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人需要两种能力,好好说话和情绪稳定
1.多谈别人得意事才是会聊天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说话时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别人。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关爱,关爱让生活多姿多彩,可以让欢声笑语充满人间。人人都需要关怀与爱护,这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给别人关心与帮助,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爱护。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落难之时,虽然自己倒霉,但是也是对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因为患难之处见真情,远离而去的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帮助其渡过难关的,他可能感激你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候形成的。这时的友谊也往往最有价值,最让人珍视。
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不想去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装不知道,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罢了。
当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观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或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沮丧时,应该给予鼓励,告诉他:“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他们。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田,带给他们希望。
有两位要好的女友,吴莉、孙菲,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吴莉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孙菲。吴莉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词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孙菲。男士们尊重了奉告,孙菲被他们带入舞池,孙菲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吴莉在自己快乐的时候,也注意了女友的感受,不想女友被忽视,使女友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深一层。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安慰,也会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喜欢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殊不知,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了不起,甚至会认为对方是不成熟、好卖弄的人。与人交往尽可能保持低调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这也是关心别人感情的表现。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却情不自禁地特谈,这是人性中炫耀的本能所导致的。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又不可能,但是说的时候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深圳一家金融机构供职,薪金数万。这位女士相当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她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的好,人家会受不了,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的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致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不要为了图自己一时的快活而伤害了别人。
关心他人,不仅要关心他人的困难,还要在说话时关心他人的感受。就如上面以自己女儿为自豪的女士,有子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令人骄傲的子女,但是未必人人都有那个好运气。当自己的孩子有着骄人的成绩时,别人原本就是羡慕不已的,但是如果还在别人面前时时提起,别人又会有何感受呢?恐怕是由羡慕转为嫉妒,再就是愤怒了。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也要想想别人的感受。
2.跟人争辩,只是对自己无益的损耗
人和人之间就某件事产生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人在产生分歧后首先想到的是争论甚至争吵,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但正是这种似乎正常的解决办法恰恰是最糟糕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争吵。
有人说:“理不辩不明”。其实,很多时候是“理越辩越不明”。争论的结果,要么会让双方比以前更坚持自己的立场;要么是一方赢了争论,洋洋得意,另一方颜面扫地,心生怨恨。
因此,卡耐基说:“在争辩中获胜的唯一秘诀就是不要争辩。”狄更斯也曾提出忠告:“切勿与人争论,即使彼此的意见相左,也应巧妙有礼地转变话题。”
与朋友发生争论,常常会伤害彼此,有时甚至会反目成仇,从此失去这个朋友。这样的争论无疑丧失了交谈的意义和价值,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和别人争论不休。沟通专家史夫易特也说:“最恶劣、最糟糕的交谈,莫过于争论了。”
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先生讲了个幽默故事,其中提到一段引语,他说是出自《圣经》。然而他的邻座很清楚地记得这是出自莎士比亚作品,于是很自信地指出了这个错误,结果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正好边上是一位莎翁研究专家,于是决定让他评判,那位专家对那位指出错误的先生说:“你错了,那位先生是对的!”
在回家的路上,指出错误的那一位先生很诧异地问专家:“你明明知道我是对的,怎么说他是对的?”专家的回答说:“这么多人看着,你为什么要让他丢面子,如果让他丢了脸,他会恨你一辈子,而绝不会感激你指出了他的错误,绝对不要以为指出他的错误是为他好!”
事情确实如此,和一个人争吵,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为了各自的自尊,谁都不愿意轻易地屈服,而往往分歧双方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或者根本就没有好坏可言,只是角度不一样,所以争吵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争吵总是营造一种敌对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双方都只会盯住对方的缺点,而不会考虑对方的优点。即使是很明显的一个错误,你把它指出来,或者通过辩论把他驳得体无完肤,让他觉得低人一等,其结果只会使他怨恨你,或者违心地服输,但可能观点照旧,甚至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影响相互的合作。即使是“1+1=3”这样简单低级的错误,你也该找个恰当的机会指出来,越是简单的错误越不能公开、无情地指出。
哲人说:“恨不消恨,唯爱释恨。”要做到避免争吵,就要有欢迎分歧的态度,记住这样一条格言:如果一对伙伴总是意见一致,那么其中一个就是多余的。
没有分歧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在发生分歧的时候,要冷静地先听对方说,给对方时间,然后你才会有较客观的评价。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口,很多人在开口之前是理智的,但慢慢地就失去控制,无法控制对方情绪,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口要先强调对方的优点,然后承认自己观点中的不足,即使没有也要编一个。因为要让对方认识到他的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自我批评。最后很婉转地提出对方的不足,并请他考虑。相信这样一个简单的程序能避免大部分争吵。
但是争辩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即使我们不打算和对方争辩,又如何能避免对方不跟我们争辩呢?有下面几种方法供参考。
1.不要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在生活中免不了出现意见分歧,如果我们不得不更正别人错误的观点,那么不妨这么说:“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也许不对,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吧。”绝对不要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否则一场争辩将不可避免。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喜好争辩的人,有一天,一位长官对他的做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叫到一旁,教育一顿说:“你真是无药可救,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个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又弄得很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这个教训,从此立下了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从此以后,他不再说“我以为”“我觉得”“当然了”或者“目前我看来如此”之类的话。当别人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绝对不立刻反驳,而是说“在目前这件事上,我们的观点看来好像稍有不同”。当别人表示有兴趣听他的“稍有不同”的意见时,他才坦率陈言,否则宁可守口如瓶。
富兰克林将这个好习惯坚持了十几年,结果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能干、有亲和力、善于言谈的外交家。
2.争辩只是多让一步和少让一步的问题
争辩不是一个谁胜谁败的问题,而是一个谁多让一步,谁少让一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两败俱伤。
林肯曾说过:“任何下定决心想有所作为的人,绝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在跟别人正误参半的问题上,你要多让一步;如果你确实是对的,就少让一步。总之,不能失去自制。与其跟狗争道,被他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关键是怎样让步,让步到怎样的程度才不至于难堪,让双方都觉得可以接受。比如,你要求上司给你加工资,而要求做更少的事,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如果你要求加薪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上司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3.根据对方的原则进行判断
不是所有的人都保持同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上的差异,正是诱发争吵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试着从别人的价值观出发考虑问题。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一次,总统问一名将军对另外一名将军印象如何,这位将军用极为赞赏的语气作了评价。在场的一位官员大为惊讶地说:“那位军官可是你的死敌啊!他一有机会就会恶毒地攻击你。”
“是的,但是总统问的是我对他的看法,而不是问他对我的看法。”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跟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就说他是错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时时刻刻想要理论出一个是非曲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和谐。
3.学会说不,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很多人在拒绝对方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好意思”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人们把拒绝的话说出口。由于这种矛盾的心情,态度上就不那么热心,说话吞吞吐吐。在这种心理的制约下,最终往往是依照对方的意图行事。即使拒绝了对方,其态度也容易使对方产生误解,认为你在成心摆架子。因此,要想使自己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不惹出许多麻烦,首先要克服这种“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
国外研究拒绝艺术的专家强调,要建立这样一种意识:你有权利说“不”,你不必因为拒绝了某人一件事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你在拒绝时就会心情坦然、举止大方、态度明朗,避免被误解和猜疑。即使对方开始会对你的拒绝产生一点失望和遗憾,但由于你的态度在向对方表明你是坦诚的,对方会受到感染,容易弱化对方心中的不快。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不应该拒绝,那么你的态度就会迟疑不决,对方也会觉得你拒绝的理由是不可信的。
在服装店,你在挑选一件衬衣,样式和做工都令人满意,但在价钱上你却觉得不够理想。看到售货员的热情服务,你不好意思不买它。售货员就是利用你的这种心理,越是看到你在犹豫,服务得越是热情周到。售货员帮你量好尺寸、试大小,甚至动手包装好,放进你的购物袋里,造成既成事实。
初次交女朋友,你也许会感到左右为难,因为她实在不是你喜欢的那种类型。但是,由于是你的上司介绍的,或者是上司的女儿,你在拒绝上产生了犹豫。虽然每次会面都使你感到不舒服,恨不得马上逃得远远的,但你一想到姑娘的身份、上司的威严,你就不得不仔细斟酌。姑娘却对你一见倾心,你的上司也觉得好事可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一再丧失拒绝的机会,勉强从事,这样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不好意思说出那个“不”字,而买了不称心的衬衫,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姑娘,答应了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耽误了不应该耽误的约会。
在人性的丛林里,人人都在显露自己的欲望,个个都在展现自己的实力,慢一步就失去了机会。因此你应该认清不好意思的真相,大胆地表现你的想法,并采取必要行动,否则你不好意思,别人反而笑你笨!尤其是以下三件事,你绝对不能不好意思。
1.有关个人权益的事
你千万不可不好意思,而应该大胆地争取、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因为不好意思而丧失了自己的权益,不会有人因此而感激你。
2.想拒绝的事
很多人就是因为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而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借钱给别人,为他人做担保,甚至冒险为其两肋插刀。结果是帮了别人,害了自己!
3.应该要求的事
很多人因为不好意思,结果事情做不好,对方得不到好处,你也苦了自己。尤其是如果你已成为单位主管或负责人,在工作上绝对不可以不好意思要求他人,否则你将失去权威,甚至被部属欺瞒。
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就要求我们对该做的事不要畏首畏尾,对该争取的利益要去争取。当然,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不好意思的观念,那么这个人心中就已没有“廉耻”两字,就会走向不道德的另一个极端。
如何拒绝别人,怎样说“不”,是有技巧的。
你应该学习带着和善的脸色说“不”,用像说“好”时一样的轻松打消“不”所带来的生气和痛苦。
面对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冲突时,用和善、简短而坚定的态度说“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善地表现你的自信和坚定,也能使别人接受你所传达的信息。
当你说“不”时,你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你的态度可能是说出和你心中想表达的相反意思。当你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身体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和你说出来的一样重要。如果你的态度显得不够真诚,那么又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呢?
当你对所做决定列出理由时,一个冗长的解释会让人认为你很虚伪。他们认为你是由于动机不良才会想说服别人来同意你的决定。你是值得敬重的,所以没有必要作任何解释,更没必要列出一长串的理由和依据。
在你未准备妥当之前,不要立即答复“不”或“好”。即使你是个绝佳的决策者,有时候你也会需要几天时间来决定重要的事。你可以用一种肯定的表达方式:“我需要考虑一番,但很快就会给你答复。”
用真诚而肯定的方式说“不”。假设一个朋友向你借钱而你不能借时,首先要表达出诚恳的态度,然后简短地说出你的意思,再用诚恳的态度来结束话题。
比说“不”还要困难的事,是用和善的态度指出别人的缺点。面对不愉快的状况,依然能指出别人的错误。
拒绝是难免的,遭到拒绝又是不愉快的。诚恳的态度、得体的用语可以把这种不快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得到对方的谅解和认可。
1.诱导拒绝法
甲向乙打听机密,乙神秘地问:“你能保密吗?”甲说:“能。”乙接着说:“你能,我也能。”
2.推托拒绝法
“前几天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我怎能带你去呢?”
“这个问题涉及好几个人,我一个人决定不了。我把你的要求带上去,让人事部讨论一下,过几天答复你,好吗?”
“这件事我做不了主,我把你的要求向领导反映一下,好吗?”
3.委婉拒绝法
“这个设想不错,只是目前条件不成熟。”
“这倒是个好办法,但我的上司恐怕接受不了。”
“主意不错,可惜我那天正好出差在外。”
4.隐晦拒绝法
“小伙子,我真难以想象公司少了你会怎么样,不过我想从下星期一开始试试看。”
“贵公司地理环境不太好,我看××公司可能更适合举办这次活动。”
5.虚实拒绝法
问:“中国能拿几块金牌?”答:“到时候就知道了。”
问:“××认为贵公司不可能按时交货。”答:“他们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他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不论你现在说“不”的语气或态度如何,你都可以学习更有效率、更温和的方式。即使你在困扰之中,也能坚定地说“不”,而绝不会失去友谊。
4.情商高手从不在生气时随便开口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人都会发怒,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发怒要找合适的对象,要恰如其分,要在恰当的时间,目的与方式也要合适,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医生说,每一次生气,人体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辛苦工作八个小时。这是生气对自己造成的损害,然而,生气之时的恶言恶语还有可能对别人造成更大的损害。
语言可以伤人于无形,你一时不经大脑,脱口而出的话语,有可能成为别人终身的阴影。
有一个幼儿园老师,恨透了班上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有一次,这个小男孩又闯下大祸,老师惩罚小男孩站在讲台上,并问全班小朋友:“你们看看,他像不像一头大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只知道顺着老师的话回答,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像!”
小男孩羞愧地低下头来。他是受到惩罚了,然而,更糟糕的是,这个残酷的惩罚可能将伴随他一生。他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多人,当着他的面大声地说他像一头大笨猪。
一位年轻人在年迈的富人家里担任钟点工人,每天,除了清洁工作,还有半个小时的“陪读”任务。
一天,这名年轻人不小心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放反了,这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年老的富人却大发雷霆,指着年轻人的鼻子大骂笨蛋……年轻人一言不发地忍耐着,因为他相当同情这名老人,除了骂人的舌头外,他已别无利器。在将近十分钟的咒骂后,老人好不容易平息下来,要求年轻人进行每天的例行公事——读一段故事给他听。
年轻人翻着书,找到一个相当吸引人的章节,上面写着:“南洋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每当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木的生命,比任何刀棍、石头都还具有杀伤力;正如那些尖酸、刻薄、粗鲁的言语,往往会刺伤人的内心。”
年迈富有但性格怪僻的老人听了这个故事,沉默许久。当年轻人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糖时,老人抬起头来,脸上出现难得的慈祥笑容,亲切地说:“不用加糖了,你的故事已经为我加了糖!”
一时之气,造成自己的火山爆发是小事,但是对那些被火山余烬灼伤的人们,却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人多拥挤的公交车辆上,乘客之间由于无意碰撞而引起争吵,双方闹得脸红脖子粗;学校里同学之间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小心碰落了别人的铅笔盒之类——而出言不逊,大动肝火,怒气冲冲;邻里之间为了一些小纠纷而各不相让,争吵辱骂,没完没了。这些都是无原则的冲突,不必要的感情冲动,毫无意义的生气动怒,是无益之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纵然他平时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变色的。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脾气暴躁。有一位老者,已到古稀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子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怄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远远的,谁也不愿招惹他。过一阵雨过天晴,他的怒气消了。
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损伤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不利于健康。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其实这里所形容的“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高了。
但是既为芸芸众生,谁又有这样的天赋呢?所以,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为别人所犯下的错误生气,你无疑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想一想,这是多么划不来啊!为突来的情绪生气,你发了一场熊熊的无名火,想一想,这对别人来说,又是多么的不公平!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至少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嘴巴。生气时,请不要随便开口,你在这时吐出来的话,都不会是“象牙”。
5.沟通时,多说几句“如果我是你”
幼儿园的老师为什么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当你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才能在孩子的高度感受到他所看到的世界;当你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才能感受到孩子在大人脚下感受到的压迫感。
这就是沟通的同理心法则。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可怜地跪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行乞。他脏兮兮的脖子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一天,一位诗人走到老人身边,老人便伸手向诗人乞讨。诗人摸了摸干瘪的口袋,无奈地说:“我也很穷,但是我可以送你一样别的东西。”说完,他从兜里掏出笔,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起身告别了老人。
自那以后,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他对此大惑不解。不久,诗人与老人邂逅。
老人问诗人:“你那天在我的木牌上写了什么东西呀?”诗人笑了笑,捧着老人脖子上的木牌念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诗人一抬头,看见老人的眼眶里含着晶莹的泪花。
诗人用一句传神的话,表达了老人悲苦的心境,而且能迅速让行人进入到这一心境中去体会老人的感受,因此愿意给予老人施舍援助。相比之下,“自幼失明”几乎不能激起行人的同情心。
同理心法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体会、感受,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沟通。
还在学校读书时,小林曾在美国的一家快餐店打工。刚上班不久,他对工作的程序还不熟悉,错把一小包糖当作奶精给了一个女客人。
因为他一个小小的疏忽,使得这位女客人非常生气。也许是因为她正在减肥,或是刚失恋,她当着所有客人的面大声对小林咆哮,简直把那包糖当成毒药,她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给我糖?难道嫌我还不够胖?”
那时的小林初来乍到,完全不懂减肥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沉重的事,呆呆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快餐店的女经理闻声而来,冷静地面对这一切,在小林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会马上道歉,并且把她要的东西快点给她。”
小林照经理的吩咐做,致上最诚挚的歉意。那位客人有了台阶下,数落了几声就放过他了。
闯下这个大祸,小林忐忑不安地等着经理出来批评他。没想到经理只是过来对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会在下班后把这些东西认认真真熟悉一下,以后就不会再拿错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然使小林非常感动,好像听到的是一位朋友的建议,而不是上司的命令,他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
后来,可能他比较幸运,无论他在学校上课,或在其他地方打工,不管是老师也好,老板也好,他们明明是提出不同意见,明明是在批评哪里做得不好,但他们很少会直接责问,他们不会说“你怎么能这么做?”“你以后不能再这么做!”而是用委婉的口气说“如果我是你,我大概会……”
这种沟通方式使小林完全不感到难堪,不感到沮丧,取而代之的是温暖和鼓励。
只是多了那么几个字,一下子就站到了对方的立场。大家站在同一阵线,每个人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满的情绪,更别说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了!
6.面对指责,如何做到情绪不失控
证严法师曾说:“一般人常说,要争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人往往只看见别人的过错,看不见自己的失误,面对别人的指责,也不自我反省,反以恶言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阿光今年刚大学毕业,他学的是英文,自认为无论听、说、读、写,对他来说都只是雕虫小技。由于他对自己的英文能力相当自豪,因此给很多外商公司寄了英文简历,他认为英文人才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肯定人人抢着要。
然而,好几个礼拜过去了,阿光投递出去的简历却没有回音,犹如石沉大海一般。阿光开始忐忑不安,此时,他却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来信,信里提到说:“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就算职位有缺,也不会雇用你。虽然你认为自己的英文不错,但是从你写的简历来看,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很差,连一些常用的语法也是错误百出。”
阿光看了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好歹自己也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可以任人将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阿光越想越气,于是提起笔来,打算写一封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怒气。然而,在阿光下笔之际,却忽然想到,别人不可能会无缘无故地写信批评自己,也许自己真的太自以为是,犯了一些自己没有察觉的错误。
因此,阿光的怒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寄了一张答谢卡给这家公司,感谢他们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语气诚恳真挚,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几天后,阿光再次收到这家公司寄来的信函,他被这家公司录取了!
不中听的话是一把锐利的剑,可以刺穿你的心脏,但是你也可以伸手握住它,使它成为你的利器。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切在于你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你可以反驳别人的批评,斥责别人的无知,但这样并不会提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有不断反省自己,心平气和地面对指责,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在一家首饰店,一位夫人花了几个小时挑选戒指,结果批评的意见提了不少,戒指却一只也没看上。她不仅不停地指使销售员拿这个、拿那个,还当着其他顾客的面滔滔不绝地发了一通“这枚戒指的成色太差”“这枚戒指的定价不合理”之类的牢骚。
销售员试图向这位夫人解释,但招来的只是更多的抱怨。这时,首饰店老板来到了大厅,看到满腹牢骚的夫人,他并没有做什么,而是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一样,一直站在旁边听夫人发表“高论”,一声都没有吭。直到那位夫人说完了,这位老板才缓缓地说:“看得出,您对戒指是有研究的,对不起,请您等一会儿。”然后他让售货员取出一只价格不菲的戒指摆在夫人面前,说:“我想这枚戒指最能衬托您的高贵气质。”那位夫人一听这话,半信半疑地把戒指戴上。的确,大小、颜色都与她挺相配。结果,夫人满意地说:“这枚戒指好像是专门为我定做的一样。”最后,那位夫人高高兴兴地付账离开。
其实,那位老板最后拿出的那枚戒指,实际上是那位夫人早就试过却又下不了决心购买的。
也许,这位夫人已经看了好几家珠宝店,可就是下不了决心,因为没有人懂她的心,也没有人耐心地听她抱怨,更没有人能在她抱怨后,适时地给她一个建议。这位老板了解顾客的心理,知道她需要的是倾听、尊重与肯定。于是,他投其所好,没花多少时间,就说服了这位挑剔的顾客。
的确,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指责和抱怨的事常会碰到。遭人指责抱怨,是件极不愉快的事,有时会使人觉得很尴尬,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指责,更是难以忍受。但从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讲,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指责,都应该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为摆脱指责的尴尬局面,不妨采纳心理学家提出的以下建议。
1.保持冷静
被人指责总是不愉快的,面对使你十分难堪的指责时,要保持冷静,最好暂时能忍住,并作出乐于倾听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赞同,都要待听完后再作辩解。因对方一两句刺耳的话,就按捺不住,硬碰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将问题搞僵,将主动变为被动。
2.让对方亮明观点
有些人在指责别人时,往往似是而非,含糊其辞,结果使人不知所云。这时,你可向对方提出讲清问题的要求,态度要和气,如“你说我蠢,我究竟蠢在哪里?”“我到底干了什么傻事?”以便搞清对方究竟指责和抱怨你什么,让对方及时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制止指责者对你的攻击,并能将原来的攻防关系转变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关系,使双方把注意力转向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3.消除对方的怒气
受到指责,特别是在你确实有责任时,你不妨认真倾听或表示同意对方的看法,不要计较对方的态度好坏,这样,指责完毕,怒气也消了一半。即使当你确信对方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时,也要对其表示赞同,或者暂时认为对方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这会使对方无力再对你进行攻击,相反,你却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解释,从而消释对方的怒气,使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坚冰得以化解。
不论是谁,不论他是何等的挑剔,如果他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比如自己的牢骚有人倾听,自己的想法有人理解,心理就会感到满足。所有的不满、反感等消极情绪,就会慢慢消失。到最后,他会变得并不那么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比较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
7.如何做个心平气和、不情绪化的人
情绪化是不成熟的表现,喜怒皆形于色的人会令人反感,甚至容易被他人操纵。所以,能够控制情绪,能够驾驭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才是成熟和理智的表现。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至少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嘴巴。在生气时,请不要随便开口。
人与人之间难免为了工作发生矛盾和争吵,产生怨气和怒气。经常情绪焦虑的人伤人又伤己,不仅影响人际关系,也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为了营造一个良好而温馨的环境,控制情绪、化解怒气是有必要的。下面是一些化解怒气的小办法。
1.意念控制法
在发火时,心中念道:别生气,别跟他一般见识,有什么天大的事要发这么大的火呢?这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2.回避矛盾法
如果与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就容易引起进一步的争吵,最好暂时回避他,这样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3.转移思想法
生气时,如果始终想着生气的事情,就会越想越生气,越想越难过。相反,如果通过其他途径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思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逗孩子玩,去商场购物,就可以转移大脑的兴奋点,让怒气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4.自我超脱法
自己提出的工作方案,可能会遭到半数以上的人的反对,包括上司和同事。也许是对你期望太高,也许是认为你工作能力差,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忧虑和生气。
5.积极沟通法
当争吵双方都处于心平气和的时候,利用午休时间聊聊各自的爱好,或许你会发现你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仇恨。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不要把工作中的矛盾延续到生活之中。
6.提高修养法
平时多做一些提高修养的事,种种花草,养养鱼,学学书法,练练画,为人会变得谦和有礼,不容易暴躁和动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