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论老师的自我修养
韩愈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应当是学问和道德的完美结合。
但近一段时间接连传来有关老师的负面报道:有消息说,武汉理工大学一硕士研究生长期受导师奴役,最后走投无路、跳楼自杀;北影院长张辉被曝出为了娶比自己小24岁的学生刘熙阳和自己的原配妻子离婚,同时他还被牵连到“博士后”演员翟天临文凭作假事件当中;此外还有屡禁不止的学术剽窃……
教育界的丑闻可谓层出不穷。硕士生导师不仁,竟逼寒门学子自杀;电影学院院长无德,如何教书育人?自私,市侩,冷漠,敢行不义之事,有太多所谓教育界的人已经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越走越远。师德不再,老师的道德沦丧,正人不能正己,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下一代又将会是什么样?
为了我们这个儒学大国的江山社稷,有必要补一补老师的自我修养学习。
这并不太难。孔子、韩愈等先哲早已在一、两千年前就写好了老师自我修养的规范。
作为老师(含校长、教导主任、辅导员),正面的形象维护是伴随其职业生涯的长期工程。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万世师表的孔子,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为不树德、不勤学而忧虑。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求上进的内心需求,唯恐自己没有树立美好的形象。
孔子这样为老师做形象包装:在道德良好的基础上,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道、德、仁,包括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所有美德;全面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只排在了师德要求的最后一位。
孔子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要想自己为人师表的人设不崩塌,就要学会做人;而且还要做一个好人,而不能是在课堂上满口的仁义道德,实际上恃强凌弱、弄虚作假、生活堕落的伪君子。
有孔子在,那些负面影响都不是事。所以不用举别的例子,孔夫子本人就是一个“德学双馨”的楷模。他培养学生,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们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阅读《论语》,我能感觉到孔子是一个智慧、宽容、仁慈的老者,他想的是如何提高自己、教导学生,而没有其它的什么想法。以他的品行,绝不会因为几条脩(干肉)而逼死学生;也不会搞什么婚外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术造假更与孔圣人无缘。
在教学的态度上,他宽以待人,主张“有教无类”,即倡导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追随这样的老师,才会有安全感和希望。
他能用辩证的眼光看人,体现在对待名声不好的互乡童子求学这件事上:“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没有拒绝互乡童子求学的请求,因为他能肯定别人的进步,“与其进也”,而不是抓住别人的过去不放。
孔子从不放松学习,他好学而又有自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创立了启发式教育的全新模式:举一反三和循循善诱。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颜渊对自己的老师很崇敬,他在回忆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启发式的教育既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类似于现在所说的“互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这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互动式教学。
下面这一段对话是孔子与宰我(予)关于“仁”的讨论: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问孔子,说有一个仁者掉到井里去了,我是不是也要跟着跳下去呢?孔子反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君子可以去搬救兵,而不是跟着跳下去,因为那样你也救不了人,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这一段对话,我们能感受到孔子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人,不盲从守旧、能看清形势。面对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他总是能对答如流。
孔子的门生性格各异,各有不足。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言无不尽的孔子都会直接指出来。
孔子年高德劭,他平易近人、道德高、学问好、知无不言的作风,在弟子和后人的描述中,为自己获得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评价。也就是: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这才是一个老师应该有的形象设计。
韩愈除了《师说》,还写有《进学解》这样一篇记录师、生之间互动教学的文章。文中的“国子先生”,是韩愈塑造的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他教导学生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当听到学生为自己的处境鸣不平时,国子先生反而劝他们要象自己一样知足。有学问、无私心,他同样是老师们学习的榜样。
老师的形象设计在孔子之后不断地得到完善:
《礼记·学记》提出“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学问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礼记·学记》还提出了“师严道尊”的观点:“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治学严谨、自身形象良好、自爱和爱人的老师,他的学术才能得到尊重,他的形象才能有引导人们学习的号召力。
《三字经》关于老师的阐述更加深入人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不敬业、没有爱心的老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无论学生成才、成器与否,自我修养都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孔子的学生也不是每一个都贤能。比如宰我是“粪土之墙不可圬”(这里面可能有点误会),子夏疑似教出了不孝、杀妻的吴起(参阅《杜若东行记》)。教学是两方面的事,学生是否成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老师的样子,否则肯定会教出坏学生。所以,品行不好的北影院长张辉才有了翟天临这样人设崩塌的学生。
老师提高自我修养,我们这个民族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