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显著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是这种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差异显著这一突出矛盾的方法,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57.35%,较1978年大幅提升39.45个百分点。在这种城镇化水平飞速提升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的问题已不利于企业、人才发展,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选择搬离一线城市;另一方面,乡村则面临土地大量流失、宅基地废弃、人口大规模转移、产业空心化等诸多问题,高速城镇化导致的“大城市病”和“乡村病”并存并且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发展特色小镇、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目前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关键时期,资本与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流动更加频繁,经历了大城市的不断扩张后,中国城市的发展真正进入以城市圈为主体形态的阶段。国家政策层面的直接推动为特色小镇提供了巨大发展契机。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城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国家高度。不同层面的政策也相应出台,这些均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创造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契机,在全国掀起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高潮。特色小镇规划实践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各层次的规划在内容体系、质量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亟须一套系统化的规划理论进行指导和规范。
本书正是适应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而编写的。全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首先对特色小镇的有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其次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工作内容、成果要求和技术路线进行总结。最后落实到北京、广东、云南、湖南等省份的具体案例实践,让读者通俗易懂地了解各类特色小镇规划的成果体系和内容特色。一方面丰富我国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增强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可操作性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又将案例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进一步提升我国城乡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水平。
全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是特色小镇基础理论研究,对特色小镇的概念与政策脉络、理论基础、类型特征、发展现状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梳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特色小镇的政策渊源和历史使命;第二篇是特色小镇规划理论研究,结合特色小镇规划的意义、原则、内容体系、规划方法,从不同层面介绍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的规划思路与重点,并研究了每一类特色小镇的国内外对标案例;第三篇结合特色小镇规划的实践案例,通过不同省份、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模式的案例介绍,展示我国特色小镇规划的成果体系和技术路径。
本书得到北京北达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珠江发展规划院等单位提供的案例支持。在书稿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学术同人与规划同行的大力支持,许立勇、罗小虹、李成、李苏、宋泳辉、周恺、温梓敬以及研究生王翠、刘昊雯、孙韬、张函、张常明、冯羽、郭文文等人为本书的成稿在文献整理、数据处理、初稿撰写、案例整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包括大量同行的学术研究成果、媒体文章及专业网站信息在内的各类文献资料,在向所有本书借鉴及引用的文献成果作者和相关版权所有者表达敬意与谢意的同时,也对有些可能被忽视或遗漏的参考文献的作者和版权所有者表达歉意!
尽管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非常努力和认真,对书稿和文字均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与调整,但鉴于作者的水平与能力,本书难免有粗浅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温锋华
2018年1月
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