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由“漆”之性见“漆”之用

前面提到生漆是割破漆树的皮滴下的汁液。它在空气中容易干燥,结成黑色光亮的漆膜,其附着力、耐久性、装饰性都很强。人们认识到漆的这些特性后,把漆用在了生产、生活的众多方面,使用十分广泛,效果十分突出,漆被后人称为“涂料之王”。

首先,生漆有很好的附着力,通俗的表述就是漆有很好的黏性。这种黏性使得漆在被使用的时候涂抹便利、效果显著,而且在诸如木、竹、布等有机物上,甚至是铜一类的金属上都可以涂抹,这就大大地拓展了漆的适用场合,让很多不同材质的器物变得更加美观实用。漆的这种黏性还让漆在其他的工艺领域大放光彩,充当了必不可少的“胶水”作用。例如众多寺庙中金光闪闪的佛教造像实质上并不是用黄金打造的,多是用其他材质打造成型后用贴金的工艺加以美化,最终呈现出金灿灿的效果。在贴金的工艺中就要用漆来充当胶水。古代工匠在给造像贴金前会在处理好的器物表面涂抹2〜3遍广漆(由生漆加少量坯油调制而成),这道工序被称为“做金脚”。在最后一遍金脚做好后,趁它将干未干时,将金箔敷在金脚上。而后对贴好的金箔做一些精细的表面加工,最终完成贴金。如此想来,“如胶似漆”这一成语的出现还真是有“生活”的,所形容的难舍难分不正是漆极具黏性的最佳写照吗?

其次,生漆有很好的耐久性,主要体现在漆具有极佳的防水、耐酸、耐腐蚀等特性。因其防腐性能十分突出,因此做木材、房屋、器具、钢铁制品等器物的防腐剂就再合适不过了。把漆涂在这些物件表面,就能防止物件被氧化或者被腐蚀,有效地延长了物件的使用寿命。时至今日,生漆作为极好的绝缘材料还被大量使用在电器加工中,这种古老的材料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最后,生漆有很好的装饰性。生漆硬化后形成的漆膜具有很好的遮盖能力,能轻而易举地改变所遮盖器物的外观。而当人们能够利用各种不同的矿物颜料调制出各种颜色的漆后,更是能将器物的表面点缀得绚丽多彩。以此为基础,古代匠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颜色漆的堆积,甚至是不同颜色漆的相互堆积、填嵌,加上绘彩、雕刻等多种技法极大地丰富了漆器的装饰效果,创造出了众多漆器名品。明代《髹饰录》中有记载和说明的漆器装饰技法就达近百种,分成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等十几大类,可谓异彩纷呈。其中利用漆的堆积厚度辅以雕刻而成的雕漆最为今天的人们所常见和熟悉。所谓雕漆,就是在漆器的胎骨上层层累积生漆到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花纹的做法。从这类漆器的花纹刀口的断面,有时还可以看出施漆的道数(只是一般情况下,利用肉眼无法数清)。至于施漆的道数,没有统一的规定,有薄的就十几二十道,有厚的多至五六十道乃至百道以上。堆积黑漆雕刻的称为剔黑,堆积红漆雕刻的称为剔红,此外还有剔黄、剔绿等品种,无论是剔黑还是剔红都属于雕漆这一种类。雕漆类的各品种之间在工艺上有着诸多的相通之处,但也有着小小的不同。我们以剔黑为例来加以说明。2002年浙江绍兴东湖某砖厂发现的一只北宋剔黑牡丹纹镜奁就是这样一件极为罕见的宋代剔黑漆器。细看这件剔黑漆器,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它表面黑色的漆层下,相间有数道红色的漆层。这一特点,让它这类剔黑剔黑,即用黑漆堆积,然后剔刻花纹的做法。依照《髹饰录》载,有纯黑剔黑、朱地剔黑、黄地剔黑等多种。其实,剔黑漆器的制作并不要求用来堆叠的色漆都要是黑色。剔黑类的漆器在堆漆时可以用其他色的漆作地,也可以用其他色的漆相间,只要求最上层漆为黑色即可。剔黄、剔绿等品种也是相同的原理。漆器极容易和另外一种漆器——剔犀剔犀,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一般都是两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每一色层都是由若干道漆漆成,各层厚薄并不一致)积累起来,至相当的厚度,然后剔刻出云钩、回纹等图案花纹。混为一谈。两者的漆面都用了不同的色漆堆叠而成,但应该注意到剔黑要求最上层的漆必须是黑色,并且对所刻图案没有特别的要求;而剔犀对最上层的漆色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仍以黑漆为多),但对所刻画的图案有要求。因此这件北宋剔黑牡丹纹镜奁尽管乍看和剔犀相似,用了多道不同色漆堆叠的工艺,但因为其没有刻云钩或回纹这类图案,就被称为“剔黑”。随着后世的技艺发展,人们还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去,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一个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剔刻。需要某种颜色,便剔去在它以上的漆层,露出需要的色漆,并在它的上面刻花纹。制成后,一件器物上具备各个漆层的颜色,五色灿烂,这类漆器被称为剔彩。浙江省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写有“行有恒堂所用”款的清代剔彩枇杷盒。

剔黑牡丹纹镜奁

北宋(960—1127年),纵36厘米,直径15.5厘米,厚3.2厘米。

剔黑牡丹纹镜奁局部

剔犀如意云纹盏托

元(1271—1368年),直径15.5厘米,高7.8厘米。木胎,通体髹漆肥厚,朱漆为面,刀口处可见有规律的黑线两道,为剔犀“红间黑带”的做法。

工匠用堆起的红漆刻出了枇杷的造型,将绿色漆层留用作叶子,惟妙惟肖。除了以上漆的众多优良特性外,还有一个常被我们忽视的特性也让漆更具使用价值,那就是漆很光滑。让日常用具表面光滑是十分实用和科学的选择。想象有一只碗之类的食器,表面很粗糙,有很多沟槽,那么在使用后的清洗就会比较困难;如果表面很光滑,那清洗就会变成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

漆有着众多的特质和优点,才被人们广泛、长期地使用着。《髹饰录》总结道:“漆之为用也……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一语中的地说明了人们大量、长时间使用漆这种涂料是因为它有着极好的特性。漆比较坚固耐用,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同时它色彩的绚丽、工艺的多样能表现各种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涂料之王”的美誉实至名归。

而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生漆还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生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和外伤止血,还具有驱虫止咳等功效。

剔彩枇杷盒

清(1644—1911年),通高5厘米,长11.5厘米,宽9.5厘米。

《髹饰录》

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黄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18章186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小小的漆碗为我们折射出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见证着漆器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级文物,作为1993年上过邮票的文物,作为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和重视。像朱漆木碗这类漆器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发明和创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了河姆渡人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难以磨灭的贡献。在它之后,那些数以千万计、令人目往神授的古代漆器,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古老而又悠久的中国漆文化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显示出漆文化永在的青春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