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高效演讲,9步跃升顶级演说家

建立良好的演讲第一形象

演讲者的形象是演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学识及个性的外在体现,是演讲者的仪表、举止、礼貌、表情、谈吐的综合反映。演讲者一经上场,就会把自己的形象诉诸听众的视觉,直接影响听众的评价和审美。

因此,聪明的演讲者从上台到下台,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听众以完美的印象。

走进会场

在一般的演讲场合,走进会场时要面带微笑,不论听众是否在注意你;如果是重要的或被请的演讲者,往往有大会主持者陪同,则更要雍容大度、谦和诚挚,用眼神和微笑与听众交流,步履稳健地向安排的座位走去。

就座前后

演讲时如需提前上台就座,演讲者将和大会主席或陪同人员一起走到座位前,演讲者应先以尊敬的态度主动请对方入座,对方也会礼貌地恳请演讲者就座,此时方可坐下。演讲者坐下后不要前探后望,也不要和台上、台下的熟人打招呼,此时只需端正做好,等待进行下一步即可。

介绍之后

主持人或大会主席介绍之后,演讲者应自然起立,并向主席点头致意,并要由衷地从面部、眼神中表示出谦虚之意和感激之情。

登上讲台

演讲者向主席点头致谢后,稳健地走到台前,自然地面对听众站好。此时应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也可面露微笑,尤其是女性演讲者。

演讲开始

演讲开始前,先以友好、诚恳、恭敬的态度向听众敬个礼,以表示对听众的致意。然后不要急于开口,可暂停几秒钟,以亲切、尊敬的眼光遍视一下听众,表示光顾和招呼的意思,这能起到组织听众、安定听众情绪的作用。同时深吸一口气,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以免心率过速。

站姿

若会场未设演讲台,演讲者一般以站在前台中间为合适,这可以统观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讲者的表演。另外,站位也要考虑光线,要让光线照在脸上,使听众者看到演讲者的真实表情,但必须合适,不能刺激演讲者使他看不到听众。

至于站法,没有固定模式,但要保证演讲者的表演。较好的站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前进式站法。即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足成45°角,身躯微向前倾,给人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二是自然式站法。即两足平行,相距与肩等宽,给人一种注意力集中、精神抖擞的印象。

走下讲台

演讲完毕,应说句“谢谢大家,再见”,接着向听众敬礼致意、向大会主席致意,然后走回原座。坐下后,如果大会主席和听众以掌声向演讲者表示感谢,则应立即起立,面向听众致礼,以表示回谢。

走出会场

大会主席陪同演讲者往外走的时候,听众常常出于礼节鼓掌欢送。这时演讲者更应谦虚,用鼓掌或招手表示答谢,直到走出会场。

为了让听众接受并认可自己的演讲,演讲者自始至终都要关注自己的形象、完善自己的形象,并且在演讲结束时也要注意保护形象,这样才能让听众更好地认可你,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演讲打下好基础。

一演讲就能入戏、进入角色

演讲者能否进入角色,能否吸引听众,能否给自己的演讲设置高潮,这些都关系到演讲的顺利进行。成功的演讲者都是控制情绪、把握角色的高手,能够快速地“入戏”“进入角色”,很好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去。

所谓“入戏”“进入角色”,就是指演讲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之于演讲内容之中,如同演员担任某种角色一样,自然、如实地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感受、爱憎等表达出来,既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又以真挚的感情力量,使听众折服、倾倒。

“进入角色”是一种积极的控场艺术。富有经验的演讲者都有一种体会,头一两分钟要吸引听众较为容易,而要维持五分钟那就比较困难了,如果一旦失去听众的注意力,要重新恢复,那就更困难了。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把听众“拉住”。这就要求演讲者在展开主题时,尽快“入戏”、尽快“进入角色”。

“进入角色”,体现真情实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初学演讲,上台时往往感情不真切、表露不恰当:要么表现不足,与演讲内容不合拍,显得心不在焉;要么表现失控,滥用感情,甚至造成失态。

要迅速准确地进入角色,演讲者在上台之前,最好先酝酿一下感情,进行角色调整。平时人们生活举止比较随便,一般相互间都处于无拘无束的状态。演讲者登台演讲则与平时不同,他一登台就成了演讲活动的主体,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平日生活角色的惯性效应,经常会导致新任角色失当。这种情况不仅初学演讲者容易产生,就是经常演讲的人也难以完全避免。演讲者必须及时预防、纠正角色失当现象,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达到“角色平衡”。

从角色失当到角色平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角色整合”过程。要实现角色转换,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要对自己有正确的、科学的、完善的自我评价。

其次,要克服旧有心理定势的负作用,要意识到在演讲中主体是影响演讲成效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后,要认识到只有对演讲内容娴熟掌握,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其中。可见,这是一点也不可马虎的。

声音要纯正准确、清脆响亮

口齿清楚、语音纯正、语气生动、表情达意鲜明,这些都是有声语言的特征。演讲者的声音美,往往能使演讲更易入耳入心,引人入胜,获得最佳的演讲效果。要让声音在演讲中发挥最好的效果,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声调和谐

演讲讲求声调的配合,急缓相间、抑扬相应,可以形成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和谐美。

韵脚自然

诗歌,尤其是古诗都是讲究押韵的。押韵确实能体现出音韵美和旋律美,所以演讲也可以适当地押韵,讲究一下韵脚的自然美。但是,演讲毕竟不是诗歌韵文,决不能舍意就韵。

音节协调

郭沫若的演讲《科学的春天》音调就非常的协调。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特点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还有四音节词等。双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及词组有很大的优点,即语音的强度、节奏感强,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有力。因此,为了使音节搭配匀称协调,最好将相同音节的词并列使用,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匹配,多音节词与多音节词匹配,就可形成对称、均衡的“建筑美”。

叠声复沓

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的演讲中就有几次运用了叠声:

今天,这时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国民党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

闻一多先生在情感最激烈之处用了叠声,像一发发子弹射向敌人的要害,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演讲中运用叠声可以加强语势,抒发更为强烈的思想情感,形成声音的复沓之美。

确定演讲中的重音

我们在演讲中,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显示演讲的感人力量,常常必须重读某些词句。通过重读,使演讲音调听起来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从而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在演讲语句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我们要稍稍加重某些词句的读音,这就是重音。重音和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非重音,也没有绝对的重音。重音与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的音调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它绝不是要特意突出什么,也并非要高声地重重地读。重音的确定,对于演讲来说十分重要。确定重音必须联系演讲的中心思想,考查词句在演讲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提高演讲效果的重要一环。

语调要抑扬顿挫、情感充沛

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停顿的变化都可以称为语调。一般来说,演讲时除了要求吐字准确、清晰外,声音的轻重疾徐,还应随着演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语调是最能表达感情色彩的,只有和演讲内容相配合,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注意语调的高低变化

在演讲中,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就不能不对语言做高低抑扬的变化处理。既不能一味地高,破嗓裂喉;也不能一味地低,有气无力。只有让音调的高低随意而变、随情而变,才能收到最佳的演讲效果。

语调有高低变化,或者说抑扬变化。一般来说,高音为升调,即句子调值由低到高,句尾发音往往最高,一般用于疑问句;低音为降调,即句子调值由高到低,句尾发音往往最低,一般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注意语调的轻重变化

演讲者的成功经验表明,一般的演讲,尤其是那种议论型的演讲,其结尾段往往重音较多,甚至整段都是重音,以此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突出结尾所概括的演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把整个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对演讲来说,利用轻重音起伏跌宕的变化来有效地传情达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当然,这是指逻辑重音的运用。它既能突出演讲中某些关键的词、句和段,从而突出地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又能加强语言的色彩来美化语言。

运用语调的快慢变化

演讲语音的变化,应当是自然、顺畅的。只有语速适宜,快慢有致,才能既有效地传情达意,又能令听众感到优美入耳。如果语速不当,缺乏快慢变化,始终保持一个速度,那就很难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演讲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也会使听众感到厌烦,难于接受。

演讲的声音应当有快慢缓急变化。那么,应该怎样变化呢?主要是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比如:当表达一般内容时,语速可以适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当表达热烈、兴奋、激动、愤怒、紧急、呼唤的思想情感时,出言吐语就要快些、要势如破竹,给人雷霆之感;讲到庄重、怀念、悲伤、沉寂、失落、失望的思想情感时,语速可以放慢些、娓娓道来,给人正式、严肃之感。

关注语调的停顿变化

停顿是演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运用停顿艺术,不但不会使演讲散乱,反而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连贯畅通,令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停顿,就是说话时的间歇。演讲不仅要有停顿,而且还应该利用停顿,使停顿变为一种表达艺术,以求更有效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究竟怎样停顿呢?一般说来,停顿有三种:一是自然停顿,即词语或句子间的自然间隙;二是文法停顿,即段、句之后的较长一点的停顿;三是修辞停顿,即根据某种修辞效果的需要而做的停顿。对演讲来说,应综合运用这三种停顿,使它们变为一种技巧性的停顿、艺术性的停顿。

具体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可做一般性停顿。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则应做较长一些的停顿。比如,在向听众提出某个问题之后、在提出自己的某个观点之后、在道出某个妙语警句之后、在讲清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之后等,都应该做较长一点的停顿,这样才有抑扬顿挫的语言美。

节奏要跌宕起伏、引人共鸣

跌宕起伏的节奏,清晰响亮的语音,是成功演讲必须具备的特点。演讲的节奏能激起千百万听众情感的波澜。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地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

根据会场的情绪和气氛调整节奏

李燕杰在《德才学识与真善美》的演讲报告中讲道:

“一位母亲春节到大学看望儿子,可儿子正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工作。母亲不忍心惊扰他,来到了他的宿舍,发现三年来儿子用的被褥基本没拆洗过。母亲很心疼,动手拆洗了被子,又去拆褥子。可是当她把褥子掀起来的时候,泪落如珠,眼泪刷地流下来了。”

讲到这里,李燕杰突然停止演讲,一声不响地看着听众达30秒之久。此时的听众满腹狐疑,不知为何这位母亲泪落如珠,她到底看到了什么。

正当人们猜测不定时,他说:“原来整个褥子底下是一片钞票……”

演讲者抓住会场听众的情绪,运用演讲节奏术,使人们将“张”“弛”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有紧张的“提神”,又有松弛的“休息”,并且能使听众一个劲地往下“追”。褥子底下的钞票哪来的?此刻演讲者就像挥动一根魔棒似的,把听众的心紧紧地收了起来。

演讲者应根据会场听众的情绪,适时地用讲话节奏的停顿去消除听众可能产生的疲倦感。

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调整节奏

曲啸在一次演讲中举到被迫害“戴手铐”的事例,便采用了慢条斯理的节奏。他说:

“当时我戴着手铐,我的孩子刚会在地上爬,还不会说几句完整的话。他总是摸着我的手铐,一边摸一边说:‘爸,啥?爸,啥?爸爸,这是啥?’我怎么能告诉孩子这是手铐呢?这是关系到一家老小生死存亡的手铐啊!”

这段演讲字字锥心,催人泪下。

演讲节奏是在感情表达需要的前提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做到“快有章法,慢有条理”。

当演讲者要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的感情时,快速的连珠炮般的讲话,便能使听众产生一种亢奋感和紧迫感,以激起听者的振奋与共鸣。当要表达悲哀、思索等感情时,则要放慢节奏,使听者产生一种深邃感。

根据演讲内容的变化调整节奏

语言的节奏变化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些诗文、轶事、幽默等类的话语,将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如磁铁一样吸引着听者欲罢不能,如电光石火照亮每一个听者的心灵。

总之,在感情、情绪气氛、内容需要的前提下,演讲者进行有急有缓、有断有连、有起有伏、有张有弛的语言节奏的变化,就一定会挥洒自如地弹奏出一曲雄浑悦耳的乐章——“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演讲中节奏太快的调整

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慢得没变化。

这里要提醒初次上场的演讲者,演讲的进行要灵活控制,有快有慢。

就听众对象来说:一些年轻的听众,精力充沛、反应灵敏,他们的思维和举止很敏捷,可快一点;对小朋友、老人家演讲,因为他们接受迟缓,反应不快,可把音节的时值拉长,语流中间停顿可久点,停顿的次数可多些。

就内容感情来说:讲述一些热情、紧急、赞美、愤怒、兴奋之类的内容时,不能以“毋庸赘言”代替,叙述那种无法控制的感情,即表示激动的态度时、叙述进入精彩高潮时等可以速度快点;表现一些平静、悲伤、庄重、思考、劝慰之类的内容时,讲述一些需要听众特别注意之事时,讲述有关数字、人名、地名时,引起疑问之事时要慢点。

就环境而言:演讲场合大的,速度可慢点;场合小的可快点;听众情绪受到干扰时慢点,情绪旺盛时快点。

下面以亨利的演讲《诉诸武力》的结尾处为例进行说明: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难道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竟值得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这段演讲,开始几句平稳缓慢,从内心发出质问:“和平安在?”接下来加快,说明现实的严酷。演讲者激情迸出,向“先生们”发出串串质问。“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这里呼唤上帝,乞求得到一种救世之法,发于心中,速度可慢。最后“不自由,吾宁死!”戛然而止,猝然停顿,感情达到高潮。

总之,演讲要快慢适中。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供不应求”,导致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语言要朗朗上口、入耳入心

演讲的内容最终要诉诸演讲者的口头表达传递给听众,如果演讲者的语言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同时,演讲者讲起来也觉得别扭、不自然。

演讲语言要“上口”“入耳”,既通俗易懂,又表达准确。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既要满足“入耳”的要求,又要做到“上口”,即演讲语言的口语化。要求演讲的语言口语化,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对那些不适合口头表达、听众听起来不习惯的词句做修改,如:将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把听不大明白的文言文和不常用的成语予以替换或删除,还要注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这主要是从听众的感受上加以考虑的。单音词声音短促,不容易听清楚;双音词声音存在的时间长,留给听众的印象深。因此,演讲稿中的单音词要尽可能改为双音词,如:曾——曾经,已——已经,因——因为,若——倘若,应——应该。这与口头表达和人们收听的习惯是相适应的。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大学者,通今博古,学富五车。他在演讲中亦十分注意语言的口语化,把深刻的道理融在淳朴通俗的言辞中,生动活泼,新鲜质朴,含蓄幽默,朗朗上口,铿锵入耳。

例如梁启超先生在《人权与女权》中的演讲:

“啊,啊!了不得,了不得!人类心力发动起来,什么东西也挡他不住。‘一!二!三!开步走!’走!走!走!走到18世纪末年,在法国巴黎城‘轰’的放出一声大炮来:《人权宣言》!好呀好呀!我们一齐来!属地么,要自治;阶级么,要废除;选举么,要普遍;黑奴农奴么,要解放。19世纪全个欧洲、全个美洲热烘烘闹了100年,闹的就是这一件事。吹喇叭,放爆竹,吃干杯,成功!凯旋!人权万岁!从前只有皇帝是人,贵族是人,僧侣是人,如今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不算人的都算人了,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凡叫做人的,都恢复他们资格了。人权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还有一大部分‘圆颅方趾横目睿心’的动物在那边悄悄地滴泪。这一部分动物,虽然在他们同类中占一半的数量,但向来没有把他们编在人类里头。这一部分是谁,就是女子!人权运动,运动的是人权,她们是Women不是Men,说得天花乱坠的人权,却不关她们的事!”

梁先生在这篇政论色彩极强的演说中,却运用如此通俗的日常用语,这很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但他短促有力的句子、富有节奏感的语式,使整篇演讲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口头语言应该是朴素的,是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胡乱堆砌、故意雕琢,既不符合口头表达习惯,又会给听众哗众取宠、滑稽可笑之感。

活用修辞手法,演讲斑斓姿态

自古以来,修辞与演讲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演讲离不开修辞,修辞也借着演讲越发完善。“修辞术”这一术语的原意即为“演说的艺术”,它包括立论的艺术和修饰词句的艺术。这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修辞术”的解说。由此可以看出,“修辞”从一出生就和演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专门为演讲而生的艺术,二者息息相关。

我国汉朝文学家刘向也说:“辞不可不修,就不可不善。”在演讲的时候,运用修辞不仅能够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富有说服性、感染性,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美的享受,让他们可以随着演讲的进行,情感起伏,拨动心弦,让他们时而紧张、时而轻松。而没有了修辞的演讲,则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像是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不仅不能达到演讲该起的作用,反而会让听众昏昏欲睡,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在演讲中注意修辞的使用则显得非常有必要。演讲者在平时要注意学习各种修辞方式的使用方法,才能在演讲中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强化演讲的效果,打动和感染听众。

常用的修辞方式如下:

引用

引用,就是演讲时引用某些原始资料、典型的原话或成语、典故、格言等,以增强说服力和演讲的动人色彩。

比喻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景的修辞手法。比喻手法的运用往往可以使演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密切相关、结构相似、语气连贯的句子排列起来就叫排比。在演讲的时候运用排比,可以增强演讲的气势来感染听众。一般排比句式多用于政治性的演讲以及悼念性的演讲中,有让人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威力。

借代

不直接把人和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的使用,产生了幽默的效果,使听众产生了笑,笑就意味着心理距离的缩短和情绪的交流。

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以设问方式开头,可以马上引导听众进行思考,使听众在演讲者问句的攻势面前无暇顾他,不由自主地紧跟演讲者的思路,以期获得答案,从而达到抓住听众注意力的目的。

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或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深思。比拟具有深刻、形象幽默和诙谐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把精彩的论述与模形拟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能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换算

换算也叫数据,是指在演说中运用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以增强表达效果,强化可信度。这种修辞多用于经济方面的演讲,尤其像现在经济所占的地位如此之重,在每年的政府财政汇报、公司年终总结等方面都会有大量的使用。运用这些数据,为演讲的内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让人信服。

演讲除了要准确、简要、明白地表达,也要讲究表达效果,在演讲中融合各种修辞方式才可以让观众受到感染。

用你的口讲,用你的身体演

人类生来就富有动作性。当人采取行为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就是动作与表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与表情是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独特的信息形式直接显示着行为的意义。人们将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行为的意义,即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如仪表、风度、手势、动作、眼神、表情、姿态、服饰等,叫作形体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体态语言或态势语言。

演讲是“演”和“讲”的艺术。“演”指的是形体语言的展现,“讲”指的是口头语言的表达。演讲中的“演”是在“讲”的艺术基础上起作用的,是受“讲”制约的,同时又与“讲”珠联璧合,形成完美的演讲艺术。

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演讲中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和烘托。形体语言因其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成为演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演讲家来说,形体语言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因此要注重对形体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形体语言的表达要领。

形体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只有恰当地使用形体语言,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演讲者来说,掌握形体语言的运用规则能帮助演讲者更好地安排演讲活动。

具体来说,演讲中形体语言的运用要把握下面几个原则:

自然是对体态语的首要要求

有的人演讲时,动作生硬、刻板木讷;有的人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会使人觉得不真实,也缺乏诚意。

孙中山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拙”,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赖。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体态动作简单精练

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烦琐复杂、拖泥带水,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还会使听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多余的体态语必须去掉。

运用要适度得体

所谓适度,就是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你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招待会上举起双手招呼记者们站起来,嘴上却说“大家请坐”,使记者们大伤脑筋。于是,这次说话与动作的不协调成了逸闻。

要生动有活力

生动是对体态语的细节要求,使它在运用中富有活力,能够感人。只有生动的体态语,才能艺术地表情达意,给人以美感,从而产生感染力和征服力。事实上,体态语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看”这个动作就有三百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正视、斜视、注视、凝视、仰视、轻视、鄙视等,每种都代表不同感情,而之间的区别就在眉眼的细节上。因此,灵活运用体态语技巧,充分展示其表情达意的活力,才能取得优美、生动的表达效果。

形体语言是演讲者的重要表现手段。正确地使用形体语言对演讲者表达自己的意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口语一样,都是演讲者向外界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工具。

锻造独一无二的演讲口才风格

演讲口才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演讲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成功的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会展示出一种富有鲜明个性的表现形态,它完美地反映了演讲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心理变化。

演讲口才风格,指的是演讲过程中演讲者表现出来的一种口才个性和特色。也就是说,演讲口才风格是演讲者主观个性所具有的特点,是个人天赋的表现。演讲口才风格包含有各种情感的语言、口才的技巧、对听众稍纵即逝的情绪的灵感反应以及利用即兴发言重新组织演讲的应变能力。同时,又涵括了演讲口才内在的节奏和语气的变换。

演讲口才风格是演讲者思想水平、理论素养及口语表达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演讲口才风格直接关系到演讲的效果。它关系到听众实际接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完美的演讲口才风格不仅具有深刻的表达力、磁铁般的吸引力和透彻的说服力,而且具有巨大的鼓动性和号召力。演讲发展的历史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演讲都能给听众增添巨大的精神动力。古今中外的名人演讲无不具有鲜明的口才风格,有着十分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历经时光的沉淀,仍在不断地吸引、征服、鼓舞人,号召着亿万群众奋勇前进。

演讲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关键在于演讲者自己平时注重学习、勤加练习、反复实践。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演讲口才风格,以朴实无华、逻辑严谨而载入演讲史册。但是,他的演讲口才风格绝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刻苦的自我训练和反复的演讲实践(包括体验)才形成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是一个卓越超群的雄辩家和演讲家,他那优美的演讲口才风格,也是他毕生努力的结果。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沉迷于本民族的语言,并纯熟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讲演中。毕业从军到印度后,在其他官兵以酣睡来打发印度酷热的下午时,丘吉尔却博览群书、广泛求知。他在27岁当选为国会议员后,就开始了他的演讲生涯。尼克松在1952年与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的交谈中,当他对丘吉尔的演讲口才风格表示钦佩时,伦道夫笑着说:“那些演讲精彩是应该的,他用了大半生时间写讲稿并记熟它们。”

戴高乐的演讲口才华贵而典雅、庄重而流畅,这也是他苦心追求的结果。如果没有长期刻苦的训练、反复的实践和体验,戴高乐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演讲口才风格。

个人独特的演讲口才风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演讲实践中反复体验、反复训练才逐渐形成的。离开了长期的实践、体验和训练就根本不可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演讲口才风格。因此,要形成自己的演讲口才风格,并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下定决心长期实践,刻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