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使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文明进程置于自然界的承受力和可控范围之内,在尊重自然界发展演化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再铸辉煌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一场集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一体的革命。黄雯同志自考上我的博士研究生起,就一直跟踪这场革命,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她最新研究成果。
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马克思文本分析上下了很大功夫。人类文明延续数千年,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却从未像今天这般尖锐。当我们批评西方国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唯科技论、唯增长论等思想导致技术决定论、资本至上的发展模式是造成西方生态危机的根源时,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却在歪曲事实,大肆指责马克思“忘却了自然”,他们认为没有比马克思的学说更有害于自然的了。而实际上,马克思不仅没有遗忘自然,而且一生都致力于实现“自然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的伟大事业,他将实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放置于全人类解放这一问题下来讨论,实现了自然、社会与人的真正统一。这些思想至今仍熠熠发光,能为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指导。作者在本书中,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散见于马克思著作、手稿、笔记、书信中有关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作了细心整理、归纳,具体呈现了19世纪40年代初、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后期马克思的人和自然关系思想,既有助于读者们认识这一思想伴随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是如何逐步完善的,也是对上述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诘难的有力反驳。
第二,很好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动态地梳理了自马克思以来人和自然关系思想的发展史,包括苏联及东欧学者、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状况等。而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对前人的批判与继承,第一章还对世界历史上,包括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西方学者的自然观要点作了回顾。这样一来,人和自然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便十分清晰了。尤其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既与马克思人和自然关系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通过梳理人和自然关系思想的发展史,便于我们追本溯源,准确和加深理解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并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中吸收、借鉴有益的方法。
第三,有很强的现实感。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都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强烈呼声的有力回应。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宏观层面上,很少有人会否认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问题上,生态意识却还未能跟上,在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方面也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出台更为切实的措施,并向民众普及。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这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如何认清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发展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重要议题。本书作者通过剖析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中人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可能性阐述、吸收国外改善人和自然关系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本书的出版只是作者所做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未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希望黄雯博士一如既往不懈努力,争取有更多更好的成果与我们分享。
李建平
2017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