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公共艺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球村里,“城市建设”早已成为各国家发展、宣传的战略目标和手段,各国之间比拼的正是“城市之美”和“文化之韵”。这个发展方向上的变化使得城市自身开始将艺术和美术作为目标,公共艺术也不得不从美术领域中步入城市这个新舞台。一场以世界环境问题为开端的“城市文艺复兴”在全球掀起,并围绕着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问题与矛盾展开。“建设城市之美”无疑成为当前城市文艺复兴的主题,而美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作用和职责则变得更加重大,他们必须从城市建设的立场出发,从单体的个人表现中走出,创作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具有城市机能的作品。

当下,我国城市环境的建设正紧跟世界城市发展方向,公共艺术也随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局面。公共艺术作为公共化的视觉艺术文化教育建构,参与和发挥着城市创新建设的重要角色。在视觉阅读时代和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共艺术开始步入我们的视野,成为城市建设中极富亮点的新兴环境艺术形式。结合国家着力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精神和设计艺术专业人才所适应的社会发展需求,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变得无所不在,它表现在城市文脉、环境品质、社会精神等方方面面之中。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确立与融入势在必行。

公共艺术的转变,的确让我们切身地获得丰富多彩的艺术物质文化,并体会到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公共艺术重在包容大众,雅俗共赏。这种想法虽不为过,但仔细想来显然过于理想化了。雅与俗本身就彼此相悖,又怎能将两者提升到同一个层面上使其达到共赏。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冥思苦想怎样的艺术能够成为公共艺术,它和民众之间该如何共生共存,条件和基础又是什么。虽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遵循原则和要求去做好设计,但总是不可避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设计师所想要的东西,有时并非大家所想要”。社会学家威廉·麦克尔森的这种质疑切实让设计师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为设计者们意识到人们偶尔也会从艺术家们不予理会的作品和环境里找到格外的享受,也曾对那些褒奖有加的作品嗤之以鼻。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要把决策权赐予公众,然后再从公众与作品间谋求契合点,使作品能置身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因此探讨自身的行为伦理应该作为设计师永久的课题,在日常实践中应不断反思和求索。

在我国,公共艺术是一门新生的、极具魅力和有潜力且又争议不断的学科。在它的概念里充满了浓厚的社会学和文化学色彩,它与建筑、环境相融汇,在相互的知识体系里形成多个交汇点,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空间。目前已出版的公共艺术方面的书籍在环境艺术领域中仍属凤毛麟角,作者在书中所持的观点和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从基本理论出发,对公共艺术的概念和本质进行深度探讨;也有的将公共环境艺术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归属于公共艺术本身,更加宽泛地解读公共艺术。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在中国还未全然形成,仍处于摸索和验证阶段,此乃诸多因素使然。对广大民众和那些苦心探究公共艺术的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们来说,公共艺术仍是一种理想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应该为之去努力追求的目标。本书的特色之处在于迎合当下环境设计行业所需,重点从景观造型艺术视角出发,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以设计方法为主旨。在设计原理之外,通过具体的方案、实例对景观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展开分析,力求用直观简明的图文,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公共艺术的内涵、功能、特质、样式以及设计原则和方法。同时,编著者希望本书能够切实地给读者带来公共艺术设计思路和理念上的启发,使景观公共艺术设计思维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表现得更加灵动、多样。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承蒙沈阳建筑大学马广韬教授、徐文教授、周耀教授和王鹤副教授以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于威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著者学术能力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业的各位前辈、同仁以及广大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编著者

2015年6月 于沈阳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