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空间视角下的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机制
在空间层面上,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区域的交通运输成本、信息传输成本和相关产业政策等的差异所导致的。
一 交通运输成本
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因此交通运输成本是各制造业细分行业空间分布和协同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尹希果和刘培森,2013)。现代交通运输手段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使得交通运输成本逐步下降(陈仲常,2005)。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等同于市场一体化整合的效果,能够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刘钜强和赵永亮, 2010)。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均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魏后凯,2001;楚波和梁进社,2007)。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在交通条件欠佳的区域,交通成本较高,经济活动较分散,交通设施水平的改善会促进经济活动的集中,而交通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反而会导致经济活动相对分散(Krugman, 1991b)。也就是说,交通设施水平与区域产业集聚水平呈“倒U”形关系。
产业间协同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受到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和作用。本书认为,对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区域来说,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交通运输水平普遍较低,各制造业细分行业受限于较差的交通可达性和高昂的交通运输成本而呈现分散布局。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区域来说,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和环境的逐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局限和约束日益淡化,各制造业细分行业开始密切联系,在空间上协同集聚。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达的交通路网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使得交通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交通运输成本在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趋于弱化,不同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程度反而有所减弱。综上所述,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和交通运输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产业间的协同集聚程度。不同区域之间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差异,从而在制造业产业间的协同集聚上也不尽相同。
二 信息传输成本
前文分析已表明,知识或技术溢出能够促进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的协同集聚。而知识或技术溢出在某一具体空间范围内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传输成本和信息传输能力的影响(Mariotti & Piscitello, 1995;Head & Ries, 1996)。
与交通运输成本相似,本书认为,对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区域而言,受到信息网络和通信设施等硬件条件的限制,信息传输能力较弱,信息传输成本较高,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技术交流较难实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为共享知识或技术溢出而在空间上协同集聚分布的意愿和倾向。而对于信息网络相对发达、通信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而言,信息传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传输能力的提高,加之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不同企业和不同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知识、观念、信息和技术等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优越的环境,随着信息传输成本的逐步降低,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由知识或技术溢出而产生的联系更为密切,并在空间上呈现更为明显的协同集聚。由此可见,区域信息传输环境的优劣和信息传输成本的高低能够通过影响不同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知识或技术外溢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区域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不同区域之间由于信息传输能力存在差异,而在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上表现不同。
三 政策影响
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制度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重点和产业空间布局(金煜等,2006),因此,对经济制度和产业政策的理解是研究我国产业空间格局的重要视角(贺灿飞等, 2008)。在已有的产业集聚的相关实证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关注到了经济和产业政策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方面的影响和作用(Dmurger et al, 2002; Kanbur & xiaobo zhang, 2005)。
本书认为,各区域的政府力量和产业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区域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空间分布,从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差异性。一方面,分权给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力,各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投资、财政补贴扶持等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一般来说,政府规模越大,对各制造业细分行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越强,越能够促进各制造业细分行业在该区域的协同集聚。另一方面,我国中央政府在各地级市内设立了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并在园区内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发展产业。这种空间导向性的产业政策必然会影响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影响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对每个区域而言,开发区数量越多,各制造业细分行业发生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