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恶与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学的“主义”之争:威斯康星故事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先生是在1919年说了这话的,距今差不多一百年了。其实问题研究很难脱离“主义”之争。譬如胡适先生自己提及并主张要认真对待的“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在民国时期是否得到重视和解决呢?空谈误国是一方面,没有了“主义”的激情和动力,很多具体的问题同样会被忽视,会被冷漠地淡忘。问题和“主义”都需要谈,关键是如何谈。在先生历来推崇的美国,各种政治经济问题背后其实都有“主义”的身影。当下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围绕如何办大学而兴起的争论,其实就是一场有意义的“主义”之争,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也至关紧要。

威斯康星州州长斯科特·沃克是共和党的新星,是该党可能推出的总统候选人之一。他强调市场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削减政府财政和教育投入,限制工会和雇员的权利。沃克在2015年2月提交的预算草案中砍掉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威斯康星大学近15%的政府经费。他还要求把培训市场需要的劳动力作为新的办学宗旨,删除该大学使命宣言中“探求真理”这一表述以及该大学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这一“理念”有一百多年历史,认为大学要以全方位社会服务为核心,包括追求学术卓越,以学术研究协助政府决策和立法,注重改善民众的健康、生活质量和劳动生产。要而言之,大学的宗旨是为政府“点亮路灯”,协助政府完成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拥有大量德国移民的威斯康星曾经是美国受到社会主义传统影响比较大的地区,当地的密尔沃基是美国社会党曾经执政的唯一大城市,在这里出现这样一种办学理念自有其历史根源。沃克将适应市场和为市场服务作为大学主要功能,其实是当代资本主义粗野和短视的一种倾向。他对“威斯康星理念”的蔑视也是对当地社会主义传统的挑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进步主义时代,“威斯康星理念”的提出有复杂的思想文化源流,但是在宗教、中西部文化和制度经济学这些被提及的多种元素背后,的确存在社会主义的传统。威大教授理查德·伊利(1854—1943)是当时美国顶尖的经济学家,以研究社会主义和支持工会运动著称,被认为是“威斯康星理念”的推动者之一。但是正因为伊利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立场以及他亲社会主义的学术观点,在“社会主义”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禁忌的美国,他在威州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至今还被一些学者刻意回避或者淡化。

伊利的学生、制度经济学和劳工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约翰·康芒斯(1862—1945)被公认为是“威斯康星理念”最重要的阐释者和实践者。他早年任教叙拉古大学时曾经被作为“激进分子”解雇,后来在伊利的支持下成为威大教授。康芒斯认为经济、进步立法和社会公平应该是经济学家视野里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以社会公平为内容的政府立法是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学者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立法过程中去。他以及他的学生在威州和美国成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先驱,包括公平工资、劳工工伤和退休保障、社会保险制度以及政府对水电等公用事业的监督。当然,康芒斯本人也一直被一些人被指责为社会主义者。

社会主义传统在美国的确没有太多话语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没有参与社会对话,尽管其形式可能是间接和隐晦的。“威斯康星理念”的提出和讨论,它在今天受到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社会的一场“主义”之争,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94年9月,威斯康星大学理事会曾经就伊利被指责为“社会主义者”一事做出决议。理事会认为教授有探求真理的权利,决定继续留用伊利,并且指出,本大学“应该鼓励各种观念持续和无畏的碰撞与筛选,因为只有这样真理才有可能被发现”。以提出“边疆学说”出名的哈佛教授特纳当时是伊利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同事。他就此事评论说:“大学当然是一位学者能够寻求真理的地方,而且他要能够以科学方式把不同派别的意见都展现出来。”

即便在美国的大学和社会,以其特定的形式,社会主义也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