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立命一本书
苏索才先生在他的专栏里头问:“我们聚会时能否谈点书?”善哉,我正要谈一本书,台北“联经”出版的《安身立命》。忆当年我到美国来做人,朋友问寒暖,我说:“此地可以安身,不能立命。”朋友说:“那是我们共同的问题。”浑浑噩噩,四十年眨眼过去了,忽然看到此书封面上四个大字,不觉悚然一惊。
何谓安身?遥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个说法,由台湾出来深造的学生纷纷追求三“P”:学位(Ph.D)、居留权(PR)、房子(Property),由留学而“学留”,这三“P”是必备的条件,今天看来,正好成为对安身的一个解释。到了七十年代,这些留学生都有成就了,他们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根在哪里?一时之间,无根、寻根、落叶归根都成了热门词汇,安身之后,有人欣欣自满,有人觉得不足,有更广更高的追求。根?这就是立命了。
那时,我也曾提出“落地生根”,我也说过根在中华文化,华人带根走天涯。我的即兴文章,游谈无根,不在话下。现在李淑珍教授写成专书,以四百多页的篇幅深度发掘,广泛论说。指出安身立命之道的渴求,源于“巨大的不安”,这种不安又与整个大时代天翻地覆的动荡息息相关。她从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科技各方面探讨现代中国人的处境,解答“全球化的我在哪里”,探索“百年世变下华人的精神价值”。全书逻辑谨严,语言委婉,力排众议而又统摄百家,里面有谈不完的话题。
就像主旋律在各乐章中反复变奏一样,“安身立命”时隐时显,贯串全书,在不同的地方她使用不同的构词。例如她提到“私领域”和“公领域”,“小我”和“大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她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都染上安身立命的色彩。她对儒家思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作用期许甚高,使用儒家的“术语”最多,例如内圣、外王,例如谋食、谋道,例如修己、治人,她一一予以新的诠释,纳入安身立命的论证。书中说:“公私领域不能划为两橛,而是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对政治人物来说,私领域的“自我心灵的安顿之道”,到了公领域就是“政治社会未来的蓝图”,安身为立命之肇始,立命为安身之完成。最后,她说:“个人的生命短促,使我们感到渺小,而为这个世界承先启后,则令我们感到庄严。”善哉!读这样的文句,真该正襟危坐。
平时茶余酒后,大概不能谈到这个层次,各人只注意自己亲历的“巨大的不安”,切肤之感是安身不能立命,立命不能安身。弱水三千饮一瓢,是安身,澄清黄河,是立命。牵萝补茅屋,安身,安得广厦千万间,立命。由安身到立命,中间有难以跨过的鸿沟。有人止于安身,“吾亦爱吾庐”,算了,有人则“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立命慷慨而行。人海浪花汹涌,安身者可曾久安,立命者可曾确立,总有几个人物让你放心不下。作者诗笔入史,悲天悯人,平时茶余酒后,也不能谈到这个层次。所以爱书者始于谈书,终于读书。
李淑珍教授用“前仆后继的挣扎”形容人类为安身立命的奋斗,认为儒家的答案仍然是“可能答案”中的一个选项,先儒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誓大愿,仍然可以是而今而后的动力。善哉善哉,愿如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