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教育改革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要:新一轮浙江省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两个方面。浙江是首先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省份,三年来是否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本文作者就高中教育改革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浙江省高中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中教育改革 高考改革 适应性调查 浙江试点
作者姚伟,民进杭州市委会调研处副处长(邮政编码310026);周丽婷,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王静丽,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发展中心。
为了进一步让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作为试点省份的浙江首先进入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三年来,无论是学校、学生、家长,还是社会,都在关注方案的落实情况,针对改革的评论也从未停止。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改革方案,且真正地将改革精神落地,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浙江省高中教育改革现状的调查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制定了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本次课改的核心是优化育人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需要。以“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为总体思路,推进选修课程建设,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进而使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
2014年,与之相配套的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新高考方案出台,实行了“一年两考”“一考两用”“录取不分批次,按专业填报平行志愿”等大动筋骨的措施。
然而,改革实施到现在,在肯定教育改革方向的同时,负面评价频起,尤其是对于考改方案,在网络媒体上,考生、家长、学校、高校似乎怨声沸腾。主要矛盾集中在考试时间、考试次数、学生负担、学生选择权的满足程度、高校录取政策、教师工作负担、学校应对措施等方面。为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从学生(高一、高二、高三、首届毕业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采用分地区、分事项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专题分析。
(一)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对于高考方案的满意程度存在差异
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教师对方案的不满意比例(44.76%)明显高于学生(21.96%)和家长(22.84%)。
不同地区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满意程度有显著差异,绍兴地区的不满意度是最高的,并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温州和杭州地区的不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地区(见图1)。
图1 不同地区人群对高考方案的不满意度
(二)对高考方案的具体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就选考时间安排在10月/4月、将6门科目统一安排在6月、只允许学生在高三参加选考、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选考两次机会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高考方案内容的支持率
(三)学生选择权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学校教学追求功利现象存在
课改、考改方案都强调将选择权交给学生,但事实上选择权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在对选择选考科目时学校是否存在套餐现象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有39.05%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开设了所有课程,可以自由选择,有50.92%的学生是在学校提供的套餐中进行选择,10.0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通过调查发现,在实践过程中,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一方面,很多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并未开放所有组合供学生选择,而是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基本框架,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因此在选择的时候,大都从自身学习成绩出发,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备考情况比较突出的是走班引起教学有序性下降、教师工作量差异大、教学班师资配备不均衡、有对选课进行限制的现象等(见图2)。
图2 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备考的情况分析
(四)学生的压力变大,但是学生对压力的感知显著低于教师
在新高考之后学生压力感变化这一问题上,认为学生压力变大比例最高的是教师,占90.86%,其次是学生,占58.1%,最低的是家长,占54.55%。其中有1/3的家长和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到学习压力的变化(见表2)。
表2 教师、学生对压力感知程度
二 浙江省高中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力度不够,师生压力普遍过大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家长、教师对学习压力的感知度普遍较高,尤其是教师,这与目前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高中教育的评价方式有密切关系。新高考方案的最大亮点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而在实际操作中,因综合素质评价的量化指标很难体现,高校招生仍以统一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参考,高考招生依旧只能看到“分”,而看不到“人”。虽然不少高校加大了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比例,以清华、北大为例,2016年在浙江省录取总人数347人,其中裸分录取39人,占11%,但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门槛都与竞赛成绩有关,因此竞赛热也会逐渐兴起,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减反增。从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双休日需要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占27.74%,而各地兴起的教育培训机构也成为这一现象的佐证。
另外,浙江省高考方案采取的以分段填报录取替代原有的分批次录取,不向高中学校反馈学生高考成绩等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高考成绩与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办学业绩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由于家长、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面临中考招生的压力,各校会以各段分数线为依据,自发统计高考成绩进行或实或虚的宣传,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学生的压力。
(二)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不足,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有待加强
从数据调查来看,对新高考方案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学生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教师。分析其原因,教学改革的任何措施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不存在比较与改变,而对于教师而言,任何一项措施都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程序,破旧立新,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加重了工作量。以考试时间为例,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下,每个学校的学科组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成熟的、可以继承和沿用的一轮、二轮甚至三轮高考复习进度安排,而考试时间的改变无疑打乱了这种按部就班的程序,需要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这对老师,尤其是老教师而言是一个较为复杂且困难的大工程,因此教师的不认同感加强也属于正常情况,这也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更新教师理念。但现在的教师培训,从学时数量上有明确的要求,但对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否满足教师需求等方面的监控相对比较薄弱,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从调查数据来看,对高考方案满意程度这一问题,地区的差异较为明显。
(三)教育改革制度设计本身存在不完善之处,学校、学生的功利性倾向需要引导
1.学校的功利性倾向
七选三组合从理论上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50%的学生反映学校存在“套餐式”选课,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当然,师资、场地也成为学校存在功利性倾向的客观原因。另外,课程方案要求增加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事实上由于选修课程与高考成绩无关,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方案与课程实施“两张皮”现象明显,在推进特色化高中建设方面停留在文本档案上,并未在优化育人模式上有实质性的改变。
另一种现象是利用政策的不完善进行所谓的“田忌赛马”或“学考会战”,通过限制学科、赶进度等方式,将教学、教育变成工厂化程序式操作,以求得学生在相关考试中的高分。
2.学生的功利性倾向
新高考方案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即扔按总分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考试科目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哪个科目能拿到高分。从调查数据来看,在选择选考科目的时候,有49.01%的学生首先考虑学习成绩,只有29.14%的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选考科目,7.99%的学生考虑大学招生需求。而2017年高考高分考生出现“乌龙”现象的一个原因也与学生对大学了解不够有关。
另外,物理学科选考人数大幅下降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物理学科比较难,在等级赋分制度前提下,与高手比拼会处于不利地位。虽然有些优质高校在专业要求中明确需要选考物理,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规划不足,仍以选择好大学,而不是以选择适合的专业为自己的学业目标。
三 进一步完善浙江省高中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改革的实施需要获得教师的认同才能更为有效。从调查数据来看,对新高考方案教师不满意的比例远高于家长、学生,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作为改革的执行者,对新高考方案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得最透彻,也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任何一种改变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专业储备、教学理念等方面的转变去改变无疑是不适应的。另外,从数据分析来看,不同地区的不满意度比例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与地域文化有关,也可能与相关政策的解读、理念的渗透到位与否有关。因此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了解教师对改革不满意的真实问题,根据问题开展专项培训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改变评价方式,切实减轻师生负担
从现行招生政策来看,仍未摆脱“总分优先”模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虽被提及,但未真正落到实处。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在普通高中阶段的品行、学业、特长等综合素质情况的记录与考核。目前高中学习遵循省厅相关指导意见,制定了各校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尽可能地保证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全面、客观、科学、实用。但从高校的招生细则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据省厅的建议,“三位一体”招生,可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对于高考,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依据。但事实上,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条件对竞赛奖项做了要求,“三位一体”招生对学考A等数量做了要求,对综合素质评价没有要求,甚至笔者了解到,有的高校在制定招生方案时根本不知道有“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如何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指标,让指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可量化,在高考招生中真正体现其价值,推进构建多样化、多元化评价模式,这是相关教研部门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建议,在浙江招生的各大高校能充分了解浙江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根据各校的育人目标出台并公布相应的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点,并在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普通高考录取中进行不同程度的使用,真正体现“参考”作用。
削弱对竞赛、学考等单一的学业成绩要求,提升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从调查情况来看,5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感觉学习压力增加,究其原因与目前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人数增加,普通高考招生人数减少有一定的关系。从表面来看,自主招生旨在选拔有特长的学生、“三位一体”则是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体现了多元化评价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各大高校招生简章,自主招生的标准几乎非常统一——对竞赛成绩有较高要求;“三位一体”招生对学考A等的个数有要求,由此引发的便是参与竞赛的人数大大增加、学考二考的比例也逐渐上升。因此,建议降低自主招生对竞赛成绩的要求,减弱“三位一体”招生中对学考A等的门槛要求,以能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标准来进行衡量。
(三)完善高考招生制度,健全相关配套措施
新高考制度导向“选择性”,但选择带来的困惑与问题在方案正式实施后逐渐暴露。主要体现在考试时间、考试次数、等级赋分等方面。
1.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的合理性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考试时间、考试次数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设置比较合理,有利于减轻考试带来的负担。但从教师层面来看,满意度很低,主要原因在于这样的考试节点与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相匹配,给学校的课时安排和教师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目前,高中新课程标准正在研制,即将进入公布阶段,建议相关部门对于考试时间、考试次数等具体细节问题进行多方位调研,分析学校或教师反对的原因,权衡利弊后做出正确决策。
2.等级赋分制度和理性的研究
根据《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规定,对选考成绩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等级赋分,其主要目的是使不同科目的成绩具有相对的可比性。但由于划分等级的比例与选考人数相关,而赋分结果又与选考学生相对的学科水平相关,因此这个本意上的相对公平在操作上却暴露了很多弊端。2017年9月底的选考学考报名恐慌就是这一制度的副产品,很多学校、家庭因被流传甚广的“物理选考报名人数断崖式下跌”的传闻搞得心神不宁,纷纷要求改报志愿,这显然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教育功利性的一面。为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考虑学科内涵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合理设置科目层次梯度,设置不同赋分权重,设定不同科目选考保底人数等方式,减少学生选课功利性现象,以有利于学生真正的个性化发展。
另外,高校招生科目限定的无统一标准也是物理选考报名人数急剧下跌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高校也在抱怨所招学生相关科目的学业基础过于薄弱,需要补习。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能修改高校招生科目限定要求,相关大类专业对选考要求有一定的标准,对选考要求能由原来的“三选一”改为“三选三”的组合式要求(即高校的科目要求为35种组合中的若干种,学生符合其中一种组合即可报考),让科目选择真正为专业导向服务,也给学生学习规划一个更为明确的导向。
3.完善相关改革的配套措施
从对教师的调研来看,教师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不满意度最高,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与新高考改革相配套的措施远远没有跟上,诸如教师工作量核定问题、学科教室建设问题、学校师生配比问题、课程编排的网络技术问题,等等,建议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教育改革带来的一些配套跟进问题,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与方案,让这些制度能更好地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不成为改革的障碍。
4.统一思想,增大学校违规办学成本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有些学校的功利性办学目标为很多媒体和家长热捧,因此出现了“学考会战”(即停止与学考无关科目的教学,集中时间进行学考复习);“田忌赛马”(即为了获得高分,限制学生选择权,要求学生统一选择技术科目,并通过停上其他科目,突击进行技术科目教学,提早参加选考而获得高分)等手段,这些显然是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违背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加强对违规的处罚力度,加大学校违规成本,以尽可能地减少学校因功利性行为而导致的学生发展受限制问题。另外,也建议取消分段录取政策,减少学校之间因分数段进行的攀比行为。
(责任编辑 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