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哥达纲领批判
【摘录】
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于是,“劳动所得”这个由于含义模糊就是现在也不能接受的用语,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例如,社会劳动日是由全部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各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的一份。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但是,这个纲领既不谈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不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
纲领的政治要求除了人所共知的民主主义的陈词滥调,如普选权、直接立法、人民权利、国民军等等,没有任何其他内容。这纯粹是资产阶级的人民党、和平和自由同盟的回声。所有这些要求,只要不是靠幻想夸大了的,都已经实现了。不过实现了这些要求的国家不是在德意志帝国境内,而是在瑞士、美国等等。这类“未来国家”就是现代国家,虽然它是存在于德意志帝国的“范围”以外。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3~314页
【导读】
写作背景
1875年2月,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两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急于合并,起草了一个题为《德国工人党纲领》的纲领草案。1875年3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和全德工人联合会的中央机关报《新社会民主党人报》发表了这个纲领草案。1875年5月22日至27日,在哥达城举行的两派合并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大会上,这个纲领草案只是略加修改而通过,后来就被称为《哥达纲领》闻名于世。
1875年3月18日至28日,恩格斯首先在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物奥·倍倍尔信中,批评了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并警告爱森纳赫派不要向拉萨尔派让步。随后,1875年4月至5月,马克思为了彻底肃清拉萨尔主义19世纪后半期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给工人运动指明前进的道路,写作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这部重要著作当时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内部传阅,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不顾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一些机会主义领导的反对,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90—1891年第1卷第18期上发表了马克思的这部重要著作,并写了序言。此后,马克思的这部重要著作被称为《哥达纲领批判》。
主要内容
第一,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两种形态学说和过渡时期及其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清除了笼罩在共产主义学说之上的空想光环,使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此有了明确的具体理论依据。第二,成功地指导了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列宁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不发达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哥达纲领批判》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历史地位
《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发展观。这是我们防止“左”倾、右倾两种错误倾向,积极、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左”倾、右倾两种错误倾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曾反复出现过,危害极大。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差别,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急于追求向高级阶段过渡;二是要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与它从中脱胎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联系,不能忽视资产阶级法权等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
【案例】
刘强东的共产主义梦想是什么?
·案例简介·
刘强东说的“实现共产主义”是指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无人车、机器人、AR、VR等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技术可以解放人的劳动,并按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进行精准而便捷的产品分配。也许在生于1974年的刘强东的脑海里,还有当年留下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等教育的烙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共产主义”的技术条件是不是正在成熟?从个人观察看,我觉得刘强东的“共产主义说”主要源自他在布局京东下一个12年时的思考。刘强东的大思路是:未来要把集团所有的产品、业务、服务全面技术化,构建一个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商业体。在他的愿景中,颇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味道——首先是零售全面智能化。设想的场景是:人工智能对每一个消费者、产品、品牌有深度的洞察,可以对冰箱里的食物做数据分析,今后消费者甚至不需要支付,不需要下订单,也没有App,大部分购物就能自动完成。
其次是物流全程“无人化”。在刘强东看来,未来的物流配送站可能不需要房子,送货的无人机在指定地点起降,下面有无人配送车接驳,负责包裹配送。刘强东设想,未来所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都是一堆不断自我学习的服务器。当你的汽车发生故障的时候,你不知道哪个部件需要修、哪个部件需要换,也不需要定损,只要几秒钟,这些数据就已经在服务器上产生了。车还没有送到4S店,京东就已经把配件送到4S店等你。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有一种“共产主义”的技术条件正在成熟的感觉!
——摘自秦朔《刘强东的共产主义梦想是什么?》,《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第84~85页
·案例说明·
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社会取代旧社会,最终只能靠新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优势,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思考】
1.《哥达纲领批判》阐述了哪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怎样结合《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试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