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看牙医
前几天,我智齿冠周炎发作(对,作为医生我就是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牙龈肿痛得厉害,不得不寻求医疗帮助。
在荷兰,想要看病有几个必备条件:身份证明、有效居住地址、社保号、医疗保险、固定的家庭医生(及牙医)。虽然我在医院工作,但在荷兰,患者是不能直接前往综合医院寻求专科治疗的(若在国内,就像不能随便去三甲医院挂号看病一样),我必须找一个牙医诊所去看病。如果牙医认为我需要专科治疗并开具转院证明之后,我才可以去真正的医院。
想要当天看牙医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急诊,荷兰几乎所有的医疗过程都需要预约。给诊所打了好几个电话软磨硬泡,牙医仍然不买账。解释半天说自己已经疼得不行了,最终约到了第二天下午。尽管如此,还是感叹自己运气太好了,居然能约到第二天!即便我知道我的病情能用甲硝唑消炎,但在荷兰,没有医生处方休想买到抗生素,就算在家疼得嗷嗷叫也没办法。
第二天下午到牙医诊所,在登记注册了一大堆文件之后,终于在约定的时间见到了大夫。大夫人很好,帮我详细地检查了病齿和其他齿,拍了一张X光片,最终结论:智齿得拔。于是,医生开药,果不其然是甲硝唑。医生给我开具了转院证明,只有拿着这张证明,我才能去综合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他说,会将我的X光片发到大医院,到时候就不必再拍了(请记住这句话)。我拿着转院证明回家了,没有付钱——并不是因为免费,而是因为账单会寄到我家里。整个医疗过程不到20分钟,医生并没有给我进行任何治疗,但当我收到账单的时候发现,一共52欧元(折合人民币400多元)。其中,医疗咨询费用15欧元,X光片费用19欧元,甲硝唑30片18欧元。这比国内社区医院几块钱的挂号费和1块钱20多片的甲硝唑价格更令我忧伤。但收到账单必须付钱,否则罚款动辄几百欧元,绝对让你难忘。
拿着转院证明,我又跑去我所工作的医院预约拔智齿的时间。由于我本身就在这里工作,所以能直接到口腔科预约,结果是:三周之后!好吧,这个等待的时间很有荷兰特色。在荷兰,病人从家庭医生转诊到综合医院外科,预约时间也多是两三周之后,距离手术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
好不容易等了三周的时间,牙也不疼了,肿也消了,但还得去医院拔牙。刚被叫号之后,就被拖去拍了个X光片(诊所医生不用再拍片的保证犹在耳边回荡),我向他们解释说我已经在诊所拍过并且备份到医院电脑上了,但护士耐心地向我解释:小诊所的机器清晰度不够,我们需要更高的辨析度。这个解释真的太熟悉了,作为国内三甲医院的医生,我也常常要向患者解释为什么需要重新拍片。这次,我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尽管可以理解面前的护士,但还是对之前诊所的保证汗颜。我的医生是个年轻大夫,他在治疗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拔牙的过程很顺利,拔牙之后应该开药,但医生在得知我家有止痛药之后就没有开。一般情况下,在荷兰拔智齿并不使用抗生素。同样地,我不用付钱就可以走了,就等着回家收账单了。
通常,拔两侧智齿大约需要花300~400欧元(合人民币两三千元)。这笔钱如果让患者全额支付的话,对荷兰人也算是不小的开销,幸好大多数荷兰医疗保险涵盖了拔除智齿的大部分开销,因此,尽管账单高得吓人,但个人支付的部分还是比较少的。这次拔牙我需要支付大约100欧元。
荷兰政府要求所有国内居民(包括我这样的短期居民)必须购买医疗保险。除了美容、牙医之外,绝大多数“基本”诊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承担,因此,荷兰家庭的医疗支出也相对比较稳定。有些保险公司能够直接从医疗机构走账并支付投保人的费用,患者连账单都收不到,看上去确实“类似”免费医疗了。不过,荷兰居民购买的常用医疗保险每人每个月大约100欧元,对一般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且通常不止一个孩子)来说,医疗开销是家庭支出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居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挑选自己的家庭医生(和牙医),但拿着转院证明前往医院时,患者并不能选择“普通号”或“专家号”,是否需要更高一级医师的帮助是由开转院证明的医生决定的。而转院后的门诊大夫可能是刚毕业的住院医师,也可能是世界知名的大教授。如果患者无理由拒绝首诊医师,会被请出医院。
以上就是本人在荷兰就医的一次真实体验,都说老外极为讲秩序,在亲身经历之后,我对“秩序”二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尽管法律规章让人深感烦冗,且任何事情都需要预约和长时间等待,但荷兰人按部就班的行事风格却使这一切井然有序。这种井然有序的感受,也与我在荷兰所经历的很多其他体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