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薪传(修订版)(述而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病候测识

人之一身,脏腑经络,内外贯通,成一整体。平素健康之时,诸部各司其职,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故能生存不绝。一有疾病发生,或为外感侵袭,或为内因致伤,其反映于生理机能者,当亦不能越出脏腑经络之范围,故此后特就脏腑经络诸病候分类论列之。

一 脏腑病候

(一)心与胞络病候

热候:舌干、尖赤、脉数、面赤、口渴欲饮、两目疼痛、赤肿羞明、舌下肿突(重舌)、或舌体肿硬(木舌),或吐血衄血,或心中烦热不能睡眠,或谵语如狂喜笑不休,或胸部热闷痛如针刺。如心热下移于小肠,即有小便黄赤及尿血等症。

虚候:脉细弱、舌淡红、记忆力减退、惊惕不安、多梦颠倒、心悸怔忡、呼吸迫促、似嘈似饥,或心下暴痛,或胁下与腰背相引疼痛,面色枯淡,舌本强,多忧愁,自汗盗汗,遗精。

(二)小肠病候

虚寒:脉细弱,左尺更甚,舌苔薄白,小便清长或频数不利,小腹坠痛喜按,或有肠鸣泄泻,或有粪后下血等。

实热:脉象滑数,左尺更甚,舌苔黄厚,或边尖俱赤,心烦舌疮,脐腹瞋胀,必待浊气下泄始快,小肠气痛,甚则牵连腰脊睾丸,或小便赤涩,茎中疼痛,或有寒热往来,如小肠蕴热过甚可致肠痈。

(三)肺病候

寒候:肺为寒袭,水饮不化,即咳嗽气喘,痰稀白,口不渴,舌白滑,脉象浮弦或弦滑,或胸胁支满,咳逆倚息不得卧,或为周身及面目浮肿等。

热候:如肺热壅盛,肺胃积热,肝胆木火刑金,以及寒邪郁久化火,即发热面赤,两颧先赤,烦渴引饮,咽部赤痛,大便燥结,小便赤涩,脉滑数,舌尖赤,苔干黄,鼻端微红,鼻衄,咳吐稠痰,痰中带血,咳时痛引胸背,咽喉闭塞疼痛,或喉生白点。

虚候:如肺气虚,则呼吸微细,语音低弱,自汗喉干,面色白,皮肤干皴,毛发常脱,小便频数,畏寒易感,久咳短气,气喘乏力,舌质淡红,脉象虚细,右寸更弱。如肺阴虚则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咽干口渴、呛咳、咯痰不爽,或咽痛音哑咳血,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绛,脉虚细数或芤数。

实候:寒邪壅遏,则气喘息粗,胸满仰息,脉滑而实。如肺气盛则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如水饮停蓄,则干呕短气,咳吐时胸胁牵引疼痛等。如痰挟瘀热,则咳逆上气,脉数实,甚则脓痰腥臭,胸胁胀满。

(四)大肠病候

寒候:大便澄澈清冷,腹痛肠鸣,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如鸭粪,手足寒,舌苔白滑,脉沉迟。

热候:口燥唇焦,便秘肛肿。温热蕴蓄,则大便溏泄腐臭,其色如酱,脉数,舌苔黄燥,小便短赤或肛门内外、直肠尽处,溃烂流水,久而不愈,成为脏毒或痔漏。如血分有热,伤及血络,则便血。

虚候:四肢厥冷,脉象细微,脱肛不收。

实候:胃热移于大肠,则便闭,腹痛拒按,烦渴谵语,舌苔干黄而腻,脉沉实。如湿毒瘀热结于大肠,则少腹疼痛,按之更甚,便下脓血,寒热自汗,脉滑数(或为痈证),如暑湿之邪,与饮食蕴结大肠,则成痢疾,腹痛窘迫,里急后重。

(五)脾病候

寒候:脉象沉迟(右关尺更甚),舌苔白腻,皮肤黄黯,遍身浮肿,小便不利,阴寒偏胜,运化无权,则腹痛绵绵,泄泻清冷,饮食不化,肢冷体重。

热候:脾本湿土,兼热则湿热相蒸,头胀如蒙,身重胸闷,食少黄疸,溲黄赤;或热痢腹痛,乍作乍止,唇赤,口甜粘浊等。

虚候:食减难消,呕逆腹胀,肠鸣便溏,四肢清冷,倦怠嗜卧,腹痛喜按,或消瘦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虚缓,右关更甚,面色萎黄,唇干痰多。

实候:湿滞交阻,大腹胀满;湿留肌肉,身体困重;湿阻气机,二便不利,胸闷气塞,腹满胀痛。如脾之功能亢进,则嘈杂烦苦易饥等。

(六)胃病候

寒候:脘中胀满疼痛,绵绵不止,清水痰涎,不断上泛,呕吐呃逆,或剧痛,喜温喜按,四肢厥冷,苔白滑,右关沉迟。

热候:口渴,饮水多,饥饿,嘈杂,或口臭龈肿,蚀痛出血,食入即吐(与胃寒朝食暮吐者不同),胃移热于大肠,则便艰燥结。

虚候:胸脘痞闷或痛,不喜饮食。嗳气食滞,便泻不化,唇舌淡白,右关软弱,津枯噎膈。

实候:阳明腑实(由胃热移于大肠),腹痛拒按,大便不通。如宿食不消,则脘腹胀满疼痛,吞酸嗳腐,大便秘结,或泄痢不爽,苔黄厚,脉实大。

(七)肝病候

寒候:筋脉收缩,气血凝滞,阴囊引痛,疝气,小腹胀痛,呕吐清涎,脉沉弦迟。

热候:木旺生火,则胁痛,眩晕易怒,角弓反张,抽搐痉挛(热极生风),与实症相似,但肝火上炎,多伴目赤,肿痛多泪,口干苦,舌红,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寐中惊惕,脉弦数。亦可下行而为阴痛,淋浊尿血,如兼痰热蒙心,则致癫狂。如木火刑金,肺阴耗损,可并发骨蒸潮热,呛咳带血等。

虚候:如血液衰少,肾水不足,不能涵木,则耳鸣眩晕,目干,雀盲,脉弦细。如肝虚血少,不能营养筋脉,则或为筋挛拘急,或者肢体麻木不仁,爪甲干枯青色,有时头晕欲仆。

实候:脉多弦劲,肝气太过,易怒。气血郁结,则胸胁胀满疼痛,或者牵引少腹。肝气横逆,侵及脾胃,为“肝木侮土”,则有脘腹疼痛,呕吐酸水,甚或痛泄等。肝气上逆,则气塞喘咳,吐血咳血。引动肝风,则手足痉挛强直,角弓反张。

(八)胆病候

寒候:清阳不升,痰浊不化,即胸脘烦闷,头晕呕吐,夜间不眠,舌苔滑腻。

热候:口苦易怒,呕吐苦水,往来寒热,夜寐不安,脉象弦数,或同时出现目眩、耳聋、胁痛等肝经症状。如胆热夹湿,则每致黄疸,心烦懊,坐卧不安。

虚候:头眩易惊,视物模糊等与肝经同,如虚烦不眠,胆怯,喜作长叹,则为主证。

实候:易怒,胸脘满闷,或胁下胀痛,甚则剧痛,不能转侧。面色如尘,肤不润泽,喜睡眠,头额两侧及目锐眦疼痛,脉象弦实。

(九)肾病候

肾阴虚候:遗精、耳鸣、齿摇、腰痛,或腰腿酸软,甚为痿症。如水不涵木,则口燥咽干,头目眩晕,面红耳赤,耳内流脓,不闻人声。如影响到肺,即咳嗽咳血,夜热盗汗,日渐消瘦。如水不济火,则心神不安,每致失眠。反之,如心神不安,或神气衰弱,则容易发生遗精、耳鸣、腰痛等病。

肾阳虚候:滑泄精冷,阳痿不足,腰腿觉冷,两足痿弱。肾阳不足,不能化水,可使水气停聚,唇淡口和,小便不利,甚至浮肿身重,腹部胀满。肾阳虚弱,不能温运脾土,则鸡鸣泄泻(五更泻)。不能布化水液,则口渴多饮,小便增多,饮一溲一(肾消)。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上脱,两足厥冷,甚至额汗脉沉,足跗浮肿,则病已垂危。

(十)膀胱病候

实热候:湿热停留,气化不行,即小便短涩不利,溲赤热浑浊,异常臭秽,甚至淋漓不畅,疼痛难忍,尿出脓血。如湿热胶结,积成砂石,可以阻塞尿窍,小便不通。

虚寒候:多由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气,以致小便频数,颜色澄清,或小便不利,发生浮肿,面色发黑。若肺肾气虚,又可致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或频数而欠。

按:依脏腑病候用药,《笔花医镜》一书言之甚详,可资参考。

二 经络病候

(一)手太阴肺经病候

咳、喘、气逆、口渴心烦、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臑臂部内侧前缘作痛,掌心厥冷,或发热,咳喘过剧,则两手捧心,视力模糊等。经气盛则肩背疼痛,溲数量少;经气虚,则肩背疼痛畏寒,呼吸急促气短,溲色异常。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齿痛、喉痺、颈间肿大、目黄口干,清涕或衄,肩前臑内作痛,食指痛不能动。有余多现热肿,不足则显寒颤。

(三)足阳明胃经病候

疟疾温病,神昏发狂,或寒慄呵吹,伸腰挺足,额部黯黑,喜独居,恶见人及火光,闻锯木声,即发惊悸,登高歌唱,脱衣跑走,鼻衄口,唇内生疮,膝膑肿痛,沿膺乳股胫外侧足背皆痛,足中趾不能伸屈。有余腹热易饥,不足胃寒胀满。

(四)足太阴脾经病候

舌根强硬,食后作呕,脘疼腹胀,身重屡噫,便后或矢气即感轻松,或泻痢水闭,面目身黄,不能安睡,强立则股膝内侧发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五)手少阴心经病候

喉干,心痛,渴饮,睛黄,胁肋疼痛,臑臂内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掌心发热。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候

喉咙干,下颊肿,不能掉头回看,肩痛如拔,臑痛如折,或耳聋睛黄,肩臑肘臂外侧后缘疼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候

头痛项强,目珠如脱,腰脊疼痛,股关节不能屈曲,痔疟癫疾,或睛黄流泪,尻腘腨足等部痛,小趾不能运用。

(八)足少阴肾经病候

饥不欲食,面黯无光,咳喘带血,不能平卧,视物不清,心如空悬,恐惧惕动,如有人捕,是为“骨厥”,或口热舌干,咽肿气逆,喉咙干痛,心内烦痛,黄疸痢疾,脊股内部后缘疼痛,痿废厥冷,好睡,足心热痛。

(九)手厥阴心包络病候

手心发热,心中烦痛,臂肘拘挛,腋下肿,胸肋胀满,心憺振动,面赤睛黄,喜笑不休。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候

耳聋喉痺,颊痛,外眦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缘痛,无名指不能运用。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候

口苦,叹气,头痛,下颌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自汗出而振寒,疟疾,胸、胁、肋、髀、膝等部外侧,直至胫骨外踝前诸关节痛,足四趾不能运用。甚则面如蒙尘,肌枯不润,足外侧发热,是为阳厥。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候

喉干、胸满、呕吐气逆、水泻、完谷不化,疝气、遗尿、或小便不通,重者面如蒙灰。

附:奇经病候

督脉发病,主要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任脉发病,男主七疝,女主赤白带下,少腹结块。

冲脉发病,气从少腹上冲,腹中胀急疼痛。

带脉发病,腹部胀满,腰部如坐水中。

阴跷发病,阳气不足,常见多眠。

阳跷发病,阴气不足,常见不眠。

阴维多见心痛。

阳维多见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