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自然辩证法
【摘录】
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10~317页
【导读】
写作背景
19世纪50年代,恩格斯就开始注意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做哲学概括,从1870年起,着手系统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1873年2月初,恩格斯计划写一本类似《反毕希纳论》的著作,以批判当时流行的庸俗唯物主义。为此,他写了第一批札记。同年5月30日,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了运动形式的转化等思想。此时,他决定写作一部内容更为广泛的著作。从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恩格斯写出“导言”和大量片断。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他为了写作《反杜林论》,暂时搁下了该书的写作。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他写了该书几乎所有的论文和相当数量的片断。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了整理马克思的《资本论》遗稿,完全中断了自己这部著作的写作工作。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把这部著作的手稿分成了四束,并把其他有关材料归并其中。
历史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一部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未完成著作,全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通过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哲学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将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概括为三条,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时还明确提出了辩证逻辑的一些论点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当时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了很有见地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预见,对机械运动中两种量变的争论做了历史的总结:对原子可分、电运动的物质基础、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能重新集结、物理学和化学之间边缘科学的发展、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可能、非细胞生命的存在等做了预见,这些预见在以后的科学发展中均得到了证实。
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由10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总共181个部分组成,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自然科学史、自然观史、自然史。恩格斯指出,与15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自然科学水平和研究方法相适应,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面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之而起的必然性。第二,关于自然科学与哲学。恩格斯说明了辩证法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思维方法,论述了自然科学家自觉学习辩证哲学的必要性。第三,关于辩证法。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材料论证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范畴。第四,关于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恩格斯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观、运动观的一些基本原理,着重说明了物质运动基本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说明了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还批判了将一切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的机械论观点。第五,关于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恩格斯从当时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具体内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并运用辩证法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科学预见。第六,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指出人类只有过渡到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
【案例】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案例简介·
山东某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案例说明·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正视矛盾,承认秸秆、菌渣等问题的存在;矛盾又具有特殊性,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巧用大循环”过程中,从秸秆到菌菇,从菌渣、猪粪到有机肥,因地制宜实现了合理循环。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中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实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有利条件,促进了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材料中秸秆变成菌菇培育的原料再变成有机肥,有其内在关联,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发挥能动性、招商引资加大投入这一重要条件。
【思考】
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