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在光谱分析中,通常将波长在0.76~2.5μm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近红外光区;波长在2.5~50μm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中红外光区,其中最常用的是2.5~25μm波段;波长在50~1000μm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远红外光区。分子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吸收某特定频率的红外光,发生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通常用透光率T(%)随红外线波数σ(波长的倒数,单位为cm-1)或波长λ(单位为μm)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来表示,即红外吸收光谱常用红外吸收曲线(T-λ曲线或T-σ曲线)来表示。在红外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常用波数来表示,吸收峰向下,“谷”向上,如图5-1所示。
图5-1 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根据红外光的波段不同,红外吸收光谱可以细分为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和远红外光谱。因为最常用的中红外辐射能够引起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同时又伴随着许多转动能级跃迁,故这种因分子的振动及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中红外光谱,称为振-转光谱,简称红外光谱。
二、红外吸收光谱的有关概念
分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对应的吸收光谱带称为基频峰。分子中基团的能级从基态向第二、第三……激发态跃迁,对应的吸收光谱带称为二倍频峰、三倍频峰……统称倍频峰。有些吸收峰是由两个或多个基频峰频率的和或差形成,分别称为合频峰或差频峰,如合频峰(ν1+ν2,2ν1+ν2),差频峰(ν1-ν2,2ν1-ν2)等。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泛频峰。虽然泛频峰多数为弱峰,在红外光谱上不易辨认,但泛频峰使图谱变得复杂化,从而增加了特征性。
红外吸收光谱的形状是分子结构的反映,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密切相关。能够用于鉴定原子团存在的吸收峰,称为特征峰。例如,在1700cm-1附近的强大吸收峰,一般就是羰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如果图谱上出现这种吸收峰,就可以判定化合物结构中存在羰基。因此,1700cm-1附近的强大吸收峰称为羰基的特征峰。
由一个官能团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吸收峰,称为相关峰。在多原子分子中,一个官能团可能有多种振动形式,而每一种红外活性振动,一般均能相应产生一个吸收峰,有时还能产生各种泛频峰,表现为一组相互依存的吸收峰。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光谱中不存在某官能团的特征峰,来否定某些官能团的存在,用一组相关峰来确定某个官能团的存在,这是红外光谱解析的一条重要原则。
三、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比较
1.相同点
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都属于分子吸收光谱,都反映分子结构的某些特性。
2.不同点
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不同之处见表5-1。
表5-1 红外吸收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的不同点
四、红外分光光度法的用途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用途非常广泛,除单原子分子及同核的双原子分子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能在红外光区产生吸收;固态、液态或气态试样均可用于测定,且用样量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试样。因此,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和天然药物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定性和结构分析方面,用于未知物的鉴别、化学结构的确定、化学反应和环境污染的监测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可以计算化合物的键力常数、键长、键角等物理常数;在定量分析方面,虽然可供选择的波长比较多,但实际操作比较麻烦,其准确度不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时可用于异构体的相对含量测定。
知识拓展
红外分光光度法在药学专业的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能反映分子结构的细微性和专属性,其特征性强,是鉴别药物真伪的有效方法。因此,为各国药典广泛采用。特别是用其他理化方法难以鉴别与区别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化学结构相互之间差别较小的药物,常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比较、鉴别与区分。
《中国药典》1977年版(二部)最早应用红外吸收光谱对甾体激素类原料药进行鉴别。之后,除用于其他原料药鉴别以外,也用于某些制剂的鉴别,偶尔用于杂质检查。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还没有收载用红外吸收光谱测定含量的药品,而在美国药典(USP36)中有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