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如荷:我在荷兰当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顾中一

吴舟桥请我给他的书写序,一开始我是百般推辞的。这些年来,我帮很多朋友的新书写过推荐语,自己也经常和粉丝们分享读书笔记,但是帮别人写序真的是第一次。限于文笔,我目前为止出了三四本书,也只有第一本配了序,其他都是直接上正文。而且我自认为没有为吴舟桥写序的资格,在我的心目中,他才是我学习的榜样。

多年前我们就交流过有关医学科普的心得,我也拜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比如有关身高和营养的文章),此后他去荷兰留学,我与他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微博,但哪怕只是文字,他的严谨、风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除了医生的身份,还有自己的乐队,每次见面,他都是满面笑容,带给人阳光和温暖。所以我相信他的书会和他的人一样带给人们收获,读完发现果然如此。

这本书介绍了一些中国和荷兰医疗制度的差异。我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都是必修课,也听过不少专家、学者、官员的课,我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结论:任何国家都没有完美的医疗改革制度。

书里介绍了荷兰的就医体验、资费等不为国人所知的一面,有些体验令人羡慕,比如书中提到的荷兰儿科。我也曾在我原先工作的一家国内三甲医院挂过儿科的号,整整排了五个小时……后来我去过一次高端私立儿科医院,治疗一处自愈性疾病,第一个晚上就不出我所料地花了4000元,算上第二天复查等费用是5000多元。即便如此,下次再出现类似的“自愈性疾病”症状,我还是会去医院,因为在我的价值观里,孩子的健康远比5个小时、4000元更重要,即便是这次凭借我的知识处置得当了,如果发生其他情况呢?我宁愿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

只不过“相信医生”并不等于迷信医生,医疗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事实上,很多医生的水平也确实参差不齐,我通常会建议患者进到医院后不要把一切都交给医生,自己应该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医疗决策。

作者在这本书中也分享了一些针对患者的建议,大家可以参考。比如其中提到的商业保险。去年,我给自己买了百万元保额的重疾险,但我的母亲认为我们家并不需要商业保险,直接靠医保报销,剩下自付即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母亲今年得了一种很难治的病,每天要用四五种抗生素,治疗一年的治愈率也就20%,大批患者因为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十分痛苦,而且仅自费药物一年的开销就有数十万元,连医生都悄悄跟我说:要不你自己去买印度仿制药吧……

这场遭遇让我对“看病”有了更多的认识,而我好歹也是在医院工作过近10年的医务工作者。很多普通患者基本不了解“看病”背后是怎样的机制在运作,还有哪些可能来扭转这样的局面?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当你发现荷兰人看个门诊可能都需要等上两周甚至更久、做个手术要排队等上几个月之后,至少会让你在国内就医时的心态放得更平和一些。

很多恐惧都源于无知,希望吴舟桥的这本医疗科普小书能让“医路”同行的你我走得更踏实、更平稳。


顾中一

注册营养师,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八年三甲医院营养师经验,多位明星私人营养顾问。作为专家接受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采访,录制《天天向上》《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节目。荣获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2015十大影响力医疗大V、健康中国2012年度风尚人物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