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真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下”怎样活

《世界日报》出了个作文题目:“活在当下”。我连忙查辞典。辞典说,当下就是“现时”。活在当下呢,我想就是主张:人活着既不为了过去,也不为了未来。

这话本来可以和“一个今天优于两个明天”挂钩,做“人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和声,可是今天不能如此演绎,那是孔孟的当下,“古调惟自爱,今人多不弹”。

原来在儒家思想主导下,中国人是没有“自己”的。一个人,他是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父母,他是长官的部下、部下的长官,他是老师的学生、学生的老师。他没有自己,或者说,他自己分解了,溶化了,和过去未来掺调在一起了。这个“当下”一点也不好玩。

我们不会忘记,“当下”一词,已为佛教吸收。“现时”是没有的,我们说出“现在”的时候,现在已成过去,因果密接,烦恼连绵,中间本来没有空隙。但是佛门讲修行,修行可以从一念已逝、万虑未生之中,开辟一片清净光明,这清净光明的境地没有烦恼,而且可以永远存在。看来难以做到,但是,在信念上,他们是这样“活在当下”的。

“当下”还有别的内涵。流苏女士在文章中说,快乐的感觉产生于moment。我查英汉字典,moment的多项解释之中也有一条是“现时”。我想打牌自摸满贯就是一种moment,它是孤立的、绝缘的,主观的感觉与过去未来一律无涉,现代人追求的快乐,大抵如是。这又是一种“当下”。

moment虽然不能永驻,却可以重复制造,这就陷入享乐主义,带着淡淡的颓废。连续复制moment需要时间和金钱,于是出现忙碌和庸俗。我记得有一首歌曲,歌者一面唱一面摆手:你说什么我不知道,不要提起明朝,只要快乐今宵。……它正是某些人“活在当下”的宣言。

我们无法确指上述三种“当下”怎样影响了时代青年,我们只知道,新一代对人生的看法普遍是,历史的长河只会给人压力,承担那种压力并无意义。人不为历史包袱而活,不为老一辈留下的账单而活,不为什么人画的蓝图、什么人立的百年大计而活。他们“活在当下”。“当下”并非时间观念,而是人生态度,寓有反抗的精神,解放的快乐。

钱太兹医师的墙壁上,挂着杨国平先生的题画:“闻说画中花不落,桃红柳秀长留。不如迁往画中住,武陵芳草处,人物永无忧。”我在画前醒悟为什么电影机、录像机不能淘汰照相机。照相机能给你制造“当下”,它拍下的画面是静止的,单一的,是无忧的瞬间,圆满的瞬间,既不必承前,也无须启后,割断了一切足以引起量变质变的联系。

新一代年轻人本事大,悟性高,他们一下子把三种“当下”都装在口袋里,随意配方使用。从某个角度看,今天的新一代是生活在画中,围绕着画中人,该有的经营布局都做到,而且力求做好,简直有儒家精神。可是画面清爽简单,把前后烦恼斩断,又可以说近乎佛家。清修苦行当然要排除,耳目之娱、口腹之欲以及“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现代社会都提供足够的条件。等闲容易,若是放进古代社会的框架里看,也就是一幅行乐图。

我想老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在一个除旧布新的社会里,年轻人才是先进。我们当然“师其意而不泥其迹”,这一点大概不会引起误解。今天的老年人,以往多半生活在戏里,戏是不能平安清净的,戏啊,你的名字是烦恼!幸而退出戏码,定要忘记舞台锣鼓,另外构一幅画。

我们也可以自己配方。例如,老年人常觉得未来是个牛角尖,越走越没有空间,也就是没有画布。若能参考佛家的“当下”之说,也许使人恍悟“老”不过是走入隧道,耐心向前,还有豁然开朗的余地。

老年人的“画境”是好好照顾自己。例如说烟一定要戒,太极拳一定要打,青菜一定多吃,之类等等,近似儒家修身律己的功夫,亦如画家之一笔不苟。

照顾自己,不给子女添麻烦,就是照顾了子女;不给社会添麻烦,就是帮助了社会。历来都说公而忘私,见义忘我,知易行难,颇感困扰。到了老年,忽然发现利己也就是利人,为私也就是为公,哲学大突破,行为大解套,“从心所欲不逾矩”果然不是盖的,真要像金圣叹大呼“不亦快哉”!

到了这般时分,画境就是“化境”。朝廷要统也由你,要独也由你;子女信佛也由你,信耶也由你;邻家夫妇要离也可以,要和也可以。“安危大臣在,不必涕泪流”,老天在上,一切由您看着办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