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本书沿着“理论与文献分析—食品安全现状的宏观分析—消费者认知—支付偏好—效用评价—市场估计—政策建议”的主线,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信息属性的偏好。本书具体包括九个章节,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立足食品可追溯体系发展的现实问题,基于消费者可追溯食品信息属性需求的研究视角,明确分析可追溯食品信息属性消费者偏好研究的研究目标、关键内容及研究方法;规划本研究的整体技术路线及章节的结构安排;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对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显示性偏好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信息搜寻理论、长尾理论和消费偏好理论基础等进行概述,为下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与计量模型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并对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
第三章:逻辑框架及理论分析。首先构建了本研究的逻辑分析框架,然后对食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食品市场失灵进行理论分析,基于成本对企业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动力的负面影响,指出消费者的溢价支付对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正面激励。
第四章:我国食品安全基本态势和国内外食品可追溯体系考察。本章基于例行监测数据、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数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评价调查数据三种数据来源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态势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此外从宏观层面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可追溯食品体系的建设经验,以及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下文实证分析提供宏观层面的支持。
第五章:实验标的物选择和信息属性设置。本章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且可追溯体系建设最早的猪肉为实验标的物,总结了猪肉质量安全事件的特征、成因并提出了治理路径,为下文可追溯猪肉信息属性的设置提供现实依据。进而基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功能,研究能代表可追溯猪肉事前质量保证功能和事后追溯功能的信息属性设置,为后文消费者可追溯食品信息属性的支付意愿和偏好研究奠定实验标的物属性设置的基础。
第六章: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信息属性的支付意愿研究:基于实验拍卖法。本章是对前文理论分析框架的实证检验,设定事前质量保证与事后追溯功能相结合的复合功能可追溯猪肉信息属性,引入实验拍卖法,研究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事前质量保证功能和事后追溯功能的信息属性的支付意愿,以检验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信息属性经济价值的认同。
第七章: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信息属性的偏好研究:基于序列估计方法。基于假想性实验方法和非假想性实验方法,本章提出融合了两种实验方法的序列估计方法,深入研究消费者对具有事前质量保证与事后追溯功能的相对完整的可追溯食品信息属性的消费偏好、属性需求弹性以及属性间的交叉效应,实证检验消费者偏好的理论框架。
第八章:不同类型猪肉轮廓的市场份额估计。仅研究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信息属性的总体支付意愿对于生产者的实际价值有限,基于消费者个体偏好进行的可追溯猪肉市场份额估计才更具有实际的市场意义。本章首先研究属性价格对消费者属性轮廓选择的影响,估计消费者选择每种属性轮廓的整体概率,然后在个体消费者异质性偏好的假设下估计不同类型可追溯猪肉和普通猪肉在不同市场方案下的市场份额。
第九章: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本章对全书主要章节的研究结论进行概括性总结,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可追溯食品有效推广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