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安全到中国外交:朱立群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欧关系研究:三个重要的视角

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中欧关系的研究相当重视,近年来关于中欧关系的研究增多,一些专著和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重要论文有,邢骅:《论国际格局变化中的中欧关系》, 《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1期;陈玉刚:《体系秩序与中欧关系》, 《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刘惜戈:《浅析中国同欧盟的外交与安全合作》, 《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6期;周弘:《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欧洲研究》2004年第2期;周弘主编《共性与差异: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戴炳然:《走向成熟、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中欧建交30周年感言》, 《欧洲研究》2005年第2期;火正德:《论中欧战略关系》, 《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刘建生:《中欧关系:从“而立”到“不惑”》, 《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7期;吴白乙:《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 《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吴白乙:《观念转变与内生动力——后冷战时期中欧关系本源初探》, 《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冯仲平:《如何推动中欧关系深入发展》, 《外交评论》2006年第5期;郭关玉:《中国—欧盟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曹用:《中欧关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周弘从不对称框架研究中欧关系,强调中欧需要相互理解双方在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不对称性,积极寻求互补性以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郭关玉的专著《中国—欧盟合作研究》,则是从国际合作的条件性出发,分析中欧合作的动因以及双方关系发展的现状。吴白乙则从冷战后国际关系和中国自身变化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欧关系近年来获得积极进展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发展动力。其中《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一文,是国内第一篇有意识地从国际体系角度研究中欧关系的文章。冯仲平的《如何推动中欧关系深入发展》,首次比较深入地定义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结构内容。本文认为,研究现阶段中欧关系至少需要三个视角,否则难以全面揭示中欧关系的结构、进程特征与本质。本文提出的三个视角是:国际体系的角度、社会本体论的立场,以及未来取向的规范视角。下面,对这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加以论述。

① 原文载于《欧洲研究》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