影响镁的吸收,造成缺镁。
(1)每年落叶后开沟增施优质有机肥,缺镁严重葡萄园应适当减少钾肥用量。(2)在葡萄开始出现缺镁症时,叶面喷3%~4%硫酸镁,隔20~30天1次,共喷3~4次,可减轻病症。(3)缺镁严重土壤,应考虑和有机肥混施硫酸镁,每亩100kg。也可开沟施入硫酸镁,每株0.9~1.5kg,连施二年。也可把40~50g硫酸镁溶于水中,注射到树干中。(4)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较合理地解决氮、磷、钾和镁肥配方,做到科学用肥。减缓缺镁症发生。
葡萄缺镁
葡萄缺镁症状
葡萄缺硼症
叶、新梢、子房均可显症,葡萄开花前梢尖附近卷须变为黑色,呈结节状肿大后坏死。开花时冠帽不脱落,有的脱落生歪斜花,子房形成无核小粒果实,脱落或不结实。叶部主要在上部叶片或副梢各叶脉间或叶缘现出浅黄色褪绿斑,严重者畸变或引致叶缘焦枯,7月中下旬开始落叶。别于仅在基部叶片出现症状的缺镁症。
葡萄缺硼症
缺乏硼素引起,据测定叶片含硼量低于10mg/kg即显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根部受葡萄根瘤蚜或白纹羽或紫纹羽病侵害后,易诱发本病。
(1)及时防治葡萄根瘤蚜及纹羽病。(2)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尤其在3月中下旬应施入硼砂。方法是:在离树干30~90cm处,撒施34%~48%硼砂25~28g,隔3年1次。(3)花后半个月喷洒0.3%硼酸液,并加入半量石灰。也可喷硼砂液,用量每升水加入34%~48%硼砂6g,于花前3周喷洒叶面。
葡萄缺锌症
葡萄缺锌时常表现出两种症状,一是新梢叶片变小,常称“小叶病”。叶片基部开张角度大,叶片边缘锯齿变尖,叶片不对称。二是出现花叶,叶脉间失绿变黄,叶脉清晰,具绿色窄边。褪色较重的病斑最后坏死。有些葡萄品种缺锌时易使种子形成少、果粒变小、果实呈现大大小小粒不整齐,产量下降。
葡萄缺锌果粒大大小小
葡萄缺锌常在初夏开始发生,主、副梢的前端首先受害。在碱性土壤中,锌盐常易转化为难溶解状态,不易被葡萄吸收,常造成缺锌症。土壤内锌含量低或沙质土内由于雨水冲刷流失,易引起葡萄缺锌。
(1)加强土壤管理。在沙地和盐碱地应增施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2)叶面喷锌。在发生缺锌的葡萄植株上喷洒500~1000倍的硫酸锌溶液。(3)剪口涂抹锌盐。在葡萄缺锌时,于剪口处涂抹硫酸锌,可使病树恢复正常,产量也有增加。土壤中施用硫酸锌效果不明显。
葡萄缺铁症
初在迅速展开的幼叶上出现叶脉间黄化,叶呈青黄色或现绿色脉网,后叶面变黄似象牙色或白色,叶片严重褪绿部位常变褐坏死。新梢生长明显减少,花穗及穗轴变为浅黄色,坐果少。生产上如及时改变缺铁状况,新梢生长转为绿色,但较早发病的老叶,颜色恢复较慢。
葡萄早期缺铁
葡萄缺铁症状
铁的作用是促进多种酶的活性,缺铁时叶绿素的形成受到影响致叶片褪绿。在田间铁以氧化物、氢氧化物、磷酸盐、硅酸盐等化合物存在于土壤里,当这些无机盐分解后释放出少量铁,以离子状态或复合有机物被根吸收,生产上土壤中不一定缺铁,但有时,土壤状况限制根吸收铁,如黏土、土壤排水不良、土温过低或含盐量增高都容易引起铁的供应不足。尤其是春季寒冷、湿度大或晚春气温突然升高新梢生长速度过快易诱发缺铁。由于铁以铁离子在葡萄体内运转到所需要的部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而铁在葡萄体内不能从一个组织移动到另一个部位,因此新梢或新展开的叶片易显症。
生产中由于铁易被固定或结合成不能利用的化合物,致检测总铁量与缺铁对不上号,所以较难诊断。
(1)加强葡萄园管理,早春浇水要设法延长水流距离,以提高水温和地温。(2)及时松土,增施有机肥,降低土壤含盐量。(3)叶面喷洒硫酸亚铁,每升水中对入硫酸亚铁5~7g,隔15~20天后再喷1次。此外也可在修剪后,于每升水中加入硫酸亚铁200~250g,于修剪后涂抹顶芽以上枝条也有效。
葡萄缺锰症
锰元素在植物体内不易运转,较少流动。锰的功能是在生长过程中促进酶的活动,协助叶绿素的形成。缺锰时主要幼叶先表现病状,叶脉间组织褪绿黄化,出现细小黄色斑点,斑点类似花叶症状,并为最小绿色小脉所限。第一叶脉与第二叶脉两旁叶内仍保留绿色,暴露于阳光下叶片较荫蔽处明显。进一步缺锰,会影响新梢、叶片、果粒生长与成熟。含有石灰的土壤,缺锰症状常被石灰褪绿的黄化所掩盖,应引起注意。
葡萄缺锰症
缺锰症状应和缺锌、缺铁、缺镁区分。缺锌症状最初在新生长枝叶上发生,并使叶变形。缺铁症在新生枝叶上使绿色叶脉变得更细,衬以黄色的叶肉组织。缺锰和缺镁症状相似,先在基部叶片出现,多发生在第一、第二叶脉间,发展成黄色带,但缺锰症褪绿部分界限不清楚,也不出现变褐枯死现象。
锰一般存在于植物体内生理活跃部分,特别在叶片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都有促进作用。缺锰会使叶绿素形成受阻,影响蛋白质合成,出现褪绿黄化的病状。酸性土壤条件下一般不会缺锰,若遇土质黏重、通气不良、地下水位高、pH值高的土壤较易发生缺锰症。化验结果表明:叶柄含锰3~20mg/kg时,缺锰症显现出来。
(1)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预防缺锰作用。(2)缺锰的葡萄园,在花前喷洒0.3%~0.5%硫酸锰溶液,能够调整缺锰状况,并能增加产量和促进果粒成熟。具体配法:在13L水中溶解400g硫酸锰。另取200g生石灰用热水溶化,加水至13L、充分搅拌,将生石灰水溶液慢慢加入硫酸锰溶液中并搅拌,最后加入至130L、可喷667m2葡萄园,一般在花前连喷2次,间隔7天。
葡萄落花落果
葡萄开花授粉后子房膨大发育成幼果,这叫坐果,坐住的果占总花蕾百分数叫坐果率。坐果率高低随品种不同有较大差异,巨峰葡萄坐果率为13%,康拜尔为36%。葡萄盛花后2~3天开始出现生理落果,其高峰在盛花后4~8天,落果严重不严重与品种特性、花期气候条件及栽培技术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巨峰葡萄落花落果较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新梢营养生长过旺。葡萄萌芽之后2~3周内,植株的萼片、雄蕊、雌蕊等所有器官的生长和分化与上年体内储藏的养分有关,葡萄花器官分化、新梢生长、根系生长同时进行,因此相互争夺储藏养分激烈,新梢争夺养分能力比花序强,因此如果新梢生长过旺,则花器发育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会出现胚珠发育不良,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二是巨峰葡萄花粉管生长慢,受精时一般品种花粉管到达胚珠珠孔的时间是1~2天,而巨峰就需要4~6天,错过了受精时机,造成受精不良,引起落花落果严重。
葡萄落果
(1)葡萄徒长削弱了生殖生长,在控制好徒长的基础上,加大通风量,清除棚膜上的水珠、尘埃,增加透光性,有条件的人工补光,用60W日光灯并联悬挂在植株上方50cm处,每天补光2小时,促葡萄坐果和发育。葡萄开花前喷0.2%~0.3%硼酸,隔5天1次,连喷2~3次能明显提高坐果率。(2)巨峰葡萄用浙江大学园艺系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丰果乐在巨峰葡萄开花前1周,按说明书用量喷洒叶面1次,坐果率提高66.4%。(3)开花前5~10天葡萄叶面喷200~500mg/L矮壮素溶液喷花穗或浸泡花穗,可提高坐果率22.3%。(4)葡萄花前和花后使用PBO果树促控剂,第1次于花前7~10天,新梢有8~11片大叶时喷洒,树势强喷50~80倍液,中等强100~150倍液,中庸树喷200~250倍液,每667m2用棚架园250g左右,篱架园375g左右。可提高坐果率。(5)红地球葡萄花序上使用德国阿格福莱农林环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0.13%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可促进花序伸长;伸长到合适长度,侧穗伸长效果突出,且穗轴不扭曲变形,无大小粒现象,综合效果高于20%赤霉酸,减轻生理脱落,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葡萄着色不好
葡萄着色从浆果开始着色到完全成熟需20~30天。有些品种在皮层积累色素,白色品种叶绿素大量分解,呈黄白色透明或产生果粉,种皮也逐渐变色。浆果含糖量迅速增加,含酸量和单宁量下降。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果实着色调控研究认为,内源ABA(脱落酸)水平是启动葡萄果实进入始熟期的信号,而果实内内源激素生长素(IAA)水平降低是葡萄着色的根本原因。果实发育后期ABA水平的提高与IAA水平的降低均能刺激植物体产生乙烯,从而增强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细胞膜的透性,促进糖向细胞内运转,对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可能起到直接效应。在果实发育早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A(赤霉素),CTK(细胞分裂素)均可调解其发育后期内源ABA、IAA水平,从而控制着色。在后期施用外源GA和CTK则可抑制果实中叶绿素降解,对花色苷合成能起到延迟作用。研究还发现ABA、乙烯可增强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生物合成的控制点—类黄酮3,5-糖苷转化酶(UFGT)的基因表达作用,并增加叶绿素酶的合成。日本有试验认为葡萄缺锰也可引起着色不良。
葡萄果实着色不良
(1)在巨峰葡萄10%果实开始着色初期,用含脱落酸(ABA)1%的真菌发酵生产的250mg/L S诱抗素浸泡果穗,能提高葡萄的着色指数,成熟早转色块,果肉不软化,果穗不掉落。也可采用有效含量1.25%的脱落酸(ABA)复合剂50~100mg/L处理红地球葡萄,能有效改善葡萄着色,用后7天果皮开始转色。(2)葡萄果实成熟前20天和10天左右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洒在葡萄果穗上,可明显促进果皮花色苷的形成,促进果实着色,增加果重5%,提高果品品质。(3)提倡使用促控剂PBO,PBO可使葡萄受精功能强,坐果率高,着色好,基本不裂果,果实膨大,单果重增大,果实大均匀一致,防止减产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