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计划
日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增强其实力,需将其他帝国主义的竞争者驱逐出东亚,1937年至1938年冬,占领长江三角洲便是这个计划的组成部分。此项计划起源于19世纪末日本侵占朝鲜,1931年日军加快了入侵中国大陆的步伐,占领了中国东北各省,并扶植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建立满洲傀儡政府。与日本较早期的殖民地台湾(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得到这个宝岛)和朝鲜(1910年占领)不同,“满洲国”没有被纳入日本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学说很有影响力,日本没有把满洲降为日本的一个省或保护国的身份。日本不得不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就是从英语世界里购买来的、混乱的、罗马化的“满洲国”。
但是这个计谋没有得逞。正如日本满洲特务部部长于1932年简述的那样:除了罗马教廷,其他国家都没有接受“新满洲国是人民革命的产物,日本人只是顾问”的说法。在通常的看法中,它是一个傀儡政权,为日本人所拥有,由日本人操纵,但这个谎言对日本而言关系重大,它既能行使殖民权力,表面看去又不像这回事。即使是李顿的国际调查团(由国际联盟派遣的)也没有从正面施加有意义的影响。日本转移了对它的温和的责难,生活在“满洲国”下的中国人发现他们在一个重新登基的、伪称是政府首脑的满洲皇帝的统治之下。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是六年后全面入侵中国领土的一系列侵略行为的第一次。1937年7月首先攻打北京,接着于8月攻打上海。北京几乎一枪未发就沦陷了,但是上海的防守部队阻止了日军的优势火力。起初上海的战事主要集中在沪北,一直持续到11月的第一个星期。当日军沿杭州湾从侧面登陆,才首次接近上海南市区,接着日军沿着长江口的南岸到达沪北。11月11日布防于上海外围的中国军队崩溃,防御设施瘫痪,通往南京的大道敞开。上海远征军此时改编为“中支派遣军”(the Central China Area Army),横扫长江三角洲,沿着一个接着一个县城向西推进。它的目标是南京,但此时仍未宣布。如果中国政府还不无条件答应日本的要求,将其政府和经济置于日本人的托管之下,那么军事入侵就不能立即过渡到占领阶段。中国国民党总裁和政府首脑蒋介石态度坚决。军事上的失败迫使他迁都到西部,但他没有屈服于这些要求。
整个秋季,日本政府和军队之间围着日本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而争论不休。战场上的胜利使大多数人在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之间摇摆不定。东京最高指挥部于1937年12月1日下达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项指示,一项给“北支派遣军”(the North China Area Army),命令它在北京组建政权机构;一项给中支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将军,让他夺取南京。有了这些指示,战争由迫使中国政府让步的惩罚性入侵,转移到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代之以日本指导下的政权。至少上海特务部一个军官将攻打南京的命令看作是彻底改变军事方针,即否定了军部温和派的主张:限制或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中日冲突。日本人的政治野心和军事暴力同时释放,已无路可退了。
入侵是一回事,占领是另外一回事。入侵是动员大量的军队从军事上打败对手;而占领意味着将注意力由士兵转向民众,并且建立机构来管理被征服的领土。可是建立什么样的占领区呢?是组建另一个“满洲国”,由日本人亲自建立行政机构,安排中国人和满洲傀儡建立个殖民政府?建立这样的虚体不是日本政府的初衷。尤其是日本海军,一直抵制在亚洲大陆派驻部队保护另一个傀儡政权,因为这需要承诺给予军事上的支持,会减弱日本在其他地区的行动能力。迟至1938年3月,上海中支舰队司令官发电报给副部长,警告道,日军倾向于将北支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东京应该限制这种野心。司令官说,如果按这个方向走下去,那就导致“灾难”。日本应该坚持推翻蒋介石政府的目标,寻找一个顺从于日本并能满足日本需求的人取代蒋介石,而不是卷入到扶植傀儡政权的事务中。然而,随着国民政府的败退而不是投降,日军选定的“中支”面临的却是一个政治真空。如果中国人要返回的话,这个政治真空必须填满。国民党内没有出现派系来组织另一个政府,日本人不得不亲自着手此事。日军在长江三角洲首次一边进行全方位的战争,一边征召合作者建立新的、顺从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