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操作篇
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问题
一 公益公信问题与基金会项目管理面临的形势
基金会是公益组织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公益财产的募集者、管理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具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能。公开、公平、公正、效益是基金会运作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与此同时,基金会公益活动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捐助者与获捐者实现互动的项目运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金会对外的业务活动基本上由一系列项目组合而成。基金会正是通过一系列公益项目的实施,来体现组织目标与使命,以项目成果来回应实现设立宗旨的承诺。做好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熟知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具体运作,也需要对管理对象,即捐赠资金的社会属性、特点以及项目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有所把握。换言之,需要基金项目具体管理之外的眼光和格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众所周知,捐赠基金具有慈善性与公益性双重社会属性。前者导源于慈善事业,受到相对单纯的回报社会、感恩心理、积善愿望的支配,或者出于博取社会知名度、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以获取更大利益和丰厚利润等功利主义考量,具有源自学缘、人缘和偶发性、随意性等特点。后者则来自公益性项目投资,具有规划性、长期性、稳定性、普益性等特点。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在世界的排名接连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体量持续增大,中国社会财富猛涨,企业收益剧增,个人收入增加明显。中国经济的变大变强和企业家集群的财富快速增长,构成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的新形势,为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正能量。
另外,伴随着社会走向富足和某些企业主、官员的优裕化,浮华、浮躁、浮夸等“三浮”不良风气在官场或社会的某些角落滋长,化公为私、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等攫取公共财富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冲击并破坏慈善、公益事业,影响捐赠方或筹资方的社会形象。
较早引起媒体舆论关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宋山木楼”的冠名事件。2008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57周年校庆之际,计算机系校友、山木教育集团总裁宋山木向母校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得到的回报是师大在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西侧墙面用中英文镶刻“宋山木楼”的教学楼冠名,以及聘任其为师大“客座教授”。2009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校报》的配图报道,称此楼的命名“既显示了学校对校友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校友对母校深厚感情的体现,是校友对华师大认同感的物化”。简单的报道,对冠名做出了理想化的解释。
不到半年,2010年5月,宋山木因涉嫌强奸一案被深圳罗湖区检察院批准逮捕,媒体一拥而上,竞相炒作。消息传来,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无法容忍“涉嫌强奸”的捐赠人冠名继续存在,纷纷在校内BBS上发帖要求撤销“宋山木楼”的冠名。几天后,师大采取措施,铲除了墙上的镶字,恢复了第一教学楼的原貌。透过媒体的曝光,不难看出大学教育基金会为获得捐赠而遭遇的尴尬和困窘。
2011年,社会捐赠与资金管理的事件接踵而至,凸显了社会公益心与公信力流失的大问题。捐赠与重新冠名教学楼的事件,再次引起媒体舆论的关注。5月,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的南墙上出现了中英文金属字“真维斯楼”的新冠名和铭牌。很快,是否接受休闲服装品牌“真维斯”的冠名问题,在学生中间引起争议。5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清华微博协会发起的意见征询,多数学生表示反对新冠名。校方称,在维持新冠名“真维斯楼”的同时,仍保留“第四教学楼”的名称。但此种说法得不到多数学生的认同,校园网站的帖子依旧群情汹汹。在这种情况下,校方最终摘除了“真维斯楼”铭牌。受赠方在建筑物的墙壁上对捐赠方冠名,是十分常见的国际惯例。至于捐赠方是否为知名企业,排名的档次高还是低,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受赠方的相关部门通过适当的渠道,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将捐赠事宜处理得更顺畅,应该是冠名方运作的必要程序。
2011年下半年接连出现的一连串事件,致使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公信力遭遇严重质疑并备受冲击。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刊登了一张配文的照片,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年轻女子戴着墨镜,斜靠在豪车玛莎拉蒂旁,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炫耀二十出头的她住大别墅、开名车、挎名包的奢侈生活。这个微博一出,立即引发了爆炸式的轰动效果。网友关注的是这个炫富的年轻女子为何拥有如此财富,强烈质疑郭美美聚敛暴富的门道、靠山,质疑社会的慈善捐赠被个人私吞占有。两天后,红十字会总会声明其员工中并无郭美美其人,也不存在下属的“红十字会商会”。刊登了郭美美炫富的新浪微博则为实名认证的审核不严、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歉意。但媒体和网民并未因此罢手,继续穷追不舍。一时间,炫富的郭美美成了网络人肉搜索的对象,有关其家庭背景、演艺角色、权色交易、敛财手段、奢侈消费等消息和图片满天飞,显露出“三浮”丑陋社会风气的冰山一角。
虽然郭美美的财富和奢侈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据民政部统计,2011年7月全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人民币,与6月相比降幅超过50%。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感慨地说:“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红十字会,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郭美美的冲击下产生这么大的问题?我很震撼,也在深思。”在社会公信力危机的冲击下,红十字会百年业绩几乎在三天里败光。冷酷的现实表明,“郭美美炫富”之所以致使中国红字会形象受损,捐款数额大跌,其原因就在于红十字会的慈善性、公益性。社会捐款管理的公正、公开、公平性也因此受到社会的强烈质疑,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抵制。社会公众对公信力凭信性的渴望,以及信任度的脆弱性,均得到充分的展现。在这种情况下,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额度大幅度下滑,且备受重创,恢复元气需要的时间较长,教训沉重。
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尚未平息,另一家公益慈善巨头——中华慈善总会又陷入舆论的漩涡。同年8月,多家媒体同时披露,此前连续四届公益捐助中国版权协会“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未按照此前向中华慈善总会提交的书面承诺,将价值1500万元的太阳能组件,捐赠给该活动执行方中国版权协会教育委员会下属的北京佳行创新公司,而将其转交给了自己的关联企业北京创新中意公司,却从中华慈善总会领到了1500万元的捐赠免税发票。此事一经媒体炒作,立即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舆论的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有诈捐之嫌,二是中华慈善总会有虚开发票和收取管理费之嫌。一时间,质疑总会内部的“潜规则”等消息满天飞。8月17日,中华慈善总会网站辟谣,进行了澄清和解释,承认“总会对于此次事件过问不够、责任不到位需要改进”, “个别工作人员失信,有损中华慈善总会的社会声誉”,承诺将加强内部管理并监督捐赠物的发放。然而,“诈捐门”风波并未因此而平息。相关各方继续展开激辩,捐赠方尚德电力的诚意与接受方中华慈善总会捐赠管理的不到位备受指责,其客观效果是本应慈善性、公益性兼具的捐赠方与接收方的管理能力、公信力再次受到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宋山木楼事件”“真维斯楼事件”“郭美美事件”“尚德门事件”等接连挑战公益捐赠初心的事件,深刻反映出中国公益慈善运作中的若干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一,基金会运作和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尽管公布了《捐赠法》,但社会上总有一些动机不纯的财富人士,不知收敛甚至不知廉耻地炫富,为博取名利不择手段。事件迭发,抹黑了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滋长了各种负能量。其二,上述公益问题的曝光,表明社会公众、社会舆论对基金会开展的公益活动高度重视和关注。关注者均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成员,他们目光敏锐,擅长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对其发表的意见,若理性地回应,自然会成为有助于基金会项目健全发展的正能量。其三,社会慈善公益组织的运作和管理需要再上新台阶,以驾驭局面,守正创新,有所作为。毋庸讳言,缺乏透明度、监管不严、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等问题不仅出现在上述基金会中,一些高校基金会也因捐赠冠名,捐赠物品受质疑,运作不透明、不规范等给其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反映了基金会项目管理的缺失。上述问题归结为一点,即如何加强基金会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予以高度关注和不断拓展局面的重要问题。基金会公益活动项目化的重要特点启发我们,借鉴管理学理论,加强对公益项目的监管,是避免公益危机、提升基金会公信力、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 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1994年12月和1995年1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相继成立,以此为标志,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事业迈出了开创性的探索步伐。作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20年来,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迅猛,业绩斐然。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大学教育基金会460余家,绝大部分“211高校”和几乎所有的“985高校”均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据高校筹资联盟组织力量对41所(除国防科技大学外均有基金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5年、2016年捐赠收入及净资产的统计,前20名重点高校教育基金会,其年度捐赠收入和净资产规模均如表1所示。
表1 2016年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收入及净资产情况
资料来源:《41所世界一流大学2015、2016年捐赠收入及净资产一览》, 2017年10月13日,高校筹资联盟。
表1显示,各校的捐赠收入和净资产差别显著。2016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年度捐赠收入超过15亿元,净资产合计超过63亿元,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年度捐赠收入近6亿元,净资产总额达到44亿元,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年度捐赠收入近4亿元,净资产总额超过20亿元。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年度捐赠数额,仅为清华大学的2.1%,北京大学的5.9%,浙江大学的9.5%。上述统计数字显示了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获得社会捐助在数额上的基本特点:名牌大学效应显著、捐赠的影响要素多样化、捐赠额度名次变动幅度不大和名次靠后的大学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等。
如前所述,项目运作是基金会业务活动的主要方式。项目是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的载体,基金会的公益资产只有转化为一个个项目去运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蓬勃发展的基金会事业,一方面给高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对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如果说,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各基金会更关心捐赠资源的拓展、捐赠资金的筹集,那么随着捐赠收入的增长、捐赠项目的增加,如何开展项目管理,规范、透明、高效完成项目预定目标,成为每一个高校教育基金会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基金会工作的重要一环,项目实施好坏,影响基金会公信力,决定基金会是否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的特点及其管理现状。概括起来看,目前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及其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捐赠项目设立以促进本校教育事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建立起和学校发展需要相匹配的项目资助体系
基金会捐赠项目的设立,因其宗旨和性质不同而各不相同。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工作重点和项目设立主要集中在社会健康、教育(主要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救灾、社会发展、国际援助及公益理念倡导等社会公益领域,其受益对象为全国范围内有需要的民众。
综观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均明文规定其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本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受益的主要对象为本校师生。比如《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明确写道:“本基金会的宗旨是:致力于加强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各界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北京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规定其宗旨是,筹集、接受、管理捐赠资金,促进学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规定:本基金会的宗旨是汇八方涓流、襄教育伟业,全面支持和推动浙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虽未明确指出捐赠资金用于支持清华大学,但可以看出,其捐赠项目设立亦主要围绕支持清华大学教育事业发展之需要。
根据基金会宗旨,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主要包括以下6类:①学生奖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际交流基金、科研创新基金、社会实践基金等;②教师奖助项目,包括讲席教授基金、青年学者基金以及各类奖教金等;③科研、出版资助,支持学术研究和出版发表,提供必要的支持;④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国内外学术互访、论坛、研讨会的举办;⑤基础建设项目,支持教学、科研、生活等设施建设以及仪器设备购置等;⑥面向社会公众的其他社会公益项目。
从项目的层级来说,绝大多数高校将上述捐赠项目分为校级项目和院系项目。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所谓校级项目是指由学校教育基金会统一规划,委托相关校级职能部门负责执行的项目,该类项目由项目执行部门面向全校师生发布消息,提供统一申请表格,依据申请人申请条件,经专门评审委员会审核,开展各种公开选拔,申请合格者可与全校师生分享项目带来的成果。这类项目可以是校级奖助学金、奖教金,也可以是礼堂、餐厅、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所谓院系项目是指以校内某一院系、所、中心和职能部门为受益单位的项目,包括院系发展基金、受益对象为某一个院系或部门的奖助学金、奖教金等。受益者同样需要依据公开的信息,履行必要的申请手续,并经过审议之后,获得奖助金、奖教金等。通过院系项目的展开,推进教学科研和学业的完成。以支持本校教育事业为主、校系两级项目层级体系,是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区别于其他社会慈善组织的重要之处。
2.捐赠项目数量多,捐赠金额差异大,捐赠人诉求呈多样化、个性化之势
以北京大学为例,截至2017年9月,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累计捐赠项目2800余项。项目五花八门,林林总总。至于捐赠的额度,更是千差万别,多寡悬殊。在进账的各类捐赠中,既有针对某一项目,额度高达亿元乃至数亿元的巨额捐赠;也有数千元、数百元的年度小额捐赠,还有数十元的年度超小额捐赠。尽管捐赠的额度有多寡、巨细之分,但均为国内外有识之士对教育的支持和慈善心、爱心的体现,对于北京大学来说,即使数十元的超小额捐赠,依然不失其意义,同样值得感激和珍惜。
资金用途也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化需求。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主要有以下三个项目。①奖学金项目:综合素质奖学金的获奖对象,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专项奖学金则资助北大学生,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国际交流奖学金、资助学生创造性研究的科研创新奖学金,以及服务于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德育奖学金”“荷花品德奖”等。某一类奖学金中,会因设奖人特有的情结或偏爱,对生源地或院系、专业等提出特别的要求。②助学金项目:多向家境经济困难或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即支持通过“国家专项扶贫计划”而进入北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者专门支持蒙、藏、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其资助方式,既有现金资助,又有电脑、生活用品等资助。更有一些热心人士,设立种类不同的后续项目辅助学生全方位成长,而这些项目的开展,都需要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③教师奖励项目:除投入数额较大的讲席教授基金,用以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之外,还专门针对中青年学者,设置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事由多种多样,既有优秀教学奖,也有特别鼓励教师“用心”“花时间”培养学生成长的“树人奖”等。这些奖项设置的目标各异,获奖缘由不同,实施效果是:一方面,激励优秀学生或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一步振奋精神,完成好学业,树德成才;另一方面,增强师资力量的整体实力,有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潜力,调动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从总体上推动学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面对捐赠额度的多寡不一、奖项的事由取向的形形色色,以及申请、评议、审定、发放奖金各个关节的多样化,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至少,要在以下两点上力求完美。一是项目执行如何保证捐赠人满意,特别是保证中小捐赠人的满意度,使捐赠真正成为“乐捐”、“增捐”和“续捐”,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二是发挥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的最大效用,让获奖者在得到货币资助或物资援助的同时,在精神上得到激励,在学业和教书育人方面的心志得到进一步升华。上述两点,是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筹评分离的项目运作模式
项目数量繁多、目标各异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教育基金会欲有效开展项目运作,必须建立筹评分离的项目运作机制。所谓筹评分离,是指基金会负责捐赠物资的筹集,但是捐赠资金的使用、受益对象的挑选则按照其用途交由不同部门来负责。在北京大学,基金会主管筹集社会捐赠;财务部按照相关的制度和规定,负责部分捐助款项的发放;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人事部门负责讲席教授、奖教金的评定;基建部门负责基建工程款的使用;各院系负责院系资金的使用;等等。此种筹评分离的项目运作模式,便于发挥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有利于将捐赠纳入公开、公平的轨道,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高校,运作成熟的教育基金会,目前基本上已建立起规范有效的筹评分离的项目运作机制。
进一步说,筹评分离有利于提升项目运作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古语云“术业有专攻”,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行政工作都讲求各有所长,各有其能。学工部、人事部的主要工作服务对象就是学生、老师,较之基金会,他们更加了解师生的需求,而且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均已建立成熟完善的各类奖项评审机制。什么样的奖助标准是合理的,名额如何分配,申请的流程是什么,如何应对评审中出现的问题,都是这些部门所擅长把握和解决的。而基建部门和各院系则能够更好地根据工程进度、院系需要合理分配使用资金。总之,行政职能部门负责项目运作有助于项目开展更加合理、规范、有效。
行政职能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运作,并不意味着基金会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置身事外。目前许多高校教育基金会虽不直接组织项目开展,但大都通过不同的方式,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概括起来,扮演的主要角色有以下三个。其一,捐赠者与项目执行者之间的沟通者。一般来说,基金会最先接触项目捐赠者,在协商捐赠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包括捐赠人的文化素养、喜好、期待、抱负和理想等。在此基础上,基金会可以向项目执行单位转达捐赠人的意愿和项目理念,沟通双方,以利于执行项目的展开。其二,制定捐助项目的合作者。在一般情况下,基金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与捐助者联系,掌握其意愿与期待。为确保顺利执行项目,基金会有必要与项目执行单位联系,按照捐赠协议的条文行事,有针对性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其三,实施项目运作的督促者。众所周知,对于接受捐赠高校的师生,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获得捐助的项目并非唯一的一件事。除了日常的学习和教学科研,还有其他大量的活动,挤占了其时间和精力。获得捐助固然令人高兴,但高兴之余,捐助项目能否遵照协议,按时保质地完成,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因此,在制定了捐助项目的实施方案后,基金会还有责任关注项目进展的状况,发挥对项目的提醒、督促的作用。
在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捐赠资金额度有限,捐赠项目有限,一些基金会往往同时承担资金募集者和分配者两副担子,感受不到筹评分离的必要。但是随着基金会业务的开展,海内外的各种捐赠款项源源不断地涌入,数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捐赠的项目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多,并为师生所熟知。在这种情况下,同时扮演资金募集者和分配者的基金会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难以招架。因此,筹评分离的项目运作机制适应了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需要,是有效开展项目执行的重要保证。
4.捐赠项目受到的社会关注程度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去还是现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历来都是获得捐赠款项最多的领域。在国内每年公布的捐赠排行榜中,上亿元的巨额捐赠往往投向大学。高校教育基金会,特别是名牌大学和“双一流大学”的教育基金会,通常会因为其捐赠数额高、捐赠人名气大、学校本身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格外受到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的关注。最近几年,登上网络新闻前列的国内外巨额捐赠,主要有:2011年,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兼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捐赠北京大学价值9亿元人民币的资产; 2013年,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创始人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捐赠清华大学1亿美元,并承诺后续捐赠3亿美元; 2015年,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捐赠复旦大学人民币7亿元; 2017年,刘强东捐赠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3亿元。这些消息一出,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曾经在媒体舆论中沸沸扬扬的“真维斯楼”等事件,之所以惊动方方面面,产生轰动效应并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均与其向名校捐赠的背景有关。此外,捐赠人的背景,捐赠资金的来源、使用及其效果,大学如何鸣谢捐谢等,举凡与捐赠有关的问题,都会因为名人、名企和名校的结合而备受媒体舆论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除上述特点外,从前述北大、清华、复旦和人大等高校获得的捐赠物品来看,捐赠物品日趋多样化,不仅有现金,还有物资、房产、股票,等等。
三 进一步提升捐赠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
筹资、管理、投资是基金会的三大职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管理在基金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基金会筹建之初,资源拓展更加被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拓宽筹资来源是基金会的首要职能,因为源源不断的捐赠资金方能奠定基金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资金来源,基金会的项目管理、资金的保值增值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随着捐赠的来源日益广泛和丰厚,高校获得的国内外捐赠的基金规模迅速扩大。在捐赠资金不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快速提升,受到利益攸关方的高度重视。
所谓攸关方,主要是捐资方和筹资管理方。一般来说,捐资方,特别是巨额捐赠大都来自企业豪商,他们出于经商获利、资本增值的商人本能,时刻关注投入后的产出,并依据捐赠的效益,来决定捐赠是一锤子买卖还是长流水不断线。换言之,捐赠项目管理及其效果,对捐助者来说不外乎产生两种感觉:或者给捐赠人以满足和信心,因而下决心继续捐助;或者令其失望或顿时产生悔意,捐助到此为止。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由此略见一斑。
对于筹资管理方来说,新朋友令人愉快,但老朋友更令人珍惜。通过多年的交往,筹资管理方发现,项目的执行令捐赠方满意,进而从捐赠方继续争取新的捐赠,远比寻找一个新的捐赠者容易许多。因为,项目执行得越好,管理得越好,基金会的公信力就越高,声誉就越好,越容易受到捐资方的青睐和支持。若能在捐赠方之间形成口碑,则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很可能是始料未及的喜人效果。由此可见,在基金会的三大职能中,随着筹资工作的展开,项目管理成为三大职能中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基金会持续发展,构成再创业绩的基础,基金会新活力的来源,具备再造血的功能。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基金会项目管理水平以促进基金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根据管理学原理,每一个项目均对应一个相应的管理过程。结合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特点,基金会项目管理过程包括5大环节:设立、计划、执行、控制、结项(见图1)。其中,“项目设立”是指依据基金会的性质和宗旨,审核批准一个新项目的过程;“项目计划”的含义是根据捐赠协议,制定项目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进度;“项目执行”是指协调人员和其他资源实施项目计划;“项目控制”是指定期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确定实施情况与计划的差异,随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结项”是对项目的结果进行审核评估,达到项目有序地结束。
图1 项目管理全流程
开展、提升捐赠项目管理水平就是针对上述项目管理的各个流程,秉持“规范、透明、效益、安全、服务”的理念和原则,按照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协调运用各种资源,完成项目设定目标,实现捐赠资金效益的最大化。项目管理者应始终牢记,项目管理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捐赠项目的有效管理,提升基金会公信力,促进基金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制度建设,拟定并不断完善各类项目管理制度
“制之有衡,行之有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实施管理的基石和保障,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章立制。为此,首先要在高校基金会理念、宗旨规定的框架下,制定项目管理的“根本大法”——基金会项目管理办法,这既是《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也是开展基金会项目管理的需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育基金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虽然繁简不一,各有侧重,但均将项目管理的目标、职责与流程,项目设立的标准、项目类型及资金使用方向作为重点加以明确。
如果说《项目管理办法》是开展捐赠项目管理的“纲”,那么在此原则指导下,还需要再针对项目管理的各个流程,明确操作程序、责任人、岗位职责以及任务目标等建立一系列的“目”,纲目结合,则会使得基金会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更加细致完备,更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在制定《北京大学项目管理办法》的同时,还出台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协议申报审批管理办法》《捐赠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办法》《捐赠项目执行管理办法》《校级奖学金设立管理办法》《校级助学金设立管理办法》《校级奖教金设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设奖标准、流程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等。
制定基金会项目管理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指项目管理制度是基金会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不是独立存在的,要遵循基金会的理念宗旨,符合基金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基金会发展水平不相符,过度宽松或严苛的制度规定不仅不能够促进基金会的建设,而且会适得其反。②与时俱进。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基金会和捐赠项目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有关规定。③学以致用。要重视对制度的宣传、学习。制定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制度,一旦明确了某项制度,就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对制度存在敬畏之心,以制度作为行为规范的准绳。
2.建立完善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科学化管理模式
如前所述,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数量众多,尤其是筹款业绩比较好的高校,动辄上千项,而且还大有继续增长之势。如何对如此众多的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是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人手有限和捐赠项目增长无限的特点,决定了捐赠项目管理不能只依靠基金会内部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建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和“基金会监管”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推进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所谓“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是指基金会为每一个捐赠项目设立项目负责人或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按照其职责,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和效果承担责任。建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对开展捐赠项目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了项目执行落实到人,为基金会开展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抓手。结合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的特点,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争取捐赠资金按照协议约定如期到位;按照协议约定,公平、公开、公正、合法、合规、及时、高效开展项目执行;积极宣传项目成效;及时、如实答复基金会和捐赠人的查询;等等。“基金会监管”是指基金会督促项目负责人认真履行其职责,定期抽检部分项目,确保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合法合规。
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管理须遵循科学化的管理原则。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即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规范化管理是管理的基本要求,其具体含义是,遵照基金会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制定一整套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的,系统、完整、有机统一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通过调配、整合、使用有关资源等一系列活动,实现项目预定目标。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达到所谓的“八零”境界,即决策制定零失误、产品质量零次品、产品客户零遗憾、经营管理零库存、资源管理零浪费、组织结构零中间层、商务合作伙伴零抱怨、竞争对手零指责。借鉴这一概念,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规范化管理“八零”境界的主要含义是,按照捐赠协议约定,规范、透明、及时、高效开展项目执行,实现捐赠资金效益最大化,取得令捐赠人、受益人满意的项目效果。
精细化是管理的第二个层次,体现了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做大事必重细节”,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论述,即反映了细节对于全局成败的重要意义。“窥一斑而知全豹”,小的细节能够反映出综合管理水平,具有超越其表面现象的价值,因此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开展项目精细化管理,不仅对项目管理本身,对于基金会整体发展亦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是:“精确定位、合理分工、细化责任、量化考核。”捐赠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重在细化过程管理、细化管理目标。
个性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在大众化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需要的管理方式。个性化管理重视被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强调从管理的起点、过程到目标的实现,采用适合被管理者的、不同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以取得独具一格的效果。个性化管理能够保证组织目标和效能的有效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被管理者的优势和潜能,使之为组织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结合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可以通过组建专门的项目管理委员会,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项目执行,适时向捐赠人汇报项目进展,制作内容生动、丰富、翔实的个性化项目报告等方式完成对捐赠项目的个性化管理。
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数量众多,目标各异,如何确定每个项目的管理层次?这就需要细分项目类型,针对不同的项目目标,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根据捐赠数额、是否具有进一步的捐赠潜力、项目意义以及捐赠人要求等因素,基金会捐赠项目可简单地分为两大类: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通常而言,捐赠数额大、捐赠人具有进一步捐赠潜力、项目意义重大的,为重点项目,反之则为普通项目。普通项目规范化管理,重点项目精细化、个性化管理,是基金会项目管理工作遵循的原则和努力的方向。
3.加强过程控制,防范风险发生
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项目是由多个过程构成的,项目目标的实现是一系列过程的结果,加强项目管理过程控制是确保项目朝目标方向前进的重要举措。过程控制,重在风险控制。所谓风险控制是在有效识别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管理方法,以回避风险,缓解风险。
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的风险主要有哪些方面?2016年,北京大学审计室首次对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开展内部审计,并完成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过程控制手册》,明确指出基金会项目管理的风险主要在于:不依法依规审核协议,可能导致给予行为不具有慈善捐赠性质;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执行;项目执行不依照捐赠协议,可能导致基金会丧失公信力,影响基金会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在调查中还是在报告中,均特别强调应重点加强对院系项目的监管。
根据以上报告,针对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的特点,加强基金会捐赠项目过程控制首先要明确项目设立的标准和原则,即基金会捐赠项目设立应坚持学校发展需求与捐赠人意愿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符合捐赠人意愿更要符合学校发展需要,这是设立捐赠项目首先和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这一大前提下,加强捐赠来源、用途、报批以及境外资金监管等四个方面的审查。
(1)要严格捐赠来源审核,包括严格审核捐赠方背景,要求捐赠方具备合法资质、资金来源合法以及捐赠具备公益性。
(2)要严格审查捐赠用途,确保资金使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发展需要。
(3)要加强审核流程控制,除基金会审核外,协议涉及学校的事项还需上报学校校长法律顾问办公室审核,重大资金募捐项目上报学校审核批准。
(4)要加强境外捐赠资金管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要求,对于未在国内登记设立代表机构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活动的,依法向登记管理机关申报登记备案等。
另外,要按照“精确定位、合理分工、细化责任、量化考核”的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对捐赠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防范风险发生,比如,要落实项目负责人或负责单位,按照协议要求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项目执行方案,按方案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并在项目完成后对项目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等。
如前所述,北京大学审计室在对基金会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明确强调应加强对院系项目的监管和控制。院系项目的快速增长是高校教育基金会推进建立二级筹款体制的结果,对激发院系筹资热情、拓宽高校捐赠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基金规模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随着各高校二级筹款体制的建立,院系筹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院系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资金额度,都在基金会占有相当的比例。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2015年新增项目152项,其中院系项目130项,2016年新增项目142项,其中院系项目126项,与校级项目相比,院系捐赠资金的来源更加广泛,资金使用几乎涵盖院系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奖助学金、奖教金、科研出版资助、学术交流资助、院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对象除了整个院系,还有不少项目指定支持院系下设的中心、所或某一特定的学科和专业。院系项目的上述特点,要求对其管理应该更加细致,应该更加注重建立完善合理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除要严格立项审核之外,应该充分发挥院系对项目的监管职能。比如,项目的设立、项目负责人的确立需要院系主管领导的书面批准,对于有疑义的捐赠来源,院系和项目负责人应按照基金会要求出具相关说明,大额捐赠需要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执行方案,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支出首先需要院系主管领导审核签字等。严格院系项目管理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凡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多从院系角度着想争取得到院系、老师的理解和认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关于项目管理中的不少问题,都还处于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空白地带,既不能放得过宽,也不能管得过死。在实践中逐步探讨摸索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合理应当成为工作的出发点。
4.以品牌项目建设带动基金会发展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如同企业有了品牌产品就能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地参与竞争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基金会要健康可持续有活力地快速发展也需要塑造自己的品牌项目。
品牌不仅是一种识别标识,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作为高校基金会的品牌项目,需要具备以下特质:一是承载大学精神和传统;二是体现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三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传播力、示范引领力。
那么,什么样的项目最具备以上特质?众所周知,大学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大学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紧紧围绕培养人才,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成为大学精神和传统最好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深刻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大学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优秀的教师,承载着大学的精神,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高尚人格,而任何美好、有价值、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理念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示范引领力。因此,对高校基金会来说,从学生项目、教师项目中挖掘塑造品牌项目不失为品牌项目建设的有效之道。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通过长期的探索,先后设立“明德奖学金”“未来领袖奖学金”“博雅讲席教授基金”“王选青年学者奖”“杨辛荷花品德奖”“嘉里集团郭氏树人奖教金”等特色项目,引导青年学生勤学向上,培养他们爱国家、爱人民,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北大教师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不计名利、迎难而上、潜心学术、勇于创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拼搏精神以及“用心”“花时间”培养学生成长的园丁精神,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和支持,形成了“同育英才、共筑宏基”的良好氛围。一批有特色的品牌项目的设立,促进了学校和基金会事业的很好开展,显现了品牌项目建设对机构发展的推动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品牌项目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具体行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途径,全方位地精心打磨。塑造品牌项目,不仅要挑选合适的项目,还要从项目的执行、宣传等各个方面下功夫。精细化和个性化的项目管理和运作,是建成品牌项目的重要手段。
5.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人来完成的,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大小、素质高低,决定管理的水平和效果。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使命理解能力、统筹计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制度设计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
其中,使命理解能力至关重要。任何一个整体的局部,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整体。任何一个项目的圆满完成,都是对基金会发展的贡献。使命理解能力是项目管理人员必备而且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决定影响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及实际的工作效果。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并愿为之全心付出,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说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项目管理,所谓使命理解能力即对基金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感,充分认可捐赠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除此之外,项目管理人员还应具备以下能力。①统筹规划能力,也就是项目管理人员面对数目众多、要求各异的捐赠项目,能够按照轻重缓急等原则,分门别类,确定管理标准和方案。②沟通协调能力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应同时具备以下两种技能,一是能够与项目执行部门很好地交流,准确传达项目要求,督促项目执行部门按照协议要求完成项目目标,二是能够很好地与捐赠人沟通,及时了解捐赠人诉求,并协助捐赠人完成其意愿。③制度设计能力是指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让各方的力量整合起来,实现项目目标。④应急应变能力,即能够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快速反应,经过客观、合理、冷静的判断,采取有利于事态向良性发展的措施,获得双方满意的良好效果。⑤快速学习能力,是指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关注并及时学习与慈善组织发展有关的各种规定,并用以指导实际的工作,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等。
项目管理人员的上述能力的具备,固然需要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逐步锻炼和积累,同时也需要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开阔眼界,增进理论素养,升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基金会建立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创造努力争取业绩的工作氛围等,也是增强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的重要举措。
四 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展望
1.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如前所述,自1994年底至1995年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建立教育基金会以来,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已走过20余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战略的出台,多方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教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共识。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慈善、公益意识与环保意识普遍化,乐捐施善的社会风气渐成气候。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捐资兴学之风定会越来越强劲。近年来,高校校庆之日,募集大额乃至巨额捐赠的事实比比皆是。此种情况,表明大学筹资将出现新一轮增长。
2017年,校友慷慨解囊、回报母校的巨额捐赠的事例不胜枚举。在“五四”纪念日,北京大学举行119周年校庆时,木兰汇公益基金会、海航集团、同景集团分别向北大捐赠3亿元、1.5亿元和1.2亿元,总额高达5.7亿元。三项捐赠的主体部分都是不动本的永久基金,通过基金收益支持教育项目。在校庆典礼上,北大还举行了12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为2018年的新进展,包括吸收更多的国内外捐赠而未雨绸缪。6月,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宣布向其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高瓴高礼教育发展基金”。8月,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副理事长周旭洲捐资3000万元,拟成立2亿元规模的武汉大学专项人才引进基金,校友现场认捐已达1.05亿元。截至2017年7月,武汉大学校友累计为母校捐款16.41亿元,位居中国高校校友捐赠排行榜第三。9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该校某“神秘”校友的大礼:占地7000多平方米、楼宇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人民币的宏伟建筑“宣邦楼”。10月,中国人民大学喜迎80周年校庆,高调宣布5天签下3亿元的捐赠协议。校庆活动启动以来,校友捐赠累计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如前所述,基金会的特点是公益活动的项目化,项目是基金会业务活动的载体,所有捐赠资金的使用终将以项目运作的形式呈现和完成。可以想象,随着捐赠数额的增加,项目管理的任务也将更加繁重。
除了项目数量的增加,近年来,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来源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2014~2016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捐赠收入分别占到捐赠总额的74%、81%和70%,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大额捐赠来源地——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社会。上述捐赠主要来自国内民营企业。与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相比,内地民营企业家捐赠力度更大,协议金额动辄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且从萌发捐赠意向到签署捐赠协议的周期也大为缩短,大大打破了“大额捐赠通常需要3~5年周期”的筹款定律。毋庸置疑,上述捐赠对大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应当看到,除了第一笔捐赠基本能够保证按时到账外,剩余资金的到位则任务艰巨。而且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在进行慈善捐赠的同时,对大学也有着比较高的期待和诉求。如何保证捐赠项目的设立、执行既满足捐赠人愿望又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如何确保捐赠的公益性,如何确保剩余资金按照协议如期到位,都是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基金会的监管力度,也使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工作不断面临压力。从2009年起,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加大社会对大学的捐赠力度,中央财政设立配比基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每年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并出台《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不仅明确规定配比资金的申请程序、申报材料,而且对配比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对后期项目的监督与检查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管理,规范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完善评估机制,2010年12月,民政部在2006年开始启动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出台《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并从2011年3月1日开始执行。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评估对象、工作机制、评估程序以及对评估等级结果的管理,其中评估内容所涉及的业务活动、诚信建设、社会评价多与基金会项目管理和运作有关。《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监管更趋制度化、常态化。
为规范、引导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交流与合作,2016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办法》,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活动应当按照要求进行登记备案。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中,来自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捐赠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使这些机构理解该法的出台和实施,按照各个地区的不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规定工作,使基金会项目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压力。特别是在高校基金会接受的奖助学金、奖教金项目中,有一部分资金来自境外非政府组织捐赠。该法颁布之时,正值不少学校制订下一年度奖助学金计划,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登记备案工作,保证年度奖助学金计划如期确立,捐赠资金顺利入账,的确使不少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部门感到非常困难。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2016年8月底结束的中央巡视组对中管高校的巡视中,除党建、思政、用人、校办企业等常规问题之外,高校教育基金会亦成为巡视的重点,受到特别的关注。有些高校的巡视报告特别指出了基金会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有不少关于规范项目管理的意见。如有的高校的巡视报告中提出高校教育基金会应更加严格审核捐赠来源,更加规范管理境外捐赠资金,在严格管理捐赠增量的同时,适时对存量捐赠项目进行自检,对多年未开展活动、项目执行与捐赠协议有偏差以及院系与基金会责任不清的项目,及时加以解决。如此厚爱基金会,说明各方对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的关注,也对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感受到项目管理工作面临压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慈善法》的颁布,我们将迎来一个善商的时代,一个善治的时代,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治理、筹资、管理以及投资等各项工作也将步入一个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时代。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并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慈善法》是我国慈善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明确了慈善活动的范围与意义,规范了慈善组织的资格与行为,回应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慈善募捐和慈善捐赠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
《慈善法》对慈善组织的项目管理做出明确阐述。比如该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慈善组织的章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载明下列事项:……(八)项目管理制度。”该法第十三条还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报告应当包括……慈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除此之外,该法第四章《慈善捐赠》第三十四条至第四十三条,还明确规定了如何实现捐赠,如何签署捐赠协议,捐赠协议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对如何开展项目执行、捐赠人权利义务、慈善组织权利义务等也均做出详尽阐述,为规范开展项目执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从《基金会管理条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捐赠事业法》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备,为高校教育基金会加强内部治理,规范开展募捐活动和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以捐赠项目为切入点和平台,发挥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举凡大学,无不遵循“育人为本”的办学方针,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大学的组织形式、发展方式、办学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的功能亦因不同时代的要求而日趋齐备,但是其核心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没有改变。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学如何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大学的根本问题。
大学运营的实践表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主要渠道,但其他渠道也不可小觑。科研可以育人,管理可以育人,一所大学的人文环境和传统学术氛围同样可以育人。大学一切环节的运作,机构、设施、专业、课程的设立等,都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功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历程表明,大学教育基金会不仅能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财力上的支持,而且能够以其独有的特性,透过丰富多样的项目设立和实施,在大学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其他项目不同,捐赠项目大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比如此前提到的“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之所以以王选先生的名字来命名,就是要弘扬宣传先生身上所体现的守正创新、不畏压力、迎难而上的“王选精神”。“杨辛荷花品德奖”则表达了设奖人——著名美学家、书法家,已97岁高龄的北大哲学系杨辛教授希望青年学子具有荷花一般正直高洁品格的殷切期望。还有其他许多项目,如“明德奖学金”“鸿升教育基金”“信和国际交流基金”等,都蕴藏着美好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包含着一个个励志、感人的捐赠故事。在我们为学生颁发奖助金的时候,不仅仅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和鼓励,更通过见面会、交流会等方式,将奖项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理念传导给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非营利慈善机构性质,以及其所接受捐赠项目的多样性,使得高校教育基金会可以从多个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或训练,这既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特点,也是可与学校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培养学生并使之成才的综合优势。高校教育基金会应以此为目标,以捐赠项目的设立和实施为切入点和平台,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围绕“双一流”建设开展捐赠项目设计与策划,探索教育基金发展的中国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教育部、财政部牵头,先后推出“211计划”“985工程”等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大期待。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强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启动创建“双一流”的进程。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强调“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9月21日,三部委又联合发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大学等42所大学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等96所大学为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是党和政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目标。
推进“双一流”建设固然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但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开展,仅靠政府拨款显然无法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举凡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世界领先的专业设置、信息资源以及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等。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占据这些条件优势,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大学的类型多种多样,无论是国立、公立还是私立,其资金输入渠道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设立大学教育基金会,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多渠道、稳定并丰厚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的国情和大学的运营环境千差万别,但实力雄厚的大学教育基金会是成就、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可谓大同小异。
大学成功筹款的经验表明,大学之所以获得人们的青睐是因为“优秀”,大学欲取得出色的筹款业绩,必须凸显其教育目标和大学“特性”,以及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筹款主题与捐赠项目的精心设计和策划。
在这方面,国外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1993~2001年,正值世纪之交,美国伯克利大学不失时机地启动“迎接新世纪”筹款运动。以往辉煌的业绩、大学的名牌效应以及在21世纪更加令人向往的发展前景,相应的,具体措施特别是“靠谱”的项目规划,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以至于在7年之间,共筹集社会捐款11亿美元。2006年,斯坦福大学启动了为期5年的筹款运动,计划至2011年筹资43亿美元支持“斯坦福挑战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求解决之道,即通过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寻求人们普遍关心、亟望解决的涉及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之道;二是培养新型领导,通过为学生设计开创性的课程和课外项目,帮助他们掌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才能和知识;三是通过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支持,保持并提升斯坦福作为世界顶尖大学的卓越品质。正是因为上述项目凸显了大学的“特性”和对社会的贡献,使斯坦福大学此次筹款运动获得巨大成功,5年之间,居然筹集62亿美元,远远超过预定的目标。
以国外教育基金筹集为借鉴对象,反观中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基金募集路径,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习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如同世界一流大学各有其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基金,不仅要围绕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更要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方能实现突破性发展。也就是说,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通过精心策划捐赠项目,谋划教育基金的发展之道。
这个特色主要表现在哪里?这是需要首先梳理清楚的问题。概括起来,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结合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国家需要,确立能够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的受益主体。众所周知,国家间的高等教育竞争,说到底,是师资和生源等人才竞争。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国家的需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才培养。要获得大量的社会集资,就需要展示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而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并使之具有相当数额的货币表现或其他财产方式。持之以久,势必形成大学培养人才—社会良知人士大力捐助—形成更加优化的育人的条件和环境—培养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获得更丰厚的社会捐助等良性循环模式。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课题,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举措。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需要既懂中国又懂世界,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国情,掌握一流专业技能和开创性独立工作能力,足以在某种学科领域担当学科带头人的青年才俊。在此情况下,高等院校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堪称体现了大学最根本的存在价值和最高使命。此一基金的设立,不仅具体回应了政府与社会需要,而且最易得到社会捐赠的响应和认同,是普遍得到支持的募集资金项目。
(2)在科学研究方面,基金项目设计应着重瞄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深入人心。从20世纪80年代参加国际大循环,获取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以及设置沿海城市的经济特区,引进国外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到90年代派出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前往欧美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大学或科研部门学习先进技术,再到世纪之交中国加大自主研发科学技术的力度,到21世纪前两个十年高端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特别是最近5年期间,港珠澳大桥、北盘江大桥、兰新高铁、京新高速、北斗网络系统、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一系列令世界惊叹的超级工程陆续竣工,复兴号列车、C919大型客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制和投入使用,显示了国力的强盛。与此同时,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的创新转型以及群众性的“双创”活动的普遍开展,科学技术更加成为中国在更多的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基金项目设计必须看到中国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特色,发挥想象力,运用超前意识,利国利民,打开社会捐助的路径。
(3)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特色和优势,为基金项目设计找到广阔的用武之地。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日益富足和国家在国际社会发言权的增强,国外对中国快速发展原因的探讨与国内社会自豪感的文化回溯、对传统文化中国价值观的弘扬,构成研究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持久动力。高等院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中心的普遍设立,相应研究成果的大量推出,既实现了学术的积累,也扩大了社会影响。总之,专注研究、传承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为教育基金项目的设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有助于拓展筹款资源。与此同时,借助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将更加有利于建立大学和企业、教育基金会与校友、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探索优化捐赠模式。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教育基金新的发展正值其时。
总之,项目管理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影响决定基金会的声誉和公信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有效对捐赠项目进行管理,形成筹资—管理—筹资良性循环的局面,是项目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