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误差的来源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误差的来源
1.仪器和测量误差
由于仪器的精密度不高,如读数盘标尺刻度不够准确、吸收池的厚度不完全相同及池壁厚薄不均匀等;光源不稳定、光电管的灵敏性差、光电流测量不准、通过单色光器的光波带不够狭窄及杂散光的影响等,都会引入误差。
2.操作者的主观误差
处理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时没有按照完全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如溶液的稀释、显色剂的用量、反应的酸度和温度、放置的时间前后不很一致,读取吸光度或透光率读数不够准确等,都属于主观误差。
有时,由于使用仪器不够熟练或操作不当,可能会出现失误,如按错键盘、记错读数、溅失溶液等,不属于误差范畴,所得数据应舍弃。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1.选择入射光的波长
因为溶液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所以,测定时要根据吸收光谱曲线选择吸光性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作为分析波长,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测定的灵敏度高,而且此处曲线较为平坦,吸收系数变化不大,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程度最小。
2.选择适当的吸光度读数范围
读数范围应控制在吸光度为0.3~0.7、透光率为20%~65%。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通过控制试样的称取量来实现。对于待测组分含量高的试样,可减小取样量或稀释试样溶液;对于待测组分含量低的试样,则可增加取样量或用富集的方法提高待测组分的浓度。如果试液已经显色,则可以通过改变吸收池厚度的方法来改变吸光度值的大小。
课堂互动
为减小光度误差,吸光度的读数范围应控制在0.3~0.7范围内。若吸光度读数不在此范围,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调整?
三、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测定紫外-可见光区非吸收性物质溶液时,需要加入适当的试剂,将待测组分转变成为在紫外-可见光区有较强吸收的物质。这种能与待测组分定量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在紫外-可见光区有较强吸收的物质的试剂,称为显色剂。显色剂与待测组分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显色反应。
1.对显色剂及显色反应的要求
(1)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应无明显吸收。
(2)显色剂与生成物之间的颜色须有明显差别,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应大于60nm。
(3)选择性好,显色剂应尽可能只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
(4)显色反应必须定量完成,生成足够稳定的吸光性物质。
(5)显色反应所生成的吸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ε值应大于104L/(mol·cm),以保证较高的测定灵敏度。
2.控制适当的显色反应条件
要使显色反应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控制显色反应条件,以保证待测组分有效地转变成为适宜于测定的化合物。
(1)显色剂的用量 为使显色反应完全,一般加入适当过量的显色剂,并保持其在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中的浓度一致。一般通过实验从A-V曲线的变化来确定合适的用量。
(2)溶液的酸度 显色剂多为有机弱酸,改变酸度能直接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从而影响显色反应进行的程度。一般通过实验从A-pH曲线的变化来确定合适的酸度。
(3)显色时间和温度 有些显色反应较慢,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才能达到稳定;有些化合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因空气的氧化、光的照射、试剂的挥发或分解等,使溶液的吸光性发生改变;有些显色反应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应分别通过实验从A-t(时间)曲线和A-T(温度)曲线的变化来确定显色反应最适宜的时间和温度。
(4)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 为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常常通过控制显色反应的酸度,或加入掩蔽剂,或预先通过离子交换等方法予以掩蔽或分离。
四、选择合适的参比溶液
在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时,为了消除溶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首先要用参比溶液(空白溶液)调节透光率为100%,然后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通常根据待测溶液的组成和性质,确定合适的参比溶液。
1.溶剂参比溶液
当溶液中只有待测组分吸收光,溶液中的其他组分、溶剂、试剂和显色剂等几乎不吸收测定波长的光波时,可采用溶剂作为参比溶液。
2.试样参比溶液
在相同的条件下,用不加显色剂的试样溶液作为参比溶液,适用于试样中存在较多的共存成分、显色剂用量不大且在测定波长处无吸收的情况。
3.试剂参比溶液
如果显色剂和其他试剂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可按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不加试样,但加入相同体积的试剂和溶剂混合均匀后,作为参比溶液,能消除试剂中某组分产生吸收而引起的误差。
4.平行操作参比溶液
用不含待测组分的试样,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待测试样进行处理,由此得到平行操作参比溶液。
此外,样品溶液的浓度必须控制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选择不影响待测物质吸光性质的溶剂;避免采用尖锐的吸收峰进行定量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