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海外基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美国向外拓展的初始动因

美国船只需要在加煤站补给的不仅仅是煤。在太平洋建立加煤站,不是军舰和商船大量使用蒸汽机的直接结果,任何军舰和商船都需要在那里加载需要的东西,而美国船只的这种诉求由来已久。

移民来到北美大陆,要的是自由、安全,以及获得利益的机会。当这一群体以国家的形式出现之后,国家就有义务支持这一群体实现诉求。从第二次独立战争到美墨战争期间,美国有30多年没有遇到过战争和外来入侵,仅在西部边境与印第安人有小规模的冲突。美国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里,经济逐步发展,利益越来越多地向海外延伸。利益不会独行,安全问题及国家的政治考虑与之共生。

一 独立的经济寻求扩张

领土扩张意识是发展海外基地的源意识。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是在经济上,美国严重依赖于英国,度过建国初期危机后的美国不得不成为英国的“经济殖民地”。美国对英国的原材料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75%,而英国输入美国的却是高附加值产品,英国从中攫取了大量的利润,英国财政大臣得意洋洋地宣称1789年的英国对美出口已达到独立战争前的规模。政治上的独立并未立即带来经济上的独立,因此美国迫切希望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快速发展资本主义,扩大对外贸易,壮大国家实力。

(一)建设经济强国需要地理扩张

19世纪初到内战爆发前,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美国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美国北部资产者在长期对印第安人进行欺诈性皮货贸易和土地掠夺,进行贩奴贸易及在西部从事土地投机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欧洲各国忙于战争的机会,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北部,1790年之前在罗得岛就建立了第一座使用阿克莱特式纺织机的棉纺厂。此后,其他工厂陆续出现。从19世纪初起,大量资金投入于美国工商业,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时,美国社会积极鼓励创造和发明。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部生产。其间,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而在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在西部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各州争执不休,但南北各方都支持向西不断发展,开拓疆土。

西进运动要求的是土地及其之上的机会。从独立战争结束到内战爆发前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一个时期,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时期。西部土地对美国独立之后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西部的开拓就没有今日的美国。英法七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了加拿大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同时,英国宣布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土地归英国王室所有,这成为触发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的因素之一,因为西部土地对北美各阶层人民都具有巨大的魅力。资产阶级渴求扩大国家版图,土地投机者企图从中获取暴利,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及外来移民则把西部土地作为摆脱压迫、寻求新生活的唯一希望。美国独立之后,根据1783年的《巴黎和约》根据《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国家,放弃对美国的统治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确认美国疆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两国人民从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陆上的一切敌对行动并互释战俘;英国从美国境内所有港口、地区、港湾撤出全部军队和舰只。《巴黎和约》的签订使美国获得完全独立。,美国领土已扩大到密西西比河东岸。以后随着北方工业革命的悄然开始,南方“棉花王国”也骤然崛起,新西部不断开拓。

拓展土地是缓解经济危机的权宜之计。美国在1837年、1839年和1841年连续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无论是南方种植园主还是北方的资产阶级都迫切需要新的土地和市场,而向西扩张和移民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社会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造成社会动荡。由于外国移民的不断涌入,美国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爱尔兰大饥荒后,大批爱尔兰人移民美国。这造成美国人民的恐慌,他们害怕移民会抢走自己的饭碗或者使自己的工资降低。扩张主义者充分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进行扩张理论宣传,使人们相信只有向西扩张才能减少人口增加的压力和保持社会的稳定。赵利娟:《美国“天定命运论”浅析》,《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这一时期的西进运动以土地问题为核心,以农业开发为主体。这主要是因为:在客观上,当时美国西部存在着一片肥沃富饶、尚未开垦的辽阔土地,这是美国西进运动的基本前提;在主观上,独立战争后,美国获得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美国人民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看法,即新获得的土地是北美十三州人民用生命和财富换来的,因此这些土地应归人民所有,人民有权去开垦、种植和开发。

(二)迅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将力量延伸得更远

1820~1850年,美国进口额翻了两番,增长至1.44亿美元。1853年,外国在美投资高达2.22亿美元。1815~1860年,美国出现了三次运河建设浪潮,至1860年,美国国家运河体系基本建成,这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和交通的发展。1830~1850年,美国共接纳了250万移民,大量移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广袤的土地和廉价的资源,这一需求刺激美国不断地在北美大陆扩张。除了不断西进外,美国也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领土面积,如美国于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攫取佛罗里达,1830年从法国手中廉价购得路易斯安那地区。到1846年,美国通过与英国签订协议顺利取得俄勒冈,进而将美国领土延伸到太平洋沿岸。

美国逐步有实力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体系,并认为美国将成为世界商业聚集地。战争使所有的政党要求扩大联邦政府权力,尤其是征收关税的权力,以使联邦政府扩充陆军和海军,改善航运和道路,从而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美国不再局限于与英国的贸易合作,所有新民族主义者都要求独占美国领土并开拓新的海外市场。〔美〕保罗·艾特伍德:《美国战争史——战争如何塑造美国》,张敏等译,新华出版社,2013,第63页。

在第二次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商船就开始到中国的广东做生意了。在那里,他们向中国人出售海獭皮。为此,他们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岛作为中转站。1819年初,美国海军舰队偶尔零星地出现在东方海域,保护美国商船免遭海盗袭击。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劳伦斯·卡尼率领一支海军分舰队保护了美国商人,并于中国战败之际,与中国签订《望厦条约》,使中国对美国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这一条约对美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打开了美国通往远东的大门。借着这个势头,马修·佩里上校以他的舰队为后盾,于1854年迫使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神奈川条约》为1854年3月31日江户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条约,日本称为《日米和亲条约》。该条约主要规定日本必须开放下田与箱馆这两个港口与美国通商,并保证遇难的美国士兵得到安全保障。,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往来于本土和海外市场的美国人需要保护和补给,这是美国建立海外基地的最初经济动因。

二 国家安全要求向远处推进边疆

(一)边界和平的安全意义

自美国独立后至1817年,美、英在北美的边界一直保持对峙态势,尽管两国试图通过签订条约来解决边界争端,但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次独立战争以后,美、英对对方的提防促使双方在五大湖地区展开扩充边防的军备竞赛。但经过战争洗礼后,双方都已经认识到保持五大湖区边界和平的双赢意义。两国于1817年签订《拉什-巴格特协定》,达成了有关五大湖流域非军事化的协议。张献华:《加拿大和美国不设防边界探源——从〈拉什-巴格特协定〉说起》,《历史教学》2011年第10期。

1818年,美、英举行西北边界谈判,就位于落基山脉与太平洋之间的俄勒冈,即北纬42°至54°之间争议地区(包括今美国华盛顿、俄勒冈、爱达荷、蒙大拿等州和怀俄明州的一部分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半)的归属问题,达成一项折中协议:该争议地区由两国共管,对两国公民与臣民自由开放。但是,此后双方争议不断。至19世纪40年代,美国要求将这块共管土地全部划归美国,但遭英国拒绝。在一番军事威胁与试探之后,双方做出妥协。1846年6月,两国以直抵太平洋的北纬49°线为界,瓜分了俄勒冈地区。至此,美、英之间的边界冲突暂时得到缓和,美国北部的安全局势得到控制。

虽然两国在北美大陆的冲突暂时得以解决,但双方在拉丁美洲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19世纪20年代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际,英国将均势外交体系延伸到美洲,这同美国的孤立主义体系发生了冲突。前者是把两半球以英国为纽带联结起来,而后者是要在它们之间筑起一道屏障。因此,两国的较量不可避免。1822年3月8日,门罗向国会提交咨文,宣布承认智利、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为独立国家,这在客观上支持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拉美人民的斗争士气。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第88页。为了抵消美国在外交上的胜利,英国千方百计对美国的行动进行遏制和约束,这就使美、英矛盾更为尖锐。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尤其是古巴。

古巴是美国对南美贸易的跳板,它扼守墨西哥湾的进出口,连接着通向中、南美洲的交通,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因此,美国一直垂涎古巴,企图将它据为己有。英国也非常重视通过古巴的贸易,美国在古巴问题上遇到了强大的对手。19世纪20年代,美、英对古巴的争夺已开始具有火药味。1822年3月,美国海军部派西印度舰队驶往古巴,并与古巴合并分子接洽。英国也密切关注美国的动向,12月1日,英国外相坎宁以“桑切斯事件”1822年9月,一个名叫桑切斯的古巴合并分子到达华盛顿,以古巴土生白人种植园主的名义向美国政府提议,把古巴合并到美国。门罗内阁的大多数成员都主张合并古巴,但不是现在,还需要时间来进行准备。门罗内阁会议讨论决定,古巴应继续由衰弱的西班牙统治,美国可静待时机的到来。为借口,派遣一支舰队驶向西印度群岛,并命令这支舰队在必要时可在古巴登陆。

美、英在古巴问题上处于僵局,都不敢轻举妄动,避免引起对方的武力行动。在这种背景下,为约束美国,坎宁抛出了两国“合作”的建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最后主张拒绝坎宁的建议,以把美洲问题“同所有有关欧洲事务区分开来……采取完全为美洲事业而奋斗的立场”,由美国单方面发表对外政策的宣言。美国国会决定抵制英国在拉美的扩张,不坠入英国布置的陷阱,保持美国的行动自由。

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中美洲地区加紧扩张,它企图锁住中美地峡,阻挡美国向南美洲渗透。继1833年1月占领南美洲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后,1838年英国又以英属伯利兹为据点侵占巴亚群岛中的罗亚坦岛,不久又宣布对莫斯基托地区实行保护。1841年8月,英国又占领了圣胡安港,控制了位于中美地峡的战略要地。当时在国内外各种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下,囿于国力、军力,美国对这些扩张活动无法做出强烈的反应。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第110页。

(二)门罗主义对“孤立”的新要求

这一时期,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还面临着俄国的竞争和挑战。1811年,美国人在哥伦比亚河入海口附近建立了一个小哨所阿斯托利亚,除此之外,其势力只限于游弋于海岸的商船、捕鱼及对印第安人的贸易。英国人和俄国人的活动要比美国多得多,前者的活动范围横跨了整个加拿大,而后者则从阿拉斯加向南推进。1821年,因对美国海员活动不满等,宣称拥有北纬51o以北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命令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船只远离其海岸。1823年7月,针对俄国的敕令,国务卿亚当斯向沙皇特使图尔男爵指出,“对俄国在本大陆建立任何新领地的权利,我们要坚决抵制”。几个月后,经亚当斯建议,门罗总统决定在国会咨文中反映这种情绪。其在咨文中向世界宣布:“美洲大陆由于其确立并保持的自由和独立的情势,从今以后不再是任何新的欧洲殖民的对象。”〔美〕沃伦·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王琛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 165页。

法国自七年战争后几乎丧失了它在北美大陆的所有殖民地,但并不死心,仍伺机卷土重来。法国国王利用与西班牙国王同属波旁王室的关系,以在拉美恢复波旁王朝统治为名,扩大法国的影响。1818年,法国开始酝酿在南美洲建立波旁王朝统治。1822年底,法国又计划在墨西哥和秘鲁建立波旁王朝统治,并准备出兵拉美实现这一计划。虽然法国的企图由于英国的反对而未能实现,但在很大程度上给美国敲响了警钟。

(三)挤压印第安人空间造成不安全因素

在北美大陆内部,长期以来因印第安人引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白人打着进步与文明的旗号,通过交易或蒙骗等手段不断侵入印第安人领地,一心想为美国的殖民道路扫清障碍。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印第安人自然成为白人的眼中钉,一条又一条的法律被制定出来以使白人侵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行为合法化,而这些法律的制定却没有征求过印第安人的意见,民主在这里受到了极大的践踏。1814年,印第安人问题在南部边疆重新爆发,安德鲁·杰克逊为此兴兵讨伐居住在霍斯舒本德的克里克人。1817年11月,一艘陆军内河货船在为佐治亚州西南角的斯科特堡提供补给的行动中,在沿阿巴拉契科拉河北上途中遭到印第安人袭击,34名士兵连同妻眷或被杀害,或被俘虏。杰克逊将军奉命进军斯科特堡,剿灭印第安人,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就此爆发。〔美〕詹姆斯·M.莫里斯:《美国军队及其战争》,符金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第59页。

此后美国又发动了两次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对印第安人进行了长期的血腥屠杀。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于1830年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该法案承诺在联邦政府管辖区域之外给予印第安人永久居住地,这一地区不受白人侵蚀,印第安人将拥有自治权。然而,无论是杰克逊本人、陆军部还是印第安人事务署都从未真正遵守过这些承诺。非但如此,他们还帮助白人入侵印第安人领地,侵犯后者的合法权利。正因为如此,边疆地区的美国人始终无法摆脱与印第安人的纠纷。陆军指挥官们在西进运动中,一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要么同当地印第安人签订协议,要么为成千上万西进开拓者们提供帮助——有时甚至进入英国和墨西哥宣称占有的领土。正是由于美国人不断进入后者领土,美国最终在19世纪40年代与墨西哥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四)美墨战争使美国获得土地、墨西哥湾和东太平洋海岸线

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墨西哥与得克萨斯共和国之间未解决的边境问题以及美国的扩张主义。1836年得克萨斯革命后新建立的得克萨斯共和国与墨西哥之间在边境上存在争议,墨西哥不承认得克萨斯独立,宣布要将得克萨斯重新并入其领土,并警告如果美国介入两国将爆发战争。得克萨斯维持其独立立场并强调格兰德河是其边境,英国试图调停这场争议但没有成功。1845年美国宣布如果得克萨斯共和国愿意加入美国的话,美国将承认格兰德河为其边境,同年得克萨斯加入美国成为其第28个州。

1846年4月24日,美墨正式开战。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美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也占领了大片的土地,但是墨西哥拒绝和平倡议,战略目标没有达到。于是波尔克总统改变战略,找一条捷径直插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签订城下之盟。1848年2月,双方签订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墨西哥割让了本国一半以上的领土给美国,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科罗拉多、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等州。经过这次战争,墨西哥丧失了大半国土,元气大伤,墨西哥湾和东太平洋向美国敞开。美国从此获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这极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三 孤立主义政治旗号下的扩张政策

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中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共存。孤立主义只是针对欧洲列强,即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旨在保护美国免受外部冲突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进而为国内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孤立主义是对欧洲列强的防御型策略。而在美洲大陆,美国则奉行扩张主义和进攻性策略,防止欧洲列强染指美洲,保证美国行动自由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第56页。。简而言之,针对欧洲列强的孤立主义和针对美洲大陆的扩张主义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孤立是为了扩张。

(一)门罗主义为美国对外扩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向外进行周期性的领土扩张,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突出特点。一部美国对外政策史实质上是美国对外扩张(领土、经济和政治的扩张)的历史:从大陆扩张到海外扩张,从资本主义阶段的扩张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扩张。美国独立时只有北美大陆大西洋沿岸十三州的狭小疆域,但从立国之初,美国就把北美大陆视为自己领土扩张的“天然疆界”。美国对外扩张的第一步是独占北美大陆,第二步是向海外扩张,控制加勒比海、太平洋和南美大陆。这一扩张趋势表明,拉丁美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首要对象,是美国早已规定好的殖民势力范围。罗荣渠:《门罗主义的起源和实质——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思想的发展》,《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1.拒止外来的国际政策表象

到了19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对拉丁美洲的政策开始有显著转变。1822年3月,门罗总统发表了承认拉丁美洲新国家独立的咨文,到1823年初美国先后承认了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智利三个国家的独立。同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了对拉丁美洲的新政策,这就是著名的门罗主义(当时一般称为门罗咨文、门罗宣言)。

门罗咨文中有关对外政策的重要声明,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美国反对今后欧洲任何列强再把美洲大陆已获独立的国家作为殖民对象;二是美洲的制度和欧洲的制度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反对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三是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国家的事务;四是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的事务,不卷入它们的纷争,也不干涉它们在美洲既存的殖民地和属国;五是美国对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新独立国家之间的战争,仍坚守中立政策。门罗咨文中的这几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不再殖民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罗荣渠:《门罗主义的起源和实质——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思想的发展》,《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美国提出不再殖民原则来反对欧洲,并不是为了保卫美洲新独立国家的利益,而纯粹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美国害怕欧洲列强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体系瓦解之际,趁火打劫,夺取新的殖民地,所以提出这条原则来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新的扩张,因此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暂时保持美洲殖民地的现状,而不是从原则上否定殖民主义。该原则是美国在实力不足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保障自己进行对外扩张的外交原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再殖民原则是从反面来表述的美国殖民原则。

从政策思想上来说,不干涉原则是对美国独立以来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的一个重大发展,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不卷入欧洲战争的传统孤立主义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另一方面又暗含对西半球事务的干涉原则这一新观点。

2.美国所希望的美洲政治实质

美洲体系思想表面上是来自南北美大陆地理上的共同性、政治原则和利益的共同性,但实际上也是从美国的特殊利益出发而提出的。美洲体系原则的表面虽然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但它的核心从来就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它是在美洲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原则,其目的是消除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门罗主义为美国日后在拉丁美洲进行渗透和干涉提供了依据,为美国海外扩张、建立海外基地奠定了理论基础。门罗主义对美国传统政策的最大发展,是它包含美国对美洲的事务拥有合法干涉权的思想,包含为美国殖民利益而排斥欧洲殖民扩张的战略原则,因此,门罗主义为美国争夺西半球霸权的斗争提供了最初的完整的理论准备。

门罗主义在美国独立半个世纪之际、国力依然弱小之时,向世界表明美国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响。门罗宣言引起了列强的不同反应,最终结果却是英国无奈地接受了门罗主义,“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获得了外交的胜利。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在事实上和外交风格上塑造了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对外政策,美国日后的发展、强大离不开门罗主义的作用。

(二)“天定命运”政治学说

“天定命运”论是19世纪4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种扩张主义思潮。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即美国是上帝的选民,其对新大陆的统治和主宰是一种天意的安排,种族优越论和扩张是其思想核心。“天定命运”论迎合了当时美国国内进行领土扩张的需要,在美国盛极一时,成为早期美国的主流思想,迄今仍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1. “天定命运”的国内政治理论

“天定命运”论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渊源。首先是清教思想中宿命论的影响,基督教在创教之初,耶稣就教导他的信徒到世界各地传教,因此,基督教徒都将传教视为自己的使命。北美殖民地最开始的一批移民大都是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大陆,除了政治和经济动因外,还为了传播清教思想。宗教是当时北美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深深打上它的烙印。宗教在北美殖民地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说:“神学是北美建立天国的工具。”宋云伟:《精神因素在美国扩张中的作用》,《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其次是深深根植于美利坚人心中的种族优越论。英国传教士总是把盎格鲁-撒克逊人视为上帝选定的民族,注定要统治世界,而“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是被上帝抛弃的人,注定要臣服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王晓兰、李辉:《浅析美国扩张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在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中,他们就宣称,“为广大基督信仰来到新大陆”。在19世纪中叶美国向大陆扩张的过程中,这种使命论又演变为美国土生土长的“天定命运”论,鼓吹美国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有征服“劣等民族”的权利,同时也具有促进“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使命。其实,早在1811年,昆西·亚当斯在写给其父的信中就提到,“整个北美大陆看上去是被上帝注定要给予这样的民族,他们有一个国家、说同一种语言、实行同一种宗教和政治原则、拥有同一个社会习惯……”这表明在美国早期的政治家中,“天定命运”论的思想已初见端倪。

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以对得克萨斯和俄勒冈的迫切兼并为契机,1845年7月,《美国杂志和民主评论》的主编约翰·奥沙利文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先提出了“天定命运”这一说法。1845年12月27日,奥沙利文又在《纽约晨报》上发表文章,就兼并得克萨斯说道:“……这种要求的权利来源于我们的天定命运,它允许我国扩张领土,并拥有上帝给我们的整个大陆,以进行我们的自由和联邦自治政府这一伟大实验……”David Pletcher, The Manifest Destiny in Encyclopedia of U. 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Ale-cander de Conde,1978, p.526.

“天定命运”论便成为19世纪40年代美国领土扩张的专门用语。“天定命运”有三层含义。一为美利坚合众国建国的必然性。“在北美大陆范围内建立一个自由、联合、自治的共和国——这就是天定命运,它是基于各州联合的共和主义。”二为美国领土扩张的合法性。“它意味着上天预先安排的尚未明白确定的地区扩张,在一些人心目中,向北美大陆扩张,而在其他一些人心目中,则是向西半球扩张。”Merk Frederick, Manifest Destiny and Mission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Randaom House, 1963, p.29.三为传播民主制度的神圣性。“民主制度是如此尽善尽美,以致不会受到任何国界的限制……扩张是上天安排的启发近邻遭到暴君蹂躏人民大众的一种手段,他不是帝国主义,而是强行的拯救!”Ray Allen Billiton, Westward Expansio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rontire, New York: Macmil-lian of the Publishing Co. ,1982, p.513.

2.扩张成为一种命运

从1819年到1853年,美国在北美大陆上通过掠夺、兼并和购买的方式扩张的领土达130万平方英里(约340万平方公里),将近1819年以前美国国土面积的80%。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美国进入领土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中,南部奴隶主和北部扩张主义分子不仅对得克萨斯和墨西哥发动了肆无忌惮的侵略,而且还对中美洲诸国发动了海盗式的远征,对窃取古巴发出了极为疯狂的叫嚣。“天定命运”论是这一时期美国出于领土扩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思潮,为美国进行领土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口。但是正如沃伦所说的那样,“思想本身并不能促成扩张主义,‘天定命运’只不过使得民族主义能够寻求扩张而又没有背叛其最初理想的感觉……道德思想是自私自利的同伴,而扩张主义则是两者亲密结合的产物”。〔美〕沃伦·科恩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王琛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第183页。

很多年来,在美国人眼里,他们一直认为只要有“天定命运”论这位杰出的外交斡旋手在,就不觉得扩张会对被扩张之地的人造成太多伤害。美国人把美洲看成上帝馈赠的礼物、一个关于自由和民主的大试验场,在欧洲人忙着开拓海外殖民地时,美国也沉浸在浓浓的领土扩张情结中。

自此,“天定命运”论就成为美国领土扩张的理论依据。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奥沙利文在“天定命运”论中加入了新教、种族主义和理想共和制等因素。美国人自视为上帝的选民、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因而与生俱来地拥有权力征服劣等民族和种族,美国人的使命是给其他民族带来基督教、民主和共和制的文明之光。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页。在理想主义和自视主义的伪装下,美国的扩张似乎有了神圣和利他主义的光环。“天定命运”论让美国人不再担心领土扩张带来的道德问题。