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解剖组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解剖学

第一章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由骨(bone)、骨连结(synostosis)和肌肉(muscle)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支配下肌肉收缩产生各种运动。动物机体由骨连结连接组成的骨骼构成畜体的坚固支架,负责维持体型、保护内脏及支持体重等功能。肌肉附着于骨上,以骨连结为支点,牵引骨骼改变位置。因此,在运动中,骨起杠杆的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肌肉则是运动的动力。运动系统形成了动物的基本体型,其重量占动物体重的绝大比例,具体比例因动物种类、品种、年龄以及营养健康状况等而不同。因此,运动系统的状态不仅直接关系到役畜的使役能力,而且也影响到肉用动物的屠宰率及品质。位于皮下的一些骨的突起和肌肉,可以在体表摸到,在畜牧兽医实践中常用来作为确定内部器官位置和体尺测量的标志。

第一节 骨及其连结

骨与骨骼 骨是指一块骨头,是一个器官,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坚硬而有弹性,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骨骼是指畜体全身各骨借韧带、软骨相互连结成的一个整体。

动物有200多块骨,如牛有233~235块,猪有272~283块,人有206块。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彼此借韧带和软骨连结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功能为:①构成畜体柔软组织的支架;②决定畜体的形态;③保护体内器官;④构成运动的杠杆;⑤造血和防御;⑥贮存钙、磷;⑦体表能摸到的骨突用来作为定位的标志。

一、骨的形态和分类

归纳起来有4种类型,即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一)长骨(os longum)

呈长圆柱状,分布于四肢,分为骨体和骨端。骨体(干)为骨中间较细的部分,其内的空腔称为骨髓腔(marrow cavity)。骨端为骨两端的膨大部分,称为骨骺(epiphysis)。

骨骺与骨干间幼龄时被骺软骨板相隔。成年后,骺软骨板骨化,可见到痕迹,称为骺线(epiphyseal line),如股骨和臂骨。

图1-1 猪骨骼

1—头骨;2—颈椎;3—胸椎;4—腰椎;5—荐椎;6—尾椎;7—髋骨;8—股骨;9—膝关节;10—胫骨;11—腓骨;12—跟骨;13—跖骨;14—趾骨;15—膝盖骨;16—肋骨;17—肋弓;18—胸骨;19—鹰嘴;20—腕关节;21—掌骨;22—指骨;23—桡骨;24—肘关节;25—肱骨;26—肩关节;27—肩胛骨

图1-2 羊骨骼

1—角;2—额骨;3—颈椎;4—胸椎;5—腰椎;6—荐椎;7—尾椎;8—髋骨;9—股骨;10—膝关节;11—膝盖骨;12—胫骨;13—跗骨;14—跖骨;15—趾骨;16—蹄匣;17—肋;18—指骨;19—掌骨;20—腕关节;21—前臂骨;22—肘关节;23—肱骨;24—肩关节;25—下颌骨

图1-3 兔全身骨骼

1—鼻骨;2—筛骨;3—顶骨;4—颈椎;5—肩胛骨;6—胸椎;7—腰椎;8—腰椎横突;9—髂骨;10—坐骨;11—尾椎;12—耻骨;13—腓骨;14—跟骨;15—跖骨;16—趾骨;17—胫骨;18—膝盖骨;19—股骨;20—肋;21—尺骨;22—掌骨;23—指骨;24—桡骨;25—肱骨;26—下颌骨;27—齿

图1-4 犬骨骼

1—上颌骨;2—顶骨;3—颈椎;4—胸椎;5—肩胛骨;6—腰椎;7—荐椎;8—尾椎;9—坐骨;10—股骨;11—腓骨;12—跟骨;13—跗骨;14—跖骨;15—趾骨与爪;16—胫骨;17—膝盖骨;18—髂骨;19—肋骨;20—肋弓;21—尺骨与鹰嘴;22—腕骨;23—掌骨;24—指骨与爪;25—桡骨;26—肱骨;27—肩关节;28—下颌骨

图1-5 鸡骨骼

1—头骨;2—颈椎;3—乌喙骨;4—锁骨;5—锁骨联合;6—胸骨及胸骨嵴;7—趾骨;8—小跖骨;9—大跖骨;10—腕关节;11—胫骨及腓骨;12—胸骨外侧突;13—膝关节;14—胸肋骨;15—股骨;16—椎肋骨;17—尾综骨;18—尾椎;19—坐骨;20—髂骨孔;21—掌骨;22—指骨;23—肱骨

图1-6 鸡肱骨

A—肱骨背侧:1—肱骨肩关节面;2—肱骨前侧;3—肱骨肘关节面;4—肱骨后侧;B—肱骨腹侧

图1-7 鸡翅中前臂骨

(A)翅中背侧:1—翅中肘关节面;2—桡骨;3—翅中腕关节面;4—尺骨;(B)翅中腹侧

图1-8 鸡小腿骨

(A)胫骨背侧;(B)胫骨跖侧;1—胫骨膝关节面;2—胫骨体;3—胫骨跗关节面;4—腓骨;5—腓骨头;6—胫骨跗关节面跖侧

(二)短骨(os breve)略呈立方形,分布于腕部和跗部,如腕骨和跗骨。

(三)扁骨(os planum)略呈宽板状,如肩胛骨。

(四)不规则骨(os irregulare)形状不规则,分布于脊柱和头骨,如椎骨。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和分布在骨上的血管神经构成。

(一)骨膜(periosteum)

被覆于骨外表面(除关节面)和内衬于骨髓腔及髓隙内表面的结缔组织膜,称为骨膜。骨膜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骨外膜分浅、深两层,浅层为纤维层,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构成。深层为成骨层(细胞层),由大量的细胞和少量的纤维构成。细胞层对骨的生长和再生起重要作用(即为骨膜内成骨,另外还有软骨内成骨),在整骨手术中尽量保留骨膜,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二)骨质(sclerotin)

是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分骨密质(substantia compacta)和骨松质(subtantia spongiosa)两部分。骨密质致密而坚韧、耐压、抗力强,分布于长骨骨干(体)、骺及其他类型骨的表面。在颅骨,骨密质构成内板和外板,两板间有骨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为颅内、外静脉通道之一。骨松质位于长骨骺及其他类型骨的内部,呈海绵状结构,由许多交织成网的骨小梁(骨板和骨针)构成,其内的空隙称为髓隙(骨松质内的空隙,称为髓隙),内有骨髓。

(三)骨髓(medulla ossium)

填充于骨髓腔和髓隙内的结缔组织,称为骨髓。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幼龄动物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所代替。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没有造血机能,有贮存营养的作用。当机体大失血或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成红骨髓而恢复造血机能。髓隙内的骨髓终生为红骨髓,临床上检查血象常在髋骨、椎骨处进行穿刺抽取骨髓来诊断疾病。

(四)血管(blood vessel)和神经(nerve)

骨膜、骨质和骨髓均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血管和神经伴行,来自骨周围的血管和神经经骨表面的无名小孔和较大的滋养孔进入骨髓,供给骨营养。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由有机质(organic matter)和无机质(inorganic matter)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ossein),成年动物约占1/3,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成年动物约占2/3,使骨具有硬性和脆性。有机质保证了骨的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保证了骨的坚硬性。用硝酸或盐酸将其浸泡一定时间脱去无机质,骨就变得柔软而有弹性(能握成弯和圈)。将骨燃烧后脱去有机质,骨的形态不变,但骨一捏就碎。幼龄动物骨中的有机质较多,无机质较少,弹性和韧性较大,不容易骨折,但幼龄动物生长发育较快,易发生畸形、缺钙、软骨病,成年动物骨中的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故成年动物易发生骨折在成年动物的饲料配方中应注意添加钙和磷。

动物骨经加工可生产骨胶和骨粉。骨胶为工业产品,骨粉为饲料添加剂(经测定钙的含量为24%~25%,磷的含量为12%~13%)。

牛骨组织成分的百分比

四、骨表面的形态

骨的表面由于受肌肉的附着、牵引、血管及神经的穿通及附近器官的挤压接触,形成突(carinae)、窝(clutch)和沟(colpus)等形态特点。

1. 突起

骨面上突然高起的部分称为突起(processus),逐渐高起的部分称为隆起(eminence)。突出较小具有一定范围的称为结节(node),较高而尖的突称为棘或棘突(spinous process)。薄而锐的长形隆起称为嵴(crista),长而细小的突称为线(linea),骨端部球状凸称为头(caput),在关节部横的圆柱状膨大为髁(condyle),髁上方的隆起称为上髁。

2. 凹陷

骨面上较大的凹陷称为窝(fossa),细长者为沟(sulcus)。指状压痕的为压迹(impressio)。骨缘上的凹陷为切迹(incisura)。骨内长的管道称为骨管(canalis)或骨道(meatus)。骨间或骨面的裂隙称为裂(fissura),较大的裂隙称为裂孔(hiatus)。骨的内外骨板间充气的空腔称为窦(sinus)。

五、畜体骨骼的划分

全身骨骼可分为中轴骨和四肢骨。中轴骨包括头骨和躯干骨,四肢骨包括前肢骨和后肢骨。图示如下:

六、骨连结(synostosis)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由于骨间的连结方式及其运动情况不同,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一)直接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相连,其间无空隙,不能活动或仅有很小范围的活动。这种连结共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纤维连结(fibrous joints)

两骨之间以纤维结缔组织相连结。这种连结比较牢固,无活动性,大多是暂时性的,老龄时常发生骨性结合。如头骨间的缝、桡骨与尺骨连结和胫腓骨连结等。

2. 软骨连结(cartilaginous joints)

软骨连结指两骨间借软骨相连,基本不能运动。由透明软骨连结的有蝶骨与枕骨的连结,骨干与骺的连结及骨盆联合等。老龄动物常发生骨性结合。由纤维软骨连结的有椎体间连结的椎间盘。这种连结正常情况下不发生骨化。

3. 骨性结合(synostosis)

骨性结合指两骨间以骨组织连结,完全不能运动。大多是由软骨连结和纤维连结骨化而成。如荐椎间的融合,髂骨、坐骨及耻骨之间的结合等。

(二)间接连结

又称滑膜连结或关节(atriculatio),是指骨与骨之间借关节囊相连,其内形成关节腔,内有滑液,(减少运动时对骨的摩擦)的一种连结方式。能进行灵活运动,是骨连结中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关节的构造包括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1. 关节的基本结构

包括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及分布于关节上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1)关节面(atricular surface) 关节面是骨与骨之间相对的光滑面,多为一凸一凹。

(2)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 关节软骨是覆盖在关节面上的一层软骨,多数为透明软骨,仅髋关节上是纤维软骨。关节软骨上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其营养从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的血管渗透获得。

(3)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 关节囊是骨膜自形成关节的骨上延伸而成的结缔组织膜,附着于相邻两骨的关节面围缘。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滑膜层,光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表面有连续不断的单层扁平上皮,能分泌滑液。外层为纤维层,粗糙,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韧,有保护作用,与周围组织相连续。

(4)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 关节腔由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起润滑作用。关节腔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运动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当关节发炎时,滑液增多,而引起关节疼痛。

(5)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是来自于关节附近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分支而分布于关节上。神经末梢在关节上有特殊的装置,如环层小体和关节终球。

2. 关节的辅助结构

在某些关节上为适应其功能而形成的一些特殊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及关节唇。

(1)韧带(ligaments) 连结各骨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索状结构,称为韧带。位于关节内、外侧的称为内、外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囊内的为囊内韧带(不在关节腔内,而是夹在关节囊纤维层与滑膜层之间,且滑膜层折转包于囊内韧带),如髋关节的圆韧带。位于骨间的称骨间韧带,如腕关节、跗关节的骨间韧带及掌跖部的悬韧带。韧带对关节有稳固作用和对关节运动有限定作用。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 关节盘是两关节面之间的软骨板(垫),使两关节面更为吻合,全身具有关节盘的关节有胫关节、下颌关节及椎体间连接的椎间盘。

(3)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 关节唇是附着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扩大关节面及增强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如髋臼周缘的关节唇(缘软骨)。

3. 关节的类型

(1)单关节和复关节。

由两块骨构成的关节为单关节,由三枚以上骨构成的关节为复关节(有关节盘的关节也属于复关节)。

(2)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在一个平面上,围绕一个轴运动的关节,称为单轴关节,只能绕横轴作伸屈运动。能绕两个轴运动的关节,称为双轴关节。即能绕横轴作伸屈运动,又能绕纵轴左右摆动。能绕几个轴作多方向运动的关节,称为多轴关节。即能绕横轴作伸屈运动,又能绕纵轴左右摆动,还能绕垂直轴进行旋转。

4. 关节的运动 家畜关节的运动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1)滑动 是一个关节面在另一个关节面上轻微滑动,如椎弓间连结与股膝关节的运动就属于滑动。

(2)伸、屈运动 关节中两骨形成一定的角度,关节沿横轴运动时,使关节角度变小的为屈,使关节角度变大的为伸。

(3)内收、外展运动 关节沿纵轴运动时,骨向正中矢面运动时为内收,远离正中矢面运动时为外展。

(4)旋转运动 骨绕垂直轴运动时称为旋转运动。向前内侧旋转为旋内,向后外侧旋转为旋外,家畜仅髋关节有小范围的旋转运动。

第二节 头骨及其连结

头骨由颅骨和面骨两部分组成,大多由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

一、颅骨

围成颅腔的骨称为颅骨(cranium),由不成对的枕骨、顶间骨、蝶骨、筛骨和成对的额骨、顶骨、颞骨组成,共10块。

(一)枕骨(occipital bone)

位于颅腔后部,构成颅腔后壁和低壁后部,包括一块上枕骨,一块基枕骨和两块外枕骨。枕骨大孔由这几块骨围成,各骨间的骨缝,幼龄动物清晰,成年动物不甚清晰。上枕骨表面有发达呈人字形的项嵴,将其表面分为背侧的顶面和后部的项面,项面中央有一隆起,牛额隆起,供项韧带附着。

(二)顶间骨(interparietal bone)

位于枕骨与顶骨之间,呈椭圆形,颅腔面与一唇形突起,外表面粗糙,与四周的骨缝清晰可见,与周围骨终生不发生骨化。

(三)顶骨(parietal bone)

位于枕骨之前,额骨之后,是构成颅腔顶壁的主要骨片,呈长方形,前部略宽。

(四)额骨(frontal bone)

位于顶骨与鼻骨之间,构成颅腔的前半部顶壁和鼻腔后部顶壁。其外侧缘的隆起为眶上嵴,构成眼眶上缘;额骨与鼻骨、顶间骨的骨缝清晰,左右额骨与左右顶骨之间的骨缝交点,称为前囟(bregma)。左右顶骨与顶间骨之间的骨缝交点,称为人字逢(lambda)。前囟和人字缝为脑的立体定位标志。

(五)蝶骨(sphenoid bone)

构成颅腔顶壁,形似蝴蝶,由蝶骨体、一对眶翼、一对颞翼及一对翼突组成。

(六)颞骨(temporal bone)

位于枕骨的前方,顶骨的外下方,构成颅腔侧壁,由鳞部(pars squamalis)、岩部(petrosal part)及鼓部(pars tympanica)组成。鳞部向前伸出一突起称为颧突(jugal process),与颧骨(malar bone)相接形成颧弓(zygomatic arch),颧突基部腹侧有一凹陷,称为下颌窝(mandibular fossa),与下颌骨(mandible)成关节。鼓部位于鳞部后下方,包括鼓泡(tympanic bulla)和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meatus)两部分。鼓泡构成中耳腔外壁,内有3块听小骨[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外耳道开口于鼓泡后上方。岩部有向下伸出的尖突,称为乳突(papilla),与枕骨颈突相平行,供胸乳突肌(sternomastoideus muscle)、锁突肌附着。在乳突与外耳道之间有一孔,称为茎乳孔[stylomastoid foramen,又称面神经孔(foramen faciale)],面神经由此出颅腔。

(七)筛骨(ethmoid bone)

前于颅腔前壁,参与构成颅腔(cranial cavity)、鼻腔(nasal cavity)及鼻旁窦(paranasal sinus)的一部分,由筛板(madreporite)、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和一对筛骨迷路(ethmoidal labyrinth)组成。筛板是位于颅腔与鼻腔之间的筛状隔板,脑面被筛骨嵴分成左右两个椭圆形窝,称筛骨窝,容纳嗅球(olfactory bulb),筛板上有许多小孔,供嗅神经(olfactory nerve)通过。垂直板位于正中,伸向鼻腔,构成鼻中隔后部。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许多卷曲的薄骨片板构成,向前凸向鼻腔,支持鼻黏膜(嗅区,olfactory region)。

颅骨间形成的供血管和神经通过的孔有:舌下神经孔(foramen hypoglossi)、筛孔(madreporic pore)、视神经孔(foramen opticum)、旷圆、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破裂孔(foramen lacerum)及茎乳孔(stylomastoid foramen)等。

二、面骨

面骨有21块,是构成家畜颜面的骨质基础,围成口腔、鼻腔及眼眶的一些骨。由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上颌骨、腭骨、切齿骨、上下鼻甲骨、翼骨和不成对的犁骨、舌骨及下颌骨组成。

(一)鼻骨(nasal bone)

位于额骨前方,呈长板状,鼻额缝和鼻正中缝清晰。鼻骨构成鼻腔顶壁大部分,前端平直,无鼻突。

(二)泪骨(lacximal bone)

是眼眶前壁的一块小骨片,与周围骨结合不紧密,易从骨骼标本上脱落。其外侧缘伸出一突起,基部腹侧有泪管的开口,眼泪由此经鼻泪管通鼻腔。

(三)颧骨(malar bone)

位于头骨的最外侧,向前伸出的突起与上颌骨的颧突相接,向后伸出的突为颞突,与颞骨鳞部的颧突相接形成颧弓。

(四)上颌骨(mayillary bone)

位于面部两侧,分骨体和腭突两部分。构成鼻腔的侧壁、底壁和口腔的上壁。

(五)腭骨(palatine bone)

位于鼻后孔两侧(上颌骨内侧后方),形成鼻后孔的侧壁和硬腭后部的骨质基础。

(六)切齿骨(incisor bone)

位于上颌骨前方,分骨体、鼻突及腭突三部分。骨体上一般有切齿槽。切齿骨腭突、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硬腭骨质基本,将鼻腔与口腔隔开。

(七)犁骨(vomer bone)

位于鼻腔底面正中,蝶骨体的前方,背面有一犁骨沟,容纳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

(八)鼻甲骨(furbinal bone)

分为上(背)和下(腹)鼻甲骨。

上鼻甲骨附着在鼻骨上,为一简单无卷曲的薄骨片;下鼻甲骨附着于颌骨上,为卷曲呈迷路状的薄骨片,活体鼻骨表面附着有鼻黏膜,合成鼻甲。上下鼻甲将鼻腔分为上、中、下三个鼻道。

(九)下颌骨(mandible)

早期为两块,后期愈合为一块,是面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分骨体和下颌支两部分。骨体呈水平位骨板,上有切齿齿槽和臼齿齿槽,切齿与臼齿齿槽之间为较宽的齿槽间隙。下颌支为下颌体后面向上方伸出的近垂直部分,水平部与垂直部的折转处的后下缘为下颌角(angle of mandible),体表可清楚地摸到。

(十)舌骨(hyoid bone)

位于两下颌间隙后方,喉的前方,为舌根的支架。可分为基舌骨(basihyal bone)和舌骨体(basihyal bone),舌骨体位于喉前方舌基部,向前方伸出舌突,支持舌根。由舌骨体向后方伸出一对甲状舌骨与喉的甲状软骨相连接,向后上方伸出角舌骨(ceratohyal bone)和茎舌骨(stylohyal bone),与岩颧骨的茎突相连。

图1-9 羊头骨骼

1—切齿骨;2—鼻骨;3—上颌骨;4—泪骨;5—额骨;6—眶窝;7—耳孔;8—角;9—枕髁;10—寰椎;11—枢椎;12—颧骨;13—下颌骨;14—臼齿;15—颏孔;16—切齿

图1-10 羊头骨骼后侧

1—角;2—额骨;3—骨缝;4—顶骨;5—颞骨;6—寰椎;7—枕骨大孔;8—枕颗;9—枕骨

图1-11 犬头骨顶面

1—项嵴;2—顶骨;3—颞骨;4—颧骨;5—鼻骨;6—切齿骨;7—龋齿;8—切齿;9—犬齿;10—上颌骨;11—泪骨;12—眶窝;13—额骨;14—顶间骨

图1-12 犬硬腭部骨腹侧面

1—切齿;2—龋齿;3—犬齿;4—腭裂;5—腭大孔;6—臼齿;7—颧骨;8—翼骨;9—颞骨;10—鼓泡;11—髁旁突;12—枕颗;13—枕骨;14—枕骨大孔;15—颈静脉孔;16—关节后孔;17—关节后突;18—颞下颌关节面;19—蝶骨;20—梨骨;21—鼻后孔;22—腭小孔;23—切齿骨;24—切齿骨腭突;25—腭裂

图1-13 犬头骨后侧面

1—外矢状嵴;2—顶骨;3—枕骨鳞部;4—颞骨;5—枕骨侧部;6—髁旁突;7—枕骨基部;8—枕骨大孔;9—鼓泡;10—枕颗;11—乳突;12—颧弓;13—枕外隆凸;14—项嵴

图1-14 猪舌骨

1—茎突舌骨;2—角舌骨;3—上舌骨;4—底舌骨;5—甲状舌骨

图1-15 羊舌骨

1—底舌骨;2—角舌骨;3—上舌骨;4—甲状舌骨;5—茎突舌骨

图1-16 舌骨背侧(固定标本)

1—舌;2—乳头;3—舌骨;4—喉口;5—气管

图1-17 犬舌骨背侧

1—茎突舌骨;2—上舌骨;3—角舌骨;4—底舌骨;5—甲状舌骨;6—喉

图1-18 犬舌骨腹侧

1—茎突舌骨;2—上舌骨;3—角舌骨;4—会厌软骨;5—甲状舌骨;6—喉;7—气管

三、头骨的连结

头骨连结多为纤维连结,为不动连结,形成骨缝(seam),有的形成软骨连结,如枕骨(occipital bone)和蝶骨(sphenoid)的连结。只有颞下颌关节具有活动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由颞骨的关节结节与下颌骨的髁状突构成,可进行开口、闭口及侧运动。

四、头骨的外形及鼻旁窦

(一)头骨的外形

头骨呈锥形,外表可分为背面、侧面、底面及项面。牛头骨的项面由枕骨、顶间骨及顶骨结合而成,额骨后方两侧有角突,切齿骨上无齿槽,眶上突发达,眶窝完整,上下颌骨上无犬齿齿槽。

(二)鼻旁窦(sinus paranasales)

鼻腔周围头骨内的含气空腔(或头骨内部直接或间接与鼻腔相通的腔)称为鼻旁窦或副鼻窦。共四对,即上颌窦、额窦、蝶腭窦及筛窦,其内衬有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故鼻黏膜发炎时易引起鼻窦炎。

图1-19 鸡头骨左侧

1—颌前骨;2—鼻孔;3—鼻骨;4—额骨;5—顶骨;6—枕骨;7—鼓室;8—方骨;9—翼骨;10—眶间隔;11—腭骨;12—下颌骨

图1-20 猪头骨

1—枢椎;2—寰椎;3—枕骨;4—颧骨;5—额骨;6—上颌骨;7—切齿骨;8—鼻骨;9—颏孔;10—下颌骨

图1-21 猪头骨顶面

1—枕骨;2—顶骨;3—颞骨;4—眶上孔;5—泪骨;6—颧骨;7—眶下孔;8—上颌骨;9—切齿骨;10—鼻骨

图1-22 犬头骨侧面

1—龋齿;2—切齿骨;3—鼻骨;4—上颌骨;5—颧骨;6—眶窝;7—额骨;8—顶骨;9—枕骨;10—枢椎;11—寰椎;12—耳孔;13—颞骨;14—下颌骨;15—臼齿;16—犬齿

图1-23 犬齿

1—臼齿;2—犬齿;3—龋齿;4—切齿;5—下颌骨

图1-24 犬下颌骨外侧面

1—下颌骨支冠突;2—髁状突;3—角突;4—下颌骨体;5—臼齿;6—颏孔;7—犬齿;8—龋齿

图1-25 犬下颌骨内侧面

1—下颌孔;2—下颌骨联合

图1-26 鸡头骨腹侧

1—上颌骨;2—下颌骨;3—枕骨;4—枕髁;5—颈椎

图1-27 兔头骨侧面

1—鼻骨;2—切齿骨;3—切齿;4—下颌骨;5—臼齿;6—枢椎;7—寰椎;8—耳孔;9—枕骨;10—顶骨;11—颞骨;12—眶窝;13—颧弓;14—筛骨

第三节 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

除去头骨和四肢骨以外的部分,称为躯干骨。躯干骨由脊柱和胸廓两部分构成。

(一)脊柱(vertedral column)

构成畜体中轴,由一系列椎骨借软骨、关节及韧带连结而成。脊柱由椎管容纳脊髓。组成脊柱的椎骨(vertebra)按其所在部位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椎骨的构造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1. 椎骨的基本构造 椎骨都是由椎体、椎弓及突起三部分组成。

(1)椎体(corpus vertebrae) 位于椎骨腹侧,呈圆柱状,前端凸出为椎头,后端凹窝为椎窝。相邻椎骨的椎头与椎窝借椎间盘相连,形成椎体间连结。

(2)椎弓(verfebrat arche) 是椎体背侧的弓形骨板,其间围成的孔称为椎孔(verteral foramen),所有椎孔在脊柱状连结起来的管道,称为椎管(vertebral canal),容纳脊髓。

(3)突起(apophysis) 有三种,均由椎弓发出。从椎弓背侧向上方伸出的一个突起,称为棘突(spinous process)。从椎弓基部向两侧伸出一对突起,称横突(transverse process)。从椎弓背侧的前缘和后缘各伸出一对关节突(processus articularis),在前的称为前关节突,在后的称为后关节突。相邻椎骨的前后关节突形成椎弓间连结。在椎弓的前缘与后缘各有一对切迹,分别称为椎前切迹和椎后切迹,相邻椎骨的切迹吻合成椎间孔,供骨神经和血管出入。

2. 各段椎骨的构造特点

(1)颈椎(cervical vertebra) 颈椎有7块,第一颈椎称为寰椎(atlas),第二颈椎称为枢椎(axis),这两块颈椎具有使头部转动的功能,形态变化很大。第7颈椎是颈椎向胸椎过渡的类型。

(2)寰椎(atlas) 由背侧弓和腹侧弓围成环状,横突扁宽呈翼状,称为寰椎翼,特发达,在体表能摸到。前面有较深的前关节凹,与枕骨髁(condylus occipitalis)成关节。后关节面较小,与枢椎成关节。腹侧弓正中向后伸出的突起称为腹结节,背侧弓正中向前伸出的突起称为背结节。

(3)枢椎(axis) 棘突呈宽板状,和寰椎翼形成枕部肌肉的三个主要附着点。椎体前端的突起称为齿突,伸入寰椎的后关节面内。棘突纵长,成嵴状,无关节前突,牛的横突粗大,马的很小,仅有一支伸向后方。

(4)第3~6颈椎(cervical vertebrae) 大致相同,横突基部有横突孔,所有颈椎横突孔相通的管道称为横突管,供血管和神经通过。椎头和椎窝明显,关节突发达,第6、第7颈椎棘突高些。第7颈椎无横突孔,棘突略高,椎窝两侧有肋凹,与第一肋骨头成关节。

(5)胸椎(thoracic vertebra) 胸椎有13块,棘突发达,2~6胸椎棘突最高,是测量体尺的标志部位。横突短小,腹外侧有肋关节面[facies articularis costae,又称肋凹(costal facet)]与肋结节成关节。椎头与椎窝两侧有前、后肋凹,相邻胸椎的肋凹合成一窝称为肋窝,与肋骨头成关节。最后胸椎椎体两侧无肋凹。关节头(articular head)和关节窝(acetabulum)不明显。

(6)腰椎(lumbar vertera) 腰椎有6块组成。其构造特点是:椎体长,棘突短小,横突长而伸向前外方,呈上下压扁的板状,在体表可以摸到。

(7)荐椎(sacral vertebra) 由5块组成,成年时的荐椎愈合为一体,称为荐骨(sacrum)。荐骨前部(第一荐椎)宽,称为荐骨翼(ala sacralis),翼的外侧有一粗糙的耳状关节面,与髂骨成关节。荐骨背侧正中有4个棘突,每一棘突后面有一孔,称为荐背侧孔。4对荐腹侧孔明显,均为血管神经的通路。

(8)尾椎(caudal vertera) 由18~20块组成。前几块尾椎有椎体、椎弓和横突,形成的椎管内容纳终丝,以后仅有椎体,最后尾椎呈椎形。

图1-28 犬寰椎背侧面

1—寰椎翼;2—腹侧弓;3—齿突凹;4—腹侧结节;5—后关节凹;6—横突孔;7—翼切迹;8—背侧弓;9—背侧结节;10—椎外侧孔

图1-29 犬寰椎腹侧面

1—前关节凹;2—齿突凹

图1-30 羊颈椎

1—寰椎;2—枢椎;3—3~6颈椎;4—第七颈椎;5—第一胸椎;6—肩胛骨;7—下颌骨

图1-31 鸡颈椎

1—头骨;2—颈椎;3—胸椎;4—肱骨

图1-32 犬胸骨腹侧面

1—胸骨;2—肋软骨

图1-33 犬腰椎左侧面

1—腰椎前关节突;2—腰椎后关节突;3—腰椎棘突;4—髂骨;5—荐椎;6—股骨;7—腰椎横突;8—肋骨

图1-34 猪胸廓

1—肋骨;2—肋弓;3—胸骨

图1-35 鸡躯干骨

1—颈椎;2—锁骨;3—乌喙骨;4—胸骨;5—胸骨嵴;6—椎肋骨与胸肋骨;7—胫骨;8—胸骨后外侧突;9—股骨;10—尾骨;11—尾综骨;12—坐骨;13—髂骨;14—尺骨;15—肱骨

(二)胸廓(thoracic cage)

由胸椎、肋(肋骨、肋软骨)及胸骨围成的胸腔支架,称为胸廓。

1. 肋(ribs)

包括肋骨和肋软骨。有13对,与胸椎数目一致。前8对肋的肋软骨与胸骨直接相连,称为真肋(胸骨肋)。后5对肋的肋软骨不与胸骨直接相连,而是被结缔组织顺次相连,并附着于第8肋软骨,这种肋称为假肋(弓肋或非胸骨肋),假肋的肋软骨顺次相连形成的弓形结构称为肋弓,作为胸廓的后界。

(1)肋骨(costal bone) 肋骨呈弓形,与肋软骨一起构成胸廓侧壁,每一肋骨都分椎骨端和肋骨体胸骨端。椎骨端有肋骨小头和肋结节,与肋窝和横突肋凹成关节。肋骨头与肋骨体之间的缩细部分为肋骨颈。肋骨体呈弓形扁骨,后方有肋沟供肋间神经和血管通过。胸骨端接肋软骨。

(2)肋软骨(costal cartilage) 呈棒状,附着于每一肋骨下端。

2. 胸骨(sternum)

位于胸底部,由6~8块胸骨片组成。第1节向前的突称为胸骨柄,体表可以摸到。最后1节为剑突,活体游离端附着有剑状软骨。其余部分构成胸骨体。胸骨两侧有肋窝,与真肋肋软骨成关节。

家畜的胸廓也呈截顶的圆锥形,胸前口小,胸后口大,被膈(diaphragm)封闭。以胸廓为骨质支架,外覆肌肉、筋膜和皮肤,内衬胸膜,后被膈封闭,共同围成的腔称为胸腔。

二、躯干骨的连结

躯干骨连结包括脊柱连结和胸廓连结(thoracic joints)。

脊柱连结包括椎体间连结、椎弓间连结、寰枕关节(atlantooccipital joint)、寰枢关节(atlantoaxial joint)及脊柱总韧带。

1. 椎体间连结

是相邻两椎骨的椎头与椎窝借其间的椎间盘的连结。椎间盘越厚,运动范围越大,家畜的颈部、腰部和尾部的椎间盘较厚,因此这些部位的运动称为灵活。

2. 椎弓间连结 是相邻椎骨关节突构成的关节,有关节囊与关节腔,可做滑动运动。

3. 寰枕关节(atlanfooccipital joint) 由寰椎窝与枕骨髁构成的关节。

4. 寰枢关节(atlantoaxial joint) 由寰椎关节面与枢椎齿突构成的关节。

5. 脊柱总韧带

是贯穿脊柱,连结大部分椎骨的韧带,包括棘上韧带、背侧纵韧带、腹侧纵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位于棘突顶端,由枕骨伸至荐骨。颈部发达,形成项韧带(牛的最发达)。背侧纵韧带位于椎管底部,椎体背侧,由枢椎至荐骨,在椎间盘处变宽并附着于椎间盘上,以固定椎间盘,防止突出。腹侧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腹侧,由第七胸椎开始到荐骨骨盆面为止。横突间韧带及棘间韧带是位于相邻椎骨横突、棘突之间的短韧带,均有弹性纤维构成,腰部无横突间韧带。

第四节 四肢骨及其连结

四肢骨包括前肢骨和后肢骨。

一、前肢骨包括肩带骨、臂骨(肱骨)、前臂骨及前脚骨。

完整的肩带骨由3块组成,即肩胛骨(scapula)、乌喙骨(coracoid)和锁骨(clavicle),有蹄动物因四肢运动单纯化,乌喙骨和锁骨都已退化,仅保留一块肩胛骨,禽三块骨都有。兔仅肩胛骨发达,锁骨退化为一细条骨,埋于肩部肌肉中,以胸锁韧带连胸骨柄(manubrium sterni)。另一端以锁臂韧带连臂骨,用手可以摸到,乌喙骨退化为喙突。

1. 肩胛骨(scapula)

为三角形扁骨,以肩带肌附着于胸廓侧壁。前缘略凸,后缘略凹,背侧缘活体附有肩胛软骨。外侧面略靠前有一明显的纵形隆起,称为肩胛冈(scapular spine)。冈的远端有明显的肩峰(acromion),供前斜方肌附着。冈的前方有较小的凹陷,称为冈上窝(supraspinous fossa),后方有较大的凹陷为冈下窝(infraspinous fossa),分别供冈上肌(supraspinatus muscle)和冈下肌(infraspinatus muscle)附着。肩胛骨内侧面为一大凹面,称为肩胛下窝(subscapular fossa),供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muscle)附着。肩胛骨远端为关节角(angulus articularis),其上方的缩细部为肩胛颈(neck of scapula),其端部后方有肩臼(glenoid cavity),与臂骨头成关节。肩臼的前部为突出的肩胛结节(tuber scapulae)(盂上结节,supraglenoid tubercle),其内侧有向内突出的喙突,是退化的乌喙骨遗迹。

牛的肩胛骨长,肩胛冈显著,肩峰明显;马的呈三角形,肩胛冈平直,有冈结节;猪的很宽,有大的冈结节。

2. 臂骨(brachialis bone)

又称肱骨(humerus)为典型的管状长骨,斜位于胸廓两侧,由前上方斜向后下方。骨干呈柱状,圆肌粗隆和三角肌不明显,外侧面扭曲的臂肌沟也不明显。近端前部有两个结节,外侧为大结节,内侧为小结节,两者之间的一条深沟为臂(肱)二头肌沟(bicipital groove),臂二头肌腱由此通过。远端为横的滑车关节面,与桡骨成关节。后面的深窝为肘窝(cubital fossa)(鹰嘴窝,olecranon fossa),容纳尺骨钩突。

3. 前臂骨(forearm bone) 由枕骨和尺骨构成。前内侧的为桡骨,后外侧的为尺骨,两骨间有前臂间隙。

(1)桡骨(radius) 短于尺骨,近端为桡骨头,其关节面与臂骨远端的滑车成关节。远端关节面与腕骨成关节。骨干略扁,斜搭在尺骨前内侧面,发达,起主要的支持作用。

(2)尺骨(ulna) 比桡骨略长,成年牛尺骨与桡骨愈合,有上下两个前臂骨间隙。近端为发达的肘突(鹰嘴),体表可摸到。

4. 前脚骨 由腕骨、掌骨、指骨及籽骨构成。

(1)腕骨(brachidium) 位于前臂骨和掌骨之间,由两列短骨组成,牛有6块,近列4块(桡腕骨、中间腕骨、尺腕骨、副腕骨),远列2块;马有7块,近4远3;猪8块,近4远4。

(2)掌骨(mefacarpal bone) 为长骨,牛有3块,其中第3、4掌骨发达,愈合一起称为大掌骨。马有3块;猪有第2、3、4、5共4块掌骨。

(3)指骨(digital bone) 一般有4指(第2、3、4、5指),每一指有3个指节骨(系骨、冠骨、蹄骨),其中第3、4指为主指,三个指节骨均有,第2、5只有冠骨和蹄骨。故牛共有10块指骨;马有3块;猪有12块。

(4)籽骨(sesamoid bone) 为脚掌侧的一些小短骨,每个指的掌指关节(系关节)掌侧附有2块籽骨,冠关节各有1块籽骨,悬指无籽骨。故牛有4块近籽骨,2块远籽骨;马只有第三指,所以只有2近1远共3块;猪有4对(8块)近籽骨和2块远籽骨共10块籽骨。

前肢的副腕骨属于籽骨(sesamoid)。

图1-36 羊前肢关节

1—肩关节;2—肱骨;3—肘关节;4—腕关节;5—指关节

二、前肢骨连结

前肢的肩胛骨与躯干之间不形成关节,而是借肩带肌将肩胛骨和臂骨与躯干连结,这种连结称为肌连结。其余各骨间均形成关节,由上向下依次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

1. 肩关节(shoulder joint)

由肩胛骨的肩臼与臂骨头构成的关节。为多轴关节,关节囊松大,无侧副韧带,关节角在后,主要作伸、屈运动。

2. 肘关节(elbow joint)

由臂骨远端关节面与前臂骨近端关节面构成的关节。关节囊后壁宽松,有内、外侧副韧带,关节角在前,只能沿横轴作伸、屈运动。

3. 腕关节(wrist joint)

由前臂骨远端、腕骨及掌骨近端构成的关节,为复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间关节及腕掌关节。沿横轴作伸、屈运动。

4. 指关节包括掌指关节(系关节)、近指节间关节(冠关节)及远指节间关节(蹄关节)。

(1)掌指关节 由掌骨远端、近指节骨近端及近侧籽骨构成的关节。

(2)近指节间关节 由近指节骨远端与中指节骨近端构成的关节。

(3)远指节间关节 由中指节骨远端与远指节骨近端构成的关节。

除上述关节外,尚有桡尺连结、籽指连结的不动连结。

图1-37 羊后肢关节

1—髋关节;2—膝关节;3—跗关节;4—趾关节

图1-38 鸡右侧前肢骨

1—指骨;2—掌骨;3—腕关节;4—尺骨;5—桡骨;6—髋关节;7—髂骨;8—综荐骨;9—肱骨;10—股骨;11—胸肋骨;12—椎肋骨

图1-39 鸡右脚背侧

1—大跖骨;2,3,4,5—趾骨;6—小跖骨

图1-40 猪左侧前肢

1—肱骨;2—滑车关节面;3—肘关节;4—桡骨;5—尺骨;6—腕骨;7—掌骨;8—指骨

图1-41 猪髋骨左侧

1—髋结节;2—髂骨;3—髋关节;4—股骨头;5—坐骨结节;6—坐骨;7—尾骨

图1-42 猪髋骨背侧

1—髋结节;2—髂骨;3—髋关节;4—股骨头;5—股骨;6—耻骨;7—闭孔;8—坐骨

图1-43 猪左侧后肢

1—腰椎;2—荐椎;3—尾椎;4—膝关节;5—腓骨;6—跟骨;7—指骨;8—掌骨;9—胫骨;10—膝盖骨;11—股骨;12—髋骨

图1-44 犬前肢左侧面

1—颈椎;2—肩峰;3—肩关节;4—胸骨;5—肘关节;6—桡骨;7—指骨与爪;8—掌骨;9—腕骨;10—尺骨;11—鹰嘴;12—剑状软骨突;13—冈下窝;14—肩胛冈;15—冈上窝;16—第一胸椎棘突

图1-45 犬后肢左侧面

1—腰椎;2—髋关节;3—膝盖骨;4—膝关节;5—胫骨;6—跖骨;7—趾骨与爪;8—跗骨;9—跟骨;10—腓骨;11—股骨;12—大转子;13—坐骨结节;14—坐骨;15—第一尾骨;16—髂骨

图1-46 犬左侧小腿外侧

1—肱骨;2—肱骨肩关节端;3—桡骨;4—腕关节;5—尺骨;6—鹰嘴

三、后肢骨及其连结

(一)后肢骨

包括髋骨(盆带)、股骨(大腿骨)、髌骨(膝盖骨)、小腿骨及后脚骨。

1. 髋骨(hip bone)

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结合而成,三骨愈合处形成深的杯状关节窝,称髋臼,与股骨头成关节。左右侧髋骨在腹正中线以耻骨和坐骨借软骨相连,形成骨盆联合。左右髋骨与背侧的荐骨和前3块尾椎及活体的荐坐韧带共同围成骨盆。

(1)髂骨(ilium) 构成骨盆前部侧壁,前部宽广为髂骨翼,后部缩细为髂骨体,翼的前缘为髂骨嵴,内侧角为荐结节(马、牛的显著),外侧角为髋结节,体表能摸到。翼的外侧面供臀肌附着,内侧面有一粗糙的耳状关节面,与荐骨翼外侧的耳状关节面形成荐髂关节。髂骨体内侧缘的凹陷为坐骨大切迹,至坐骨嵴,之后至坐骨结节的凹陷为坐骨小切迹,活体有荐坐韧带,分别形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前者由坐骨神经及犁状肌通过,后者由闭孔内肌越过。在髂骨体外下方,髋臼之前有一突起,称为髂骨下棘。

(2)坐骨(ischium) 构成骨盆后部侧壁和底壁后部,分骨体、坐骨上支及坐骨下支。坐骨体前方参与形成髋臼,上内方的凹陷为坐骨小切迹,后外方的隆起为坐骨结节,下内侧的突起为下支,与对侧下支形成坐骨弓。

(3)耻骨(pubis) 构成骨盆底壁前部,为髋骨中最小,外侧接短的髋臼骨,与髂骨和坐骨共同形成髋臼,前缘的凸起为髂耻隆起,内侧有耻骨结节,耻骨内缘与对侧相接形成耻骨联合,与坐骨联合一起构成骨盆联合。耻骨与髋臼间有一短的小骨,称为髋臼骨。耻骨后缘与坐骨前缘之间围成的大孔称为闭孔。

2. 股骨(femur)

又称大腿骨,是典型的管状长骨,由骨体和两端构成。近端内侧为球形的股骨头,与髋臼成关节,头与骨体间的缩细部分为股骨颈,特明显。近端外侧的突出称为大转子,体表可以摸到,大转子的外下方的突起为第三转子,与此相对的内侧突起为小转子。大转子后方的深窝为转子窝。远端前面为滑车关节面,与膝盖骨成关节,后面为两个髁状关节面,与胫骨的相应关节面成关节。

3. 髌骨(pafella)

又称膝盖骨,是大腿骨的一块小籽骨,呈楔状,似枣核,后面的关节面与股骨滑车关节面成关节,股四头肌通过膝盖骨可以转变力的方向。

4. 小腿骨(ossa cruris) 包括胫骨和腓骨。

(1)胫骨(tibia) 发达,骨干上部呈三面楞柱状,下部呈柱状。近端粗大,有内、外踝,与股骨的髁成关节,髁的前方有胫骨隆起,为股四头肌的止点,向下延续为胫骨嵴,体表可以摸到。后面有几条粗线,为腘肌线,供腘肌附着。内侧面平直光滑,外侧面略凹,有腓骨附着,两骨间的空隙为小腿间隙。远端有蜗状关节面,与跗骨的跟、距骨成关节,两侧的突出部分别称为内踝和外踝,体表可以摸到。外踝的后面有一纵沟,腓骨肌的长腱穿过此沟,绕过胫骨外踝止于跖骨。

(2)腓骨(fibula) 呈三棱棒状,位于胫骨外侧,近端以腓骨头与胫骨的外踝相连结。

5. 后脚骨 由跗骨、跖骨、趾骨及籽骨组成。

(1)跗骨(farsal bone) 内侧为距骨(胫跗骨)和外侧为跟骨(腓跗骨),牛有5块,马有6块,猪有7块。

(2)跖骨、趾骨和籽骨 分别与前脚骨的掌骨、指骨及籽骨相似。

(二)后肢骨连结

家畜的后肢在推动身体前进方面起主要作用。后肢的髋骨与脊柱的荐骨形成牢固的连结,以便把后肢肌收缩时产生的推动力,沿着脊柱传递至前肢。后肢骨连结包括荐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和趾关节。后肢的关节与前肢各关节相对应,除趾关节外,各关节角的方向相反(肩关节角朝后~髋关节角朝前;肘关节角朝前~膝关节角朝后),这种结构适应支持,站立时保持稳定。

1. 荐髂关节(sacroillac joint)

由荐骨翼与髂骨翼的耳状关节面形成的关节。囊壁短,周围所纤维束固定,该关节活动范围极小,从荐骨侧缘和第1~2尾椎横突到坐骨有一韧带,称为荐坐韧带,构成骨盆腔侧壁,与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间分别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

2. 髋关节(hip joint)

由髋臼与股骨头形成的关节,关节囊宽松,在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有一短而强的圆韧带,该关节属于多轴关节,运动灵活。

3. 膝关节(kne joint) 包括股膝关节和股胫关节。属于单轴关节,运动灵活。

(1)股膝关节(femoro patellaris joint) 由膝盖骨和股骨远端前方的滑车关节面形成的关节。连膝盖骨有3条直韧带,即膝外侧直韧带、膝中直韧带及膝内侧直韧带。股四头肌腱连于膝盖骨近端,膝盖骨远端连有3条直韧带,该肌收缩时,膝盖骨在胫骨滑车上下滑动。

(2)股胫关节(articulatio pemorotiialis) 由股骨远端后部的内、外侧髁与胫骨近端的内、外侧髁及其半月状关节盘构成关节。

4. 跗关节(kock joint) 又称飞节,由小腿骨远端、跗骨和跖骨近端构成的单轴关节。

5. 趾关节(toe joint) 构造同前肢的指关节。

图1-47 犬髋骨背侧面

1—腰椎横突;2—髋结节;3—耳状关节面;4—荐骨;5—髂骨;6—髋关节;7—坐骨结节;8—闭孔;9—耻骨联合;10—耻骨;11—股骨头;12—第一尾椎;13—椎外侧孔;14—腰椎棘突

图1-48 犬股骨左侧面

1—髋关节;2—股骨;3—膝关节;4—膝盖骨

图1-49 犬左侧小腿左侧面

1—膝盖骨;2—膝关节;3—骨;4—腓骨

图1-50 犬右后脚背侧面

1—腓骨;2—胫骨;3—距骨;4—中央跗骨;5—第1跗骨;6—第2跗骨;7—第1跖骨;8—第2跖骨;9—第3跖骨;10—系骨;11—冠骨;12—蹄骨;13—第4跖骨;14—第5跖骨;15—第3跗骨;16—第4跗骨;17—跟骨

图1-51 犬阴茎骨右侧

1—阴茎骨头端;2—腹侧;3—阴茎骨尾端;4—背侧

图1-52 右前脚背侧面

1—桡骨;2—中间桡腕骨;3—第1腕骨;4—第3腕骨;5—第2腕骨;6—第4腕骨;7—第1掌骨;8—第2掌骨;9—第3掌骨;10—系骨;11—冠骨;12—蹄骨;13—第4掌骨;14—第5掌骨;15—尺腕骨;16—副腕骨;17—尺骨

第五节 肌肉

一、总论

研究肌肉系统的解剖学称为肌学(myologia)。肌肉是实现运动的动力器官,舒缩时能够使动物体产生运动。根据肌肉的形态、机能、位置和组织结构可分为体壁肌、内脏肌(musculus viscerum)及心肌(cardiac muscle)。体壁肌附着在骨骼与体壁上,与骨骼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称为骨骼肌(skeletal muscles),肌纤维在显微镜下看有许多明暗相间的横纹,故又称为横纹肌。哺乳动物约有500块肌肉(人的可达600块),约占体重30%~40%,产生的运动属随意运动,受意识支配。内脏肌分布于内脏器官,肌纤维在显微镜下看无横纹,故又称为平滑肌。约占体重的8%,产生的运动属不随意运动,不受意识支配。心肌是分布在心脏上的肌肉。心肌纤维显微镜下看有横纹(不及骨骼肌显著)和闰盘(intercalated disk)。体壁肌受躯体神经支配,能产生随意运动,所有又称为随意肌。内脏肌和心肌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支配,所产生的运动属于不随意运动,所以又称为不随意肌。

二、肌肉的构造

每一块肌肉就是一个器官,通常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肌腹是肌的能收缩的部分。

(一)肌腹(vetermusculi)

是肌器官的中间部分,肌腹的基本成分是肌细胞,肌细胞(肌纤维)是肌器官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为实质部分。结缔组织为肌器官的间质部分,起支持、联系及营养作用。

在每一块肌肉的外表面都包裹着一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称为肌外膜(epimysium),肌外膜向内伸入包裹于大、小不等的肌束表面,称为肌束膜(perimysium)(初级、次级束膜),肌束膜再向内伸入包裹于每一肌纤维表面,称为肌内膜(endomysium)。

(二)肌腱(muscle tendon)

位于肌腹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纺锤形肌的腱呈索状,称为腱索(chordae tendineae)。板状肌的腱呈薄膜状,称为腱膜(aponeurosis)。腱纤维借肌内膜直接连于肌纤维两端或贯穿于肌腹中,有很强的韧性和抗张力。

三、肌肉分类

根据肌腹中腱纤维的含量和肌纤维排列的方向,可将肌肉分为动力肌、静力肌及动静力肌三种。

1. 动力肌

构造简单,肌腹中由大量的肌纤维和很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肌纤维的方向与肌腹的长轴平行。其特点是:肌肉的形状呈梭形或纺锤形,收缩迅速而有力,幅度较大,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但消耗的能量多,易疲劳。

2. 静力肌

肌腹中肌纤维很少,甚至消失,而由腱纤维所代替,无收缩能力,主要起机械作用(如马的骨间中肌、第三腓骨肌)。

3. 动静力肌

构造复杂,肌腹中含有1条或多条腱层。根据肌腹中腱层的分布和肌纤维排列的方向又可分为半羽状肌、羽状肌和复羽状肌。肌肉表面有一条腱索或腱膜,肌纤维斜向排列于腱的一侧,形似半个羽毛,称为半羽状肌(趾长伸肌);腱索伸入肌腹中间,肌纤维以一定角度对称地排列于腱索两侧,形似整个羽毛,称为羽状肌(腓骨长肌);肌腹中有数条腱索或腱膜,肌纤维有规律地斜向排列于腱索或腱膜两侧,形似多个羽毛结合在一起,称为复羽状肌(臂三头肌、肩胛下肌等)。动静力肌的特点是:收缩缓慢而持久,消耗能量少,不易疲劳,但收缩的幅度较小。

四、肌肉的形态

由于肌肉的位置和机能不同,而形态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板状肌、多裂肌、纺锤形肌和环行肌四种。

1. 板状肌 呈板状、带状或扁形。主要分布于腹壁和肩带部。如背阔肌、腹侧锯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直肌等。

2. 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 由许多单独的短肌束组成的一块肌肉,表现出分节的特点。或各肌束相互结合成一大块肌肉,分布于脊柱两侧,如多裂肌、背腰最长肌及髂肋肌等。

3. 纺锤形肌(索形肌) 呈索形,中间膨大,两端缩细,主要分布于四肢,如前臂及前脚肌、小腿及后脚肌等。

4. 环形肌 肌纤维环绕天然孔排列,分布于天然孔周围。如口轮匝肌、眼轮匝肌、肛门及阴门括约肌等。

五、肌肉的起、止点及作用

肌肉都是借助于腱索或腱膜附着在骨、筋膜、韧带和皮肤上,中间要跨越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固定不动的一端,称为起点(origo),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insertio)。四肢肌肉的起点在近端,止点在远端。躯干肌肉的起点在尾侧,止点在颅侧。环形肌无起止点。肌肉的起止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运动条件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如家畜的臂头肌,站立时臂头肌的头端为止点,收缩时可举头颈;前进运动时,头端为起点,臂端为止点,收缩时提举前肢。

根据肌肉收缩时对关节的作用,可分为伸肌、屈肌、内收肌及外展肌等。肌肉对关节的作用与其所配布的位置有密切关系。伸肌配布在关节角项,屈肌配布在关节角内,内收肌配布于关节内侧,外展肌配布于关节外侧。肌肉收缩时,凡能使关节角度变大的肌肉,称为伸肌;关节角度变小的肌肉,称为屈肌;使骨向正中矢面移动的肌肉,称为内收肌;使骨远离正中矢面移动的肌肉,称为外展肌。

家畜在运动时,每一个动作并不是单独一块肌肉起作用,而是许多肌肉相互配合的结果。在一个动作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称为主动肌,起协助作用的肌肉称为协同肌,起相反作用的肌肉称为对抗肌,起固定作用的肌肉称为固定肌。如屈肩关时,三角肌和大圆肌为主动肌,背阔肌为协同肌,冈上肌为对抗肌,斜方肌和菱形肌为固定肌。但每一块肌肉的作用在不同的作用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六、肌肉的命名

家畜有500多块肌肉,每一块肌肉都有一个名字,命名的原则是根据其作用、结构、形状、位置、肌纤维方向及起止点等特征而命名的。如伸、屈、提、降、咬、内收及外展肌等是根据作用命名的,三头肌与二腹肌等是根据结构命名的,三角肌与锯肌等是根据形状命名的,腰肌、颞肌及臂肌等是根据位置命名的,臂头肌与胸头肌是根据起止点命名的。但绝大多数肌肉是根据多个特点综合命名的,如指外侧伸肌与股四头肌。

七、肌肉的辅助器官

肌肉的辅助器官包括筋膜、黏液囊、腱鞘、滑车及籽骨。

(一)筋膜(fascia)

是覆盖在肌肉表面的结缔组织膜,包括浅筋膜和深筋膜。

1. 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覆盖在整个肌系表面,为连接皮肤与肌肉之间的一种结构,似泡沫状。营养良好的家畜浅筋膜内蓄积大量的脂肪(猪的发达,俗称猪膘)。某些部位的浅筋膜中含有皮肌,包括面皮肌、肩臂皮肌及躯干皮肌。浅筋膜中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丰富。其功能有连接、保护、贮存脂肪及参与维持体温等作用。

2. 深筋膜(deep fascia)

位于浅筋膜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韧,包裹于肌群表面,并伸入肌肉之间,附着于骨上,形成肌间隔,寻找每块肌肉就是沿肌间隔而仔细分离,可见深筋膜与肌肉间的关系似“刀和鞘”的关系。整个肌系就是筋膜套内工作。深筋膜具有减少各肌间的摩擦、形成支持带、约束及支持肌腱,供肌肉的起、止点附着,限制炎症扩散和渗出物蔓延等作用。

(二)黏液囊(bursa mucosae)

是密闭的结缔组织囊。囊壁薄,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囊内含有少量黏液,有润滑、减少摩擦和促进运动灵活性的作用。黏液囊多位于肌腱、韧带及皮肤与骨突之间,分别称为肌下、腱下、韧带下及皮下黏液囊。关节附近的黏液囊有些与关节腔相通,与关节腔相通的黏液囊称为滑膜囊。滑膜囊发炎不能进行摘除术。

(三)腱鞘(tendinous sheath)

多位于腱通过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处(腕关节、跗关节)由黏液囊包裹于腱外面形成的双筒状鞘。鞘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为纤维层,常与周围的骨或韧带结合在一起。内层为滑膜层,分壁层和腱层,由壁层折转到腱层的皱褶称为腱鞘系膜(腱系带),两层间的空隙为滑膜腔(管),内含少量滑液,有利于腱在鞘内滑动。腱鞘发炎而肿大,称腱鞘炎。

(四)滑车(trochlea)和籽骨(os sesam oideum)

1. 滑车

为骨的滑车状突起,上有供肌腱通过的沟(如臂二头肌沟),沟表面覆有一层软骨,与腱之间常垫有黏液囊,以减少腱与骨之间的摩擦。

2. 籽骨

为位于关节角的小骨(近侧籽骨、远侧籽骨)其表面也覆有一层软骨,光滑,腱腱通过此时有改变肌肉作用力的方向和减少摩擦等作用。

第六节 全身肌肉

全身肌肉包括皮肌、头部肌、胸壁肌、腹壁肌、前肢肌及后肢肌等。

皮肌位于浅筋膜中,根据所在的位置,可分为头皮肌(面皮肌和额皮肌)、肩臂皮肌和躯干皮肌,牛无颈皮肌。马和猪的皮肌有面皮肌、颈皮肌、肩臂皮肌及躯干皮肌,无额皮肌。

皮肌有颤动、驱除蚊蝇及抖掉灰尘和水滴的作用。

第七节 前肢肌肉

前肢肌可分为肩带肌、肩部肌、臂部肌、前臂及前脚肌,共28块。

一、肩带肌

牛、猪的肩带肌有7块,马的有6块。

1. 斜方肌(trapezius muscle)

分颈斜方肌和胸斜方肌,起于第2颈椎至第12胸椎处的棘上韧带,止于肩胛冈,提举、摆动和固定肩胛骨。

2. 菱形肌(rhomboid muscle)

分颈菱形肌和胸菱形肌,起于第2颈椎至第6胸椎处的棘上韧带,止于肩胛软骨内侧面,向前提举肩胛骨。

3. 臂头肌(cephalic muscle)

构成颈静脉沟的上界,分上下两部,上部称为锁枕肌,下部称为锁乳突肌,起于枕骨和颞骨乳突,止于肱骨嵴。牵引肱骨向前,伸展肩关节。

4. 肩胛横突肌(transverse process)

马无此肌。起于寰椎翼和枢椎横突,止于肩胛冈。牵引肩胛骨向前和偏头颈。

5. 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muscle)

起于背腰筋膜及腹外斜肌表面筋膜,止于大圆肌腱及肱骨内侧结节。牵引肱骨,屈曲肩关节。

6. 胸肌(pectoral muscle) 分胸浅肌和胸深肌两部分。

(1)胸浅肌 又分为前后两部,前部称为胸降肌或胸浅前肌,起于胸骨柄,止于肱骨嵴;后部称为胸横肌或胸浅后肌,起于胸骨腹侧面,止于前臂内侧筋膜。主要作用是内收前肢。

(2)胸深肌 也分为前后两部,前部是锁骨下肌或胸深前肌,起于胸骨腹侧面,止于肱骨内、外侧结节;后部是胸升肌,起于第一肋软骨,止于臂头肌深面。主要作用是内收前肢,牵引躯干向前。

7. 腹侧锯肌(lateral serratus muscle)

位于颈、胸部外侧面,呈扇形,下缘宽,为锯齿状,分颈、胸两部,起于第2~7颈椎横突和4~9肋骨外侧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的锯肌面。有悬吊前肢、提举躯干、举头颈及协助吸气等作用。

二、肩部肌

肩部肌是位于肩胛骨周围的肌肉,有7块。

1. 冈上肌(supraspinatus muscle) 位于冈上窝,起于冈上窝,止于肱骨内、外侧结节,有伸肩关节的作用。

2. 冈下肌(infraspinatus muscle) 位于冈下窝,起于冈下窝,止于肱骨外侧结节,有外展和固定肩关节的作用。

3. 三角肌(deltoid muscle) 起于肩胛冈及冈下肌表面筋膜,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有屈肩关节的作用。

4. 小圆肌(teres minor muscle) 位于三角肌肩胛部的深面。

5.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muscle) 位于肩胛下窝,起于肩胛下窝和肩胛软骨,止于肱骨内侧结节,有固定肩关节的作用。

6. 大圆肌(larger round muscle) 位于肩胛下肌后缘,起于肩胛骨后缘及后角,止于肱骨大圆肌粗隆,有屈肩关节的作用。

7. 喙臂肌(muscles of arm) 起于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大圆肌粗隆,有内收和屈肩关节的作用。

三、臂部肌

是位于肱骨周围的肌肉,共有5块,分别为:

1. 臂三头肌(triceps muscle) 位于肩关节的夹角内,分三个头,即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分别起于肩胛下骨后缘、肱骨三角肌粗隆和肱骨内侧面,均止于鹰嘴,有伸肘关节和屈肩关节的作用。

2. 前臂筋膜张肌(antebrachial fascia) 起于肩胛骨后角,止于鹰嘴及前臂筋膜,有伸肘关节的作用。

3. 肘肌(m. anconeus) 位于臂三头肌外侧头的深面鹰嘴内。

4. 臂二头肌(biceps muscle) 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成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5. 臂肌(muscles of arm) 起自肱骨后面上部,向下经臂二头肌与腕桡侧伸肌之间,转到前臂近端内侧面,止于桡骨近端内侧面。作用为曲肘关节。

四、前臂及前脚肌

是位于前臂及前脚部的肌肉,作用于腕关节和指关节,前臂部是肌腹,大多呈纺锤形,腕关节以下变成腱,且有腱鞘。作用与腕关节的肌肉止于腕骨及掌骨,作用与指关节的肌肉止于指骨。共有11块,分别为:

1. 腕桡侧伸肌 位于前臂部背侧,起于肱骨外上髁,止于掌骨粗隆。伸腕关节。

2. 指内侧伸肌或第三指固有伸肌 位于腕桡侧伸肌后方,起于肱骨外上髁,止于第三指的冠骨和蹄骨。马无此肌。

3. 指总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communis muscle) 位于指内、外侧伸肌之间,起于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止于第三、四指的蹄骨。

4. 指外侧伸肌或第四指固有伸肌 位于指总伸肌后方,起于肘关节外侧副韧带及尺骨外侧面,止于第四指的冠骨和蹄骨。

5. 腕斜伸肌或拇长外展肌(abducent muscle;abductor) 起于桡骨中部外侧,其腱越过指总伸肌腱表面斜向内侧,止于第三掌骨近端。

6. 腕尺侧伸肌或腕外侧屈肌 指外侧伸肌后缘,起于肱骨外上髁,止于副腕骨及第五掌骨近端。

7. 腕桡侧屈肌或腕内侧屈肌 起于肱骨内上髁,止于第三掌骨近端。

8. 腕尺侧屈肌或腕后侧屈肌 起于肱骨内上髁,止于副腕骨。

9. 指浅屈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起于肱骨内上髁,止于第三、四指的冠骨掌面。

10. 指深屈肌(flexor disitorum profundus) 起于肱骨内上髁、鹰嘴和近侧前臂间隙初,止于第三、四指的蹄骨掌面。

11. 骨间中肌或悬韧带或籽骨上韧带(ligamentum sesamoideum superius) 位于掌骨后面,马的此肌全部变成了腱,牛的还有一点肌纤维,故马能长时间站立,牛不能。

五、前肢肌的5个肌沟

1.臂头肌与胸头肌之间形成的肌沟,称为颈静脉沟。沟内有颈静脉、颈总动脉、迷走交感神经干和返神经通过。

2.臂头肌与胸降肌或胸浅前肌之间形成的肌沟,称为胸外侧沟,沟内有臂头静脉通过。

3.腕桡侧伸肌与指内侧伸肌之间的肌沟,称为桡沟,沟内有肘横动脉、静脉和神经通过。

4.腕桡侧屈肌与桡骨之间的沟,称为前臂正中沟,沟内有正中动脉、正中静脉和正中神经通过。

5.腕尺侧伸肌与腕尺侧屈肌之间的肌沟,称为尺沟,沟内有尺侧副动脉、侧副静脉和尺神经通过。

第八节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脊柱肌、颈腹侧肌、呼吸肌及腹壁肌,共32块。

一、脊柱肌

是支配脊柱活动的肌肉,位于脊柱的背侧和腹侧。有17块,分别为:

1. 背腰最长肌 为全身最长的肌肉,起于髂骨嵴、荐骨、腰椎及胸椎棘突,止于腰椎、胸椎及最后颈椎的横突与肋骨的外面。有伸展背腰、协助呼气的作用。

2. 髂肋肌(iliocostalis muscle) 位于背腰最长肌的外侧,由一系列斜向前下方的肌束组成。起于髋结节、髂骨嵴、腰椎横突和肋骨外侧面,止于肋骨后缘及后3~4个颈椎横突。可向后牵引肋骨、协助呼气。

3. 夹肌(musculus splenius) 起于项韧带索状部,止于前4个颈椎横突、枕骨及颞骨,有抬头颈和偏头颈的作用。

4. 颈最长肌(longissimus cervicis muscle) 是背腰最长肌向前的延续。起于前6个胸椎横突,止于后4个颈椎横突,有升颈的作用。

5. 头寰最长肌 由头最长肌和寰最长肌两部分构成。起于第1胸椎横突和3~7颈椎关节突,止于颞骨和寰椎翼。

6. 头半棘肌又称为复肌(semispinalis capitis muscle) 位于夹肌和头寰最长肌内侧。起于前9个胸椎横突和3~7颈椎关节突,止于枕骨,作用同夹肌。

7. 背颈棘肌(spinalis cervicis) 位于背腰最长肌前内侧。起于后位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止于前位胸椎横突和2~7颈椎棘突。

8. 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 位于背腰最长肌深层,由许多小肌束组成,有伸颈和偏颈的作用。

9. 头背侧大直肌(M. rectus capitis dorsalis major) 起于枢椎棘突,止于枕骨,有抬头作用。

10. 头背侧小直肌(M. rectus capitis dorsalis minor) 位于头背侧大直肌之下。起于寰椎背侧,止于枕骨,有抬头作用。

11. 头前斜肌 位于寰枕关节的背外侧。起于寰椎翼,止于枕骨,有伸头和片头的作用。

12. 头后斜肌 位于寰椎和枢椎的背侧。起于枢椎棘突和后关节突,止于寰椎翼,有旋转头和寰椎的作用。

13. 头长肌(longus scapitis) 又称为头腹侧大直肌起于3~6颈椎横突,止于颈椎基底部,有屈头的作用。

14. 颈长肌(the longus colli muscle) 位于颈椎椎体和前6个胸椎椎体的腹侧。起于第6胸椎椎体腹侧、最后颈椎椎体和横突,止于寰椎腹侧,有屈颈的作用。

15. 腰小肌(lesser posas muscle) 位于腰椎椎体腹侧。起于最后胸椎和腰椎主题腹侧,止于髂骨腰小肌结节,有屈腰和下降骨盆的作用。

16. 腰大肌(greater psoas muscle) 位于腰小肌外侧。起于最后肋骨椎骨端和腰椎椎体及横突的腹侧,止于股骨小转子,有屈髋关节的作用。

17. 腰方肌(lumbar quadrate muscle) 位于腰椎横突的腹侧。起于后位胸椎椎体及腰椎横突腹侧,止于腰椎横突前缘和髂骨翼,有固定腰椎和屈腰的作用。

二、颈腹侧肌

位于颈腹侧部,有3块肌,分别为:

1. 胸头肌(sternocephalicus muscle) 起于胸骨柄,止于颞骨乳突。有屈头颈或偏头颈的作用。构成颈静脉的下界。

2. 胸骨甲状舌骨肌 起于胸骨柄,止于甲状软骨和舌骨体。有牵引舌和喉,协助吞咽的作用。

3. 肩胛舌骨肌(omohyoid muscle) 起于3~5颈椎横突,止于舌骨体。作用同胸骨甲状舌骨肌。

三、呼吸肌(胸壁肌)

位于胸腔侧壁和后壁,共有7块肌,分别为:

1. 肋间外肌(external intercostal muscles) 起于前一肋骨后缘,肌纤维斜向后下方,止于后一肋骨前缘,有吸气作用。

2. 肋间内肌(internal intercostal muscle) 起于后一肋骨前缘,止于前一肋骨后缘,有呼气作用。

3. 前背侧锯肌 有2~3个肌束,起于背腰筋膜,止于6~8肋骨近端外侧面,可协助吸气。

4. 后背侧锯肌 有3~4个肌束,起于背腰筋膜,止于后3~4个肋骨近端外侧面,可协助呼气。

5. 斜角肌(scalenus muscle) 分背、腹两部分,臂神经丛由此通过。起于5~7颈椎横突,止于3~4肋骨外面,可协助吸气。

6. 胸直肌 起于第1肋骨下端,止于3~4肋软骨外面,协助呼气。

7. 膈(diaphragma) 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中央是腱质部,周围是肉质部,其上有3个裂孔,分别为:主动脉裂孔、食管裂空及腔静脉裂孔。附着于前4个腰椎腹侧、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及剑状软骨背侧面,有吸气作用。

四、腹壁肌

腹壁肌是板状肌,构成腹腔的侧壁和底壁。在腹底正中线上有一条白线,成为腹白线。腹壁肌共4块,分别为:

1.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muscle of abdomen) 起于5~13肋骨中上部外面的筋膜,肌纤维斜向后下方,以宽大的腱膜止于腹白线、耻前腱及髋结节。

2.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muscle of abdomen) 起于髋结节和3~5腰椎横突,肌纤维斜向前下方,止于最后肋骨后缘、腹白线及耻前腱。

3.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muscle) 位于腹直肌鞘内。起于胸骨和第4~13肋软骨外侧面,肌纤维纵行,止于耻骨前缘。

4.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muscle) 起于肋弓内面和前5个腰椎横突,肌纤维横行,止于腹白线。腹壁肌有保护和支持腹腔脏器、协助呼气、排粪排尿及分娩等作用。

五、躯干肌的肌沟

(1)背腰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形成的肌沟,称为髂肋肌沟。沟内有许多针灸穴位(acupoint)。

(2)位于腹底壁后部,耻前腱两侧,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之间的一个斜行裂隙,称为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管有两个口,内口通腹膜腔,称腹股沟管腹环(abdominal ring);外口通皮下(公兔通向阴囊的鞘膜腔),称皮下环(external ring),又称腹股沟管皮下管。腹股沟管是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到阴囊的通道。下降到阴囊的睾丸和附睾不回缩到腹腔,腹股沟管闭锁,但有的家畜的腹股沟管闭锁不好,往往会引起小肠沿腹股沟管掉入阴囊内的鞘膜腔内,形成阴囊疝,这属于病理现象,需做手术,封闭腹股沟管。母畜的腹股沟管仅供血管神经通过。

(3)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外层构成鞘的外层,腹内斜肌腱膜内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鞘的内层。

第九节 后肢肌肉

牛后肢肌包括臀股部肌和小腿及后脚部肌两部分,共26块肌肉。

一、臀股部肌

位于臀部和股部周围的肌肉,共有13块,分别为:

1. 臀中肌(gluteus medius muscle) 起于背腰最长肌后部筋膜、荐结节阔韧带等,止于股骨大转子。有伸髋关节和旋外后肢的作用。

2. 臀深肌 位于臀中肌深面。起于髂骨翼和荐结节阔韧带,止于大转子。有伸髋关节和旋外后肢的作用。

牛无臀浅肌,马和猪有。

3. 臀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 位于股部外侧。起于荐骨和坐骨结节,止于髌骨、胫骨嵴和跟结节。有伸髋关节的作用。

4. 半腱肌(semitendinosus) 位于股二头肌的后方。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嵴和跟结节。作用同臀股二头肌。

5. 半膜肌(semimembranosus) 位于半腱肌内侧。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股骨内上髁和胫骨近端内侧。有伸髋关节和内收后肢的作用。

6. 髂腰肌(iliopsoas) 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髂肌分内、外两头。起于髂骨翼和髂骨体,两头之间夹有腰大肌,以同一腱止于股骨小转子。有屈髋关节的作用。

7. 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e latae) 起于髋结节,止于胫骨近端。有屈髋关节和伸膝关节的作用。

8.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位于股骨前面,有四个头。起于髂骨体、股骨内侧、外侧和前面,止于髌骨。有伸膝关节的作用。

9. 缝匠肌(sartorius) 位于股薄肌的前缘。起于腰小肌腱,止于胫骨嵴。

10. 股薄肌(musculus gracilis) 起于骨盆联合,止于胫骨嵴。

11. 耻骨肌(pectineal muscle) 位于股薄肌和缝匠肌之间。起于耻前腱,止于股骨体内侧。

12. 内收肌(adductor muscle) 位于股薄肌、耻骨肌与半膜肌之间。起于耻骨和坐骨的腹侧,止于股骨后内侧。

13. 股方肌(quadratus femoris) 位于内收肌外侧的前上方。起于坐骨腹侧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二、小腿及后脚部肌

小腿及后脚部肌位于小腿和后脚部周围。在小腿部为肌腹,呈纺锤形,在跗关节以下变成肌腱。共有12块肌肉。分别为:

1. 腓骨第3肌 起于股骨伸肌窝,止于大跖骨近端内侧。有屈跗关节的作用。

2. 趾内侧伸肌或第3趾固有伸肌 起于股骨伸肌窝,止于第3趾冠骨。有伸第3趾关节的作用。

3. 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 位于第3腓骨肌的深层。起于股骨伸肌窝,止于第3、4趾的蹄骨。有伸第3、4趾关节的作用。

4. 腓骨长肌(long fibular muscle) 起于胫骨外侧髁和股胫关节外侧副韧带,止于第1跗骨和大跖骨近端。

5. 趾外侧伸肌(又名第4趾固有伸肌) 起于胫骨外侧髁,止于第4趾的冠骨。

6. 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起于胫骨粗隆和胫骨嵴外侧,止于第2~3跗骨和大跖骨近端内侧。

7. 腓肠肌(gastrocnemius muscle) 起于股骨髁上窝的两侧,止于跟结节。

8. 比目鱼肌(soleus muscle) 起于胫骨外侧髁,止于跟结节。

9. 趾前屈肌 起于股骨髁上窝,止于第3、4趾的冠骨。

10. 趾深屈肌(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muscle) 起于胫骨近端后外侧缘和后面,止于第3、4趾的蹄骨的屈肌面。

11. 腘肌呈三角形 位于膝关节后方,胫骨后面的上部。起于股骨的腘肌窝,止于胫骨内侧缘的上部。

12. 骨间中肌或悬韧带或籽骨上韧带(ligamentum sesamoideum superius) 位于跖骨后面,马此肌的肌纤维很少几乎全部变成了腱,牛此肌的肌纤维多。

后肢肌的肌沟有:

(1)由缝匠肌、耻骨肌、髂腰肌、股内侧肌及股薄肌围成的管,称为股管,管内由股动脉、股静脉及隐神经通过。

(2)腓骨第3肌与趾外侧伸肌之间形成的肌沟,称为腓沟,沟内有腓神经通过。

(3)跟腱前方内外侧的凹陷,分别称为小腿内外侧沟,沟内有神经通过。利用跟腱的结构,常在此前方穿一个孔,悬挂猪、羊的屠体。

第十节 头部肌

头部肌包括咀嚼肌和面肌,咀嚼肌8块,面肌9块,共17块,分别为:

1. 咬肌(masseter muscle) 起于上颌骨的面嵴,止于下颌骨的外侧面。

2. 翼肌(pterygoideus) 位于下颌骨的内侧面。起于翼骨、蝶骨等,止于下颌骨的内侧面。

3. 颞肌(temporal muscle) 位于颞窝内。起于颞窝表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状突。

上述三肌均有闭口作用。

4. 二腹肌(musculus digastricus) 起于枕骨颈静脉突,止于下颌骨体臼齿部外侧下缘。有开口作用。

5. 鼻唇提肌(elevator muscle) 起于鼻骨和额骨前部,止于上唇。有开张鼻口、提举上唇的作用。

6. 上唇固有提肌 起于上颌骨的面结节,止于鼻唇镜。有提举上唇的作用。

7. 犬齿肌(abducens labiorum) 又称为鼻孔外侧开肌,起于上颌骨的面结节,止于外侧鼻翼。有开张鼻孔的作用。

8. 上唇降肌(depressor muscle of upper lip) 起于上颌骨的面结节,止于上唇的腹侧肌束。有下降上唇的作用。

9. 下唇降肌(depressor muscle of lower lip) 起于下颌骨体臼齿的齿槽缘,止于下唇。有下降下唇的作用。

10. 颧肌(distortor oris muscle) 起于颧弓,止于口角。有牵引口角向后的作用。

11. 颧骨肌 包括颊提肌和下眼睑降肌。颊提肌起于泪骨,止于颊肌背缘,有提举颊部的作用。下眼睑降肌起于咬肌筋膜,止于下眼睑,有降下眼睑,开张眼裂的作用。

12. 上眼睑提肌 位于眼眶内。有提举上眼睑,开张眼裂的作用。

13. 口轮匝肌(musculus orbicularis oris) 环绕与上下唇内,在皮肤与黏膜之间,有关闭口裂的作用。

14. 颊肌(buccinator muscle) 起于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槽缘,止于口角,与口轮匝肌相融合。有推进食物进入臼齿间,利于咀嚼的作用。

15. 眼轮匝肌(musculus orbicularis oculi) 环绕与上下眼睑内,在皮肤与睑结膜之间,有关闭眼裂的作用。

16. 下颌舌骨肌(mylohyoid muscle) 位于下颌间隙皮下。起于下颌骨臼齿齿槽缘的内侧面,止于舌骨和正中纤维缝。有提举口腔底、舌和舌骨的作用,有利于吞咽。

17. 茎舌骨肌(stylohyoid) 起于茎突舌骨,止于基舌骨。有向后牵引舌根和喉的作用。

附:肌肉的理化特性、猪分割肉的划分和与肌肉有关的日常术语

一、肌肉的理化特性

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这一特点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

肌肉易腐烂,筋膜、腱则相反。

骨骼肌呈红褐色。

肌肉含水分为70%~80%,有机质为20%~28%,无机质为1%~1.5%。有机质主要是蛋白质,包括肌浆蛋白、肌红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等。肌浆蛋白是多种酶的混合物,肌红蛋白是血红素与蛋白质结合的红色蛋白,为使肌肉呈现红色的主要成分,肌原纤维蛋白有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肌动球蛋白。

当家畜屠宰后9~12小时就完全僵直,这一过程称为尸僵(尸体变硬)。再经一定时间,肌肉又开始变软,这一过程称为后熟。此时食用肌肉细腻味美。

二、猪分割肉的划分

为了适应外贸出口的需要,将猪的劈半肉尸作两个横断面:一是从第6肋间隙处,二是从第5、6腰椎间,这样就肉尸分为三段(前肢自腕关节、后肢自跗关节、头自寰枕关节处卸下),按以上三段排序,分割肉为1、2、3、4号肉。

1号肉:以颈部肌肉为主,附带部分背部肌肉。

2号肉:以前肢肌肉为主,附带部分肩带肌肉。

3号肉:为第6胸椎至第5腰椎间的背腰最长肌。

4号肉:以后肢肌肉为主,附带腰部肌和第6腰椎以后的背腰最长肌。

三、肌肉方面的日常术语

排骨分为大排和小排。

(1)大排 是指肩胛骨、髋骨、胸廓及其周围带瘦肉较多的部分。

(2)小排 是指胸廓带瘦肉较少的部分。

(3)冻肉 是指猪四蹄和皮肤熬制而成,似胶冻状,用来作下酒菜。

(4)五花肉 是指腹壁各层肌肉及其间的脂肪,用来作饺子、包子馅。

(5)礼肉 是指胸、腹壁带椎骨、肋骨的肌肉和脂肪,用来走亲戚送礼。

(6)里脊肉 是指腰大肌和腰小肌和部分髂肋肌,又称梅条肉,是全身最好吃的肌肉(糖醋里脊)。

(7)肘子肉 是指前肢的前臂部和后肢的小腿部肌肉带骨、带皮的部分。

(8)猪蹄 是指前肢腕关节、后肢跗关节以下的带皮、带骨、带肌肉及带肌腱的部分。

(9)口条 指舌肌。

(10)前臀肉 指肘关节以上的肌肉、带骨及带皮的部分。

(11)后臀肉 指膝关节以上的肌肉、带骨及带皮的部分。

图1-53 鸡皮肌

1—背皮肌;2—皮下脂肪;3—皮下血管;4—胸浅肌

图1-54 鸡全身肌肉

1—复肌;2—颈升肌;3—翼部背侧肌肉;4—胫骨前肌;5—腓骨长肌;6—第二指穿孔和被穿曲肌;7—腓肠肌;8—小腿外侧曲肌;9—髂胫外侧肌后部;10—腹外斜肌;11—尾提肌;12—髂股肌;13—髂胫外侧肌前部;14—髂胫前肌;15—背阔肌;16—翼膜长肌

(12)牛腩 是指牛的肋软骨以下及软腹壁的肌肉及少量脂肪(相当于猪的五花肉)。

(13)内腰与外腰 内腰指肾,外腰指睾丸。

(14)杂碎 是指头、四蹄、心、肺、肝、胃及肠等器官。

(15)猪膘 指皮下贮存的脂肪。

(16)板油 指腹壁内侧贮存的脂肪,约厚3~4cm。

(17)花油 指大网膜上贮存的脂肪。

(18)摘肠油 指肠系膜上贮存的脂肪。

(19)牛筋 指棘上韧带、指(趾)关节周围的肌腱。

(20)牛鞭 指牛的阴茎。

图1-55 羊全身肌肉

1—面肌;2—颈斜方肌;3—冈下肌;4—岗上肌;5—三角肌;6—二头肌;7—臂三头肌;8—前臂肌;9—大圆肌;10—胸肌;11—胸下锯肌;12—腹外斜肌;13—腹直肌;14—腹内斜肌;15—睾丸;16—小腿肌;17—臀股二头肌;18—尾肌;19—股四头肌;20—臀浅肌;21—股阔筋膜张肌;22—腹股沟淋巴结;23—背腰最长肌;24—背阔肌;25—胸斜方肌;26—耳肌;27—角

图1-56 兔全身肌肉

1—鼻;2—唇提肌;3—眼;4—颞肌;5—耳孔;6—颈斜方肌;7—冈上肌;8—冈下肌;9—背阔肌;10—胸锯肌;11—胸斜方肌;12—背腰最长肌;13—阔筋膜张肌;14—臀浅肌;15—臀股二头肌;16—半腱肌;17—尾肌;18—半膜肌;19—后脚肌;20—胫骨前肌;21—四头肌;22—腹外斜肌;23—剑状软骨突;24—胸肌;25—前脚肌;26—前臂肌;27—三头肌;28—二头肌;29—臂头肌;30—胸头肌;31—咬肌

图1-57 羊头颈部肌肉

1—口轮匝肌;2—上唇提肌;3—颊肌;4—角;5—耳;6—立耳肌肉;7—颈斜方肌;8—颈静脉;9—臂头肌;10—胸头肌;11—咬肌

图1-58 羊躯干肌肉

1—颈斜方肌;2—胸斜方肌;3—背阔肌;4—腹外斜肌;5—腹横肌;6—腹内斜肌;7—股阔筋膜张肌;8—臀中肌;9—股四头肌;10—睾丸;11—腹直肌;12—腹侧锯肌;13—胸肌;14—臂三头肌

图1-59 犬头颈部深层肌肉

1—颞肌;2—耳孔;3—头长肌;4—夹肌;5—头半棘肌;6—颈最长肌;7—肩甲横突肌;8—胸头肌;9—胸骨舌骨肌;10—臂头肌;11—咬肌

图1-60 犬躯干肌

1—肋间肌;2—腹侧锯肌;3—菱形肌;4—斜角肌;5—腹外斜肌

图1-61 犬肋间肌

1—肋间外肌;2—肋骨;3—肋间内肌

图1-62 犬腹壁肌

1—腹白线;2—腹内斜肌;3—腹外斜肌

图1-63 脊柱肌

1—腹横肌;2—腰小肌;3—腰大肌;4—骨盆腔

图1-64 左侧前肢肌在体

1—颈部肌;2—冈下肌;3—三角肌;4—胸前肌;5—肱三头肌;6—腕桡侧伸肌;7—指浅屈肌;8—腕尺侧伸肌;9—指关节伸肌和屈肌;10—肘;11—大圆肌;12—前臂筋膜张肌

图1-65 左侧前肢肌离体

1—冈上肌;2—肩胛冈;3—三角肌;4—臂二头肌;5—臂肌;6—腕桡侧伸肌;7—指关节伸肌和屈肌;8—指总伸肌腕;9—尺侧伸肌;10—指浅屈肌;11—肘;12—肱三头肌;13—大圆肌;14—冈下肌

图1-66 左侧前肢肌

1—肩胛下肌;2—冈上肌;3—喙臂肌;4—臂二头肌;5—正中神经;6—腕桡侧屈肌;7—腕桡侧伸肌;8—骨间肌;9—指浅屈肌;10—肘;11—肱三头肌;12—背阔肌;13—大圆肌;14—菱形肌

图1-67 右侧前肢肌前面

1—冈下肌;2—肱三头肌;3—臂肌;4—腕尺侧伸肌;5—指总伸肌;6—腕桡侧伸肌;7—臂二头肌指关节伸肌和屈肌;8—冈上肌

图1-68 鸡翅肌背侧

1—翼膜长肌;2—臂三头肌;3—臂二头肌;4—掌桡侧伸肌;5—指总伸肌;6—掌尺侧伸肌;7—腕尺侧屈肌;8—拇展肌;9—背阔肌;10—外上踝尺侧肌;11—第3指屈肌;12—骨间背侧肌;13—翅尖

图1-69 鸡翅肌腹侧

1—翅尖;2—骨间腹侧肌;3—拇屈肌;4—指深屈肌;5—旋前浅肌;6—旋前深肌;7—掌桡侧伸肌;8—臂二头肌;9—翼膜长肌;10—臂三头肌;11—翅静脉;12—肘;13—腕尺侧屈肌;14—第3指屈肌

图1-70 犬后肢肌外侧

1—膝关节;2—胫骨前肌;3—趾长伸肌;4—趾外侧伸肌;5—骨间肌;6—腓肠肌;7—股二头肌;8—半腱肌;9—半膜肌

图1-71 犬后肢肌内侧

1—内收肌;2—股薄肌;3—腓肠肌;4—股二头肌跗骨腱;5—跗骨;6—骨间肌;7—胫骨前肌;8—膝关节;9—股四头肌;10—缝匠肌;11—耻骨肌;12—腰大肌

图1-72 鸡腿肌外侧

1—髂胫前肌;2,3—髂胫外侧肌前部;4—胫骨前肌;5—腓骨长肌;6—腓肠肌;7—第二指穿孔和被穿曲肌;8—小腿外侧屈肌;9—髂胫外侧肌后部;10—尾提肌

图1-73 腿肌内侧

1—髂胫前肌;2—栖肌;3—股胫肌;4—耻坐股肌;5—小腿内侧屈肌;6—腓肠肌内侧部;7—腓肠肌前部;8—胫骨前肌;9—趾长伸肌;10—腓肠肌外侧部;11—小腿外侧屈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